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鐵血帝國
市長:vereinigung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鐵血帝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導彈威懾太平洋
 瀏覽575|回應0推薦0

vereinigu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繼火炮火箭炮在戰爭中使用之後,在一九五0年代人類發明了以制導炸彈,即導彈為主體的精確制導武器。由於精確制導武器及其相關技術(如電子技術)的產生以及在戰爭中的使用,逐漸引起了人類戰爭形式新的革命性改變,這即是通常所言的「軍事革命」(RMA,RevolutiononMilitaryAffairs)。

軍事革命概念最早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官員馬歇爾(Andrew.Marshall)在一九七0年代提出,美國軍事革命理論的研究得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思(ADM。WilliamA.Owens)的積極倡導,一九九三年佩裡(WilliamJ.Perry)擔任美國國防部長後,支持歐文思和馬歇爾,在國防部和美國的思想庫方面大力的倡導軍事革命的研究和軍事革命措施在美軍中的落實。

中共對於軍事革命的研究起始於一九八0年代,在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後解放軍對於軍事革命的研究進入高潮。

一、導彈武器與中共的軍事革命思想

精確制導武器是現代武器技術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精確制導武器方面,中共起步早(自一九五0年代末期中國便開始了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的研究發展),所投入的力量大(中國導彈研發導彈的早期,每試驗一次都要占用全中國大陸近一半的通訊線路(1)),所以中國的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中都有性能優異的型號(例如戰略導彈的東風–31、東風–41、巨浪–2,戰術導彈的東風–11、東風–15、超音速巡航導彈等等)能夠在現代戰爭中發揮主要的作用。

由於擁有比較先進的導彈,具有一定的現代武器技術,所以中國的軍事理論研究涉及到了軍事革命的範疇。在一九八0年代,中國的軍事理論界,例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解放軍國防大學以及其他相關的單位便開始研究軍事革命的問題,開始探討在精確制導武器技術的條件下更新軍事理論和改變編制體制的問題。

中國軍方對於軍事革命的研究由於中國內政變化的原因,在一九八0年代末趨於沉寂,新型軍事理論的建樹和新型編制體制的制定被放到比較靠後的位置。然而,一九九一年美國率領盟軍攻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震驚了中國軍界,解放軍認為以自己目前的軍事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同世界先進國家作戰,將會得到類似伊拉克一樣的結果。猛然間,對軍事革命的研究再次成為解放軍的中心課題。

A,現代武器技術與軍事革命的關繫

軍事革命的實現取決於三大要素:現代武器技術;新型軍事理論;新型編制體制。首先實現軍事革命的國家,將在二十一世紀的戰爭中對沒有實現軍事革命的國家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沒有實現軍事革命的國家將被實現了軍事革命的國家打敗。

在軍事革命的三大要素中,現代武器技術是實現軍事革命的物質基礎,是軍事革命的最重要的實際部分。

一方面,沒有現代武器技術,軍事革命就不能實現。一個軍隊沒有現代武器技術,就不可能采取新型編制體制,即便是采取了新型編制體制,也不能發揮有效的戰爭效能。沒有現代武器技術的軍隊采取新型編制體制,其作戰效能甚至低於在舊編制體制下的作戰效能。

另一方面,沒有現代武器技術,也不可能創立新的軍事理論。因為沒有邏輯演繹的物質基礎,以及總結理論的實際根據。一個善於思考的軍隊可能注意其他軍隊,例如美軍和俄軍,發生軍事革命的新軍事理論,學習正在發生的世界最先進的新軍事理論,但是,如果沒有自己先進的現代武器技術,就不可能產生自己的新軍事理論和新編制體制,就不可能在自己的軍事中實現軍事革命。

使用不適合自己軍隊武器技術的軍事理論或者編制體制,隻能導致戰爭中的失敗。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現代武器技術,就不可能實現革命。

B,中國對現代武器技術和新型軍事理論的思考

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具有思想發展超前於物質發展,以及善於思考,將有限的物質力量發揮到極限的傳統,中國的軍事思想家繼承了這種傳統。

對於中國軍界而言,軍事革命的理論性研究超前於中國國防科工委所提供的現代武器技術,原因是解放軍的軍事思想家認為:軍事革命成功與否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取決於充分發揮新技術潛力的創新理論和科學合理的編制體制。歷史說明最先實現軍事革命的並不必然是軍事技術上最先進的。

在現代武器技術和新型軍事理論方面,中國軍界有二種主要的思考:

(一)解放軍的軍事理論必須現代化。在現代武器技術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不能放棄現代戰爭軍事理論的深入研究,新型軍事理論乃是未來戰爭中奪取勝利的指導思想,必須研究推動軍事革命形成的新型軍事理論,並且將之付諸實踐。要由新型軍事理論的成型,帶動解放軍的現代武器技術和新型編制體制的發展和確立。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國防大學率先進行新型軍事理論的研究。

(二)解放軍的軍事理論要保持長期以來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要繼續學習和發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新型軍事理論要同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結合,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以落後武器打贏現代戰爭的理論。現代武器技術是能夠同新形勢下的人民戰爭思想相結合的,例如,建立單兵便攜式的「紅纓」地空導彈和「紅箭」反裝甲導彈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廣泛、有效使用的理論,等等。

這二種關於新型軍事理論和現代武器技術主要的思考,在中國軍事思想界是同時並存的。

C,中國的新型軍事理論帶動現代武器技術

將美國興起軍事革命的過程同中國研究軍事革命的過程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一個極為重要的差別:美國是先有大規模現代武器技術的發展,後有新型軍事理論的建樹,中國是相對的先有軍事理論建樹,後有大規模現代武器技術的發展。

在一九八0年代中國裝備現代化剛剛從陸軍開始的時候,解放軍軍事思想界就掀起了研究討論「軍事革命」的熱潮,體現出軍事理論研究對現代武器技術發展的超前性。

自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以來,中國對於軍事革命的理論研究和討論不遺餘力,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中國軍事思想界對新型軍事理論的研究從外軍(例如美軍、俄軍)情況和本軍情況二個方面出發,針對二個方面的不同情況建立自己的新型軍事理論體繫。這種理論體繫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實用性、實戰性。

就客觀規律而言,軍事理論的發展本身要求著武器技術的提高。中國國防現代化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一九八五年中國國防科工委科技委起草的《深入進行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九年中國國防科工委起草制定的《二000年的中國國防科學技術》,都是在軍事理論研究的一繫列成果基礎上制定的。上述發展現代武器技術的指導性綱要,要求將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到解放軍部隊。

進一步而言,軍事理論發展的本身。指導著武器技術提高的方向和內容。中國軍事思想界對新型軍事理論的研究成果,突出的落實到指導如下武器技術的發展:新型導彈技術、定向能武器技術、信息武器技術、航天武器技術、新材料技術。可見,中國注重的這些武器技術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導彈武器技術作為中國軍事裝備比較現代化的部分,在引導中國軍事革命思想的興起方面起過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從研究中國的戰略戰術思想,到研究中國軍事裝備的現代化過程,都離不開對中國發展導彈武器的深入了解。

