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童話創作
市長:神隱少女  副市長: 小非,我讀小五了!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童話創作】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轉載:sonate的舊作
 瀏覽509|回應0推薦0

神隱少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意見評論 ︱ 公共論壇 ︱ 聯合講堂 ︱ 聯合網棧 ︱ 聊天室 ︱ 票房 ︱ 會員留言板 ︱ 網路觀點編輯檯

我的講堂 | 講堂導覽 | 討論動態 | 網友推薦 | 講堂指南

修改網客資料 登出



首頁 | 聯合講堂 | 藝文 | 【童詩創作】講堂 | 文章

堂主: joyjys 1315 【精華區】


回討論主題頁 共 11 篇 第 1 頁 / 共 2 頁 下一頁 到第 1 2 頁
討論主題:Sonate為生活寫的詩 1315  2002/10/16 10:02



[外面的世界很髒////
請不要開窗]   (E2cbLSD)

==============================

世界 兩個報告 禮拜三
危境 一份共筆 水曜日









回應的文章
>>Sonate的大一作品 1315  2002/10/21 14:34



-----------是大一的------------------------------------------------------








      被鎖了早上揮手室友身後懸有鎖匙一串隨風飄飄
      樣垂垂貌期中考不外乎不能對之生氣所以不向充
      滿生氣的警衛索取但拿起七佰俱樂部惠贈光碟一
      張封面得撕下在門縫裡靈活底轉身掙攢堅強底移
      開卡榫靈活甚堅強甚一向無緣否極泰來的我蹌踉
      了一下還好剛上完體育課手腳舒緩以柔克地板冰
      冰然直立了起來直視了過去電腦一耳機一安桌上







---------------------------------------------------------------------------------------------------------------------

  我沒有辦法進入房間一如沒有辦法說話,說話如果是和打字差不多的事情,
那我也沒法子打字。如果打字是和動手指並且在一定規律下運作但不完全在飽受
期望的、如那些(剛剛說過)說不出的東西一樣的完美規律下從頭到尾排除不運
作的危險事情,那我也沒法子動手指。這些完全是因為沒有房間,如果這世界有
房間,那麼接下來的推論便會相當程度揭櫫人之為人不能不踐履的偉大通則。
  我沒有辦法進入房間因為沒有辦法說話!
  話說到這裡,如果說我正踏著一定的階梯,一階一階的,或是踩在一格一格
一條一條的分割畫面上,那麼當我還以為就算再怎麼走也是這梯這面便以時間為
辦法,那麼我正在進入房間。然而,這不是後天教育的:沒有房間!說話如果是
和發聲差不多的事情,那我也沒法子發聲。如果發聲是和進入房間一樣的事情,
那麼我始終不能發聲,不!
  這是說不能進入房間或是不能發聲。所以說,不能進入房間。
  我總算進入了房間就像進入了自己,我看看牛仔褲,跟這一切同樣乾得像柴
魚,所以說整個腦子裡好不容易甩開了空殼子的畫面,以及最空的空殼子的畫面
。我必須說當進入房間而打下這些,其實並不那麼像柴魚。
  柴魚是為了陽光還是不為了陽光?連海水都不構成必須回答的壓力,因為命
題是陽光的。柴魚是為了黴菌還是不為了黴菌?連掏空都不構成須要回答的強暴
,因為黴菌的緣故。
  所以說我進入了自己並且在房間,我!

-------------------------------------------------------------------------------------------------

無言的你?
  你一向無言,這我是習慣的。你一向無言,這我是喜愛的。
  來了馬台之後,你無言。特意來馬台的他問了,而你無言。
我想起那天你在窗邊-是陽光還是什麼-莫名底你仍無言。我小
心翼翼的,撫起唱頭蓋,穩妥底放在轉盤最邊緣的地方,對於仍
然錯過了第一軌的「曲子開啟前的百萬分之一秒」(呵!你還記
得那個滿嘴蛋卷的女生嗎?他當助教後仍每天穿著連身長裙),
你異常底無言了。
  我害怕底把唱臂甩開,它來回大擺三兩下才無辜底靜置在唱
臂架上。老實說我心底有點害怕那唱針禁不起這折磨,而你無言

我也無言。你無言而我無言,直到月出。月出之際,我奮舉痠
痲的手臂,只覺Fazioli的琴蓋是特別重的。月出之際,
是誰舉起青松?是誰人聽見?聽見你的逝去?你旋轉的聲音,隨
河水而來,隨河水而去。你無言,而我只能對以模倣。
你怎麼了?你一向無言的,而你今天卻無言!無言於異鄉,你
的恨我是知道的。篆愁來,你無言,篆愁去,你無言。篆愁送你
一盒蛋卷,你無言。你怎麼了?你一向無言的。你那天穿著整套
葉色的洋裝,篆愁依舊,蛋卷好吃。


------------------------------------------------------------------------------------------------

