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親子生活
市長:
惟惟
副市長:
lejeune
、
小野鴨
加入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情感交流
/
親子家庭
/
【親子生活】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生活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徵症及病因
瀏覽
924
|回應
9
|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剛開始照顧孩子,只要孩子一發燒我便趕快給予退燒藥好讓孩子能舒服一些,也覺得這樣是對孩子有幫助的。
隨著孩子跑醫院的次數愈多,不斷吸取醫學常識外也和醫師討論相關處理方式及確實了解孩子每次的病因,才真的認清發燒只是當細菌或病毒侵入人體後,白血球對外來的敵人所做的保衛戰引起的反應。
了解發燒並不是一種病後,要面對的是到底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因為對SARS(冠狀病毒)的認知,有越來越多人更清楚發燒不能馬上用退燒藥予以退燒,因為會影響到對病情的判斷。(此次美國疾管局的專家自行服用退燒藥即為不良示範。)
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等)感染造成的。發燒本身只是外顯的表象,只是退燒對引起發燒的病源是無效,更甚者還會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正確找出引致發燒的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當我們看到孩子或親人有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們會覺得痛心、難過、生氣、無力感……。偏差行為就像發燒,我們的感受就像各式各樣的退燒藥,我們希望這些可以讓孩子或親人了解我們的用心,但只是給予退燒藥(痛心、難過、生氣、責備)對事情卻是沒有直接幫助,相反的可能讓偏差行為有了更多的藉口及理由。
不關心我、對我期望太高、沒有人注意聽我說話,通常這些是孩子覺得我們沒有做到的,那我們又是如何回應孩子的這些感覺。在我的童年,父母只要說一句:「小孩子有耳無嘴」便把心裡想說的硬生生吞回去,大人說了就算,小孩子沒有機會可以說出心中的話,對問題也不一定可以得到解答。
面對孩子我選擇了解病原體是什麼,一般感冒不一定會發燒,若發燒只有短短兩三天,且是週期性的燒了退、退了燒;黴漿菌引起的發燒從四天到最長七天;過敏所流的鼻涕是清水狀;感冒所流的可能是黃色或青綠色的膿稠狀,也可能只有白色的水樣。
偏差行為的產生跟生病的原因同樣複雜,心理、生理的交互影響,時間長短的累積、外在環境的引誘,每一個都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佔必例多少也有關連。其實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因素裡,最重要的仍是身邊的父母或親人是否真的注意到哪一個才是引起某個偏差行為的致病因子。
生病了要由醫師為我們檢查出病因是什麼,偏差行為的產生也得由家人間互相關懷諒解才能得到相對的回餽。身體上的病痛我們會找醫師診斷,心理上的創傷卻很少有人願意面對診斷,因為常會引致周圍的同聲指責,沒有找出致病因子要對症下藥是難如登天。
SARS病毒被發現前,全世界的醫生沒有一個知道這是什麼樣的病毒,國際衛生組織的人員想了許多各種的可能就是沒有想到會是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原是最普通的感冒病毒,但在經過跨物種的感染後卻成了目前傳染力最強的新病毒,是誰都想像不到的事。
偏差行為的產生也是由簡單逐漸到複雜的,長時間的累積所受的影響勢必深遠,積習已深的情形下,不能期望在短時間裡看到顯著的改變,身邊的人若不改變無效的教養,偏差行為仍會時時出現。身體的病痛可以藉由吃藥達到改善治療的效果,生理情緒上的傷害更是要藉由親人的支持關懷才能逐步顯現成效,只是這一條路會很漫長。
釐清徵狀及病因的關係也就是了解偏差行為及內在因素的分別,才能徹底化解身體上及心理上的危機。
年紀不等於智慧,也不一定跟成長畫上等號,年紀只是代表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生活了多少時間。
20030603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4111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o^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再給你一個大大的笑臉
^++++++++++++^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6238
回頭想想............
推薦
0
Tina0145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整件事我都是用心裡的那把尺在衡量他所有的行為,就連家人也都是如此!!
如惟所言,每一個人面對事情都有著深淺不明的解讀,接收的程度也因人而異,因為我們都只是一個“生命個體”有著自己的思考的方向和生活模式。
只是一直以來他的表現都和我們背道而馳,生活常規也和我們不相同,所以才讓我們其它人對於他的成長過程這麼傷腦筋!!