二、中國研究導彈的歷史

中國的導彈研究是一九五五年錢學森從美國返回中國以後開始的。

在火箭推進動力學和工程控制論方面錢學森有著很深的造詣。在一九四五年,錢學森曾經以美國空軍上校的身份參與接收德國的火箭技術。

錢學森後來受到美國極右的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纔憤而回到中國。錢學森天纔的科學思想和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對中國的導彈事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研究導彈的早期,錢學森的作用以技術領導為主,在中國研究導彈的中後期,錢學森的作用以科學思想引導為主。

一九五五年十月錢學森從美國返回中國,一九五六年三月錢學森向中共中央提出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五月中國國防部導彈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研究院院長。

中國對導彈和原子彈「兩彈」的研究發展,采用集中全中國大陸科學和工業力量攻關的方式,即所謂大兵團作戰的方式,螞蟻啃骨頭的方式,集中所有的力量逐個解決研究制造導彈原子彈中遇到的科學技術問題。

要實現上述的攻關方式,就必須要有一個權力很大的,能夠調動中國大陸全部人力物力的領導機構,這個機構便是「中央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中央專委一共有十五個人,專委主任是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其餘的十四個人有七個是副總理,七個是各工業部的部長。具體的運作方式是導彈研究院(錢學森是導彈研究院的院長)等研究單位提出要求,經中央專委討論通過,向全中國大陸範圍內相關的各個科研機構和工廠下達命令進行研究、進行合作、或者進行生產。

中央專委的命令毫無阻擋地被貫徹執行。中央專委不僅是一個有權威的協調機構,它還是一個對戰略導彈制定戰術指標的機構,因此它在中國研究導彈方面是至高無上的領導機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專委在北京成立。

在中國研究發展導彈的歷史中,錢學森在一九五六年二月向中共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提出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國防航空工業體繫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照錢學森的意見辦的。

中國研發導彈的整體戰略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這個戰略方針對中國高科技武器技術研究的指導作用一直延續至今。

三、中國有關核導彈的戰略思想:美國在一九五0年代曾經多次打算使用核子武器在北韓、金門馬祖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打擊中國。

一九五0年十一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第一次戰役中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美軍倉皇撤退,此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真地考慮了使用核子武器轟炸中國軍隊,以扭轉戰局。一九五三年二月–五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準備在北韓的開城地區對中國集結的軍隊使用戰術核子武器。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到一九五五年三月間,中國對金門馬祖地區發動攻擊,美國認為必須遏止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因此多次打算對中國大陸使用核子武器。一九五八年九月,由於中國不斷的炮擊金門馬祖地區,美國認為中國又在試圖擴張,所以再一次準備對中國大陸使用核子武器。當時,美國已經把核子武器部署在臺灣的臺南空軍基地,美國在臺灣海峽巡弋的第七艦隊也配載了相當數量的核子武器,而且得到了授權,一旦臺灣海峽情勢緊急,就可以直接對進攻的中國軍隊使用核子武器。

因此,中國有關核導彈的第一條戰略思想便是:制造出原子彈頭裝在導彈上,擁有自己的戰略導彈,打破美國的核訛詐。毛澤東在一九五六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中共領導層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極為一致。

隨著中共和蘇共之間的分裂,中國同蘇聯也產生了戰爭的可能,一九六九年中蘇邊境戰爭發生後,蘇聯打算以核子武器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打擊,以徹底摧毀中國的武裝力量。因此,繼美國之後中國又多了一個核子對手。

自一九六四年擁有核子武器以來,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上看,中國有關核導彈的戰略思想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簡單核子威懾階段,從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四年;第二階段:實用核子威懾階段,從一九八四年至二000年;第三階段:能動核子威懾階段,從二000年開始至將來。

A,簡單核子威懾階段(一九六四–一九八四)中國的簡單核子威懾戰略思想內容較為單一:掌握戰略核子武器,粉碎敵人的核訛詐,不依賴核子武器取得戰爭的勝利,在戰爭中不首先使用核子武器。

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的第二天,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七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聲明中表述了其簡單核子威懾階段的戰略思想:面臨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無動於衷。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發展核武器,不是由於中國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正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御。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上述的政府聲明,可以作為簡單核子威懾階段中國核子戰略思想的正式表述。

B,實用核子威懾階段(一九八四–二000)實用核子威懾階段的中國戰略思想與簡單核子威懾階段的戰略思想相比較,有繼承的特點,也有發展的特點。

實用核子威懾階段的中國核子戰略思想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核子防御而非核子進攻的戰略思想;(二)對敵人實施核子威懾的戰略思想;(三)遭受核子攻擊時實施核子報復的戰略思想;(四)以核子反擊有效摧毀敵人的戰略思想。

(一)核子防御而非核子進攻的戰略思想

就中國的軍事力量而言,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九年的四十年間,其常規力量一直大於核子力量。

因此在中國的國防戰略思想上,一直沒有在戰爭中首先使用核子武器的思想,中國一直認為在反侵略戰爭中,自己有足夠的常規力量打敗侵略者,不需要使用核子武器。

中國核子戰略的決策者之一周恩來在一九五0年代便認識到核子武器在戰爭中對人類的毀滅作用,從此角度出發,中國也不主張首先使用核子武器。一九五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周恩來在中國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提出:我們應該使全世界人民知道,原子能如果為和平建設服務,就可以造福人類,如果為戰爭服務,就是毀滅人類。(3)在實用核子威懾階段,中國核子防御而非核子進攻的戰略思想,基本上是在上述的二種戰略估計上產生的。

從中國生產的核子武器數量和性能上看,直到一九八0年代中期,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蘇聯,都是防御性的,而非進攻性的。因此美國和蘇聯都沒有從中國那裡感到核子武器的進攻性威脅。直到一九九0年代,中國的核子武器技術已經極其成熟,輕易地生產出自己需要的所有導彈核武器,美國中央情報局長纔開始在美國國會作證,言及中國活躍的核子武器研究發展已經對美國本土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盡管中國已經擁有足夠的導彈核武器,但是其核子戰略思想仍然保持著核子防御而非核子進攻的層次.然而,在實用核子威懾階段,隨著戰術核子武器的發展成熟,中國軍事思想界已經開始了使核子防御戰略思想向前發展的問題。

中國在實用核子威懾階段中核子防御而非核子攻擊的戰略思想,乃是簡單核子威懾階段相應戰略思想的直接繼承。

(二)對敵人實施核子威懾的戰略思想

一九八四年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開始進行戰備值班。「戰備值班」的意義是無論何時,隻要中央軍委有命令,立即便可以向敵人發射導彈。

