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高爾夫學園
市長:Tim  副市長: 沒力阿公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運動競賽高爾夫【高爾夫學園】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技巧篇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擊球的終極技巧(完整篇)
 瀏覽12,628|回應2推薦1

Ti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chardbkk

總是覺得職業選手使用鐵桿的擊球效率極高嗎?感覺才一點點的上桿卻可以打出超遠的球,還能夠控制方向和距離。這裡面是不是有不為人知的深奧道理?

教過許多學生,一步步的帶、一步步的教,總是會碰到有慧根的。這一位上課到某一天突然說:『我知道了!我們練習了那麼多其實就是為了這一天!!』(算你有慧根)

職業選手和一般球員在揮桿技巧上最大的差別在一個關鍵地方,就是「離心力」。一般業餘選手揮桿時被桿頭產生的「離心力」帶著跑,職業選手則是充分的利用「離心力」。

一般球員的揮桿是球桿一啟動身體也跟著晃動,因為桿頭產生的「離心力」讓球桿和身體兩相拉扯,於是身體穩定度變差(晃到不行),而揮桿力量(速度)也因為「離心力」而發揮不出,更因「離心力」作用而易發生打厚打薄的問題。

一般球員的揮桿都是採用甩動球桿的方式,並且終生不改。但用力甩桿的結果是產生更大的「離心力」,當桿頭往外拉扯時身體就必須更用力支撐以抗拒「離心力」,這導致擊球力道分散。

一般球員揮桿的方式比較像是打棒球,誰叫我們號稱「棒球王國」,但高爾夫和棒球是不同的。擊球點不同,球桿與棒球棒的重量分配也不一樣。球棒的重量分佈比較平均,因為打擊點比較寬廣,屬於「面」的打擊。高爾夫則是運用桿頭打擊,是「點」的打擊,所以大部分的重量會集中在桿頭。以七號鐵桿來測量,桿頭部分佔了整支球桿重量的三分之二,而桿身和握把的部分長度佔了球桿總長的十分之九強,重量卻只佔了三分之一而已。所以鐵桿的重量分配比較像是在一支筷子上插上一顆貢丸,想像著這樣的重量分配用哪一種打法會比較有效率,是甩動它?還是敲打或撞擊它?這比喻雖然有點奇怪,卻比較容易讓大家瞭解。

當選手的技巧練習到某一個階段,就跟職業選手的練習份量一樣,自然會找出更好的揮桿技巧,一種專注於桿頭表現,會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揮桿軌道技巧。

不同長短重量的球桿可以分別有不同的揮桿方式,也可以用一把球桿視情況採取不同的揮桿模式。

 

這種高階技巧基本上有兩種方式,都與改變利用離心力有關:

第一種方法是改變揮桿軌道減少「離心力」,就可讓桿頭輕鬆的打出直又遠的球路,通常是使用在中短鐵桿。

第二種方式是既然「離心力」是免不了的,就不與「離心力」對抗,而是利用「離心力」來增加揮桿速度。這種技巧主要使用在長鐵桿和一號木桿的時候。

許多球友對揮桿的技巧的體認總是停留在“揮桿還不就是一個樣嗎”。沒錯!超過90%的球友一輩子都用同樣的揮桿模式,從不知道揮桿模式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但想要擁有豐富的揮桿技巧是必須建立在大量的練習以及不怕失敗的嘗試上。

前面說的第一種方式:使用短桿改變揮桿軌道的方式以降低「離心力」的影響,讓桿頭直接撞擊球,使用的場合最典型的就是短打的「斬擊」及「高拋球」技巧。

當遇到30-70碼又必須擊出高拋球是非常高難度的技巧,一般業餘球友很少能夠打得好,總是用一般的揮桿方式處理,不但效果差且失誤率即高,原因就在一般的揮桿方式產生太大的離心力。

以圖形來看,一般的揮桿方式桿頭走的軌道是如下圖的弧形『)』。而打高拋球的桿頭軌道最好是如『/』的圖型,這斜線的角度是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而改變,下去的角度愈陡峭則球的彈道就越高,這是球員在擊球前就可以先設定好再執行的。

