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高爾夫學園
市長:Tim  副市長: 沒力阿公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運動競賽高爾夫【高爾夫學園】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技巧篇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追尋之路
 瀏覽2,610|回應1推薦1

Ti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chardbkk

最怕聽到年輕的球友說自己運動神經好,摸球桿沒有多久就破百等等聽到類似的話我總是盡量保持當個聽眾就好,但心裡的OS是:『又來一個了!』

身材好、運動神經發達的球友,剛開始打球時信心滿滿,人人誇讚進步神速,但套一句俗話『搖擺沒落魄的久』,不到兩三年這些進步神速的朋友開始搖起頭,因為進步的腳步在起步不久就停止了。打球一年可以打進九十以內,但經過了三五年以後卻還是在原地踏步,年輕運動神經好不代表會持續的進步,只不過是比其他人更早撥開高爾夫淺薄的層面而已。

我應該有資格講這話,在接觸高爾夫之前,我玩過桌球、籃球、網球這三項運動,每一項的資歷都超過十年以上,且都是非常認真的練,而我從第一次摸高爾夫球桿到破九十桿只花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但我從不談我的運動神經或者是身材佔有的優勢,只認為是打好高爾夫必備的條件之一,這是我在入門不久後就體會到。

有朋友稱我為「侯根的信徒」,這只對了不到一半,更多的技巧來自於湯姆‧華生,若侯根剛、那華生就是柔;前者是力量、後者是控制。我認為後者的控制技巧比前者剛強的力量重要的多也充滿樂趣,並且更困難和更複雜。

我們每一個人初始打球都是順從身體的擺動開始,台灣選手(或教練)的打法那一套,我開始打球時也練過(當時幾乎每一門派的打法都練過),以轉動臀部啟動身體扭力確實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五號鐵桿可以打出220碼,但問題在方向不易控制。下盤是方向穩定的支撐,尚未擊到球就擺動臀部扭腰很不容易控制方向,這或許是為什麼台灣選手練得比外人勤、成績卻沒有相對的提升。

台灣選手這種打法可以追遡出兩個歷史原因。其一,呂良煥先生是台灣高爾夫最有成就者,幾乎算是台灣高爾夫的祖師爺,他的打法影響了後代徒子徒孫的打法。他擁有的第一套完整的球桿是來自於參加美軍舉辦比賽所獲得的獎品,那是一套完全「美製規格」的球桿。那時候的球桿和現今的球桿規格差異非常大,最大的不同來自於球桿重量,當時碳纖維桿身還沒有問世,美規的鋼管桿身大約在至130公克左右,當年的一號木桿淨重大約在360公克到400公克(甚至更重),比起目前你我所用的一號木重量普遍在280-320公克間(職業用的TP版可到340公克)。以呂先生瘦小的身材要推(甩)動這麼重的傢伙一定要運用到全身的力量,當時球桿的比重是桿身的重量比桿頭明顯,現今的球桿則進化成桿身輕、桿頭重,讓球員可以輕鬆的揮出「球感」。若我們仔細檢視呂先生當年的動作可以清楚的看出比較像是在推動桿身的部位。

第二個原因是場地問題,老淡水球場從世紀初徵收軍方的土地再推出球道和簡陋的果嶺,以當時的物資條件底下不可能做出良好的級配,在先天不良的情況下,球道偏硬就在所難免。老球場的果嶺設計也比較簡單,大都是門戶洞開,果嶺前很少像美式果嶺在前方配置著防衛沙坑。當果嶺偏硬且前果嶺前後方高度差異不大的條件下並不利於斬擊打法,球直接on上果嶺並不容易停球。於是自然的、採用扭腰擺臀偏平行的掃擊打法剛好適合這種硬球道,球落地後讓球順勢滑行滾上果嶺。這是當時唯一、也是最好的打法,後來的選手自然也隨著學習這種動作,其影響力一直延襲到今天。在20年以前台灣少數幾個球場都是這樣相同的場地,台灣選手獨特的動作型態就被保存了下來的,沒有受到外來的影響而提升。