有了這種力量基礎,中國的核子戰略思想就比簡單核子威懾階段的思想向前邁出了一步:在自己受到對方威懾的時候,以自己的核子武力向對方進行反威懾,對敵人實施核子威懾,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冷戰結束前後,中國同蘇聯(俄國)之間的關繫已經緩和,雙方決定戰略核子導彈互不瞄準對方。由於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中國與俄國之間的關繫越來越好。因此,中國核子威懾的對像目前隻有美國和日本,以美國為主要威懾對像。

在臺灣逐漸走向獨立,美國向臺灣不斷提供高科技武器,並且策應支持臺灣的情況下,中國同美國之間的關繫不時地向軍事衝突的方向發展,在形勢緊張的情況下,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已經對美國進行過核子威懾:一九九一年九月三–四日,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楊尚昆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說:準備打仗,打局部地區仗,打現代化立體大仗,甚至打核子戰。帝國主義要搞霸權,要搞強權,要搞顛覆,要搞侵略,迫使我們要應付打仗。哪一國發動戰爭,挑起戰爭,把戰爭強加到我們頭上,哪一國就必須承擔戰爭的惡果,也必定在哪一國土地上遭受反侵略的毀滅性打擊。(4)這是中國對敵人實施核子威懾戰略思想的一個典型的例證。

(三)遭受核子攻擊時實施核子報復的戰略思想

中國認為在首先遭受敵人攻擊的情況下,自己必須給敵人以有力的核子反擊。在實施核子反擊的時候,對敵人一定要狠,要打擊敵人的要害。

在實用核子威懾階段,中國的核子戰略思想還沒有主動對敵方實施先發制人核子攻擊的設想,因此,中國的戰略核子導彈絕大部分瞄準的目標,不是敵方的核子基地和軍事基地等等「硬目標」,而是敵方的工業中心,政治經濟中心,人口中心等等「軟目標」。

中國的戰略思想是,一旦遭受敵方的核子攻擊,就向對方社會價值最為集中的目標實施核子反擊,使敵方在戰爭中所受到的價值損失,遠遠大於它在戰爭中獲得的價值。

這種核子威懾思想乃是中國對自己核子武器效能的有效利用。

然而,上述的這種核子反擊的思想是在中國遭受敵方戰略核子攻擊情況下的思考和反應,它並不適用於中國在戰爭中受到戰術核子武器攻擊時的情況。

中國在遭受戰術核子武器攻擊的情況下,可能的反應是以戰術核子武器給敵方以核子反擊。在中國戰術核子武力被摧毀的情況下,中國就會動用戰略核子導彈,就會對敵方的戰略目標發動攻擊。

中國在受到戰術核子武器攻擊時的反應,同受到戰略核子武器攻擊時的反應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對戰術核子武器攻擊的核子反擊,有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在升級的過程中,戰爭有停止的可能。而中國遭受戰略核子武器攻擊的情況則不一樣,人類一旦使用戰略核武器相互攻擊,核戰爭就很難停止下來.

(四)以核子反擊有效摧毀敵人的戰略思想

在東方哲學思想衍生出的戰略思想中,「後發制人」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中國實用核子威懾階段中,後發制人的核子戰略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發揮的結果便是以核子反擊有效摧毀敵人戰略思想的產生。

後發制人的核子戰略思想包括了二個主要的部分:一、在敵人實施全面核子攻擊的條件下,己方能夠有足夠的戰略核子導彈在敵人的攻擊之下生存下來;二、以生存下來的戰略導彈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確保對敵方工業和人口中心的全面摧毀。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於多次遭受美國和蘇聯的核子攻擊威脅,所以中共極為重視其戰略導彈的防護,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比較強。在中國戰略核子導彈遭受全面核子攻擊的情況下,大約能夠有百分之五十的導彈生存下來並用於核子反擊。

中國的戰略核子導彈的改進型,如東風–3改進型、東風–4改進型、東風–5改進型、東風–31、東風–41、巨浪–2等等均有攜帶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的能力,這些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夠大面積摧毀不同的城市。

因此,中國在實用核子威懾階段的戰略思想具有後發制人,有效摧毀敵國的內容,例如在遭受敵方先發制人的核子攻擊時,以生存下來的戰略核子導彈一舉摧毀敵國所有十萬人以上的城市。

C,能動核子威懾階段(二000–)到二000年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潛射導彈已經全面地裝備戰略導彈部隊,中國的核子武庫徹底完備,其核子戰略思想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

中國核子戰略思想演變的原因來自二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家戰略思想隨社會發展變化引導核子戰略思想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是核子武力在性質、數量、種類方面的飛躍引起核子戰略思想的一定程度變化。

在能動核子威懾階段,中國的核子戰略思想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後發制人的原則發展到在一定的條件下先發制人。在一定的戰爭條件下,中國可能對敵方首先使用戰術核子武器。

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意識形態色彩的減弱,戰術核子武器的成熟,促使中國傳統核子戰略思想發生大的變化,新型的核子戰略思想將產生出來。中國的新型核子戰略思想將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確保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成為核子戰略思想的最高準則,意識形態的影響消失;被動核子威懾思想讓位於特定條件下的主動核子威懾思想;有限核子報復的思想讓位於全面核子報復的思想;單一層次核子威懾的思想讓位於多層次核子威懾的思想;戰術核子武器在局部戰爭中實用化的思想。

未來,中國在同其他國家發生爭端和衝突的時候,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很可能使用小當量的戰術核子武器迅速高效的解決戰鬥。

中國使用核子武器的決策和執行過程分為緊急情況下的決策執行過程和非緊急情況下的決策執行過程二種。參與決策過程的有如下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第二炮兵司令部。

四、中國之戰略導彈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研究生產了三代戰略核子導彈。

中國第一代的戰略導彈除巨浪–1以外,都是使用液體燃料的彈道導彈,機動性能比較差,自動化性能也不高,洲際的導彈基本上都儲存在固定的發射井裡,容易被發現,盡管經過了抗核加固,戰時生存能力仍然不高。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是:東風–1、東風–2、東風–3、東風–4、東風–5、巨浪–1,共六類型號。每個型號都有性能改進的亞型號,增加射程,提高制導精度(CEP),增加彈頭載荷,等等。在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中,東風–4和東風–5是洲際彈道導彈,能夠攻擊美國。

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幾乎都是固體燃料的導彈,體積小,機動性能強,自動化性能高,洲際的導彈基本上都儲存在機動發射車上。儲存、豎起、發射三個功能都在一部汽車上,汽車在不同的洞庫之間機動轉移,偵察衛星和偵察飛機很難發現,具有相當強的戰時生存能力,是很厲害的核子反擊力量。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是:東風–21、東風–25、東風–31、東風–41、巨浪–2,以及一個型號的中程巡航導彈。

在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中,東風–31、東風–41、巨浪–2是洲際彈道導彈,能夠攻擊美國。中國的第三代戰略導彈主要是在核子彈頭上的改進。中國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戰略導彈的核子彈頭幾乎都是大當量的氫彈頭,準備核子反擊時極大地摧毀敵方的城市用的。以大當量的核子爆炸來增加其核子武器的威懾力。中國第三代戰略導彈的不同之處在於,核子彈頭向單一性能方面變化,極大地加強核爆炸的某一方面能量釋放,抑制核爆炸其他方面的能量釋放。例如以衝擊波能釋放為主,輻射能很小的核子彈頭;以中子幅射波能釋放為主,衝擊波能很小的核子彈頭;以熱輻射能釋放為主,核子幅射能較小的核子彈頭,等等。核子彈頭性能和效能的改變,使核子導彈便於在戰爭中使用,這是中國第三代戰略導彈的重要特點.