怎麼做可以做出如圖中的『/』線,因為這顛覆到一般球員的上桿習慣,所以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會遭遇瓶頸,通常我在教這堂課時都是等到學生已經學會到某種程度的肢體控制後才會開始上。如果根基不深,在學習上可能會遇上瓶頸,但當學員可以進入時,幾乎都會被這種打法深深的甚至著迷。當做了更多的練習之後,會徹底改變他整個的擊球模式和空球技巧,更有效率也比較不懼於多變的場地狀況。

剛開始先以空手來練習,身體設定和一般擊球一樣,只是不必握球桿。將兩手合掌,掌心相對、手臂下垂。手部的位置就跟擊球時的位置一樣,距離身體一個拳頭半。身體不需要轉動,只將兩手掌慢慢抬高,就跟正常擊球一般動作,不同的是要一邊抬起一邊將手掌順時鐘方向翻轉。慢慢翻轉手掌一邊抬高手臂直達右肩膀上。當翻轉到右肩膀這個位置時,左手背應該指向天空,右手背則朝向地面。

這種軌道和一般的上桿軌道不同,可能很難讓人理解,就請盡量去試試,我沒有說這是很容易的揮桿形式。這種揮桿軌道在下桿時不會產生離心力,下桿時桿頭會直接往球位撞擊,觸球後桿面刷球的面積變得很寬廣,倒旋的效果驚人,更強的倒旋產生更高的彈道並且落地即停。注意事項:當真正拿著球桿要做出直線上桿是非常難的,手一動或身體一啟動桿頭自然會往後擺動,這樣一起桿軌道就不對了。

靜態設定時,將兩支上手臂靠著胸側,但要放鬆手肘,要注意兩手肘保持稍微彎曲、不要打直。大家都聽過一派的說法在上桿時「要將左手肘打直」,事實上這是一個很糟糕的動作。你將左手肘打得越直你上桿時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因為左手打直後只要一起桿你的左肩就會被帶動,導致身體左邊的軸心偏移,而左手臂也失去幫助球桿動力的功效。將左手打直或許在果嶺邊緣受到肯定,因為短打不需注重距離只需要穩定。但是,要讓桿頭高效能的上桿軌道就不能夠將左手肘打直,因為左手必須配合桿頭軌道運作,而非讓桿頭配合我們的左手臂。

上手臂(大手臂)緊靠肩膀以取得與身體大肌肉的連結,由身體提供穩定並且利用到上半身(肩膀與腰部)扭力。手肘以下的工作則是在配合桿頭軌道,而桿頭軌道並非是固定路線,是根據情況做不同的揮桿軌道,所以手肘必須比持活絡,才能夠帶出高直的上桿(或其它),若是手肘固定住,上桿軌道也就被限制只能有一種上桿了。

要揮出『/』型軌道除了需要倚靠活動的手肘外,將右手掌掌心微微打開有助於上桿的順暢。正常握桿時兩手掌是相向的,就是左手掌和右手掌相對,現在要將握桿時的右手掌微微朝天空打開約15度,右大臂靠著右半身,手肘微彎,起桿時將右肩往右後方抬起,保持著右手掌打開的角度繼續上桿,這樣桿頭的軌道就會呈現著『/』型。注意:上桿過程中脊椎和頭部必須保持正直,不要被球桿帶著晃動。這樣的下桿軌道在觸球時桿面才會大面積的刷過球,距離完全由桿面角度反應,幾乎每一次擊球的距離誤差非常小,是高拋進攻果嶺的技巧。

我要強調一次就是不要把擊球觀念侷限在一個制式化、固定的模式上,那會阻礙球技的發展,也減少很多的樂趣。高爾夫沒有那麼嚴重,不要把高爾夫做得很模範、很標準,而是要活用它、好好的玩它,越是這樣,進步和樂趣才會與日俱增。

