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親子生活
市長:惟惟  副市長: lejeune小野鴨
加入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親子生活】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生活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你的嘴甜不甜?
 瀏覽770|回應1推薦6

二媳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faith
安逸
藍天飛翔小狗兒
正哥
涼涼
二媳婦

給女兒的一封信  《劉墉》 

今天早上,我起床,發現家裡一個人也沒有。只好打你媽媽的手機。手機是你接的。

「你們到哪裡去了啊?」爸爸問。

「你難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嗎?」你在那頭說,「我們正在去徐老師家的路上。」

晚餐前,爸爸到廚房的櫃子拿酒杯,你也過來,伸手往同一個櫃子裡摸。

「你要什麼?」爸爸問你。

你沒答,從櫃子裡拿出一個碗,把碗在我眼前晃了晃,就轉身走了。

早上,因為你正要去上課,我不好多說;晚上,又因為是吃飯前,怕影響你的情緒,我也沒講話,但是現在爸爸必須對你叮囑一番。

記得你上幼稚園時,老師曾經要你交一張通知給爸爸媽媽嗎?

那通知是教父母怎麼跟幼兒說話。

「幼兒們要聽直接的、肯定的話。」通知上說——「當孩子做危險的動作時,大人不能說『你要死啦?爬那麼高!』孩子會因為聽不懂,而不知所措,搞不好,大人太疾言厲色,原本孩子抓得穩穩的,反而嚇一跳,一鬆手摔了下來。所以大人要對孩子說:『快點下來,那樣太危險了。』這句話因為直接,孩子一聽就懂了。」

你還記得不久之前,學校發了一張單子,教你們怎麼說話有禮貌嗎?
 
那張標題為「好好表達(NICE EXPRESSIONS)」的單子上印著:請(Please)╱謝謝你
(Thank You.)╱原諒我(Excuse Me.)╱對不起(I am Sorry.)╱你好嗎?(How Are You
Doing?)╱祝你玩得愉快(Have A Good Time!)╱那真太好了(That Is Really Nice.)╱
讓我們輪流(Let's Take Turns.)╱我會與你分享(I will Share With You.)╱來,跟
我們一起坐(Come And Sit With Us.)╱我能幫你嗎?(Can I Help You With That?)╱
來跟我們一起玩(Come And Play With Us.)╱你是個好朋友(You Are A Good Friend.)
╱現在輪到你了(It's Your Turn Now.)╱你那方面真棒(You Are Very Good At
That.)╱我喜歡你的點子(I Like Your Idea.)╱我可以體會你的感覺(I Understand
How Yon Feel.)╱我們總給你留個位子(There Is Always Room For you.)╱祝你好運
(Good Luck.)

記得那時候,你把單子拿回家,爸爸還覺得好奇怪—─「天哪!都要上初中的孩子了,還教這些最基本的句子。」

但是今天,爸爸懂了。

可能愈是當你們大了,有了主見,或進入青春期,愈得教你們說話的禮貌。譬如你今天早上對爸爸說話,不是就不夠禮貌嗎?

當爸爸問你在哪裡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直接說「我們在去上中文課的路上?」相反地,你用了一句責難的話——「你難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嗎?」

孩子,你大了,應該知道說話的技巧了。會說話的人,絕不是總以責難語氣咄咄逼人的。

想想,如果天氣冷,你穿少了,媽媽對你吼「你想凍死啊?」是不是在感覺上遠不如她對你溫柔地講「今天天冷,多穿一點?」

想想,如果你在教室裡開窗子,有同學對你喊:「你不冷嗎?你不冷,我們冷。」是不是遠不如,她對你關心地說:「別開窗子吧,回頭著涼了。」

「多穿一點」和「別開窗子」都是正面的句子,好比你上幼稚園時老師教我們對你說話的方法,不是很簡單、很明確,感覺上比你用責難的「問句」好多了嗎?相對的,有許多直接而簡單的句子:你又應該改為「問句」,才顯得婉轉。

譬如你問「對不起,我是不是能離開一下?」「對不起,我是不是能打擾你一分鐘?」「十分抱歉,你是不是能再說一遍?」「是不是能麻煩你把胡椒遞給我?」

這些問句不是「責難別人」,而是「責難自己」,表示「因為我有事,不得不離開。」「因為我有問題,不得不打擾你。」「因為我沒聽清楚,要麻煩你重複一遍。」「因為距離太遠,我得麻煩你幫個忙。」

你說,那感覺是不是比你直接講「我有事,要離開。」「我要問一件事。」「你再說一遍。」「把胡椒遞給我。」感覺有禮貌得多?

