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親子生活
市長:
惟惟
副市長:
lejeune
、
小野鴨
加入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情感交流
/
親子家庭
/
【親子生活】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生活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要孩子改變 我們要先改變
瀏覽
2,902
|回應
3
|
推薦
2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小野鴨
lejeune
親子間的關係唯有從父母及家人開始做起,一味的指責孩子不受教對事實沒有幫助,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仍是大人的高姿態,父母也是會犯錯,只是父母很少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孩子看在眼裡,他學到的是什麼?如果父母不能注意到自己的身教實在出了某些問題,親子間的關係便會落入惡性循環的漩渦裡。
不是原諒,更不能不聞不問。面對兒子的粗言粗語,我選擇了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時我只希望能應付過面前的風暴,完全沒有想到兒子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更不用提可能會有道歉的舉動,但兒子著實給了我正面的回應,或許這正是我僅給予關懷而沒有期待所帶給他的。
當感覺到自己可能遭受威脅或對自己有危險時(這是個人的感覺,並不是說真的對家人會有惡意),保護自己就是一個最本能的反應。貓面對比他大的狗時,不也是要拱起全身做出恫嚇嗎?貓可以為了躲避狗找各個地方躲起來,或就此避不見面。孩子呢?即使住校或在外地工作,他終究得回到家面對家人,真要讓孩子覺得回到家是一件不願面對的事嗎?
我其實是一個很迷糊的人,但在面對孩子時我是精靈的,也是專注的。我學會了當孩子覺得某一件事對他而言是重要的時候,那這件事就真的很重要。雖然我無法每次都處理得來孩子想達成的事,我也要把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及理由說明白。這或許是許多父母不容易做到也不願意承認的事實,也或者即使說出來也是在情緒化的情形下。
面對與兒子的衝突,有時心裡著實受到影響,但我每一次都努力提醒自己,不可意氣用事,當兒子願意開口時,我不能裝做沒聽到或不回答,我必須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但千萬不能說出情緒的話來。
機會是在每一個生活時刻找出來或找到合適的時機刻意製造出來的。
真要我去評論誰該為彼此間的問題負責,我還是會說身為父母者有絕大多數的責任。孩子是看著大人的一言一行成長的,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雖然不是我們這麼教他及願意看到是這種過程,不可否認的也是生活中的不良溝通及選擇偏差累積而成。
序號43
優勢大人
文中所提即是一例。
然而孩子的聲音真的有限,孩子的想法也不見得能影響大人,我上婚姻與家庭時的老師說過,要她選擇教導空大生或小學生,她會選擇空大的學生,只要能影響少數的大人,這些被影響到的家庭孩子也會跟著受改變,因為大人的影響力還是佔有優勢地位。
林建隆教授成長於一龍蛇雜處的環境裡,也因此讓他在23歲那年因『殺人未遂』入獄,卻也徹底清醒在人生最幽暗的鐵窗裡。
不少青少年看了電視劇後,覺得劇中人物很帥、很酷,也有疑問:「是不是當了流氓,只要被關起來後,用功讀書就可以當教授了?」林建隆說:「雖然缺陷的人生,會鞭策我們尋找出口,但一個人絕對沒有必要故意找自己的麻煩。」(摘自國語日報90.11.18教育廣場)
或許有人會說是環境造成了林建隆的問題產生,但在混雜的環境下(包括在礦區、獄中)的林建隆都能覺醒,我們的環境也都比當時的林建隆來得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看淡自己的孩子。
我22歲那年才正式重回高中唸書,24歲拿到同等學歷,國中畢業後的我多花了8年的時間才完成一般人在19歲時早該完成的學業。從國中2、3年級開始,與家人間的相處成了我最痛苦的事,若問我怎麼痛苦,當時的我就是覺得痛苦,但真的說不出所以然。