  老師好久不見,您身子依舊健朗罷!               
想起那段如沐春風的日子,我竟然一點也不快樂。相反的      
有種澹澹的悲傷好像彈珠總是打不進最後一個孔竅又著急又悲      
傷。為什麼我那應是甜美的回憶竟為失敗彈珠遊戲一般氛圍籠      
罩呢?一切、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忘了或從來就不嘗知曉。還      
記得您(這我不可能忘)在麻花圖樣的作文本上,圈起好多字
跡歪歪斜斜的「未嘗」的「嘗」-你知道嗎?我一見那圈圈滿
滿的景象,難過得想哭出來。不過我猜您仍然記得我咬著下唇
一滴淚也沒掉下,因為那天水壺忘記帶,過份口渴而對水份珍
惜異常。對了,說到水份,那天看家庭票房電影院頻道自製的
影片,一句粗俗的台詞讓我想起您的優雅,憶想鮮明像極崑曲
表演或小小劇場。「moist」-這般每當遇見便熱淚盈眶
的感受好像一刀捅入我左胸直進心臟。欸!也難以忘記每次在
走廊上與您「課堂之外」底對話,我獃傻底總不脫漫談無章。
對於自己這樣愚拙的表達我一向很悲傷,就像我作文寫來寫去
總是「悲傷」、「未嘗」之類詞彙相當貧乏。您,優雅的您好
像已停播的日電影頻道曾經播過的盒裝美人的女主角,洒洒的
目光好像太陽,無法抵擋對那般媺美興起無以復加的悲傷,一
如晨會上高聳入雲的白色旗桿。      
  只是,前些日子巧遇,您瘦得不成人樣,而原本白得像燈      
泡一般從裏透光出來的皮膚現怎黃白混雜好像豬腳吃一半?更      
讓人不忍的是從畢業那年以來,你不喝水又不吃飯,肺葉縮成
脫水橘子大小再也不像當年教我的那媺麗水份女孩。或許,我
就是因此而悲傷罷!







>>Sonate的高一作品 1315  2002/10/21 14:33



-----------下面高一的東西-----小說死前的徵兆----------------------------------------------------

  在無限漫長的前進道路,僅一回,且只有十許秒的持續
,巧遇無可附加的幸運,在那恩惠也似的好運籠罩,卻似周
身無一屬於自己的器官一般僅能在那境況下獃頭獃腦地望,
向前,向著那說不出有啥好處的臉望,向著那在十許秒後就
絲無蹤跡的謎也似的存在望,或許,這望是果而非因,也就
是,它打根子底就不是那幸運中的任何一個組成,而只是那
境況在現實向箝著的外物,且被一手足無措的發獃者盯著,
那發獃者或是忘了它的種種,壞處好處,或是給予那是為中
庸的證明,偏生,記憶不留餘地地記錄著它確然存在於那現
場,且也是唯一鮮明的在場者。
  這樣一個證明無際般長的路上唯一令其上行人為行感到
欣喜而不晦闇的個異境的曾經出現的在場者,究竟是為那得
到好處的行人視作希望與美麗的象徵,是以行人們總以那奇
異的在場者為至美至善者。
  然,這路,行人是孑身煢影地漫步,孤獨,在那路及其
上行人的特異被確立後,方為突顯,且僅在行人之行上,在
行人之所行上。那經驗早掠去雙目,使一切的望不存意義,
而只在那不被確定的那境況的再現之際復明。
  現場是:有極巨壓迫的低的烏雲,不禁頂頭上烈日的穿
透力而有個令人咋舌的孔,光透之成柱狀,如些神聖物的降
臨般駭人耳目,但,直說也不脫是暴雨前夕,甚者只是有些
不平常的黑暗,而人們則如昔種都市獨有的繁忙,迄該在場
者的出現,毋關痛癢的旁人倏地凐跡,舞臺般投射出光線的
雲,昭示那刻不俗,予投射光外渺然孤寂的行人暨觀眾。場
景如視見世。
  那觀眾得起身去掙這演出的再續,不同平日人們的掌聲
與演前的購票之類的簡單事,觀眾不清楚該演有否增添場次
,不用問:那將在哪? 何時? 只有徒然等待。

  說過的,觀眾的眼全被演出者沒收,他們勢必盲目追尋
,無論如何那現場是不容繼續獃下去,他們甚至不那麼清楚
出口,再演出者早不留痕跡的消失,即是留下了,他們也沒
眼睛去探,是以,等待形容他們的心態是不貼切的,而是有
者程度上強烈,令斯人不住奔而尋之。







>>Sonate的鋼琴大師圖像詮釋 1315  2002/10/21 14:33



http://www.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com/images/abm/fpfoto.jpg

誰對這連結有信心?「沒有網頁可顯示」是親切的。
每隻手指都在幾乎就要命地跨過鍵與鍵之間微小間隙
的狀態下,乾淨俐落的輸出所有能量,接著以安定而自然
的曲線呈現其身段之優雅-誇耀,經驗、訓練、大師、科
學在又薄又脆的耳膜上奮作,用現代而科學而專業的語彙
講,就是摩天大樓之類的啦!
但問題在:那裡有神話性的高度?沒有人的瞳孔藏著
答案。誰對這連結有信心?高之誇耀不能引人折頸以仰,
只有幾個陌生的面孔因以崩阤為可能的空想而緊繃,不是
神話嗎?神話的細胞般的矛盾在大師抬起左手時流動於優
雅的先生女士們之間。
只是,一個眼神跟雲一樣,甚至以雲的本質,高於揚
揚之摩天者。由於雲的存在久以被視為如同崩阤,不外於
空想層次,避雷針退化成枯木-連花之類得為裝飾的附著
物都沒有。
衰老的避雷針對於火化的命運,只是不大直底直立了
一下。花與火化,便於咳成一片的先生女士中間,優雅底
通行。然神話依舊,沒有人懷疑「沒有網頁可顯示」-就
像乾淨俐落的冷氣,在先生女士與隨身聽之間(當然這是
好幾年後,枯木落水時的事)







