許赫,《在城市,寫實主義》,(台北:撰者,2002)。
泰特羅(Antony Tatlow)演講,王宇根等譯,《文本人類學》(Text Anthropolog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998)。
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顧良、施康強 譯,《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一卷》(Civilisation Materielle, Economie et Capitalisme),(北京:三聯書店,[1992]、1996)。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亞諾.豪斯(Arnold Hauser),邱彰 節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台北:雄獅美術,[1987]、199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張曉華等譯,《資本的年代:1848-1875》(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台北:麥田,[1997]、2002)。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坦白說,我真不願自找麻煩追溯寫實主義的起源與影響,所幸已有很多可資參考的學術著作,而本文主要是探究「許赫的寫實主義」的美感,所以我想不如引用亞諾.豪斯(Arnold Hauser, 1892-1978)於1950年代出版的《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這本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名著,來對比出許赫的「寫實主義」的特色。亞諾.豪斯基本上以十九世紀的法國為主軸,論述寫實主義的發展,他似乎也同意寫實主義的美學觀點比較模糊,其敏銳的部分其實是社會批判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