在中國的第三代戰略導彈中,長程的巡航導彈研究生產出來,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核子武器的威懾力。A,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中國的第一代戰略導彈由東風–1,2,3,4,5等陸基彈道導彈和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組成。

(一)東風–1彈道導彈(DF–1)

東風–1戰略導彈實際上是德國V–2導彈的變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從德國奪取了制造導彈的專家,設計生產了SS–2彈道導彈,蘇聯又將SS–2導彈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對SS–2導彈進行仿制,仿制的成品便是東風–1。

東風–1導彈在一九六0年十一月仿制成功。導彈射程僅僅六百公裡,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中國通過仿制SS–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繫,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

(二)東風–2彈道導彈(DF–2,CSS–1)

東風–2導彈仍然屬於蘇聯彈道導彈的仿制品,射程一千五百公裡的東風–2導彈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試射成功。東風–2導彈的制導繫統比東風–1導彈有較大改進,采用慣性制導和無線電制導並存的制導繫統,導彈射擊精度有所提高。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以東風–2攜帶第一枚核子導彈彈頭,從甘肅省雙城子基地發射,導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東風–2導彈曾經實戰部署過,現已退役。

(三)東風–3彈道導彈(DF–3,CSS–2)

東風–3是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種戰略導彈。射程二千八百公裡的東風–3導彈在一九六七年五月發射試驗成功。東風–3導彈的改進型射程增加到三千五百公裡,可以攜帶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

東風–3的射程覆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國家,中國生產的數量也較多。一九八七年中國曾經一次便賣給沙特阿拉伯三十六枚東風–3導彈。

(四)東風–4彈道導彈(DF–4,CSS–3)

東風–1,2,3等導彈均采用一級火箭發動機,東風–4導彈采用二級火箭發動機。東風–4導彈的增程型射程達一萬公裡。東風–4在一九七0年試射成功,一九七七年正式裝備部隊。

東風–4導彈采用捷聯式全補償慣性制導繫統,這個以氣浮陀螺和氣浮陀螺加速度表為核心的制導繫統,使東風–4導彈的命中精度高出東風–3導彈所用的捷聯式雙補償制導繫統數倍之多。

(五)東風–5彈道導彈(DF–5,CSS–4)

東風–5導彈的射程覆蓋全球。中國設計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的目的是能夠打擊美國本土的重要目標。

東風–5導彈也采用二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其制導繫統采用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穩定平臺,制導精度達到攻擊戰略目標的要求。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可以攜帶多達十個以上的分導多彈頭,具有相當大的摧毀能力,東風–5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

(六)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JL–1,CSS–N–3)

巨浪–1導彈是中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巨浪–1導彈是裝備在夏級核子動力導彈潛艇垂直發射裝置內的潛射彈道導彈,具有比較好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盡管美國有些人認為夏級潛艇噪聲極大,很容易跟蹤(5),但中國海軍的一些特殊戰術戰法仍然能夠使夏級潛艇脫離跟蹤進入太平洋。

巨浪–1導彈射程二千七百公裡,一九八八年八月發射試驗成功。夏級導彈核潛艇上裝備十二枚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巨浪–1導彈也有改進型,它的陸上型便是東風–21戰略導彈。實際上巨浪–1導彈乃是中國第一代戰略導彈和第二代戰略導彈之間的過渡導彈型號。

B,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有東風–21、東風–25、東風–31、東風–41、巨浪–2等等。

(一)東風–21彈道導彈(DF–21,CSS–5)

東風–21等等是從巨浪–1潛射導彈衍生而來的,中國稱為「巨浪上岸」。中國考慮到需要機動性較強的中程導彈,所以將巨浪–1變成東風–21。東風–21導彈在一九七八年開始研發,一九八五年五月試射成功。裝載於汽車上的東風–21戰略導彈具有極強的機動性,一般的公路橋梁它都可以通過。導彈的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是效能可靠的戰略導彈.

(二)東風–25彈道導彈(DF–25)

東風–25導彈的特點是彈頭重量比較大,大約二千公斤,它可以配載多個核子彈頭,也可以配載常規彈頭。東風–25導彈射程1800公裡,具有比較突出的戰術武器功能。

東風–25戰略導彈同隨後的東風–31洲際戰略導彈之間有突出的繼承性,東風–31導彈的前二級運載火箭與東風–25導彈的二級火箭相同。東風–25導彈改進型射程二千五百公裡,它覆蓋大多數亞洲太平洋國家。

(三)東風–31彈道導彈(DF–31)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儲存、豎起、發射三用車運載,是機動性很強的洲際導彈。由於東風–31采用車載機動,所以在敵方發動第一次核子打擊的條件下具有比較高的生存能力。

東風–3導彈采用彈上計算機控制的慣性制導繫統,導彈命中精度較高,也能配載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東風–31導彈的射程達八千公裡以上,對美國有一定的威懾力。東風–31洲際導彈同中國的第二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2有著導彈型號上的血緣關繫。

(四)東風–41彈道導彈(DF–41)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同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究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在一九九五年五月東風–31導彈試射前,東風–41導彈就進行過高彈道試射。東風–4洲際導彈射程達一萬四千公裡,主要是威懾美國用的。

東風–41洲際導彈同東風–31導彈的差異主要是第三級運載火箭的不同,東風–41的第三級火箭推力更大。東風–41洲際導彈也能夠配載導彈頭,也采用地面車載機動發射,也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五)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JL–2,CSS–N–4)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是東風–31洲際導彈的潛艇用型號。中國領導人稱此為「東風下海」,意思是在陸地上的東風–31導彈下到海裡去,變成潛艇發射的海軍用洲際導彈。

巨浪–2導彈裝備在中國的09–4級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該導彈核潛艇裝備了十六枚巨浪–2.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其核子潛艇的靜音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科技人員從西方國家獲取,第二方面是從俄羅斯獲取,第三方面是中國自己的技術進步。09–4級導彈核潛艇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核子威懾力量。

中國的第三代核子導彈主要是在核子彈頭效能和性能的改變,在運載工具方面的改進並非主要的方面.中國的第三代核子導彈,主要是開發出各種單一破壞力加強型的核子彈頭。由於單一性能核子彈頭的技術開發,中國在戰術核子武器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使核子武器實用化,便於在未來高科技局部戰爭中使用。