不過我還是要說:
我對“恨鐵不成鋼”這五個字有著某一程度的見解,但一直到這件的事情的發生才讓我“領悟”的這麼深~
我也很清楚,總有一天我會再原諒他的,也許從小到大認真算起來都還不只“490次“呢!!血濃於水的親情,任誰都無法割捨,不是嗎??
人生真的不怕犯錯,人生就是每一個錯誤累積的。
但前題是“犯錯要知錯”丫!! 如果連錯在哪都不知道,要如何承擔面對犯錯後的後果呢??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716
To George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當孩子的看法跟父母沒有共識,該做轉變的還是只有父母,當父母不肯面對時,說實在是莫可奈何的。孩子當然也有責任,他們可是麻煩製造者。
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朋友談,其實多數人是贊同的,但常常會有一些附帶的條件,或者他們自己都覺得無法跨過的難題,這時我也只能儘己所能、適可而止。
若以你所提到的母女來說,我並不覺得追星真的不好,這是其中的一個衝突點。誠如我在
「想一想 你會怎麼做?」
的回應文所說:「
偶像崇拜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自我的投射,尋找一個可能的對象做為自己想要成長的目標,可能是明星、老師、家人或同儕,這個對象會是多變的,所以歌的品味也會是多樣化的,從歌曲的種類還可以知道孩子當時的心態,所以禁止不是一個聰明的方法,更可能引發孩子的偶像保衛戰。不要和他現在最喜好的偶像作對,要從旁去了解為什麼孩子會對這個偶像產生興趣,記住!偶像不會像你和孩子這般親近,所以別為了這種小事和孩子不愉快,這樣你才有機會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偶像之一!
」
我只能從這點先提出我的看法及做法,不回家是一種延伸出來的外顯行為,如果回到家裡要面對的一直是父母不停的嘮叨(青少女認為媽媽管她太多),說實在的我也會選擇到外面去,寧可去追星(對自己的慰藉及情感投射)。
20030605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568
錯誤決策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當五名陸軍官校的學生作弊時,心裡也必然是存著僥倖之心,當他們被抓到也因而退學時,他們真的就沒有前途了嗎?或許被退學會成就他們更合適的另一個人生。
面對目前的情況確實讓這五名同學很不好受,每個人也都會說他們本來就不該作弊,但指責過去對事情有任何幫助嗎?認錯很好,但這五名同學在激情過後應該好好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該如何走比遊街的行為來得實在多了。
人生真的不怕犯錯,人生就是每一個錯誤累積而成。
這期的讀者文摘開懷篇裡有一個這樣有意思的小品:
記者訪問銀行行,請他講出成功秘訣。
「四個字。」
「哪四個字?」
「正確決策。」
「怎樣才能作出正確決策?」
「兩個字。」
「哪兩個字?」
「經驗。」
「如何獲得經驗?」
「四個字。」
「哪四個字?」
「錯誤決策。」
20030605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554
其實......
推薦
0
Tina0145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其實心疼的是我的父母
在這次事件裡
已經危及他自己的前途
若還不能讓他覺醒
我還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他曾說是我們對他的期望太高了
給他很大的壓力
那麼眼前我的父母已經不再對他有任何期望
他是不是就會慢慢端正自己的行為???
只有留給時間去考驗........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466
490次
推薦
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Tina, 平安:
謝謝你的分享與留言,看到你的心情與所思所想,我想你的處境一定很為難,看到一個自己所愛的人不願意改變,那的確是很痛苦。
如同我在工作中,看到我的當事人傷了父母、朋友的心,自己卻是渾然不覺,每次都說要改,每次來到諮商室,都重新簽下了「契約書」,承諾下一次不再犯,好的光景卻只能維持兩到三天,之後又故態復萌。看到我的當事人,我有時也會表達我對他們的失望與失落,因為我發現我再怎麼幫他們,都沒有用,因為要改變的人是我的當事人,而不是我。
這時的我,我就在想,若我都放棄了,我的當事人是不是就會因此不再改變,反而加速往負向走下去,一蹶不振??
