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鐵血帝國
市長:
vereinigung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鐵血帝國】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周邊危機
瀏覽
470
|回應
0
|
推薦
0
vereinigung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美國給中國打造巨型包圍圈
最近﹒美國的幾個舉動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23日報道。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布什總統討論了美軍事戰略調整問題,聲稱未來“來自中國的威脅”會進一步增強,美國的軍事部署重心將從歐洲轉向亞洲;3月23日,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航母碼頭舉行落成典禮儀式,美國第7艦隊司令梅茨格中將帶領“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浩浩蕩蕩”地駛入該基地; 4月1日,美國一架空用飛機抵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中國經濟專屬區)上空活動,在海南島東南l40海裡處,撞毀了對其進行跟蹤監視的一架中國殲八戰機,並侵犯中國領空,強行降落在海南陵水機場。
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使美國失去了對手。在一次次分析之後,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潛在的對手”,從此,新一輪的對華遏制戰略全面展開。
美國新一輪對華遏制打出的頭一張牌是“人權外交”。無論是布什政府還是克林頓政府,始終將此作為對華施壓的重要手段。在每年的聯合國人權大會上,美國都要糾集西方國家提出“中國人權狀況”的決議草案。
第二張牌是“最惠國待遇”牌。1993年5月,克林頓宣布了其主政後美國對華政策的一項重大決定,即《關於1994年延續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條件的行政命令》,其中設置了包括人權狀況在內的許多苛刻的條件。之後的數年時間裡,美國都要用這張牌來作文章。
第三張牌是所謂的“中國軍售問題”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7月23日,美國聲稱已經掌握可靠情報,中國貨輪“銀河”號裝載著化學武器前體硫二甘醇和亞硫 氯運往伊朗。此後,美國公然出動飛機和艦艇,對在公海上行駛的“銀河”號進行跟蹤和監視。中方對美方的置疑進行了認真、全面的調查,反復對美方解釋該船沒有裝載美方所說的化學物品,並提出由第三國核實的積極建議,但美方置之不理。最後,致使“銀河”號在公海上漂泊 24天之久,直接經濟損失 1293萬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通過加強日美軍事同盟和北約東擴等手段,一步步地構築對中國的戰略包圍。95港《亞洲周刊》曾載文認為:“20世紀末的世界,美國一強獨大,左右開弓:大西洋地區靠北約維持秩序,南斯拉夫成為美歐‘新國際主義’的第一個試驗場;太平洋地區有日本幫著張羅,一個‘準北約’式的新軍事同盟已隱約可見。”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東面,美日軍事同盟,日本充當了遏制中國的工具;在西面,美國極力推進北約東擴,並準備將前蘇聯的幾個國家收入北約帳下,將北約的戰略前沿抵近中國國境;在南面,美國加強了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並於1999年與菲律賓簽署了《部隊訪問協定》,特別是美國政府和國會一些人還極力主張恢復《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利用東南亞國家來遏制中國;在北面,美國加強了與蒙古的全面關繫,每年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如1998年奧爾布賴特訪蒙時,對蒙提供了15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美蒙每年還舉行代號為“平衡魔術”的軍事演習。有的專家形像地將蒙古稱作“壓在雞背(中國的版圖形似一隻雞)上的一塊石頭”。
美國近年來對中亞國家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目前正試圖以經濟合作為開端,“打入亞洲這一腹地”。同時,美國也在力圖加強與中亞國家軍事方面的合作,如1997年派500人組成的傘兵部隊赴哈薩克斯坦,參與了那裡的軍事演習。