>>Sonate和同學的共同筆記/八小時的成果 1315  2002/10/21 14:29



林端老師社會學上課紀錄(Oct 16)
我們前兩週見到了古典社會學三大家裡面兩個德語世界的,一個是比較走社會主義路線,比較左派路線的,重視社會經濟基礎的馬克思。另外一位,基本上,相對來說是比較傾向自由主義的,韋伯。一位是猶太人,另外一位則是典型的日耳曼人,德國人。他們兩個的學說,受到不同的哲學傳統的影響。我們說過在馬克思來說,基本上是黑格爾的客觀唯心論,再透過青年黑格爾的基督教批判、社會批判,轉成其政治經濟學。所以馬克思終其一生沒有使用社會學這個名稱,但是其社會經濟學研究裡面蘊含了很多社會理論,很多那種社會學分析的方法。例
如他講正反合,講那種歷史發展中某種程度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矛盾所造成之「歷史唯物論」的說法。還有他一個比較宏觀社會學方式,重視資本主義社會體制裡面整個大型的社會制度的一些發展。那這個,對後世有非常具體的影響:即宏觀社會學的影響、歷史社會學的影響、還有就是「不為理論而理論」--是要實踐、批判。所以所謂批判社會學的傳統從馬克思就開始了:社會學家不只是要分析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這種說法是馬克思支持的。那在韋伯來說,一生作為一個後馬克思的人物,他就是在跟馬克思的幽靈在奮戰。既要克服馬克思的過度重視物質,物質的一元論(自然主義的一元論)。就是說過度重視一種物質基礎,把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化約在特定的一個比較「唯物論」的立場。韋伯於是反對過度把神看作歷史發展的中心,或是絕對的精神(像黑格爾那樣)但是他也反對從一個絕對的觀念世界掉入一個絕對的物質世界,如馬克思把黑格爾的絕對觀念世界顛倒成絕對的物質世界一般--對韋伯來說那都是一種獨斷。韋伯從反康德的運動試著要回去探討「每一個行動者作為一個認識主體,如何去認識世界、如何去跟外在世界做某種程度的互動」。所以他從事新康德主義上對康德哲學傳統的繼承,康德哲學的傳統比較落在一種主觀唯心論、人做為一個認知主體的一個立場之上。所以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裡面蘊含的一些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人類如何劃分道德和利益、劃分很多不同的變項。這種種或多或少「二元」的看法,影響到後來韋伯後來的理論發展。那「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在上一週或多或少有提到,就是說介於一種宗教行動跟經濟行動中間的一些差距。
  韋伯基本上不同於馬克思,認為每個學者的認識世界都立足於一個特定的立場和角度。所以他的學說到底能不能變成改變世界的基礎?--他認為沒有一個人是超人,而都無法掌握外在客觀的全部社會事實、個人不同的變項。因此每個人提出的理論都是片面的,不足以涵括外在的經緯萬端、非常複雜的社會事實。就好比弱水三千,任取一瓢而飲,每個人撈起來的東西皆不盡相同--在此即每個人不同的理念型處理,所以這個東西是概念建構的產物,不等於外的社會事實本身。由此我們就不太可能把這一套拿來作為我們社會運動或政治改革的基礎。所以他要劃分學者和社會行動家的立場--學者不能把自己意識型態的信仰搬到講台上來宣傳,同樣的也不能把理論拿到外面具體地實踐--理論永遠都是掛一漏萬的。所以韋伯要劃分事實判斷(科學的基礎)和價值判斷(行動者具體實踐要面對的問題)。科學的求真是實事求是,不是把一套自以為是真理的東西在課堂上宣傳出來。
上述的一套說法正好和馬克思呈現對比--一個是微觀社會學、一個是宏觀社會學;馬克思要結合理論和實踐(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韋伯卻要強調價值中立(就是說人作為一個研究者最重要的是事實判斷,科學家求真的精神不是為外在世界的實踐提供意識型態的基礎。即嚴格劃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那麼就看到了這裡有很大的岐異:黑格爾跟康德的差別、微觀和宏觀的差別、理論結合實踐與理論實踐分開的差別。
今天要介紹的涂爾幹,就變成非常尷尬了。在兩大潮流裡面,即黑格爾和康德潮流裡,他其實是屬於康德潮流。他幾個老師,在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就讀的時候,都是重要的法國新康德主義學者。所以涂爾幹是受到康德的影響。但他又和韋伯差別很大,甚至和馬克思有類似處:不截斷地劃分理論和實踐。當馬克思想把其政治經濟學當作社會革命的行動綱領,要促進社會革命時,涂爾幹卻是在法國或歐洲,希望透過他的社會學為新的市民社會、為法國第三共和世界建立一個社會道德甚至是宗教的基礎。馬克司要建立「烏托邦」的地上的新的王國、社會主義的天堂,而涂爾幹欲求理性的社會學基本的新道德、新宗教。即社會學是要建立一個新道德、新宗教。聽來弔詭,一個實證的、經驗的科學怎麼能作為一個新倫理道德的基礎?
