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親子生活
市長:惟惟  副市長: lejeune小野鴨
加入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親子生活】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生活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與孩子共舞-反體罰的觀點
 瀏覽824|回應5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良好的照顧】

av8dguday一系列對「體罰」的分享,才是形成「假想敵」真正的來源,而我不過提出我自己個人確信的想法與觀點與之區別,算不上是反體罰的動力。

然而av8dguday對「體罰」的執著,說穿了欠缺理論的依據,也看不出孩子對體罰的感激涕零,有的大概只是零星個人過往的經驗,似乎也難放諸四海皆準,我倒很期待有更多支持「體罰」的論述。

依據泰瑞斯‧瑞爾(Terrence Real)所引述的資料,「請仁慈對我」是國際兒童保護基金會的警句,接著更說:「我的船很小,可是海很大。」這其實說明兒童小的時候,人格結構、身體、腦部都在成形中,一點點的傷害對兒童都是莫大的影響。甚至兒童所進一步面臨的兩難是他/她仍然必須與虐待他/她的親人保持愛的連結。在這景況中,兒童想逃確力有未逮,因為弱小的他/她難以與父母匹敵。

瑞爾在「男人其實很憂鬱」(張老師出版社;鏈結:【男人其實很憂鬱】)一書中更列舉出兩種對兒童有影響的創傷:(1)主動的創傷(active tramua)-通常是某種類型的界線侵犯,或清楚可見的有害互動、(2)被動的創傷(passive tramua)-是一種身體或感情的忽略,可以定義為照顧者沒有提供預期的正常教養與責任。

主動的創傷,其可能情形是當一個孩子跌傷了膝蓋,褲子也破了,結果父母看到後,大聲斥責其走路不小心;被動的創傷,父母可能只顧自己講電話,絲毫不在意孩子跌傷以及褲子破掉,任由其流血而不施予援助。

瑞爾的一個小結則是指出:「父母提供良好的照顧必須具備三項元素-教養、有所規範的環境、指導。」但他沒有說「體罰」是父母良好照顧中的一項要素,父母對孩子身、心需求的兼顧是讓其避免受創傷的良藥。

【與孩子共舞】

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與泰瑞莎‧巴克(Teresa Barker)則在「關於男孩」(泰電電業出版社;鏈結:【關於男孩】)一書中提出他們對男孩的觀察:「當對男孩們施與嚴厲的體罰或者苛刻的批評時,事後他們記住的往往只是父母憤怒的臉,和自己被打的慘狀,而並沒有從挨打中汲取任何教訓,只是學會了害怕與仇恨。」這段文字點明了體罰的後遺症,體罰在本質上依然是以暴力做為基礎,同時彰顯出父母的權力與控制。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觀念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孩子可能記得的是仇恨,等待有朝一日可以扳回失去的顏面,那裡記得娘的痛。

湯普森與巴克的建言則是規勸孩子為第一步,如果沒用,他們採用以下的方式:「那麼你應該威嚴而又不帶任何恐嚇意味地站起身來關掉電視、或是把燈熄滅,吸引他的注意。你也可以從1數到10,用一種嚴厲而平靜地口吻告訴他:『如果你繼續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將會取消你看電視的權利。』」他們特別強調:「物質的損失很容易彌補的,但是一旦你動手打了孩子,你們之間的裂痕可就難以癒合了。」這說明體罰對孩子的益處並不大,甚至副作用反倒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內。儘管孩子也許會打破家中的花瓶或一些東西,親子間的關係遠比物質的損失來得更重要。

丹‧金德倫(Dan Kindlon)與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在他們針對男童做心理治療35年的經驗中,他們確信體罰只是一時性的手段,且極不具效力。在他們合著「該隱的封印」(泰電電業出版社;鏈結:【該隱的封印】)一書中說明:「當成人採取專斷、力量導向的手段時,即使是年紀很小的男孩,他們也會反擊,用激烈的負面行為作為回應。當男孩因為被體罰而停止破壞行為後,成人可能會認為事件告一段落;但是,如果還子覺得被侮蔑或羞辱時,除非他的感覺能釋放,否則衝突行為會不斷上演。」金德倫與湯普森致力讓男孩能以語言述說自己心中的感覺,以取代他們激烈的行為。因為這些男孩在受傷害之後,行動替代了語言,因為感覺被封閉起來。多數時候,成人可能需要負大部份責任,因為沒有讓孩子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以致於他們採取自以為有效能的「行動」來闡釋內心中的感受。