再談談你晚餐前拿碗那件事。

你知道中國人常用「頤指氣使」形容人沒禮貌嗎?「頤」是「面頰」,「頤指」的意思是用半邊臉來指揮;「氣」是「氣音」,「氣使」表示用「哼、嗯、喂」的語氣使喚人。

西方世界也一樣,當你指揮別人,卻只有動作,沒有聲音的時候,是最沒禮貌的。舉例來說,你去餐館,茶杯空了,你最好對侍者說「是不是麻煩你,幫我續杯?」,或者一邊指杯子,一邊簡單地問他「我是不是可以?(May I?)」,除非那侍者距你很遠,你叫他,會吵到別人,你絕不能光指一下杯子。即使指杯子,不說話,你也一定要看著他,露出笑容。

至於你去銀行或郵局那些櫃台前面有玻璃的地方辦事,更要注意。不能用敲玻璃來引起對方注意,而必須開口說話。即使不得不敲玻璃,也必須伴隨著說一聲:「對不起,打擾你。」好,現在回頭想想,爸爸要說你什麼?

晚餐前,你把手橫過爸爸面前,去拿碗,是不是不如開口問:「爹地,能不能請你把碗遞給我?」就算你自己拿了,當爸爸問你要什麼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應該開口說「我拿碗」,而不是在爸爸面前晃一晃?

最後,讓爸爸告訴你兩件有意思的事——爸爸念研究所的時候,有個在餐廳打工的同學曾經偷偷告訴爸爸:「如果有客人耍大牌,頤指氣使,我就在他的菜裡吐口水。」

還有一個在領事館做事的朋友說——「我最恨人家敲窗子了,我又不是動物園裡的動物。他只要敲,我就裝做忙,要他等;如果他再敲,我就找他麻煩,刁難他。」

無可否認,這兩個人做事的態度很不對。但是你能不知道、能不警惕嗎?沒禮貌,除了顯示自己沒教養,還常吃悶虧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387292
 回應文章
停一下
推薦0


TAMAGO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比較起來的確,英文在對於命令的時候會比較客氣:Would you pass the salt?之類的。說起來是習慣、或者是中文對一般人來說過於「便利」何況不是有很多人是在那種教育下被養大的。

之前被現在已經絕交的朋友提起我說話有時會很「刻薄」。
這也難怪,我父母都是留美碩士、不過這無妨他們平日那種尖酸刻薄到惡劣的語氣。同住一屋簷下我很難不被影響(我都覺得我已經比他們好非常多了=W=)

前天父上又突然間問我「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我有沒有打過你?」

跟他問了原因、他說我一直對他們說出來的話先以負面來思考(好像是他們覺得我對他們很不公平的樣子)(EX:譬如說他們自己在數落著什麼可能跟我無關的事情,我就會認為他們又在念我什麼沒做到的事情而自動對號入座、或展開某種程度的辯解)(要是真的跟我無關、他們就會嘲笑我的「養女心態」,要是真的跟我有關、他們就會加念我反應過度或「啊我們只是說說而已你幹嘛在意?」是啦我在意是我笨蛋我該死不了解你們啦!)


啊是怎樣?(大笑)
我記得又怎樣?不記得又怎樣?

我把上面當作敵人不是一年兩年十年的事情、而是、20年來都如此。
最早是六歲,因為意識到「他們進行的傷害很大」。
話說在十歲、十三歲我兩次大耍笨、我居然真的相信他們的話「我們可以當你朋友」,之後當然是(我)損失慘重,那時下定決心再也不要信任他們。

到十八歲居然某次被母上的公司同事「出賣」(把我告訴他的事情轉告我母上,當然我沒有事先說「不可以告訴他」是我的疏忽,只是那時真的太相信別人了),於是把原則修訂為「35歲以上的大人全部都不能夠信任」。

打?
我記得的的確是零星一兩次,比較悽慘的。
像是我升國一時初次接觸「負數」的概念,題目一直算不對,那個下雨天的中午在家,父上母上就在家裡的白版上一直出題目要我算、不對就打、一直打到我完全算對為止。

說著說著突然想起四年級的時候,體育老師要考跳高,但是我因為從小動作不靈活(常跌倒)所以對於跳高有基本恐懼,從小運動神經不錯也學過芭蕾的母上看不過去、在家裡架了繩子要我練習,我要不跳就拿著家法在後面伺候。
(思).........難怪跳繩啊跳高啊在我的印象裡一直跟「恐懼」做連結。

老實說、皮肉之痛不算什麼。
事後那些都會只凝聚成一份(模糊)印象,直接反應就是「敵意」或「冷漠」或「逃避」。

「恐懼」是早年我上級對我來說的意義,我能逃就逃。
稍晚我有了自己的思考,開始擬定各種對策、進行各種「陽奉陰違」的試探、有些成功有些失敗;能夠賺點小錢之後想要繼續爭取一些權利、自由,至今依舊失敗,但是20年來的磨練我只學到、跟上面應對就是=要同時將「腦袋想的(方法)、行為(表現出來)上的掩飾、還有內心真正的感受」三方面進行。

是的、這樣的我很虛偽。
我在家最虛偽、最需要虛偽、我不能不裝、上面要求的一直都是假象,所以我製造給他們。

我不孝嗎?
鐵定的(茶)

離題了抱歉、這篇拖回我的BLOG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302&aid=139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