其關鍵在於「上帝已經死亡」,基督教的影響力已經退去了。而西方人沒有上帝、基督教是不能過活的。就是說新的世界沒有上帝的基礎,那新的基礎應該落於何處?在此涂爾幹認為新的基礎要落在人的經驗世界裡,但又不能相信自私自利,所以人只能轉而相信一個先於人而存在的社會。所以如果說馬克思是一個物質本位的。認為物質是推動人類世界轉變的一個力量,而涂爾幹會把一個社會發展的核心放在社會之上,一個超乎人而存在、先於人而存在、比人還偉大的社會。所以所以社會取代了上帝,成為新的道德、倫理、宗教的基礎。而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學問,他就提供了我們去認識這種新道德、倫理、宗教的基礎。所以社會學的任務是揭開新的市民社會裡面一個取代上帝的新力量--而這個力量和陽光、空氣、水一樣是人不可或缺的。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社會學要協助人們建立一個新的宗教、社會倫理基礎、世界秩序,那麼社會學作為一門研究社會的學問,必然應該整合理論和實踐,也應該讓事實判斷、求真的精神與求好的價值判斷結合在一起。受康德影響,涂爾幹卻在此走往馬克思、接近黑格爾--社會變成一種集體的心智與意識,是人類社會的新倫理道德基礎,必須要它帶領人們,在世間,才不致於人慾橫流。
涂爾幹是個憂心忡忡的學者,希望為十九、二十世紀的現代社會找到新的基礎。社會學一開始,便對原有的經濟學、神學、其它科學有所不滿。原有的經濟學,亞當史密斯或英國的政治經濟學,沒辦法提攻一種新的社會的道德基礎: 人欺壓人,一個階級欺壓一個階級;而神學、哲學又過度高寡、離人太遠,一個具體的工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已經沒有辦法靠上帝的神學、康德式的過度抽象的哲學系統來協助歐洲人找到新人生的方向。
於是涂爾幹就在這種背景裡,以強烈的時代關懷、道德使命建立學說。這一點又是跟馬克思相似、與韋伯對比。是以涂爾幹主張的是充滿規範體系、不僅事實判斷地求真而又求善(規範之理論如倫理學、神學、法學所說的,好或不好、合法或不法等價值判斷)的學說。進一步說他在求真和求善中間畫上某種等號,即希望透過他的科學理性主義協助人們找到真理,而真理是為了引領人們走上坦途。(這一點又與馬克思相似)
在上述的前提下,他也是一個宏觀社會學。他不強調個人的行動,而著眼於外於人而存在的社會事實。這社會事實可以化為一套制度,所以社會學家就要去研究社會結構、制度。人們就是在那些社會結構、制度的帶領下使每個人都可以安居樂業,不被自私自利的心情埋沒。
或許由於涂爾幹十二歲的時候,家鄉的土地就被普魯士佔領,他很早就放棄了猶太人的身分,認同自己是法國人。是以,「強烈的法蘭西的愛國精神,希望給法國第三共和很好的社會科學基礎」--是他終其一生重要的寫照
這種積極於改革的特色又和馬克思相似。但涂爾幹在學院內試著和平而漸進地行動;馬克思作為左派的學者,一生無法在大學任教,只好訴諸暴力的、強烈的革命精神。
  涂爾幹相對於馬克思、韋伯,一生研究著作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他一生有四大著作,分別是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突顯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獨特性)、自殺論(社會學方法的實用案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晚年巴黎大學時期,轉回重視宗教,以社會學為世俗世界的宗教服務)其他的作品,死後由學生講義等整理彙集而成,談道德教育、職業倫理、公民道德、、人類原始社會的分類原則,以及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對話。哲學加出身的,一生寫的主要作品只有四個,這給人們較多可能性去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討論其理論--涂爾幹不像韋伯一開始就和歷史糾纏不清:一開始,法學方面就糾纏於(德國的歷史法學派分裂出來的)羅馬法學派、日耳曼法學派;經濟學方面,有國民經濟學裡的歷史學派,韋伯於是有那德國特有之「歷史癖」而與歷史線索「糾纏不清」,作品浩瀚而線索飄忽不定,且其理論中似乎有微觀與宏觀的斷隙。又說到馬克思,他一生波折極多,又受法國社會革命、德意志觀念論、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影響,而其理論中則仿佛有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衝突似的對話。總之,涂爾幹感覺上較為首尾一貫而清晰。
  對涂爾幹來說,他要強調社會學是一門獨特的學問,不能以心理現象分析。它的研究對象是可觀察、可客觀研究的社會事實--社會事實是社會現象,外於人而存在的具體事物--而有實證論的色彩。
他認為這種研究途徑是從德國學來的而法國當時還在一片哲學浪潮的影下之下(當時法國戰敗,其國人去德國「取經」以富國強兵,使法國的民主共和能趕上德國的進步帝國)。這就講到涂爾幹在德國時期受實驗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影響。Wilhelm Wundt的把傳統哲學心理學「人的心理現象是哲學的、形而上的心靈現象」、「人到底是感性還是理性?」的討論轉為後來可觀察、可實證研究、可在實驗室裡透過對照觀察變項的科學心理學。Wilhelm Wundt的科學精神或可用一句話加以歸納:「心理的現象必須用心理的因素加以解釋」(心理的現象不能用哲學的概念-心靈、意識、上帝的賦予、先天的特性-解釋)涂爾幹沒有變成心理學家,但來了個「借屍還魂」--把哲學降到人的外在世界(心理學則降到內在世界),關注外於人而存在的社會現象,即經驗世界的產物。就像心理現象只能用心理因素解釋一般,社會現象只能用另外的社會現象解釋。此即涂爾幹的一種實證精神:「社會的,只能社會地解釋」