當時的父母不只苦口婆心的告訴我(三個孩子裡我是他們眼中問題最大也最多的),也找了不少親人來對我不斷教誨,但他們終究沒有找對管道。其實我只要父母認真誠心的聽我說話而已,因為我真的感受不到他們所謂的愛我。一些細節可以在序號
179的回應
裡參考。
孩子的經驗有限,要孩子獨自承擔這樣的責任實在是太高估他們了,也沒有這樣的能耐。親子間沒有對錯,在目前的詞彙中常用『原諒』這個詞做為每一次對孩子的感受,但說實在對那種感覺,我倒覺得該說是以『慈悲心』來看待。
當家人要動用公權力來對待子女時,其實父母心中的無力、無耐可說是已到達了極限點,因為他們認為再也找不出方法去教導孩子。當兒子上學期末鬧得正凶時,我也曾覺得束手無策,等到兒子回來,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都是你害的。」因為他爸爸來帶他去的那一天,先把他帶到了警察局請警察合演了一齣戲。警察配合的語帶恐嚇對兒子說要抓他進去關,這樣得到了什麼結果嗎?孩子感受到的是「大人都只會用恐嚇、威脅」而已。
準備帶兒子回來時,我下了更大的決心,也再次轉換某些心態。傳統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產生的傷害,其實大多是屬於心理上的。
昨天看到了布魯斯威利和一個小男孩主演的「扭轉未來」,成年的羅斯(開始看時已見到他去見心理醫師的那一段)對於一個時時在他面前出現的小男孩,他一直以為自己所見是一個幻覺。從一台小飛機的對談開始,羅斯才驚覺面前的小男孩竟是他的孩提時代,什麼樣的原因促使過去的他出現在現實的生活中?小男孩知道面前的是成人後的自己,迫不及待的問養的狗在哪裡、結婚的對象是誰、成為一個駕駛員了嗎?當他得知自己小時候的願望竟沒有一個完成時,對自己說的話是「我長大變成一個廢人」。
其實成人的羅斯擁有高薪收入,也到過世界各地,只不過為的是工作需要。對孩子而言,到世界各地為的是工作而不是純粹去玩,那多不好玩啊!成年的羅斯訴說著自己有權、有魅力,孩提的羅斯則一臉沮喪的回答沒狗、沒女友。童年不愉快的經驗讓成年的羅斯拒絕面對成長後深埋在記憶深處的痛,除了公事以外,對一切可能可笑的情境更是極盡嘲弄的本事。
兩個羅斯最後為了彼此的未來共同做了努力,成功扭轉局勢。其實這主要描述的是成年的羅斯戰勝了自己隱藏於內心多年的恐懼,藉著童年羅斯的出現來表達。有足夠能力的人或許可以一己之力成功轉化危機,但對於尚未具備這能力的人,只是要求、期待卻只會增加彼此的壓力。
『或許我們無法成就小時候的許多夢想,但總是要盡力而為。』
成年的羅斯去找一位朋友談話後,朋友對他說的話。孩提的羅斯對成年的羅斯說:「我不喜歡做錯事。」沒有人喜歡的,但我們平時對孩子的回應也同時決定了孩子對我們的態度,是相對的,沒有錯對,也沒有所謂原諒,所做過的一切不會徒然,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要孩子好 我們要先好
要孩子改變 我們要先改變
這兩句話是我第一次上親職課程時,在資料夾的封面上所寫著,卻也成了時時刻刻提醒我最重要的話。沒錯,掌握權力、優勢的大人們,「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常常是說的多、做的少,就從現在開始請努力實踐它們!
20030605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632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種的是什麼,收的是什麼
推薦
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看到惟惟的人生經驗,諸多感動,也就讓我想到一位朋友,這個朋友知道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很混雜,後來醒悟,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走媽媽曾經走過的路,因此對女兒是百般呵護,而女兒也乖巧地很。因此現在母女的關係是特別地親,母女兩個人就像是朋友,無話不談,或許呼應了惟惟所說的:
「其實我只要父母認真誠心的聽我說話而已,因為我真的感受不到他們所謂的愛我。」
當父母真心誠意聽孩子說,我相信孩子會有回應的。
某次聽到一個青少年女生說到:
「等他(父親)老了,看我怎麼折磨他。」
因為這個父親會拿鏈條打女兒,也會報警讓警察將女兒而抓回家,但是女兒並沒有因此就想回家,因為回家有著另一種折磨等待著他。在這女兒的心裡,早就醞釀著未來的計畫,當父親老去,不再有力量時,那也將是報復的開始。
這就很符合種的是什麼,收的是什麼。如果種的是愛,收的也是愛,種的是威脅,收的也是威脅(有時候,種的是威脅,收的是軟弱)。親子關係間,父母是關鍵人物!