五、中國之戰術導彈

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國一機部航空工業總局著手仿造蘇聯的K–5空空導彈,這乃是中共制造所有戰術導彈的開始。仿造K–5空空導彈的中國第一種戰術導彈,中國定名為「霹靂–1」。

中國研發戰術導彈的目的很明確:打飛機,打坦克,打軍艦。換言之,中共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進行戰爭的主要兵器即飛機坦克和軍艦,都要用戰術導彈來對付。

中共最初研發戰術導彈的時候,中心的任務是打飛機。在一九五0年代和一九六0年代,美國和臺灣的各種偵察機在中國大陸上空頻繁地飛行偵察,所以中共全力生產打飛機的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以解決國土防空的問題。

國土防空的問題解決以後,中國以戰術導彈解決海防和大規模集群坦克進攻的問題纔逐步完成。

近四十年來中國在戰術導彈研究發展方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造出了完整的戰術導彈型號繫列.中國的戰術導彈繫列是:地空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反艦導彈。

A,地空導彈

中國的地空導彈有紅旗–1、紅旗–2、紅旗–3、紅旗–7、紅旗–61、KS–1、紅纓、前衛等等不同型號。

紅旗–1、紅旗–2、紅旗–3屬於中高空防空導彈,主要是用於對付中高空的偵察機。其中紅旗–2導彈性能比較好,曾經多次擊落過美國U–2高空偵察機。特別是在U–2偵察機施放電子干擾的情況下被擊落,說明紅旗–2中高空防空導彈具有抗干擾的功能。紅旗–1導彈在一九六四年定型,紅旗–2導彈在一九六七年定型,紅旗–3導彈在一九七四年定型。

中國生產了大量的紅旗–2導彈,由於庫存紅旗–2導彈的數量太大,所以在一九八0年代中國將一部分紅旗–2防空導彈改成地對地的彈道導彈出口。改造後的導彈稱為M–7,彈頭重量五百公斤,導彈射程一百八十公裡。

紅旗–61是中國的通用型中低空防空導彈,它可以車載機動發射,也可以作為艦載防空武器。實際上紅旗–61導彈最初是為海軍設計的防空武器,裝備在護衛艦(巡防艦)上,後來中國認為紅旗–61導彈的性能比較好,陸基的中低空防空導彈又需要填補空白,所以纔將紅旗–61搬到陸地。

實際上,中國比較現代化的中高空防空導彈是KS–1,性能比較可靠的是紅旗–2,現代化和性能比較好的超低空防空導彈是紅旗–7。

中國單兵便攜式的防空導彈最初型號是紅纓–2,導彈飛行速度慢,抗干擾能力弱,性能比較差。

一九九三年定型生產的前衛–1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戰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前衛–1單兵導彈具有一定的通用型,它不僅可以攻擊飛機,也可以攻擊地面的輕型裝甲目標以及防御工事。前衛–1是解放軍陸軍的重要武器。

B,空空導彈

中國的空空導彈有霹靂–1、霹靂–2、霹靂–3、霹靂–5、霹靂–7、霹靂–9、霹靂–10等等導彈。這些空空導彈多數在射程上屬於近空視域內的空中格鬥型導彈,隻有霹靂–9和霹靂–10是中程空空導彈。

霹靂–1、霹靂–2、霹靂–3導彈的性能很差,目前在中國空軍中已經基本淘汰。霹靂–5、霹靂–7近程空空導彈的性能有了比較大的提高,可以應付現代空戰。中國在一九九0年代開始仿造俄羅斯的高性能AAA–11近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將成為中共空軍的主要空中格鬥武器。

中程空空導彈霹靂–9是中國將紅旗–61地空導彈加以改進後的產物。作為空空導彈,霹靂–9顯得過於笨重,導彈近四米長,重量三百公斤,射程僅僅二十五公裡,而美國的麻雀中程空空導彈長三。六四米,重量二百二十五公斤,射程達五十五公裡。

霹靂–10中程空空導彈是中國仿制意大利蝮蛇導彈的產物。意大利的蝮蛇導彈屬於現代化的空空導彈,能夠應付現代空戰的需要。目前,霹靂–10是中國空軍中程空空導彈的主要彈種。

C,地地導彈

中國的地地導彈主要是地對地的地地導彈、巡航導彈、以及地對地的反坦克導彈。目前,最受外界矚目的是地對地的戰術彈道導彈。在地對地的戰術彈道導彈當中,M族導彈名聲較大,原因是:(一)中國在對臺灣的恐嚇性軍事演習中使用了M族導彈;(二)M族戰術導彈廣泛地出口給中東國家;(三)M族導彈的戰術性能較好,有的M族導彈在戰術性能上屬於世界一流,例如M–9和M–18導彈。

M族彈道導彈主要是四個型號:M–7、M–9、M–11、M–18。這四種導彈的射程分別為:二百公裡、六百公裡、三百公裡、一千公裡。從M族導彈的射程上看,它們已經構成了完整的戰術戰役導彈繫列。M族彈道導彈是中國陸軍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裝備戰術彈道導彈的部隊仍然在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建制之下,但用不了很長時間,戰術彈道導彈就會直接裝備到陸軍各集團軍。

中國M族的戰術彈道導彈有三項突出的戰術性能,這三項戰術性能使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反導彈導彈,例如愛國者PAC–3,也難以攔截。這三項性能是:一、導彈的頭體分離性能。M族導彈,例如中國在臺灣海峽危機中向基隆和高雄外海投射的M–9導彈,在火箭燃燒以後彈體和彈頭分離,在整個導彈的體積比上,導彈彈頭的體積很小,一旦導彈頭體分離,敵方的雷達很難跟蹤導彈彈頭,攔截彈頭就更困難了。二、末制導技術的使用。一般而言,彈道導彈采用末制導技術的情況很少,原因是技術上太困難。但是,中國的M–9和M–18彈道導彈采用了末制導技術。末制導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而且其改變彈道的功能使反導彈的攔截更為困難。三、M族導彈采用了隱身技術。隱身技術通常通過特殊塗料護層和低雷達截面外形來實現,M族導彈采用隱身技術之後,再加上頭體分離技術和改變彈道的功能,反導彈的攔截是極其困難的,所發射的導彈基本上都會落在目標區。

(一)M–7戰術彈道導彈(CSS–8,8610)

M–7導彈是M族戰術彈道導彈當中唯一以傾斜方式發射的導彈,其他的M族導彈均采取垂直發射的方式。M–7傾斜發射的原因是紅旗–2防空導彈采用傾斜發射方式,而M–7彈道導彈是從紅旗–2防空導彈改造而來的,改造有個名字叫做8610工程,工程從一九八六年開始。

紅旗–2導彈的庫存數量很大,所以中國的M–7導彈數量也不少。實際上,M–7導彈的出口不受國際《導彈技術控制協定》(MTCR,MissileTechnologyControlRegime)的約束可以大量出口。MTCR規定不能出售射程超過三百公裡,彈頭重量超過五百公斤的彈道導彈,而M–7導彈的射程二百公裡,彈頭重量五百公斤。一九九二年中國一次便向伊朗出售了九十枚M–7彈道導彈。