對孩子而言,「傾聽」永遠是好的對策,這也是心理治療師瑪莉‧派佛(Mary Pipher)的心得。派佛所輔助的對象都是女孩,她認為:「真誠、完全、不作批判的洗耳恭聽,是每個人畢生中都難得一見的。」在她所著「拯救奧菲莉亞」(平安文化出版社;鏈結:【拯救奧菲莉亞】)一書中就提供她與青少女對話時所使用的一些開放式問句,例如:妳覺得那個怎樣?妳怎麼想?這個經驗對妳來說,重要之處在那裡?妳從這個經驗學到了什麼?妳對這方面能多說一些嗎?

孩子期待的是父母真實地「傾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虛晃一招。若是依照av8dguday所提供那些體罰方式,只是觸目驚心,更遑論要去檢驗,做孩子的聽到父母這番言論,只是會逃之夭夭。至於他對「一張嘴」及「懲罰」的真義能瞭解多少,恐怕之後我們依然是各說各話,他所相信的體罰在學理與實務上能站得住腳的是微乎其微。

要與孩子共舞,體罰不是老祖宗的智慧,反倒是燙手的山芋!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3686
 回應文章
與孩子共舞--當性衝動控制我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而另一個筆者曾經面對的青少年男生,年齡約在18歲,就讀大學一年級。從年齡向度來看,這個孩子已經進入青少年晚期的階段。來到諮商室的時候,是由家長陪同。才剛坐下來,父母就已經開始數落這個孩子的不是,說他性氾濫,因為他和女友發生婚前性關係。講了幾分鐘之後,父母希望我能讓他們的兒子在性道德上有正確的觀念。

在現代開放的社會中,滿18歲的性關係,若不是出於脅迫恐嚇,儘管父母要干涉,恐怕也難以阻止孩子的自由。加上這個青少年的女友也滿18歲,已是實質上的成人,也有自己的性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兩人彼此情投意合。按耐住心中的疑惑,就問問這孩子的想法,他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很痛苦,每次性衝動一來的時候,身體似乎就不由自主,就想要和女友嘿咻嘿咻。我也想改,只是每次都身不由己。」從他的對話中,目標是與父母親一致的,於是我心中的疑惑也就暫時放下。

會談進行到一段時間後,我也對這個男生多了些瞭解。他說到當有性衝動的時候,腦袋裏什麼也不想,只要有個地方能讓他和女友溫存一下,他就心滿意足了。有一次他與女友逛街,到了Net服飾店看衣服,女友挑了件性感的衣服試穿,才剛從試衣間走出來,他一看到女友身上穿的衣服,突顯出她身材上的凹凸有緻,一時性致勃勃就拉著女友的手,趁店員不注意之下,就在試衣間與女友做著愛做的事。

對這個男生而言,他不認為此舉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有時心中仍有個聲音在控訴他,所以享受完激情之後,隔些時間就心裏煩躁,書也讀不下,到憋不住的時候,終於告訴父母。初聽到兒子的故事時,父母簡直是氣炸了,把他罵到臭頭,但情形不見改善,所以父母只好帶他尋求諮商的協助。

在會談的過程中,這個男生總說:「我就是性衝動,大概沒什麼救了!」父母聽到之後,在旁邊都是一陣搖頭與嘆息。我就對他說:「看來你的身體裏住了一位不速之客,名叫『性衝動』,隨時抓住機會要讓你享受性愛的歡娛。」這個回饋,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回應:「這個說法有趣,倒是頭一次聽到。」父母對我的回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會談的氣氛從原本的枯燥,開始變得有趣。我使用了「水晶球問句」,請這個男生透過水晶球看看他30年後有怎樣的命運。他回答:「那時我48歲,所以會有個美滿的家庭,愛我的老婆,以及兩個可愛的孩子。」順著他的語言,我開始豐富他的命運,說:「假設這兩個孩子都是女生,她們分別是多大的年齡?」他回說:「一個18歲,另一個15歲。」我繼續說:「聽起來,你那時候是兩個青少女的爸爸囉!」他得意的說:「我可是個好爸爸及好父親呢!」

