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你的孩子都來得及,「相信」是一種愛,孩子很快回報你充滿相信的愛,那就是讓你安心順意的孝順。
圓滿的愛必然是以「相信」做為送出愛的容器,「相信」讓愛在傳送時,沒有漏失與殘缺;「不相信」是一個殘缺的容器,以「不相信」做為送出愛的容器,愛也將受到污染,並且遺失了最美好的部分。
若總是擔憂著孩子,不相信孩子的可能性就會高一點。嬰兒時期過度擔憂他吃不夠多,可能發育不良;上學後,總是擔心他功課不夠好,幻想孩子可能變成沒出息的人;交男友朋友的時候,總是懷疑他會被欺騙感情;他短暫失業,總是不能自我控制去幻想他將永遠沒有工作,擔憂到日日哀聲嘆氣垂淚!
過度擔憂的父母,是因為他難以相信孩子能夠幸福又成功地活著,不安的父母傾向於控制孩子的每個舉動,以消減自己的恐懼。若是要求孩子的每個動作與選擇都必須依照父母的指示,父母對孩子的相信也是微量的。有趣的是,如果不能相信孩子,又如何能讓他甘心依照你的指示一步一口令呢?結果常常是你需要下十個口令,才能逼他做出一個,甚至半個動作!
不被父母相信的孩子,能夠帶著紮實的自信與父母互動嗎?
他難以帶著自信去孝順的!他將帶著戒慎的恐懼,與壓抑的憤怒去履行孝順的「義務」,他的孝順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得到父母的相信,進而才能夠肯定自己;然而不相信孩子的父母,不管孩子長到幾歲,依舊是以不相信來愛孩子,以挑剔與唱衰來回報孩子苦心送出的孝順,這些孩子對父母都充滿了疑問:「為何我總不能取悅你?為什麼你總是覺得我一定不能,總是要唱衰我?你為什麼不能相信我能夠呢?」
父母與孩子其實都不明白,他們之間就是少了相信,有了相信,才有信任與肯定,愛才能溫暖流動。
不相信與相信都是因,有因就會有果,被怨嘆的都是那些果,卻沒有人深思更加重要的因。
不相信的第一層果,就發生在你對孩子所說的話裡面,充滿在日常對話裡:「我就知道你一定不會」「你這個人就是這麼沒用............」
第二層的果,顯現在孩子對你的刻意疏離與情緒,甚至你感受到孩子對你的鄙夷與隱瞞。因為你的不相信,讓他覺得是你先鄙夷了他,他不過是忠心向父母學習罷了!因為你對他的不相信,所以跟你多說也無用,所以就關上嘴巴,除非不得已(不得已,通常是沒錢花的時候)。
第三層的果,報應在他成人之後,也就是你開始期待他孝順你的時候。父母越能夠相信孩子,孩子給出的孝順果實就越甜美;反之呢?或許你現在正嚐著不相信孩子的果實,苦嗎?澀嗎?
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你的孩子都來得及,「相信」是一種愛,孩子很快回報你充滿相信的愛。那就是酖酖讓你安心順意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