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羅惠光先生開講
市長:公爵大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羅惠光先生開講】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李白與愛倫坡的時差 在文法與詩意之間
 瀏覽1,465|回應0推薦0

公爵大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白與愛倫坡的時差 在文法與詩意之間

余光中

時間這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固執而頑強,沒有力量能挽回或阻擋。它最大的美德是民主:貧富之間最大的差別在空間的分配,但時間的分配卻一視同仁,再貴的金錶一分鐘也沒有六十一秒。所以美國喜劇演員馬克思(Groucho Marx)說:「沒有人的腳後根不被時間踩傷。」時間逼人,逼出了馬爾服(AndrewMarvell)的名句:

在我的背後我不斷悚听

時間的飛車愈追愈逼近。

蘇格蘭作家林克雷透(Eric Linklater)卻把它改成了「在我的背後我時常悚听/時間的飛車換檔的聲音。」這一改,化古為今,真是絕頂聰明。

海拉克賴忒斯曾歎:「抽足再涉,已非前流。」孔子在川上,也感慨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所謂逝者,一去不回,就是時間。「時不我予」的感慨,無論是西方或東方的聖人,都是心同戚戚。但是在日漸全球化的所謂地球村裡,對於時間的感受,「隔球」畢竟還不就像「隔壁」。譬如中國人去美國,飛過了半個地球,他必須改用當地的時間;反之,美國人來中國,也必須調錶。所以對一位遠客說來,「易地」就等於「易時」。前年我去西雅圖華大演講中國的詩畫,題目正是Out of Place,Out of Time。我取這個題目,用意正在強調:中國古典畫所用的不是西方的空間,而中國古典詩所用的也非西方的時間。

時間與空間乃現實世界之兩大座標,其間的關係十分奇妙,或許寫詩比用散文較便於表達。我只覺得,兩者的關係是相依互補的。例如地球這隻大瓜,若按二十四小時分成二十四瓤,則每片的空間得十五度,因此說上海距紐約大約是十二瓤,跟說兩者相距是十二小時,不過是同一銀幣的兩面而已。這件事當然取決於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超過這個關係,星際的距離就要用光年來計算,於是空間的度量竟要用時間來標明。

文法是守在詩之花園的惡犬

跨越經線作長途旅行,時差加減只要調錶就行了。更有趣的,是中國與西方對時間觀念的差異,和由此而來的語言之分歧。中文與西文的一大差異在文法,在於西文多詞尾變化(inflection)而中文沒有。詞尾變化可分人稱、賓主、數量、性別等類,已經夠麻煩了,但是最大的夢魘還在動詞的「時態」(tense)。英文的時態在歐洲的語系中幸好是「一切從簡」的了;換了拉丁語系、斯拉夫語系與日爾曼其他語系,動詞時態的變化動輒三、四十種,如果再由動詞結尾的什麼ar,er,ir,are,ere,ire等等變化來旁生枝節,再加上什麼反身動詞之類,那就不是一個孫悟空拔毛所能應付得了。

把好好一個動詞變化成許多分身,叫做什麼現在式、過去式、 未來式、完成式、進行式,又再拼組成什麼現在進行式、未來完成式等等的次分身,這一切,正說明西方的心靈對時間的各殊面貌是多麼地專注而著迷,務必張設天羅地網,追捕其動態與靜觀。因此,如果說西方的文明是來自對時間的崇拜,恐怕不為過吧?

更明趣的是:英文的time一字源出拉丁文的tempus,而tempus的第一義雖是time,但其引申義卻包括tense(動詞時態)與calamity(災難),豈非暗示如此煩瑣的分歧會引來災難?

對比之下,中文的動詞千古不變,根本沒有詞尾變化。例如一個「去」字,無論這動作發生在過去、現在、未來,由我、由你、由他,或由一群人來做,都無所謂,只用同一個「去」字,別無分身。這在西方語系習於條分縷析的人聽來,完全不可思議。不過,動詞本身雖然不變,卻有一些「助動詞」(auxiliaries),相當於英文的shall,will,have,can之類,來表時態:例如「要去」、「會去」、「去過」便是。用西文的觀點來看,中文的動詞能通古今、人我、獨群、主客之變,簡直無所不能,可以不變而應萬變。動詞而可以一成不變,究竟是拙是巧,是不足或是自由,就看你怎麼詮釋了。