一旦兩岸發生衝突日本將不袖手旁觀
隨著冷戰的結束,日本走向世界大國的欲望在增強。1995年11月,通過了新的《防衛計劃大綱》,日本戰略上遏制中國的籌劃宣告開始,其標志之一是,日本軍事戰略的重心由上個世紀70至80年代對付來自前蘇聯的“單一”威脅轉為對付來自中國、俄羅斯、朝鮮等的“多元”威脅,明確將中國列為對手。
1997年8月7日,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尾山剛剛參加完內閣會議,毫不掩飾地對眾多記者說,臺灣海峽包括在日本的周邊範圍之內,當中臺發生爭端時,美國如果采取軍事行動,日本會提供軍事支援。在日本政壇頗有聲望的小澤一郎在這一問題上更是坦率。他說:“周邊事態範圍包括俄羅斯、朝鮮半島、中國及中國的臺灣。”面對記者喫驚的目光,小澤又說:“認為周邊不是地理概念是可笑的。”
“周邊事態”雖隻有簡單的四個字,但卻蘊藏著十分深刻的含義,是日本軍事加速擴展的一個信號。日本每年投入近50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的巨額軍費,將日本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就三軍裝備而言,日本擁有如宙斯盾導彈驅逐艦、F-2戰鬥機、90式坦克等世界最先進的裝備,裝備了可改裝成航母的“大隅”號運輸艦,並準備在未來15年內裝備2艘航母。日本加強了在太平洋和中國南海等海域的演習,以鍛煉應付“周邊事態”的能力。
2000年2月,日本防衛廳決定,將改變過去為防範蘇聯而在北海道集中部署軍事力量的做法,軍事部署轉移,把“保衛北方”轉向“防御西方”。海上、航空自衛隊也朝著“防御西方”和應付“周邊事態”的方向發展,重兵將用來對付所謂來自中國的“威脅”。
2000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00年度防衛白皮書 《日本的防衛》。它詳細談及了中國導彈的數量和部署情況,介紹了中國海軍艦艇和海洋調查船“非常活躍”的活動情況,特別是強調中國的中程導彈“將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納入射程”。它說明,在朝鮮半島形勢因朝韓首腦會晤而走向緩和之後,日本就難以在朝鮮身上尋找發展軍事力量的借口,而今後的借口將主要從中國身上尋找。而此後的兩個針對中國的動向更是引人注目。一是日本於2000年8月決定2003年3月底之前發射3顆偵察衛星,以偵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軍事情況;二是日本防衛廳決定建立編制為660人的“護島部隊”,以應付中國艦艇在日本海的活動。日本對中國已經虎視眈眈,“周邊事態”的“準星”已瞄準中國。
從天空對中國進行封鎖?
TMD(戰區導彈防御繫統)是美日全面加強軍事同盟關繫的一個縮影。
1996年4月,克林頓訪問了日本,與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共同發表了《面向21世紀的同盟 美日安全保障聯合宣言》,對1960年美日雙方締結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進行了根本的修改和補充,為美日安全保障關繫重新定了位。一年多之後,美日兩國又推出了新的《防衛合作指針》。進一步細化了美日軍事合作,將其分為:平美日共同研發TMD是美日加強軍事同盟關繫的重要環節,為了配合美國的研究,日本當時投入了近6億日元。但當時雙方的研究可以說是“鴨子趴水,下面使勁”。真正使雙方研發浮出水面的是1998年8月31日,朝鮮發射一枚火箭越過日本上空,落入了太平洋中。美日立即抓住此事大做文章,一口咬定朝鮮發射的是“大浦洞”導彈,並迅速將TMD問題炒熱。接著兩國就公開宣布將全力研發TMD。日本在這一問題上非常積極,1998年底,日本宣布在其後5至6年內,為研發TMD投入200億至300億日元。美日發展TMD最主要的還是針對中國。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美國軍方人士透露,美國防部在一份不公開的報告中稱,TMO設想的對像國不隻包括朝鮮,也包括中國在內。這份報告已提交美國國會。日本在新的防衛白皮書中強調中國導彈的威脅,這顯然是繼朝鮮導彈威脅之後,為 TMD的研發尋找的新的借口。
最值得關注的是美日研發TMD的真正企圖。其近期的企圖是進一步形成對中國等國的軍事憂勢,即營造可任意攻擊他國、而本國可免遭攻擊的絕對軍事優勢。而較為長遠的企圖卻是對中國構築空中的弧形封鎖態勢。這與地面的弧形封鎖是相配合的。目前,美國還在積極拉韓國、臺灣、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和地區加入TMD,如果將它們拉入,空中的弧形封鎖態勢就將形成。
中國要失去東方屏障?