所以自殺不是簡簡單單的內在心理的因素造成的,那是社會現象。一個人為什麼拋棄了(最根本的)生命?涂爾幹用社會環境的種種去解釋,即如果一個人不是活在使之感覺有必要捨棄生命的世界,他怎會走向自殺?對涂爾幹來搓,這問題不能被化約成為「上帝的意旨」、「形而上的問題」、「心理的問題」,而要嚴格區別內在的心理問題和外在的社會問題。外在的社會問題是扣緊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社會事實-而存在的。總之涂爾幹一生只研究社會事實,它化身在人類社會裡的各種面向,於是其社會學就展現成為教育、法律、社會、知識各種不同深入研究的社會學(他跟韋伯一樣也創立了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在教育、道德方面,一定程度是他開創出來的)所以說到道德,是討論到集體而非個人的善惡的問題--外於人們而存在的社會事實。因為涂爾幹不相信個人單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走向良善的、沒有任何難關險阻的道路。在此他和馬克思一樣看到人慾橫流、看到每個人在自由放任制度下會無限擴張獨己的欲望而壓抑別人:人是自私自利的臭皮囊,有七情六慾。
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自利心呢?以前是靠上帝把人們的手綁起來,靠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發揚人內在的善心、良知。但是在十九世紀以後,一個由機械連帶變化到有機連帶的世界,社會秩序相對來說非常動態,很容易出現脫序的社會。所以脫序這概念,也是涂爾幹一直關注的現象--社會脫序了、紊亂了,怎麼辦?
就像其四種自殺類型,其中便有脫序型的自殺:一個人在非常紊亂的社會之中,不管是經濟持續衰退還是一片繁榮。社會秩序劇烈改變,即便如突然得到財富,人際關係、與原有社會貧富或社會階層差距造成失調,也可能導致自殺;又如「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樓塌了」,讓人走投無路底失去遠離原有的社會情境也會導致自殺。【自殺論】便如上述一般地去印證「研究外於人而存在的社會事實的社會學」的方法論。
再如我們這一門課,出席缺席的狀況等種種,基本上不是由老師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我們彼此之間互動形成的。就是說:我們這一堂課客觀的上課秩序,是我們共同形成的。共同形成之後它就自成韻律,大家且會摸索(似乎這樣做就會有什麼結果或那樣做其實不會怎麼樣)而形成規則。形成規則以後就成為可預測性的,而約束包含老師、同學的各個人。就像,上了四、五周後,我們上課的規則就自成韻律了,是共同形成的,包括翹課或在座所有人。因為其行動也選擇了一個我們秩序的形式--一個參與者,他的出席或缺席都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沒有出席」有些規範性的意涵就像「在座」有些規範性的意涵是一樣的。總之,這個規則變成是我們集體制定出來的。而一旦被制定出來,它就飄忽在我們每個人上面,變成外在的客觀事實,影響到所有人--這正是涂爾幹所謂社會學的整體論,即:不是觀察每個在場者獨自的考慮、內在的動機,而是每個內在的動機莫名地都外在化之後共同組成的小社會裡的客觀社會秩序;且這個社會秩序一旦形成就獨立於我們而存在,就飄在我們每個人之上,最後反過來制約、帶領我們。所以人對涂爾幹來說,是個社會的存在,而社會又先於人們--一誕生就在人的社會裡,不是別的。即要成為人就要誕生在先於我們而存在的社會。聽起來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但我們先免去這種聯想:對涂爾幹來講,社會先於人而存在。又,社會優於人而存在。每個個人都隸屬一個特定的社會、接受一個社會的指導。所以,社會學的任務就是研究這種上飄於我們外在的具體社會事實。
社會事實對涂爾幹而言有四大特性:外在性、強制性(強迫人們接受)、獨立性(獨立於人們而存在)、普遍性(在其範圍內普遍有效)所以社會學不是研究孤伶伶的個案,而是普遍於人群的共有現象,對每個人都有約束的力量--於是又更清楚為什麼「社會的,要用社會因素解釋」即社會事實的產生跟其因果關係的討論都在於一個社會因素影響到另一個。此四個特性在【社會分工論】就展現出來了,而且人們要研究社會事實的時候,其實涂爾幹一直非常關心影響社會人心內在變化的種種。但這又不是個人心理學的,所以甚至可以用另一個說法:涂爾幹的社會學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他一生和心理學搏鬥,但像在【自殺論】,如果不是探討一個人的心理,能多所著墨的當然就傾向社會心理學。總之涂爾幹一生關注的是:如何科學地觀察並掌握社會脈動、社會心理潮流與發展、社會道德秩序。人是過著心靈的生活,但不是獨自個體內在的心靈生活。這樣一來,社會心靈生活的基礎在於道德、宗教、教育,而法律是其外顯的社會現實。
涂爾幹認為可以由外在的現象推導內在的現象。所以關於社會的心靈生活,他認為不須要掌握其內部,而是由其所突顯的外在社會事實(法律、圖騰、集體表象等制度與符號)推導內在心靈生活。此即涂爾幹的科學理性主義所發展出的獨特研究方法。