呂良煥先生職業生崖最高峰曾經拿下英國公開賽亞軍,這跟場地符合呂先生的胃口有非常大的關係,蘇格蘭濱海球場有著和老淡水相同的堅硬球道,及敞開的果嶺通道,「低」「滾」球是最適合老球場的球路。名將陳良溪曾經在1997年登喜路杯隊際賽,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老球場擊敗當時的球王尼克‧佛度一戰成名,那是採33的團體比賽,台灣就只贏了這一點,不可諱言台灣選手打這種場地是比較有機會的。

同樣的陳良溪在隔年(或是兩年後?)參加在第一球場舉行的「易利信」公開賽卻大打折扣。福爾摩沙第一球場是由大師阿諾帕瑪設計,應該是台灣第一座純美式球場,波浪般球道,果嶺前大量的防衛沙坑和地形障礙。台灣典型的球場如果是2D,那美式球場就是3D場地,必須具備從空中攻擊的能力。陳良溪在這場比賽表現不是很理想,但仍然撐到比賽的最後一天,但成績已經落後領先者一大截。成績落後又不善打美式球場,讓他從第10洞開球後就一路吃柏忌,一連五洞都是,連標準桿都拿不到。

同組兩位外國選手身材高頭大馬,一位身高一百八十好幾,另一位超過一九零,但每一洞開球最遠卻都是陳良溪,卻是成績最差的。以第12洞的長洞來說,兩位老外開球大約在280-290之間,陳良溪的開球卻遠達310幾碼,這種平行擊球產生的威力時很難控制方向,桿數就浪費在修正方向和救球上面。

和陳良溪身材差不多的美國名將柯瑞‧斐文(Corey Pavin),在1995年參加美國公開賽領先群雄來到第72洞,比賽場地的第18洞通常都是距離最遠、難度最高的四桿洞。柯先生只領先第二名大白鯊諾曼一桿,開球後諾曼第二桿剩下180碼的距離,斐文則距離旗桿還有230碼,從他的球位要打上果嶺必須從果嶺前的兩個沙坑穿越過去,那兩個沙坑的間隔大約只有十尺。以斐文的距離,230碼一定要用木桿,而木桿必須精確的通過沙坑間的狹小通道滾上果嶺,若是歪掉落入沙坑或落到更糟糕的球位,就必須和虎視眈眈的諾曼打延長賽了。

斐文拿出四號木桿將球揮出後這球就剛剛好從兩座沙坑間落下再滾進果嶺上,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為這位冠軍完美的一桿而鼓掌。或許是受到影響,諾曼接下來的搶博蒂推桿並沒有推進,身高只有174公分的斐文拿到了冠軍。

1996年「VOLVO亞洲名人賽」(歐巡賽)在揚昇球場幾行,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斐文參加(還有日本名將青木功)。比賽的第一天風狂雨大,天氣糟到就是平常我們一定會取消比賽或球敘的天氣,斐文當天的成績是平標準桿72桿,這個成績好像沒有什麼,但其它所有參賽的職業選手中成績最佳的是+8。比賽到最後一天沒有意外還是斐文抱走了冠軍盃。斐文的平均開球距離只有270多碼,這種開球距離在PGA選手中只夠排在後段班,但他控球的精準度卻無與倫比,強風中依然可以壓低球路開到接近270碼。他的技巧非常平均,長桿準、短桿更準,揚昇的果嶺對他而言幾乎不設防,任他予取予求。

揚昇球場雖然是由日本人設計,但還是屬於美式球場,台灣選手打球的技巧過於偏門,因此很難在揚昇球場拿到好成績,除了前年林文堂拿到「台灣公開賽」以外,揚昇辦的許多國際比賽中,有時候前十名都看不到台灣選手的名字。台灣選手能夠出頭的比賽就屬在老淡水球場辦的比賽,有時候還會包辦前三名,因為這是我們選手最擅長的場地,但近幾年來優勢也慢慢不再了,因為國外選手也很適應經典老球場的特殊打法了。(續)

 


合用的球桿和球技相等的重要,要瞭解詳情,請按此連結進入..『量身訂做時代』城市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0&aid=3263307
 回應文章
太精采了
推薦0


chenjunehaw2003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Dear Tim sir,

久違了您的大作..
真是感恩拉..

Peter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0&aid=328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