朝鮮半島是撬動東北亞地緣板塊的杠杆。占有朝鮮半島,可以北上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南下山東半島和日本。誰占有了朝鮮半島,誰就可以握住一張克敵致勝的王牌;誰控制了朝鮮半島,誰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東北亞局勢。中國古人對朝鮮半島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認識,將其視為中國重要的一個戰略屏障,因為它是從海上躍入中國東北的一塊跳板。早在一千多年前,當朝鮮發生叛亂時,唐太宗便派名將薛仁貴及他的兒子薛丁山率大軍前往平息,消除隱患。滿清後期,日本出兵侵略朝鮮,直接威脅中國東北的安全,清政府立即派葉志超、聶士成、董福祥等將領率裝備精良的新軍援朝抗日。古人的舉動正是為了保住朝鮮半島這一重要的戰略屏障。
朝鮮半島處於美、日、中、俄四大國的地緣交彙處,朝鮮半島的態勢,直接關繫到四大國的安全利益。對美國來說,朝鮮半島是遏制“共產主義向亞洲擴張”的前沿陣地,是保障美日軍事同盟的一道屏障;冷戰後,朝鮮是美國擴展勢力範圍和外交影響的重要對像,是向中俄進逼的一個關鍵地帶。對日本而言,從其歷史上來看,對中國的侵略即以朝鮮為跳板進行的;從現實來看,增大在朝鮮半島的控制力,對其提高在未來東北亞乃至整個世界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俄羅斯無論在歷史和現實中也十分重視它。
在長達50多年的時間裡,朝韓兩國百萬大軍在三八線兩側相互對峙,虎踞南北,成為世界上軍事力量部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朝鮮將陸軍60多個正規師旅部署在平壤至元山一線以南地區,將海軍60%的艦艇及空軍50%的作戰飛機部署在前沿作戰地區;韓國將陸軍的37個師、海軍68%的艦艇及空軍50%的作戰飛機部署在前沿作戰地區。朝鮮半島嚴重的軍事對峙不僅使兩國耗費了巨大的財力,而且幾乎每年都產生軍事摩擦,爆發小規模的軍事衝突。
美日都曾制定過打擊朝鮮的計劃。據韓國前總統金泳三透露,1994年他任總統期間,美國懷疑朝鮮發展核武器,企圖對朝進行“先發制人”的攻擊。當時,美軍計劃出動軍艦和飛機,對懷疑有核設施的朝鮮寧邊地區進行海空聯臺打擊。當時,克林頓親自給金泳三打電話,要求其給予配合,而金泳三卻表示:“隻要我還是總統,就決不出動韓軍的一兵一卒。我不想成為民族的罪人。”日本也曾提出對朝鮮采取“先發制人”的行動。據日本共同社透露,日本航空自衛隊曾在絕密狀態下研究利用戰鬥機空襲朝鮮導彈發射基地,所得出的結論是:“實施空襲是可行的。”日本政府也曾向國會提出,“在確定沒有其它辦法的情況下,打擊導彈基地屬於自衛範圍,可以實施”。
2000年對朝鮮半島是有特殊意義的年份。6月中旬,韓國總統金大中跨過三八線,與朝鮮領導人實現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會晤,並簽署了《北南共同宣言》,向全世界承諾朝韓兩國要自主解決統一問題。美國的心態非常復雜,一方面擔心朝鮮半島形勢的緩和將失去在韓國駐軍的理由,因而,在朝韓領導人會晤後立即表示,朝鮮半島仍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美國不會撤走駐韓美軍;一方面又擔心被置於朝鮮半島事務之外,想方設法與朝鮮加強接觸。經過朝美兩國的磋商,金正日的特使、朝鮮國際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次帥於2000年10月訪問了美國,會見了克林頓。雙方表示要停止相互敵視,全力建立一種新型關繫。時隔10多天時間,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於當月23日至25日訪問了朝鮮。此次訪問本想就導彈問題達成一項協議,為克林頓訪朝奠定基礎,但卻未能如願。
朝鮮半島形勢走向緩和給世界出了一道新的課題:如何調整對策,來應對變化了的形勢,以便使形勢朝著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從主要國家和地區目前的對策來看,都是想爭取對朝鮮半島更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無疑又為中國如何維護最重要的戰略屏障提出了一個課題。
不可小瞧印度
印度與中國有著1700多公裡長的陸上疆界。在談論中國周邊安全問題時,不能不關注印度。
由於歷史原因,中印兩國沒有正式劃定過邊界,但兩國人民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按照雙方行政管轄範圍,早已形成一條傳統習慣的邊界線。其西段沿著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沿著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則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
1913年11月,中、英、西藏三方會議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舉行。會議期間,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脅迫西藏代表夏扎在他事先準備好的秘密換文及附件地圖上簽了字。那張地圖上用粗略的紅線劃出印藏東段邊界線,它從中印傳統習慣線向中國方面推移了大約100公裡,其範圍包括西藏的門隅、洛瑜、察隅三個地區約9萬平方公裡。這條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麥克馬洪線”。