George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6174
愛的確遮掩許多的罪!
推薦
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的確,孩子的改變會來自父母的先改變。很多父母通不過這一關,因為成人會認為孩子的錯為何要父母去承擔。實際上父母並非去承擔孩子的責任,而是讓孩子學習自己去擔負重任,意味著父母要放手。
電影「靈異第六感」的一句台詞,我印象一直非常深刻:"The dead people only see what they want to see."這意謂著我們都只看到我們眼中的世界,所以父母很難看到孩子想看到的事,孩子也很難看到父母眼中的世界。
一旦父母跳出框框的限制,將會發現孩子很樂意回應父母的愛,愛的確遮掩許多的罪!
George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933
同體大悲-轉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洛晴 人間福報-覺世副刊
My Dear Friend:
雖然時隔多日,但今夜,我卻突然想和你談談,對於那天一同觀賞的電影「Unfaithful」的觀後感。
那日你我觀戲時,你曾說著那已婚女子與第三者的不是;並勸我當以「壞男人」為誡。而我轉側,望向你明朗雙眸,說:那是人性的軟弱啊!
人性的軟弱,其實是我多年來的心得。
年幼的時候,我也曾如你一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都以為是非善惡,理當如黑白之截然,如涇渭之分明;並篤信好人應得賞,壞人當受罰。自幼即認識我的你是知道的,我甚至嫉惡如仇,無法接受苟且的生活態度。
然而,當人生複雜到不再只是嘉獎或小過時,眾人的黑白界線卻漸漸模糊了。包括你我自己。
我們可能會在該讓座的時候猶豫或裝睡;我們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浪費公家資源。若有機會,我們也可能會投機取巧省些該花的小錢。在如今的世風中,我們甚至有可能會在街上老太太被搶劫時睜一眼、閉一眼,只為保全我們自己。
若依我們從前被教育的道德標準來看,今日的我們該算好人還是壞人?
一旦因緣成熟,故事中的主角,便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而沒有機會成就大惡的我們,其實未必比別人優秀;只是幸運而已。
是的,這便是我想說的。我們其實未必堅強,未必有清高的德行。我們只是沒有足夠的條件,展現我們人性的軟弱而已。而人的的確確是軟弱的,否則佛陀與上帝便不必以戒與律堅定人心,耶穌也不必以肉身成道來作人們的信心憑據;哲人與傳道家亦毋需一而再、再而三地宣說「應然」之境,務令軟弱者得有所恃,並令道心堅固。
人之墮落浮沈,在所難免;你我若能抵禦誘惑,乃至堅定道心,實屬萬幸!而僥倖如我們,又何忍苛責那些未若我倆幸運之人呢?
佛家有言:同體大悲。這不僅是慈悲心,更是智慧之顯現。
今日之我們,很可能便是明日之魔;而昨日之魔,亦可能成為今日之菩薩。我想說的,不是指善惡之間的鋼索,你我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是想說,其實沒有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唯有同體大悲的心是真的。
若我們的言行,不是出於同體大悲之心,便可能造作惡業;若出於茲(慈),則得為善。如此之區分,唯有立足於「同體」才有可能。然而,一旦「同體」,還需要去問善惡嗎?我們平日忙碌的,是規過自己,還是評斷他人?一旦彼此同為一體,我們將評斷的,是何人之善、又是何人之惡?評斷之後,若不能改過而遷善,此善惡等評價,其意義又何在?
因此,唯有慈悲而已。唯有以慈悲之心看待眾生,設身處地思量他人之所言所行,便可逐漸理解彼此的寂寞與無助;從而得能相扶相持,並肩汲泉於般若,以悲智之水盛滿乾渴之杯。曾有本書說:所有的攻擊都是一種求助。只要我們願意凝神諦聽,當能於萬惡淵藪中,聽見微細、卻堅定的般若之音,輕聲吟唱著,上天的恩典。
洛晴
PS:()中的慈字,是我覺得文中玆的錯字而改的。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