  社會真得會給人們一條康莊大道嗎?涂爾幹的學說給了什麼省思?這要回到十九世紀的歐洲世界一探。法國大革命經過了一百年才建立了脆弱的第三共和,天主教仍控制著各方面的意識型態…涂爾幹在很多層面都與自由主義者一起對抗保守勢力對抗。他到後來不偶然地變成第三共和的「當家思想指導者」第三共和希望透過其思想建立一個合於當時民主共和體制的指導原則,而這原則最後能有宗教的性質、倫理道德信條的基礎。這時候社會學的任務是:建立新道德、宗教、社會秩序的基礎。如此這般,理論和實踐、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實然和應然、真和善合在一起了。為什麼他會天真地認為外在的社會事實和其所建構的社會事實是一樣的?談到韋伯時,便看到每個人建構的概念只是描繪外在事實的一個特定方法,外在的社會事實不會等於人們的概念;涂爾幹則說外在的社會事實和桌子椅子一樣。換句話說,某事物上(如自殺、桌子)的概念等於某事物上的現象。所以,理論和實踐不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分、實然和應然不分,接著就是概念和事實的不分--唯有如此,社會科學才能接近自然科學;個人內心裡的種種活動才能略去,否則就落得要像韋伯一樣每天要揣測每個人內在主觀的心境與意志與動機、要建構很多概念的類型(目的理性、價值理性、感情性、傳統性的行動)個人內在的動機對社會學家是不重要的,他研究的單位是外於人而存在的社會事實。所以要觀察人們群體的現象、活動。而那當然包括比較外在具體的群體建立出來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此則物質性的社會事實;非物質性的社會事實即宗教信念、集體心智與感情--外於人存在的社會事實會限制底下的個人的理智與判斷。
  對涂爾幹來說,社會是道德的化身、良心的代表。傳統而言道德良心來自宗教、上帝,現今沒有那些基礎便使得人們要去尋找更新的根源,而那根源又不能是先驗或超驗的。所以人們把上帝和形而上的世界拉下來,在經驗世界裡找尋個人道德宗教的根源,以帶領人們面對塵世的人慾橫流。因為涂爾幹所看到的個人主義,在現代的、有機的連帶,是建立在以異質性、功能性有機分工(如器官)的基礎上。而涂爾幹看重的,不只是經濟上(為了成本效益而形成的財貨交易);他認為社會分工一詞關注的會比經濟分工來得廣,因為分工不是只有經濟意義的,而是整體社會秩序意義的。人們在一個新的集體意識,機械連帶、有機連帶對他來說都是社會的心靈生活、集體心智。機械連帶的社會建立在各各同質而獨立的群體;現代的有機連帶的社會,卻各有分別之功能而聚合為較大單位的運作。而講到在同質性的社會,其中有人犯規,往往會用高壓方式加以懲戒,這會外顯為懲治性的法律;在有機連帶的社會,建立在各自異質的基礎之上,而又相互倚賴地分工,所以外顯出來的法律往往是作為補償損傷的修護性法律。所以涂爾幹本來是要解釋兩個不同道德、社會凝聚的演變,但他卻去說明了兩種不同外在的法律形式--本來是要建構所謂道德社會學,最後卻同時建構了法律社會學--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外顯形式,即機械凝聚、有機凝聚這兩種不同的社會凝聚可以用外在的法律形式去加以研究(可用外在的社會事實推導內在的社會事實)。從法律推導道德、從外顯的社會事實的現象推導社會的心理生活。這便合於之前說過的:涂爾幹相信社會事實是外於人而存在的,而社會學家主要是研究社會事實。但他又關心影響社會人心的、社會心靈生活,即道德倫理的問題、集體潮流與心智、模倣、社會運動與流行等現象,但要去解釋那些現象又須用其外顯形式加以解釋。
  涂爾幹所處的十九世紀下半葉,社會秩序的建立是困難的。他看到單憑每個人的自利心,無法推出集體的社會秩序。所以他在那時代潮流裡面對的是社會秩序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不能靠每個人的自利心把這個社會秩序撐起來的時候,「不歸楊即歸墨」不歸諸個人,但是又要人所處的經驗世界,那就要落在外於人而存在的經驗世界--社會--之上。不相信個人,寧可某種程度相信社會。所以涂爾幹是某種意義的社會主義,這一點就和馬克思一樣而不同於韋伯。但涂爾幹的社會主義又不同於馬克思那樣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外於人而存在的集體良心、意志、意識的社會主義。某種程度可以看如同日本軍人的殉國。那利他性的自殺,正好是涂爾幹所說,社會整合過程中,外於人而存在社會壓力過高時就會屈服而損害自己。一個人為什麼會放棄俗世的種種?如果不是有個價值超乎其它一切,那就不可能有像那些憂國的軍官,會拿起刀來切腹。那麼這種超乎人而存在的宗教或道德精神,為什麼會被涂爾幹強調?因為人們必須要提倡一種超乎人而存在的價值,才能給所謂資本主義社會下個人的自私自利一個道德的基礎。即必須要把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化為道德的個人主義,而那道德則是社會的、集體的道德。所以要提供每個人的個人主義一個超乎人們存在的、社會的保證。當轉化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為道德的個人主義,道德就是集體的共識、心志、意志。即會自動服從,而不把個人的私欲擴張到它人利益的範圍,於是自由主義的「自由以不可逾越他人自由為界」才成為可能(孤伶伶而自利的個人自由須要集體共識的保證)。否則必然會超越個人的分際,要嘛回到霍步斯說的所有人對抗所有人,要嘛變得「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而這正是涂爾幹內心所害怕的,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的情形。