1951年,印度當局繼承英帝國主義的衣缽,繼續侵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1954年後,印度當局又侵占了中印邊境中段的巨哇、曲蕊、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95扎等2000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同時,還侵占了中印邊境西段的巴裡加斯。1955年,印度又越過“麥克馬洪線”,侵占兼則馬尼,並一度入侵塔馬頓和朗久等地,在馬及墩地區挑起了武裝衝突,氣焰十分囂張。
1959年3月,西藏反動農奴主上層集團發動叛亂後,印度當局趁機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要求中國承認印度占領的中印邊境東段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和中段2000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是合法的,而且要求中國政府承認從未被印度占領過的中印邊境西段3.3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即阿克塞欽地區)也屬於印度。印度政府還多次派軍隊和飛機入侵中國領土和領空,挑起武裝衝突。1962年10月10日,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向中國發動大規模的全面進攻。解放軍被迫向入侵印軍發動猛烈還擊,一舉殲滅印軍8700多人,把所有盤踞在中國境內的印軍據點全部撥除,給印度侵略者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近幾年來,印度的經濟實力有所增強,其軍事戰略目標也有所變化,即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控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最終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
在這種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印度近年來每年投入100多億美元的軍費發展軍事力量,並將在今後逐年增加,爭取在2015年前進入“世界一級軍事大國”的行列。印度海軍已擁有包括2艘輕型航母在內的100餘艘艦隻。為了獲得海上強國的地位,印度海軍的主戰裝備正向大型化、導彈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目標是控制印度洋,而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繫的海上必經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
為了適應與中國未來在山地作戰的特點,印度專門組建了10個山地師,其中9個部署在中印邊境。目前,印度中印邊境上部署了印全部軍力的1/3以上,特別是空軍在中印邊境對中國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另外,印度在中印邊境還部署有擔任邊防警戒、巡邏和配合作戰任務的準軍事部隊以及武裝警察10餘方人。
印度退役將軍活拉在其《戰略分析》一書中提醒印度軍隊:“印度在中印邊境的防御計劃必須確保有進行反擊的能力,而中國的新藏公路的脆弱性是值得注意的。”在中印東段、中段和西段三段邊境中,印度重點強化西段邊界的戰備活動。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資在地理環境惡劣的中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全面進行戰場建設,目前該地區的戰場準備已具規模,囤集了7倍於中國的兵力。此外,度在近幾年的時間裡舉行了數十次以中國為假想敵的作戰演習。
1998年5月,印度連續進行了多次核試驗,強行跨入了“核門檻”。而印度進行核試驗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國。在核試驗前,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多次公開宣稱中國是印度“潛在的頭號威脅”。在核試驗後,印度總理又公然聲稱,印度是在“對地區和全球安全形勢作了全面、認真的評估”後決定進行核試驗的。他說,“印度處在核武器包圍之中”,它與兩個鄰國的“互不信任”是其進行核試驗的原因之一,其中一個鄰國指中國,另一個指的是巴基斯坦。
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多次叫囂說“中國是印度的最大威脅”。有關專家稱,他通過出訪日本和加強同美國的軍事關繫,正在構築對中國的封鎖。在該部長的親自主持下,印度軍方正在加強同在南沙問題上與我有主權爭端的國家的軍事關繫。2000年10月,印度本計劃與越南等國在中國南海舉行針對中國的聯合演習,由於中方的抗議,此次演習纔未如期進行。印度這樣做的意圖是想封鎖中國的“南大門”。
種種現實和跡像已表明,印度對中國的安全已構成現實威脅。
破碎的海洋國土
中國除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之外,還有300多萬公裡的海洋國土,但環顧海洋,我們發現,那是一片破碎的海洋國土。