看通文法才能徹悟詩意

我教英詩已經有四十年,發現若要真正欣賞英詩,基本的甚至起碼的功夫在看通文法:文法沒有看通,詩意就休想徹悟。許多人把詩譯錯,多半是因為把文法看走了眼。我常對學生說:「沒有人讀詩是為了文法,但是不透過文法就進不了詩。文法是守在詩之花園入口的一條惡犬。」學生們聽了,似笑非笑,似懂非懂。

英詩之難懂,原因不一。首先,為了押韻,得把韻腳放在行末,所以要調整句法,往往更需倒裝。何況句法要有頓挫、有懸宕、有變化,順序往往不如逆序,或穿插有致的半順半逆。例如莎翁十四行第一一六首之句: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Admit impediments,要回逆為順,理解為Let me notadmit impediments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還不算難。但是遇到像席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這樣的句子:thy languished grace,/To me that feel the like,thy state descries.若非真正的行家,恐怕就難以索解了。

其次,與其他西文一樣,英文好用代名詞。上一句裡的人、物、事,到了下一句忽然不見了,變成了he,she,they,him,her,them,it,its,their的分身。冤有頭,債有主:回到前文去追認誰是本尊,乃是執行文法的基本鍛鍊。這一步做不到,就難充解人了。例如布雷克的〈人性分裂〉一詩,就有這樣幾句:Then Cruelty knits a snare,/And spread his baitswith care./He sits down with holy fears,/And waters the ground with tears;/ThenHumility takes its root/Underneath hisfoot.細讀之下,才發現原來「殘酷」是雄性,用的代名詞是「他」,而「謙遜」是中性,用的代名詞是「它」,真是撲朔迷離,雌雄難辨。讀英文作品,不幸遇到一堆抽象名詞,偏偏又愛戴上代名詞的假面具,就會陷入文法的迷魂陣,還有心情去賞詩意嗎,真是可疑。

英文好用代名詞

不過若說文法是嚴守詩苑之門的惡犬,恐怕又言重了。文法複雜苛細,固然有礙詩意,但如運用得當,也能舉重若輕,幾乎不落言詮就捉住了美感,在動詞的時態轉化上尤其如此。例如愛倫坡的〈給海倫〉中段: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給海倫〉一詩的精采盡在此段。前三行道盡尤力西斯的鄉愁與海倫、甚至維納斯之美,已經詩情洋溢,但高潮卻在後面兩行,簡直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氣象。不過這懷古高潮的推動,卻只憑一個動詞最單純的過去時態。渾不費力的小小一個was,就占盡了風流。而這,卻是中文無能為力的。翻譯的時候,最多只能動用「往昔」、「曾經」、「逝去」、「不再」之類的字眼,但是都太費詞、太落實、太複雜,哪像was這麼直截了當,一字不移。何況這一字可以連用兩次而不覺犯重,反而更加氣派,可是「往昔」等詞卻不堪重複。再舉史雲朋〈荒園〉(A.C.Swinburne:The Forsaken Garden)的一段 為例:

All are at one now, roses and lovers,

Not known of the cliffs and the fields and the sea.

Not a breath of the time that has beenhovers

In the air now soft with a summer tobe.

史雲朋不能算偉大的詩人,他那著魔的音調也不再像當年那麼迷人了,但是此段末二行的動詞時態卻仍然動人。Time that has been倒還平常,但是soft with a summer to be卻美極了。單說soft with summer(夏氣輕柔)已經很美,但是soft with a summer to be卻是說「夏日將至,空氣轉柔」,就更微妙了。不過中文只能說「夏日將至」、「夏天將臨」、「快到夏季」等等,也嫌太落實、太鄭重,太平鋪直敘,哪像a summer to be 這麼飄逸、輕靈、透亮,啊,像是精靈的耳語。英文文法的「不定詞」(infinitive)輕而易舉的動作,沒有動詞時態變化的中文卻做不到。

但是反過來說,沒有動詞時態變化的中文,在敘事的效果上,也有英文難以勝任的地方。例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唯有鷓鴣飛。

此詩譯成英文,動詞時態並不難安排:前三句用過去式,末句用現在式就行了。但是前三句既用過去式敘述,讀者心中早有準備,知道這是說的從前,所以末句回到現今,順理成章。中文原詩正相反,古今的事壓在同一平面上,所以末句的落差其來也驟。中國詩在時態上無先後,而中國畫在物象上無光影,是因為中國藝術不務實嗎,值得好好思考。

5,1,2003

<轉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5&aid=13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