第二種利用離心力的擊球技巧適用在中長桿上,從七號鐵桿到三號鐵桿直到球道木桿和羅來把都會用到,可以幫助我們輕鬆的擊出遠球,並且還能保有非常棒的方向操控。

基本上每一位球友使用長桿的問題通常是做得過多,或者是時間點不對。如果能夠瞭解其中道理、並且透過一些些學習,就能夠讓你的長桿又直又遠,並且打起來一點都不費力。

我們常聽到『釋放桿頭』這句話,『釋放桿頭』就是利用離心力的特性去做出釋放。釋放之前必須要有收縮,有收縮才會有釋放。

要將桿頭釋放的好,讓桿頭在最佳的時機產生最大的桿頭速度,要如何收縮桿頭?何時收縮,以及收縮的幅度大小,都要清楚的知道,懂不懂的差異是一個受控制,另一個是亂飛。

我們在不斷的練習擊球中學會一件事,曲起手腕可以讓桿頭產生更快的速度,通常就是如此粗淺的認識而已,但是:

1.上桿時若是太晚曲腕就會讓桿頭提早釋放,容易打出剃頭球和減損速度。

2.曲腕太多會把球打得滿天亂飛,球可以升空150碼但落地也只150碼,加起來也可以號稱300碼。

有人說要『用身體打球』也有的說『要放軟身體打球』,這是一般人的說法,正確的做法是:『手腕和身體都必須配合桿頭的運作』才是。我們必須要將身體和手臂轉為配角,桿頭才是主角。

先計畫桿頭軌道要如何走(軌道與揮桿平面)然後讓身體和手臂去配合桿頭走向。因此,可能必須要先將肩膀往後退讓以利桿頭運行;手臂更需要配合執行軌道,而非讓桿頭配合身體晃動行了。擊球思考如果沒有將主客的觀念釐清,而是讓趕頭一直圍繞著身體打轉是怎麼也打不出很穩定球路的。

為什麼要說明這一點,因為一般球友的習慣是身體動、手就不動,上桿時轉肩然後曲腕,請注意這樣上桿桿頭會走怎樣的軌道,一下子擴充軌道,一下自又突然收縮桿頭,桿頭軌道走的歪七扭八,更別提長桿最重要的揮桿平面了,一下起桿太直、到尾端又低平了下去。球的彈道和方向是依據我們上桿時桿頭的軌道反射,以及身體在下桿時的擺動決定,這種揮桿其實是反客為主的。

另外,木桿技巧中「擴大揮桿半徑」是一個很好的揮桿提示,將桿頭留在揮桿半徑的外圍,以達到更快的桿頭速度。但另一個目的其實是希望藉此抑制打者過度的曲腕,不希望打者為了產生「釋放」力量,而利用手腕做出太多的「收縮」動作。原因是羅來把(包括其它長桿)的桿頭輕,太多且太大的曲腕會讓桿頭軌道「飄忽」,擊球時很容易錯失甜蜜點,而擊出無法控制的彈道和方向。

一方面若是固執的執行「擴大揮桿半徑」也是不智的,因為將桿頭維持在揮桿軌道最外圍,下桿時打者一定要努力拉住它,防止離心力將桿頭往外扯,打者就必須分出很多力氣與桿頭的離心力對抗,於是身體產生晃動(往後拉),而桿頭的速度也部分的被限制了。

擊球的力道與穩定是來自於下盤,「用腳緊緊抓住地球」是力道的保證。一般球員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本來就有下盤鬆垮的問題存在,加上錯誤的觀念被教導擰轉雙腳去扭腰(就是一般人說的旋腰)。再加上必須抵抗「擴大揮桿半徑」產生的離心力,那還剩下多少力量是用於擊球?力量在擊球前都已經耗掉一大半了,打出去的球也不可能有相當的穩定性。

想像一種球場狀況:

我們的球位在球道沙坑中,必須用長鐵桿把球打上遠達180碼外的果嶺。長鐵本來就不容易打,加上沙坑的球位必須要「吃球」準確。這種狀況如果下盤有太多的動作,譬如不當的施力或用力的擰轉,這球根本不可能打出遠球,動作如果太大的話,甚至連從沙坑脫困都有問題。

如果我們用心將兩腳站的很輕柔,就像腳上穿著拖鞋一般,不要讓雙腳有太多的動作,光是這樣是沒辦法讓桿頭吃球乾淨的,因為揮桿產生的離心力造成身體抵抗還是會讓雙腳陷入沙中而產生失誤。解決的方法是不讓離心力太早產生,不能夠讓桿頭在擊球前就產生太多離心力影響到身體重心;影響身體重心的離心力要在打擊到球的那一剎那間(或以後)才能發生作用。