釣魚島自隋朝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它蘊藏著大量的石油資源和漁業資源,且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誰控制了它,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對方。日本政府不顧歷史事實,自70年代初起就實際占領了釣魚島,並在上面修建了包括直升機場在內的許多設施。日本歷史學家井上靖曾說,日本占領了釣魚島,就等於把槍架在了中國的鼻子上。日本占領釣魚島之後,派大量艦船對該島進行了控制,使中國漁民無法去該島附近海域打魚,並使中國正常的科學探測活動也無法進行。加之,日本右翼分子在日本政府的縱容下,每年都在釣魚島挑起事端。
再看中國南海,更是令人目不忍睹,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南海島嶼大部分已被侵占。越南侵占了南海西部和西南部的27個島嶼;菲律賓侵占了南海東北部的8個島嶼;馬來西亞侵占了南海南部的4個島嶼。 侵占中國南海島嶼的國家已撈取了巨大的好處。這些國家從上述海域中打出了120餘口石油天然氣井。其中馬來西亞90口,1985年產量達250萬噸,2000年產量達350萬噸;菲律賓和越南各7口。越南曾是貧油國,在此之前每年都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石油,但現在的石油年產量卻達400多萬噸,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可以說中國南海已被搞得千瘡百孔。
從戰略上來看,中國南海的地位更是重要。它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聯繫亞歐大陸的交通要衝,被地緣戰略學家稱為“亞洲的地中海”。南海海域南接馬六甲海峽,東北部緊連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和臺灣海峽。尤其是馬六甲海峽素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它不僅是西方尤其是日本海上運輸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必經之路,也是美國海軍從西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正通過各種途徑促使該問題國際化,甚至不惜“引狼入室”,把美國等外部勢力引入其中,增大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
越、菲、馬等國為了長期侵占中國南海的島礁,經常進行接觸。三國在劃分南沙勢力範圍、維護各自既得利益方面,已達成了默契,彼此互不影響,共同對付中國。
特別是菲律賓,近幾年在侵占中國南沙島礁問題上更是不擇手段。1996年,菲律賓政府邀請數十名外國記者至其非法占領的島礁上參觀采訪,試圖使其侵占中國島礁成為既成事實,並得到西方承認。1998年12月,菲律賓政府又拉美眾議員羅拉巴克爾乘坐菲空軍飛機飛抵南沙群島,特別是在美濟礁上空盤旋了幾圈。羅拉巴克爾看後聲稱,他將向美國會提出報告,敦促美國政府“以外交和經濟手段促使中國設法放棄使用武力,撤回軍艦和拆除防御工事”。這是美國企圖介入南沙問題的一個明顯的信號。僅僅在半年之後,美國就采取了實際行動。1999年5月,美菲兩國簽署了《部隊訪問協定》,允許美國軍隊重新在菲律賓舉行演習。菲律賓總統埃斯特拉達就此表示,該協定將“幫助菲律賓抵擋中國對有爭議的南沙群島的‘入侵’”。至此,美國海軍在1992年撤出菲律賓之後又重返南海。它預示著美國將介入南沙爭端。
同時,菲律賓國會議員還鼓動日本介入南沙群島問題。菲律賓國會對外關繫委員會主席奧普萊曾露骨地煽動說,菲律賓“與中國抗爭客觀上是在保衛日本的生存機會”。對此,日本政府似乎心領神會,將南沙群島問題列入了“周邊事態”範圍。這預示著,一旦南沙有事,日本就有可能采取軍事行動。
中國如何突出重圍?
環視周邊安全環境,美、日等國懷著不良的戰略企圖,極力從四面八方圍堵中國;還有一些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不顧中國的善意表示,加入到惡化中國周邊環境的行列之中。因此,中國的周邊安全面臨著諸多挑戰。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面對挑戰,中國別無選擇,隻有積極迎接挑戰,突出重圍,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營造對己有利的周邊安全環境。為此,中國應當制定全面的周邊安全戰略,這種戰略要考慮到各種不利因素,並要有針對這些不利因素的具體措施。
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俄羅斯目前在戰略上處境與中國有幾分相近。它同樣受著北約東擴和美日加強軍事同盟等的壓力,西方國家同樣也不希望它強大。同樣的境遇促使中俄兩國走得更近。近幾年來,中俄較順利地解決了邊境問題,並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戰略伙伴關繫。兩國領導人的互訪在所有大國之間幾乎是最頻繁的。中俄兩國加強團結與合作對抵御北約和美日軍事同盟將是必不可少的。中國還應團結北約國家和美日兩國中愛好和平的人民。更為關鍵的是,中國要加速發展自己的綜合實力,這纔是強國之本。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8&aid=14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