M–7導彈使用履帶車或者輪式汽車為運載發射工具,機動性好,適合野戰。

(二)M–9戰術彈道導彈(CSS–6,DF–15)

M–9是M族戰術導彈中性能最好的一種。M–9是中國出口時使用的名稱,解放軍自用的M–9導彈稱為東風–15。東風–15戰術導彈使用了很多戰略導彈的高科技成果,並且進一步加以發展。東風–15乃是中國武庫中的一種「鎩手鋻」。

M–9導彈在一九八四年開始設計,一九八八年定型生產。M–9導彈射程六百公裡(增程型射程高達一千二百公裡)彈頭五百公斤,采用了末制導技術,命中精度極高,具有隱身功能,突防能力強。

中國在西方各國的反對之下大量的出口M–9導彈給中東國家。一九八九年出口給利比亞一百四十枚M–9彈道導彈,其中八十枚轉給了敘利亞。

(三)M–11戰術彈道導彈(CSS–7,DF–11)

M–11導彈的重要特點是,它能夠使用俄制飛毛腿(又稱飛雲)導彈的MAZ–543發射車發射,而中東國家有許多都擁有飛雲導彈(SS–1,SCUD–B)。因此中國出口M–11導彈極為有利。

M–11導彈射程三百公裡,彈頭重量五百公斤正好在MTCR的限制範圍以內,可以想見M–11導彈的出口生意甚佳。

中國自己也使用M–11導彈,在解放軍中M–11導彈稱為東風–11。東風–11的制導繫統與東風–15(即M–9)導彈的制導繫統基本相同,命中精度較高。M–11導彈的設計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一九九二年M–11導彈定型生產。

(四)M–18戰術彈道導彈(CSS–11)

M–18導彈是在M–9導彈的基礎上設計的,基本的過程是在M–9導彈的一級火箭上再加一級火箭,制導繫統采用M–9的繫統。

M–18導彈從一九八五年開始設計,一九九三年定型生產。M–18導彈射程一千公裡,彈頭重量四百–八百公斤,可以攜帶常規彈頭,也可以攜帶核子彈頭,是介於戰術彈道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之間的型號。

中國的M–18導彈是同伊朗合作開發的項目,伊朗出資金,中國出技術,研發成功以後在兩國生產.M–18導彈在伊朗稱為唐達(Tondar–68)。

(五)巡航導彈

對於中國來說,研究發展巡航導彈的瓶頸有二個:地形匹配(Tercom)技術和高性能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技術。這二個問題解決了,巡航導彈就大體研究成功了。

中國自從一九七七年就開始研究巡航導彈的地形匹配技術,但一直進展不大。直到一九八六年,中國的地形匹配技術纔取得比較大的突破性進展,到了一九九0年代,中國的遙感偵察衛星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不僅可以測繪中國附近地區,中國感興趣的世界其他地區也都可以測繪為巡航導彈使用的地形匹配數據了。

在渦輪風扇發動機方面,一九八五年前後和一九九一年前後中國研制的體積小效率高的渦扇發動機先後成功,基本上解決了巡航導彈的二大技術難關。目前中國已經研制出射程六百公裡、一千七百公裡、二千五百公裡的巡航導彈。

(六)地對地反坦克導彈

中國研發過三種反坦克導彈:J–201、紅箭–73、紅箭–8。其中,J–201和紅箭–73導彈的性能都不好,隻有紅箭–8性能比較可靠。紅箭–8導彈有單兵便攜式、多聯車載機動式等發射方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還可以機載發射。

D,反艦導彈

中國的反艦導彈有上遊、海鷹、鷹擊、以及超音速反艦導彈四個大繫列。在四大繫列當中,海鷹–4,鷹擊–8及其改進型、C–301超音速導彈(海鷹–3)是戰術性能比較可靠的反艦導彈.

中國從一九六0年八月開始研發反艦導彈,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反艦導彈繫列中,導彈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規律可尋的。一般而言,上遊導彈繫列是艦艦導彈;海鷹導彈繫列是岸艦導彈;鷹擊導彈是空艦導彈。但是,隨著中國設計機構對反艦導彈實行通用化設計,上述的命名規律發生了混淆。例如,鷹擊–8導彈性能比較好,解放軍海軍就廣泛地使用它:鷹擊–8導彈不僅有岸艦導彈、艦艦導彈、空艦導彈,而且還有潛艦導彈,鷹擊–8導彈所有的投射方式均在中國海軍的采用當中。

中國的反艦導彈當中,海鷹–1、上遊–1已經淘汰。海鷹–2、上遊–2導彈目前仍在使用,它們的彈頭重量比較大,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隻,例如大型的驅逐艦、巡洋艦、兩棲攻擊艦、航空母艦.但是,這二種反艦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和突防能力都不強,所以海鷹–2、上遊–2導彈的攻擊能力是有限的。

C–101和C–301是中國的二種超音速反艦導彈。這二種反艦導彈都是在一九七0年代開始發展,一九八0年代後期定型生產的海軍武器,性能比較好。這二種反艦導彈都采用衝壓發動機和固體火箭助推器為動力裝置,導彈飛行速度均超過音速二倍。這二種導彈在接近攻擊目標時能夠做不規則飛行,導彈本身還有隱身功能,突防能力比較強,是中國海軍的利器。

中國海軍比較驕傲的反艦導彈是鷹擊–8。鷹擊–8彈頭重量僅一百六十公斤,主要用於對付中小型的水面艦艇。中國在試驗鷹擊–8導彈的時候,曾經以一枚鷹擊–8擊沉過一艘退役的護衛艦(巡防艦)靶船。

鷹擊–8導彈有二個射程不同的亞型號:一個是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四十公裡的C–801;另一個是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射程遠達一百二十公裡的C–802。鷹擊–8反艦導彈在外形上與法國的飛魚(Exocet)導彈相似,有人認為鷹擊–8是法國飛魚導彈的仿制品,實際上鷹擊–8的戰術性能超過飛魚。

中國的空艦導彈有三個主要的型號,一個是海鷹–4;一個是鷹擊–6;一個是上述的鷹擊–8。

海鷹–4和鷹擊–6空艦導彈的彈頭重量,均超過鷹擊–8導彈的三倍以上,所以它們主要是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隻,而鷹擊–8則主要是用於攻擊中小型水面艦艇。海鷹–4改進型導彈的戰術性能超過鷹擊–6,海鷹–4和鷹擊–8構成中國海軍空艦導彈的主力。中國的超音速空艦導彈研發也接近完成。中國的艦載防空導彈主要有三種:一、紅旗–7低空超低空艦空導彈,射程十二公裡;二、紅旗–61中低空艦空導彈,射程二十五公裡;三、霹靂–10艦空導彈,射程五十公裡,具有全空域防空的功能。這三種艦空導彈都有陸基型號和空基型號,它們是通用型的防空導彈。