如何矯正?即回到對外於人們而存在的集體共識的提倡。在這個集體良心的帶領下,每個人的自由自然會給自己一個決定、分際、良心、約束。這聯想到法律方面,十九世紀以後保障人權很重要的契約自由。其前提是:每個人都認為如果違約會受到制裁而相信跟別人訂約不會受騙(對方違約)所以契約自由不是憑空出現便受人依賴,而是有其前提,一如自由主義必須先行確立某些條件。相反的說,如果沒有這些社會保證,怎麼去談個人的自由、訂約自由的基礎?所以就可以想像馬克思為何區分資本家和勞工形式上的立約自由和實質上的:形式上是可以自由訂約,但實質上勞工是被徹底宰治的。在馬克思、涂爾幹眼裡,這種契約自由只是幌子。涂爾幹會說那沒有在背後建立真正共識的社會基礎,所以其表面的自由只會促成契約不自由、社會的內在問題。所以須要使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有一個社會的保證;要使個人訂立契約能真正的自由、有一定的確信基礎,須要社會的確信。所以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時代潮流社會是從機械連帶漸變成有機連帶。甚至涂爾幹講到宗教形式,是說了「個體崇拜」(後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或內或外的一切)。然又個體崇拜也是有其社會基礎的,即有機連帶、社會有某種共識(大家都覺得要重視自己的身體、要如何如何)。再,這些社會共識要從何而來?它是一個社會事實,這個社會事實就要用另一個社會事實來加以理解。所以就必須去討論道德、宗教等等,一個社會事實會影響一個社會事實。對涂爾幹來說那些通通都是外於人們而存在且相互連結影響的社會事實。
  同樣基礎之上便發現涂爾幹的確不分實然與應然、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分與善、理論與實踐、概念與事實。如此說來,他的學說相對於韋伯、馬克是較容易讓人理解。
馬克思、韋伯、涂爾幹各以不同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最後走上悲觀的歷史觀。而事實上,二十一世紀真如他們所說那般悲觀?其學說與現況發展的差距要如何解釋?
  馬克思、韋伯一定程度確是悲觀的歷史觀,所以前者訴願社會、政治革命;韋伯是所謂「iron cage」--理性化最後帶來的是非理性。但涂爾幹相對來說反而是積極、現世的,而會覺得如果其社會學是成功的,那便有助於建立新宗教,一個社會公民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公民宗教。所以新的宗教是建立在基礎之上,而不是神聖的。所以如果社會學可以促成公民宗教的產生,那涂爾幹甚至某種程度社會學優位地(把它當成所有學科的核心)欲以之提供新的倫理道德的基礎,而對歷史的演變有樂觀的看法。
  而學者們的看法與事實發展的差距不一定如想像中大,像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有馬克思講的剝削與依賴,只是說我們沒有極端到要發動無產階級革命,但一定程度現在回教徒之於基督教、恐怖主義等等,是表露著在強大的西方資本主義下,沒有出路、文化受傷、經濟被剝削的情況--這樣看,馬克思的批判精神還是有意義的。而講到韋伯的「iron cage」,或多或少像是現在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裡,明顯的每個人都只能跟著走。這窘境也顯出其預測性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社會由機械凝聚轉化為有機凝聚,是否為一必然之演變?而因為有機凝聚而與現代社會現象所造成的衝突動盪是否可能造成有機凝聚的瓦解(或反而使之更為堅固?)
  涂爾幹自己也是把它看成實際發生的過程。是否必然這般發生?或許我們可說:不一定。但涂爾幹是事後描述性地說:西方社會的發展過程是由機械連帶到有機連帶。至於這過程的必然性?他其實未多有著墨。若下一刻再變回機械連帶如何呢?涂爾幹也不處理這樣的問題,只要個人主義是作為道德的個人主義,社會就會重新穩固。重點於是不在有機連帶是不是要轉回機械連帶,而是在:要給有機凝聚的社會一個新的集體意識、集體道德。所以要強調的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那集體的良心、道德。這事做起來要比以前更困難,以前的人是在同質性的社會,共識是傳統的;現代每個人是差異的、職業是差異的、立場是差異的、利益也是差異的,但卻要在這些差異上更要有個集體的共識--他關注的既是說明現代社會裡有機連帶如何成為可能。於是現代社會更須要社會學這種東西,須要有種新興學問宣揚一種新的集體意識:又承認個體的重要,但又要去強調自由之所以成為可能是(比以前更)須要有集體的意識。這是一些反思,思考著現代人是不是得到了較多的自由,卻又同時得到更多的不自由。涂爾幹正是在這背景下想去宣揚:要獲得更多自由之真正積極向上的功能,有待更強的集體意識、良心等社會事實去約束。說到最後,涂爾幹是透過他律的、社會化的過程,促成每個人的自律。其貫徹之後便成為每個人自己管理自己,因為它變成內在道德。所以只要是道德的個人主義,就不會互相入侵;一旦每個人都自我約束,即便每個人都不同,也不會「逾越他人的自由」
王怜力, 李靜嘉, 李穎任, 林如君, 林士涵, 林韶青, 陳妍君