水晶球問句屬於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的「假設解決建構」,其中隱含著「改變」的成份,認為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動都是可以轉變的。甚至只要能有一小步的改變,心情與想法都會受到影響。這樣的假設性建構,混合著時間向度,引導當事人可以回溯過去、未來,從而回到現時的狀態,檢視當事人自己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不同的事,好讓自己不會在未來遺憾或者可以使自己現在的生活更好。

接著我進一步擴展他所看到的未來世界,說:「有一天你的大女兒突然告訴你,她深受自己的『性衝動』所苦,常與她18歲的男友發生性關係,不知道如何是好?身為她的父親,你會如何因應這個情形?」一聽完我所說的,這個男生臉上泛出微微的怒意,開口說:「是那個天殺的兔崽子,我非得刴下他的陰莖,拿去餵狗吃。」我觀察了一下他的非語言反應,他似乎要從自己所坐的椅子上跳起來,雙手緊握著拳頭。「看來你很生氣!」我聽到他的回應之後,心中有些莞爾的說出這句話。

「當然生氣,誰教那個男生敢欺負我的乖女兒,被我遇上,肯定要被我狠狠地揍幾下。」

「這樣聽來,現在的你是個該被揍的兔崽子。」緊接著他的回饋,我將未來與現在接軌。

像是若有所悟的他,突然默默不語,低著頭思索了好一會兒,說:「沒錯,我的確是個該被揍的兔崽子,一直欺負好人家的女兒。」父母親在此時也稍微展露了歡顏。


這時,整個會談來到尾聲,我們四人一起腦力激盪可行的方案,顯然這個男生之前所說的「性衝動」是可以被抑制的,而不是所謂出柙的猛虎不受轄制。後來這個青少年提出了一些具洞見性的想法:

1.以後與女友約會,只牽手不擁抱。
2.約會的場所儘量是在公眾場合,避開那些隱密的地方。
3.約會時,儘量說彼此惕勵的話,少一些男歡女愛的對談。
4.當性衝動又要來控制我的時候,我會想辦法轉移自己的注意 力,像是對自己大聲喊「停」或是去洗把臉。


聽完他所說的,我提出一個請求:「你是否願意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當成是個契約,請父母以及我當你的見證人,最後我們可以一起簽名,表示我們在這契約上共同的合作。」他點點頭,說了聲:「好!」

自從這次諮商後,接連又會談了五次,每次這個男生都有一些進步,父母也跟著成長,因為他們以前處理事情的態度是一遇到孩子出錯就痛罵一頓。過去孩子一被罵,問題可以有所解決,然而此次孩子所遇上的問題是與「性」有關,父母沿用過去的模式竟也不能解決之後,就束手無策了。畢竟「性」是蘊含著快感,就算是用高壓的方式也不一定收到好的成效。

因此我一開始的策略,並沒有在這個孩子身上貼個「性氾濫」的標籤。青少年一旦被貼上標籤,似乎就被認定「我有病」、「我沒救了」,這對改善行為並無幫助,反倒壓抑了當事人的創造力,使得他無法運用自己既有的資源來協助自己。

幾次對談下來後,父母也改變自己與孩子說話的態度,不再以貼標籤的方式來責罵孩子,並且多了鼓勵與讚美。第六次會談結束之後,這個孩子認為以後的他更有能力應付類似的情況,所以在一個很自然的氛圍下,也就結案了。當父母願意相信青少年有改變的能力,「賦權」(empower)與孩子時,改變就不再是如此地困難或遙遙無期了。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5722
衛斯理兄弟小傳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衛斯理兄弟小傳,中文資料可見:【衛斯理兄弟小傳】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4005
與孩子共舞-不一樣的親職典範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許多父母之所以喜用體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其實是沒見過不同的親職典範,所以容易直接採用上一代的管教方式,但卻沒有思考過上一代的管教方式對現今的孩子到底是否還適用。

