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腕必須配合身體轉動』或者是『身體必須配合手腕』,這是一般人的認知,但這樣做的角度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手腕和身體都必須配合桿頭的走向』才對。我們必須要將身體轉為配角,桿頭才是主角。先計畫桿頭軌道要如何走然後再計畫身體(手臂)要如何配合,是否該將肩膀後退讓桿頭通過?手臂更不用說,手臂必須要執行桿頭軌道,而不是靠在身體跟著身體轉動就行了。擊球思考如果沒有將主客的觀念釐清,而是讓趕頭一直圍繞著身體打轉是怎麼也打不出很穩定球路的。
為什麼要說明這一點,因為一般球友的習慣是身體動、手就不動,上桿時轉肩然後曲腕,請注意這樣上桿桿頭會走怎樣的軌道,一下子擴充軌道,一下自又突然收縮桿頭,桿頭軌道走的歪七扭八,更別提長桿最重要的揮桿平面了,一下起桿太直、到尾端又低平了下去。球的彈道和方向是依據我們上桿時桿頭的軌道反應,以及身體在下桿時的擺動決定,這種揮桿其實是反客為主的。
在木桿技巧中「擴大揮桿半徑」是一個很好的揮桿提示,將桿頭留在揮桿半徑的外圍,以達到更快的桿頭速度。但另一個目的其實是希望藉此抑制打者過度的曲腕,不希望打者為了產生「釋放」力量,而利用手腕做出太大(多)的「收縮」動作。原因是羅來把(包括其它長桿)的桿頭輕,太多且太大的收縮(曲腕)會讓桿頭軌道「飄忽」,擊球時很容易錯失甜蜜點,而擊出無法控制的彈道和方向。
一方面若是固執的執行「擴大揮桿半徑」也是不智的,因為將桿頭維持在揮桿軌道最外圍,下桿時打者一定要努力拉住它,防止離心力將桿頭往外拉,打者就必須分出一部份力量與桿頭的離心力拉扯,於是身體容易產生晃動(往後拉),而桿頭的速度也部分的被限制了。
礁溪球場美麗的一角(NO15)
合用的球桿和球技相等的重要,要瞭解詳情,請按此連結進入..『量身訂做時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