前面說過曲腕「收縮桿頭再釋放」可以加速和產生離心力,所以桿頭的釋放必須控制的恰到好處,讓桿頭釋放到最大的半徑時剛剛好打擊到球。因此我們不能夠在上桿的半途中才開始曲腕。通常我看到最多的情況是上桿到肩部附近時才開始曲腕,也有很多球員甚至上桿到揮桿頂端時再曲腕。

桿頭的特性是從哪裡曲腕它就釋放到那個位置,如果在上桿到肩膀附近才曲腕,那下桿時桿頭在肩膀附近就已經完整的擴充到它的最大半徑,在剩下的揮桿路徑上它產生的離心力球員就必須用力拉住它,然後又是一記不佳的揮桿。

由上可知要做出恰到好處的桿頭釋放,最好的方法是桿頭一離開球位馬上要曲腕,才能夠讓桿頭在擴充到最大揮桿半徑時剛好碰到球,那離心力產生時球已經被擊出了。如果細心一點觀看職業選手擊球後的鏡頭,可以看到當球被擊出的剎那間,他們用力抓住球桿以免飛出手的猙獰表情。換做一般球員,同樣的表情在打擊到球以前已經出現了,這是因兩者釋放桿頭的時間不同,追究起始原因就是曲腕的時間點不同。

我們必須讓桿頭在離開球的那一剎那間曲腕,不是先轉肩、也不是先移動手臂,就是單純的先曲腕,在全身都沒有一處移動時先彎曲手腕。這個曲腕是曲左手腕,而不能曲右手腕。若是曲右手腕則下桿時桿頭會釋放在右肩的下方,大約在右腳前方,就會引起打厚球或者是偏高的彈道。

由於下桿時重心是往目標方向轉移,正常的右打者是往左轉移,重心最終會停止於左腳,因此曲腕的操作一定要用左手腕,當桿頭釋放最高速的時候,身體重心也剛好轉移到左邊,兩者相乘就是一記爆發力十足的打擊。

操作上有一個重點是非常難的,就是左右手對球桿的控制,這部分做得不好會抵銷部分的效果。當左手曲腕時,右手的工作卻是將桿頭往相反方向頂,也就是當左手將桿頭往後彎曲時,右手卻要把桿頭往左邊緊緊頂住,而不能再像我們平常的上桿用右手把球桿提起,這點必須要說明,因為桿頭的重量比我們想像的更重,加上慣性轉移(往上又馬上要往下),如果右手不將桿頭往左頂住,等到要下桿時才要用力時是來不及的(如果你的握把在大拇指處很容易磨損,那表示你的問題很嚴重)。

我們擊球的力量、桿頭下桿速度都會在上桿頂點時被慣性消磨掉一部份。因此,要輕鬆的打出具爆炸性的擊球,在上桿初始右手要先將桿頭往左邊(目標方向)頂住,這樣在上桿頂點時所有的力量和桿頭重量都能夠毫無保留的釋放回去。

以左手曲腕上桿,右手將桿頭往左邊頂緊會遇到操作上的問題,就是球桿上不去。平常的習慣是用右手提起球桿,現在右手必須頂住桿頭那會叫人不知如何上桿。於是,我們一般的習慣是球桿上到90度左右時就會往上翻轉桿面,這種翻轉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包括擊球不穩及方向難以控制。

這裡指向一個癥結,就是右肩造成的障礙,也是職業和業餘球友在上桿最大的不同。一般球友習慣以右手上桿,半途中必須繞過右肩,自然要翻轉球桿上桿,我們一直以為這個翻轉是應該的、必要的,要不然球桿怎麼上去?以為這種翻轉是無害的,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怎樣的上桿會造成怎樣的下桿」上桿翻轉則下桿到同一地點時也會翻轉回去,在擊球前讓桿面翻轉半圈會對擊球方向沒有影響嗎?影響當然非常大。我想不會有人在推桿時先翻轉桿面再下桿,保證你推不進這顆球,那同樣要求方向準確的鐵桿當然也不能夠翻轉桿面,或至少要將翻轉過程拉長以降低翻轉的影響層面,以達到既要準又要有力量的要求。