我的腦海裡總會閃過一段聖經的一個小故事,雖然不知道 Tina 有無宗教信仰,就當是個分享好了。
有個門徒來問耶穌說:我該饒恕人幾次?7次可以嗎?耶穌的回答是:70個7次。每次當我回顧這個故事時,我就在想真的要饒恕人490次嗎?我自問我做不到,因為我總認為:事不過三。否則我會抓狂,甚至會暴怒。尤其在我國中的時候,擔任風紀股長一職,只要看到同學午休時不睡覺,我一開始會勸告一番,若不聽者,之後就會去捏同學肩膀的穴道。同學們對我都是恨之入骨,認為我不過是個風紀股長,有什麼好神氣。
這就是我過往的我!想到都還會覺得那時自己實在是很幼稚,因此當我現在工作時,只要看到我帶的學生若是不願意配合課程的進行,我開始學習的是講道理與堅持原則,雖然有時有效,有時卻也不一定有效,但我懷抱的是一種,即使沒效,但我一定不失去我所堅持的原則。
然而工作上的原則是比較容易維持,但在親密的人際關係時,這些不發怒、不失去耐心的原則就不容易維持了,可能是我鬆懈下來了、也可能是我自己的耐心還無法達到490次吧!
總之,我還在學習,所以難免會說大話,寫出來只是為了提醒自己還力有未迨!
George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5067
給惟惟~
推薦
0
Tina0145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想了很又久,也想了很多
卻真的找不出病因在哪裡??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許-------他要過的方式是我所看不慣的
也許-------他想要的生活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一如我前面所言
每人都有犯錯的機會
第一次-----我會原諒他,並且告訴他錯誤的地方
第二次-----我還是會原諒他,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做到“不二過”
第三次-----我仍然原諒他,再一次指正他錯誤的地方
第四次-----我繼續原諒他,即使他所答應我的全是“屁”
第五次-----我嗜試原諒他,但已漸漸不再相信他
第六次-----我已對他所說的任何理由都均有保留,但心裡還是原諒他
第N次-----我已經找不到可以再原諒他的理由和藉口
是他自己一再給自己犯錯的機會,一再傷害關心他的每個人
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要犯多少錯才會有成長,確實是沒有定數,也沒有標準
但當你看到,自己的父母淚聲俱下的請他反省,
而他卻是一付“無所謂”的態度時,你就會了解我心裡的痛了~
所以請不要再要求我再原諒他一次。
傷害家人的行為是可以一再為之的嗎??
一再要求家人的原諒有資格嗎??
該說的說很多了
該做的也做很多了
該為他想的也想很多了
也許就是說太多、做太多、想太多,所以他一直都沒有成長
這一次……..我決定不再說、不再做、也不再想。
人要是沒有“心”糾正自己的行為反而一再的放縱自己
那麼我們其它人所做的一切均為“陡然”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4207
都認為是對方的錯
推薦
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惟惟,平安:
的確找出病因是重要的,因為找出偏差行為的背後成因,就可以形成策略與方針,然後對症下藥。
然而有時我所遇到的現象則是,當成因找出,父母與孩子都雙雙否認,都認為是對方的錯才造成現今的僵局。
如同我在回應你所寫的「知己知彼」該文中,我舉了一個我在工作上的例子,青少女認為媽媽管她太多,媽媽則認為是孩子欠管教,怎麼可以家不回跑去追星。最後的結果是,媽媽一狀告到法院,現在的局面是母女在法庭裡解決紛爭。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母女之間裂縫越來越大!
不知道惟惟會如何處理當父母與孩子在看責任歸屬不同時的情境?
George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4191
To Tina
推薦
0
惟惟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本文回應你這一陣子以來的煩心瑣事,藉由這樣的說明希望能讓你看得更深更廣,或許我們覺得期待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真有這麼難嗎?難不難要看個體,每一個人面對相同的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解讀。接收的感覺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很難說為什麼我們看來簡單的事,在另一方看來會是困難重重的。
彼此能不能找到相同的頻率接收到相同的電波,要不斷去做調整、搜尋,尋找出那個在模糊地帶或夾雜於微細縫間的波段。
一個人要犯多少錯才能成長,這是沒有定論的,也不能以此做為判斷的標準,這會讓彼此陷入數字的困境裡,也加深了更多的怨懟。
病因在哪裡,只能努力找出來。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6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