另一種不同的親子典範在傅士德牧師(Richard Foster)所著「屬靈傳統禮讚」(天道書樓出版社;鏈結:【屬靈傳統禮讚】)一書中有著精采的刻劃,他從素珊娜‧衛斯理(Susanna Wesley;1669~1742)的身上發現了「無與倫比的忍耐」。素珊娜把母職當成是一個「召命」(vocatio),並且以一個極其嚴肅的態度來看待自己身為母親的身份。在她嫁給撒母耳‧衛斯理(Samuel Wesley)的前二十年婚姻,生養了十九名子女。雖然其中有九個孩子未能活過襁褓期,但剩下的孩子在素珊娜悉心的照顧下,都各自有不錯的發展。一種以「家庭學校」教養子女的方式,獲得舉世的讚譽。

素珊娜教養孩子的態度,可從傅士德牧師的描述中一窺端倪:

「某天撒母耳觀察妻子教學,他聽到她重複了同一項資料二十次之多。他說道:『你的耐性真叫我驚嘆,你向那孩子說同一項資料達二十次之多』。素珊娜抬起頭來微笑道:『若我在第十九次便感到滿意,那必會前功盡棄。因為就是第二十次才帶出功效來。』」


而素珊娜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培育出兩位極其有名的孩子,一是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相關事跡可見:【約翰‧衛斯理】)
),另一是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相關事跡可見:【查理‧衛斯理】)。他們為那時代的英國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有關他們的事蹟,中文資料可見:【衛斯理兄弟小傳】。

不同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各自有所不同。而「耐心」的有無,也正是孩子對為人父母者的一項重大考驗,對學校的老師亦是同等的重要。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4004
與孩子共舞-當母親遇上兒子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有一位年近40歲的母親因為兒子的不適當行為而尋求我的協助,事件的起因是有一天中午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由於學校下午不上課而提早回家,這位母親就到外頭買了孩子最喜歡吃的咖哩雞飯。甫一踏進家門,看到兒子正聚精會神地坐在電視機前玩PSII,心中就有幾許的不耐。但心中隨即轉念,希望手中捧的咖哩雞飯可以吸引孩子的目光。

然而孩子對於母親的一舉一動絲毫沒有感應,反倒是電動玩得更加起勁,雙腳還不時地踏著客廳的地板以慶賀自己的過關。這時的母親則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大聲叱責地說:「都什麼時間了,到底要不要吃飯,不吃飯就拉倒好了!」兒子被母親突如其來的吼叫聲所驚嚇到,就哭了出來,兩個人都情緒不好地過了一天。

幾天後,這位母親在諮商室中詢問我的專業意見,我拋開了她對孩子叱責這件事的對錯想法,邀請她想像如果有部「時光機器」可以帶她回到過去的時光:「場景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刻,妳會期待父母親如何協助妳吃中飯?」這位母親不假思索地說:「那當然是希望父母親以溫柔、委婉的態度來幫助我吃中飯!」這句話她說得鏗鏘有力,在我聽來,她已為自己和兒子的相處找到解決的方式。

接著我就請她將前後這兩件事串連起來,我問她:「現在妳有什麼新的想法和感覺?」這時她的臉色就像是卡通「櫻桃小丸子」一樣,似乎有三條汗水由臉上垂下來,剎那間她明瞭過去的她是期待父母親以溫柔的態度來對待她,然而曾幾何時,身為父母的她竟用當初她所不喜歡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兒子,這之中的矛盾足以讓她陷入一陣尷尬之中。

大約在會談結束前5分鐘,這位母親語重心長地說:「我對我的兒子應更有耐心些,而不是突然破口大罵。」而這樣的反應正是因為人的感官都是易於接受不一樣的訊息,隨著時間向度的加入,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交疊在一起,就促成這位母親的反思,同時也將主流的論述「兒子一定要聽母親的話」轉成「母親對兒子可以更有耐心」。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3978
更正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該隱的封印」是商周出版社出版,在此特為更正。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34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