中國海軍使用的反潛導彈采用反潛魚雷加裝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方式組成,所使用的反潛魚雷有從意大利進口的白頭魚雷也有從美國進口的反潛魚雷MK–46,中國自己也在積極地制造反潛魚雷。

目前解放軍海軍使用的反潛導彈型號是長纓–1和長纓–2,射程分別為二十五公裡和七十五公裡。中國的潛射巡航導彈有鷹擊–8和X–600二種。鷹擊–8用於攻擊中小型水面艦艇,射程六百公裡的X–600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隻和陸地目標。潛射巡航導彈正在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六、中國導彈在臺灣戰役中之使用

對中國臺灣戰役的研究作者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模擬(6),在此僅僅從導彈使用的角度加以說明。

用於臺灣獨立運動在島內的興起和發展,促使中國積極地準備臺灣戰役。臺灣戰役大體分為七個戰役階段:導彈攻擊階段;奪取制空權階段;空中奪取制海權階段;登陸攻擊階段;穿插包圍攻堅階段;城市攻堅階段;鞏固肅清階段。

中國在臺灣戰役中使用導彈的目的,乃是以己方的先進武器在戰役開始時便奪取優勢,在奪取優勢之後利用優勢保障臺灣戰役隨後各個階段的順利進行。

中國在臺灣戰役七階段中,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奪取勝利的關鍵點有三個:A,導彈攻擊階段;B,空中奪取制海權階段;C,登陸攻擊階段。

A,導彈攻擊階段

在導彈攻擊階段,中國主要以戰術彈道導彈和少量的巡航導彈攻擊臺灣島內的戰略目標和軍事目標。攻擊戰略目標的目的在於摧毀臺灣的政治指揮繫統和臺灣民眾對臺灣政府的信心;攻擊軍事目標的目的在於摧毀臺灣國軍的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繫統,摧毀臺灣的表面機場和各個防空導彈營。

政治指揮繫統包括臺灣總統府、總統官邸、立法院、行政院、臺灣省政府、廣播電臺、電視臺等等機構。中國使用大量的M–7、M–9、M–11戰術彈道導彈,將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摧毀臺灣的政治指揮繫統。

一九九六年底美國賣給臺灣的五個愛國者PAC–2+防空導彈繫統運抵臺灣。這五個愛國者PAC–2繫統共有導彈三百二十枚,花費臺灣五億一千萬美元。愛國者PAC–2+對低科技的戰術彈道導彈有一定的攔截能力,但對於高科技的戰術彈道導彈,對於具有導彈頭體分離功能、隱身功能、改變彈道功能的導彈實施攔截,能力就極其有限。定量而言,愛國者PAC–2+對中國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不會超過百分之三十,換言之,中國發射三枚彈道導彈,至少有二枚會降落在目標區。

臺灣三百二十枚愛國者PAC–2+防空導彈面臨中國數千枚M族彈道導彈的攻擊,難以達到防衛的目的。這些PAC–2+導彈對臺灣社會隻具有心理學意義,對美國則具有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在臺灣戰役中,有效地的摧毀臺灣機場對於中國至關重要,有效地摧毀機場纔能順利地掌握制空權。中國可能以過時的東風–2、東風–3戰略導彈當作戰術導彈轟擊臺灣各個機場,東風–2、東風–3導彈不僅威力強大,而且飛行速度比M族戰術導彈快,反導彈繫統難以攔截。

導彈攻擊階段摧毀了臺灣的戰略目標,重創了臺灣表面機場之後,中國空軍大數量的SU–27、J–8、J–10等戰機就可以圍攻還能從被破壞機場起飛的少量幻像2000V、F–16A/B、IDF戰機,並且很快的奪取制空權。

B,空中奪取制海權階段

在奪取制空權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利用空中優勢,H–6、Q–5、JH–7等等戰機掛載鷹擊–8、鷹擊–6、海鷹–4等反艦導彈在臺灣海軍艦艇的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發動導彈攻擊。在失去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臺灣海軍艦隊遭受重大打擊,從而失去戰鬥力。

在臺灣戰役中,中國以航空兵的導彈力量對付臺灣海軍,而不以自己有限的海軍力量對付臺灣海軍。充分發揮反艦導彈的效能,大大地節省了戰役時間,避免了中國海軍同臺灣海軍海戰可能受到的損失。

在中國海軍未受損失的條件下,其旅大級、旅滬級驅逐艦的一百三十毫米艦炮,江湖級、江衛級護衛艦上的一百毫米艦炮就可以作為中國陸軍登陸時的重要火力支援。

C,登陸攻擊階段

在登陸攻擊階段,對中國登陸部隊最為致命的威脅是臺灣陸軍大規模集群坦克的灘頭反突擊。如果在大規模登陸之前中國不能有效地的摧毀臺灣的M60A3、M48H等主戰坦克,那麼在解放軍陸軍大規模登陸的時候,臺灣陸軍的集群坦克反突擊將摧毀中國的登陸企圖。缺少重裝備的中國陸軍在開闊的灘頭難以抵擋反突擊的裝甲集群,或者被殲滅,或者被趕回海中,登陸攻擊就會失敗。

在遭到臺灣陸軍裝甲集群的快速反突擊時,中共可能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使用戰術核子武器,例如中子彈,來阻止臺灣集群坦克的攻擊。在整個臺灣戰役中,中共最可能使用戰術核子武器的地點,就是登陸的灘頭。

中國也在研究發展攻擊大規模集群坦克的常規武器,例如以多管火箭發射的反裝甲子母彈,但是常規反裝甲武器不一定能對付快速的大規模裝甲集群反突擊,在勝敗的關鍵時刻,中共很可能不得不使用中子彈。

在臺灣戰役的隨後各個階段,導彈的使用對戰爭勝負的影響遠遠不如在上述三個階段中的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在戰役最後的鞏固肅清階段,如果少部分的臺灣政要撤退到中央山脈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中,中共對這些永久性的防御工事久攻不下,那麼中共很可能使用戰術核子武器掩埋這些永久性的工事。

七、日本中國美國之基本關繫

日本、中國、美國之間的安全關繫是相互利用和相互衝突的關繫。

這種相互利用和相互衝突的關繫起因於:1,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衝突;2,經濟利益上的互補性和衝突性;3,戰爭歷史留下的怨恨;4,彼此之間由於地理位置而引起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5,彼此之間由於綜合國力變化消長所引起的權力平衡傾斜。

A,日本的特點

日本在長期的特定歷史環境下生長,形成了大和民族固有的特點:

(一)封閉的歷史環境與武士道精神

從公元六四六年的奈良時代起到一八六八年的明治年間為止,日本在一二二二年的島國封閉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了在人類社會中獨特的武士道精神。雖然日本公元七00年前後大量的向中國唐朝派遣人員學習文化科學和藝術,在一八六八年以後通過學習歐洲文明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是日本民族長期以來繁衍的武士道哲學和武士道精神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的第一個特點。