職業球員在左手上桿剎那間右肩膀也同時啟動,往右後方抬起(退開),轉動退開右肩膀、同時也是讓開路,將揮桿路徑讓出來給桿頭通過。如果右肩退得乾淨俐落,上桿的桿頭就可以很順暢的直接上到頂點,自然不會有翻轉桿面的動作,當桿面不再有唐突的翻轉,擊球的方向自然穩定又方正。

朋友們可以觀察職業選手一上桿他們的肩膀是馬上退轉到90度,胸線可以整個朝向右側。一般球員即使在過度的上桿以後,其胸線仍然無法轉到90度,這就是右肩太晚後退的緣故。

隨著不同的球桿,左手曲腕縮短揮桿半徑的幅度也不同,過度的曲腕會造成彈道太高,必須根據不同的球桿及狀況施展。

羅來把可以運用曲腕來增加觸球剎那的桿頭速度,依據『下桿是由上桿造成的真理』,起桿前讓左手腕先朝上(脖子方向)曲腕,曲腕時手臂不可先移動,接著由右肩啟動,往右上方抬高,肩膀代替右手越多,擊球方向也越穩定。

這種先曲腕再抬(轉)右肩的動作對一般球友非常重要,仔細觀察一般球友的羅來把擊球幾乎都有共同現象,總是桿頭最高速度已經發揮過了,桿頭速度已經降低了才碰到球,也就是提早爆發桿頭速度,原因就在於太晚曲腕。總是在桿頭上到一段距離後再曲腕,桿頭最高速度就在剛剛的曲腕處用掉了。我們自己可以試著聽聽桿頭下桿時的破空聲音,是否總是在尚未擊到球以前就聽到破空聲音。如果破空的聲音是出現在左腳外側處就對了。

要將桿頭速度恰到好處的釋放在左腳外側,就必須先做曲腕再抬起右肩膀繼續上桿,另一個必須注意的是「下桿時頂緊兩腳的前腳掌,將身體撐高」,以備強大的離心力產生時身體被拉下去而打太深。兩腳撐得並抬高上半身,桿頭往下衝擊的力量就會轉彎往前方揮出高速揮出,這是鐵桿斬擊和木桿掃擊腳部不同的支撐方式。(終)


合用的球桿和球技相等的重要,要瞭解詳情,請按此連結進入..『量身訂做時代』城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0&aid=3703005
 回應文章
沒有標準答案
    回應給: 小胖子阿三(lulu1357) 推薦0


Ti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希望我可以給一個標準答案,就像你問的:高拋球是否要曲腕?

我的答案是:隨便你運用。

由於是短桿,你可以不需要手腕,完整的用上半身、完全用大肌肉去打擊。也就是用肩膀去執行,就像是推桿一樣。但我認為一般的業餘選手的技巧和練習份量不可能可以真正的做到。加一點左手腕上桿可能是比較人性化的動作。

手腕的運用必須看場地狀況,草的長短和球埋入的情況,是否需要運用手腕去執行更陡的下桿角度將球剷出。或者是利用「反彈角」滑過草皮將球托高。

通常職業選手會運用大肌肉而放棄手腕以得到更穩和更準的距離控制。但遇到前述的長草狀況時就必須用上手腕將刃部「刺」進去,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某些選手打高拋球時會在擊球後馬上放掉球桿,原因就是因運用手腕,但遭遇阻力時(長草)手腕容易受傷,必須放掉球桿。

但是面對這種距離的打擊技巧,更需要注意(學習)的是不一樣的揮桿平面,為了讓桿底反彈角起作用,揮桿平面是趨向更平一點的,就如同前文的第一點一樣,減少上下的揮桿幅度,改由橫向的揮桿平面。如無法理解請參考前文。


合用的球桿和球技相等的重要,要瞭解詳情,請按此連結進入..『量身訂做時代』城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0&aid=3705906
所以釋放也是兩種打法不同點?請教!
推薦0


lulu1357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就文中提到長桿的釋放是因有先收縮才有釋放,即起桿時左手先行曲腕,那中短鐵的打法,尤其是70碼上果嶺的短打,是否因其是控制型的打法因無手臂收縮的問題,就無所謂釋放的問題,而只有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中短鐵在起桿時也適合先曲腕嗎?還是不宜左手先行曲腕?請指點迷津!謝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0&aid=370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