>>Sonate的作品:六畜輪迴的假終止 1315  2002/10/18 09:27



Name: 美到不行的仍然是
Sent: 21.44 - 17/10

面對世界的沉默的反差極大的照片裡的鋼琴家輻散的
指法所噴出被受刑者牢牢背下長達六輩子的彈性速度







>>Sonate的作品:迴懸的青黴素 1315  2002/10/18 09:26



自以為好聽的口哨
沒兩下就被丟棄到濟南路上
被222 號公車撞碎成無名屍
塊狀的詩比較容易保存在地下室
捨不得三世紀後再行丟棄到濟南
路上被222 號公車撞碎成無名的







>>Sonate的作品:不停掉渣的拼圖 1315  2002/10/18 09:24



政治心理學停課後
買了應用統計學
感到煩躁
大家都好
只是晷影斑駁了些
素人好
懶得花旋
而能做沒事
在哲學所友人的留言板頑劣一會兒
突然無法張貼
一定是被瞧見
幾天來周匝漫行試圖竊取導致氛圍濃烈的非洲堇
於是雨就凝懸在七百
七十一阿僧祇零四百一十三恆河沙三千六百六十四
載八千六百二十二正七千三百二十五澗九千九百五
十六溝七千八百四十一穰九千九百九十七杼四千八
百六十五垓五千五百三十二京一千六百三十二兆零
五百億九千七百六十八萬七千七百二十英呎高空整
個城市滿是耍弄雨傘的聲響
彩旦與大提琴       「真是無可奈何」
弄醜了標籤後
把普朗克換成巴哈
好頑的管風琴的
最後的Die Kunst der Fuge
一邊重覆讀取
http://210.85.28.51/cgi-bin/medsample/b.pl
無非詼諧
本來就有鐵娃娃和繃帶布穀鳥
果真又是
大有好笑事
略陳三五個
朗月早出晚歸
往往能平安回到被洗劫一空的家
脫膠掉去切分音符號
轉來轉去還是不好考
轉來轉去都是不好了







>>Sonate的作品:肥皂很髒只好用指甲油煮紗窗 1315  2002/10/18 09:22



空轉之餘還把綽號和
口頭禪剛好都是「難
以理解的凹凸處境」
的粉色頭骨扭送直腸
道盡頭右邊路上從全
面取締眼睛猴牙刷的
八零年代末起便無人
問津的好朋友派出所

  黑道大哥有香菇,吸血鬼愛跑步。
大家都是好朋友。
  法官、裁、定、糖果屋徹底滅絕了
菇類;鮑魚菇、金針菇、草菇、洋菇..  
還有好多好多。香菇那時候倒是專心在 |
他們的城塔ㄧ天又ㄧ天的料理家聚的瑣 |
碎事務               |
  世界大賽完吸血鬼非常不滿意。黑 |
道大哥當眾刷牙更惹出了三天前車禍菌
絲寸斷心情惡劣的青黴菌叢-好朋友的
世界三緯之間便成一整塊鼎邊銼油凍。

然而,昨天嚴重過敏







>>Sonate 的作品 Sorrow / a cappella 1315  2002/10/17 17:28



羔羊慢走 雲朵墜落
飄失本質而晦暗一切
一去不回的泛音
睫毛低垂
草原上所有骸骨 都殘留浩咪一度顫動群星的記憶
遠離母地的水滴 一陣發顫的熱氣拂過 正在蒸發自己的身世







>>Sonate的作品:宿舍 1315  2002/10/17 17:26



宿舍有果蠅
有雨樹
有個禿子十年來都在花園外環行
五官都模糊了仍唱著緩長的經文歌
是合唱的浩咪的
草香味、黃土、臭氧、馬
、泛音
很快的遠離綠洲
住三樓的寡婦連菩提連葉連慘白瓷盤
旋躍欲飛
雨下大了 禿子在
樹下
「玄黑的瞳孔裡紅色的雨樹安靜的擺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71&aid=15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