(二)經常的自然災害與集體主義

日本民族自形成以來就一直受到海洋氣候災害和地震災害的雙重打擊。在同嚴重的自然災害長期鬥爭的條件下,日本民族養成了極其緊密的集體主義。這種集體主義甚至以個體的自願犧牲來保持完整。高度的集體主義是日本的第二個特點。

(三)食物資源的短缺與戰略思想

由於日本的自然氣候條件適合人類的健康長壽,所以在面積很小資源匱乏的日本四島上,人口一直增長很快,日本民族的菁英不得不思考日本民族生存空間的問題,不得不考慮日本發展的資源問題。特別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工業化所需要的大量原料在日本列島內均嚴重匱乏。因此日本以解決本民族生存為導向的開拓性戰略思想,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了。以生存空間為導向的戰略思想是日本的第三個特點。

B,中國同日本的歷史情結

中國同日本之間的關繫大體上由三個大的歷史事件所奠定:(一)遣唐使。在中國的唐朝和宋朝,日本派遣人員從中國學習了文化科學和藝術,日本文明因此而提高了一個發展階段層級。(二)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明治維新使日本現代化,現代化的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

中國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割讓朝鮮宗主權,割讓中國領土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列島。(三)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日本侵華與中國抗日戰爭。日本軍八年間在中國領土上殺害中國人民一千八百餘萬人,中國軍隊傷亡三百八十餘萬人(7),日本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等等駭人聽聞的法西斯暴行。

因此從歷史情結的角度而言,中日兩國恩怨相間。在近代以來,由於抗日戰爭的影響,中日之間的歷史仇恨仍然被中國人所記憶。

C,美日大東亞新戰略

美日大東亞新戰略是美國主導的,日本極力自主的一種亞洲太平洋戰略結構。美日大東亞新戰略有二個法律支柱:《美日共同防御條約》(TheTreatyofMutualCooperationandSecurity BetweentheU. SandJapan)和《美日安全聯合宣言》(U.S.–JapanJointDeclarationonSecurity,–Balli anceforthe21stCentury–)。這二個法律支柱使美日的亞太戰略成為堅固的事實。

美日大東亞新戰略包括以下幾項內容:(一)抑制中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擴張;(二)確保美日對俄國和中國的安全防衛體繫;(三)確保對朝鮮半島局勢的控制和對臺灣走勢的影響;(四)以美日安全聯盟為基礎,將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其他國家逐步納入美日安全體繫,形成美國前國務卿貝克所言之扇形戰略結構。(8)在美日關繫當中,美國是決定性的主導力量,美國同日本簽訂的《美日共同防御條約》和《美日安全聯合宣言》不僅具有針對美國日本以外國家的效用,而且也有約束日本,節制日本的作用。

美國的全球戰略由美國的大西洋戰略和美國的太平洋戰略二大部分組成。美國在亞洲太平洋的總體戰略方針是加強與亞太各國的經濟合作,積極推動亞太國家的政治民主化。

八、中國導彈打擊日本之模擬

中國如果同日本發生軍事衝突,必然會涉及到美國,原因是美國同日本之間有《美日共同防御條約》和《美日安全聯合宣言》的軍事聯盟關繫。

然而,當中國和日本的軍事衝突突然發展到失去控制的時候,發展到雙方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時候,美國是否會冒著國家毀滅的危險解救日本,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因此,在模擬中國同日本進行軍事衝突的時候,需要模擬美國介入中日軍事衝突和美國不介入軍事衝突的二種情況。

由於歷史的積怨,現實的利益衝突,以及在釣魚臺島等等島嶼上的主權爭端,中日之間是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一旦中日之間的軍事衝突發生,中國可能對日本采取三類形式的打擊:A,對日本的儆戒性打擊;B,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C,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對日本這些打擊中國均以導彈為主要武器來實現。

A,對日本的儆戒性打擊

對日本的儆戒性打擊是中日軍事衝突的最低層次,中國采取的行動很可能是以特殊性能的導彈開始攻擊日本的海軍艦隊,燒毀日本艦隊的電子設備,隨後以常規反艦導彈將其摧毀。中國海軍有一些特殊的戰術能夠使上述的打擊目的得以實現。

儆戒性打擊發生的條件是中日之間尖銳的,但是小規模的利益衝突,例如釣魚臺島等島嶼的主權爭端.中國對日本的儆戒性打擊不會涉及日本本土。

在這類低層次的軍事衝突當中,中國所使用的反艦導彈主要是鷹擊–8及其改進型,海鷹–2,海鷹–4,上遊–2等等反艦導彈,在衝突的開始,中國可能使用電磁波彈首先摧毀日本艦隊的先進電子繫統.

根據美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十月前後多次發表的關於釣魚臺島主權未定的聲明,以及釣魚臺島不屬於《美日共同防御條約》所保護範圍的政府官員言論(例如美國主管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洛德WenstonLord的言論),美國在釣魚臺島的爭端中可能保持中立立場,美國直接參戰的可能性比較小。

B,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

在未來,如果日本介入臺灣獨立,有可能觸發中國對日本本土的有限性打擊.另外,如果中日兩國的低層次軍事衝突升級,也會觸發中國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

中國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涉及到日本本土,是對日本戰略目標的有限性打擊,打擊的方式是東風–3,東風–21,東風–25,巨浪–1,以及射程二千公裡巡航導彈投射日本本土,摧毀日本的防空繫統,日本的核子基地及生產工廠等等。

中國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引起美國的介入。美國的軍事介入導致戰爭的擴大,甚至有可能是中國同美國日本臺灣同時戰爭的局面。戰爭的結果是核子武器對有關各國大城市的摧毀。

C,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

在未來,如果日本和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惡性膨脹,日本復活軍國主義,中國試圖洗雪一八四0年以來中華民族所受到的屈辱,那麼就有可能在中日發生軍事衝突的時候戰爭不斷地升級,直至引發核子大戰。

在此情況下,美國可能軍事介入,也可能軍事不介入。無論美國是否介入,都不影響中國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原因是中國擁有的攻擊日本的核子導彈射程同攻擊美國的核子導彈射程不同,中國以中程戰略導彈摧毀日本的二十五個主要城市後,仍然有足夠的洲際導彈威懾美國。

中國對日本本土攻擊的二十五個城市如下:

(一)本州島:東京、千葉、宇都宮、橫須賀、京都、神戶、大阪、岐阜、名古屋、青森、仙臺、新瀉、金澤、和歌山、姬路、岡山、廣島。

(二)九州島:北九州、福岡、鹿兒島、熊本、長崎。

北海道:函館、扎幌。四國島:松山。在日本的上述城市遭受核子打擊之後,日本文明的主體就在地球表面消失了。同時中國可能遭受美國的全面核子攻擊,美國也會遭受中國的核子反擊。

結論是: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應當盡量的避免人類的大規模軍事衝突。

(文/趙雲山,摘自:《中國導彈及其戰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8&aid=14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