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台灣大城小調
市長:
公爵大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文學創作
/
其他
/
【台灣大城小調】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新台灣之子 媽媽的母語 學校沒教
2004/07/28 07:44 瀏覽
366
|回應
0
|
推薦
1
公爵大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公爵大哥
◎新台灣之子 媽媽的母語 學校沒教
【本報記者梁玉芳】
「拜託妳。」身旁響起陌生女聲,走過板橋郵局的soho族阿惠停下腳步,一個大眼、深輪廓的女子看著她。「可不可以幫我兒子看功課?」出聲求援的婦女轉身叫坐在郵局塑膠桌椅上寫功課的小男孩過來。
阿惠接過簿本一看:今天的作業是作文「郵差」,還要回答「郵局可以做些什麼」。來自印尼的母親堆滿笑意,跟阿惠說:「我兒子作文不錯哦。」注音夾雜著少許國字的作文,上過識字班的母親能看得懂,言下有些自豪;但母親不會答第二題,所以她直接把孩子帶到郵局來完成功課。
阿惠對婦人很是敬佩,連忙稱讚:是啊,是啊,寫得很好,妳兒子很讚。她帶婦人和男孩到郵局櫃台邊,拿了一個郵局業務簡介的摺頁,解釋給小男孩聽,還情商穿背心的郵局義工當起臨時家教。
「她當媽媽當得很賣力。」阿惠後來對朋友說,並不是每一個會在聯絡簿上簽名的台灣父母都這麼認真;她也自問:「如果是我,我敢在公共場所請陌生人幫兒子看功課嗎?」
「會生仔,不會教仔」憂慮出現
只是,隨著這一兩年「新台灣之子」嬰兒潮到了入學年齡,種種「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降低人口素質」、「外籍新娘不會簽孩子的聯絡簿」、「會生仔,不會教仔」的憂慮紛紛出現。「新台灣之子」赫然成了「新台灣包袱」。
部分醫師警告,外籍配偶生的小孩高比例發展遲緩;接著教育界說,外籍配偶和小孩是「教育新弱勢」,全國教育會議要列為「教改重點」;教育部的「教育優先區計畫」將外籍配偶子女列為指標,請教師特別輔導。
大家在驚慌中,未曾看見小學裡的極受重視的「母語」課程,有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卻獨缺這十多萬名異國媽媽的母國語言,她們的孩子在學校學不到「母語」。政策在不自覺的歧視與忽略中,將外籍母親的文化推向更邊緣。
各方憂慮交疊,不少知識菁英想當然耳地為未來「新台灣之子」預言了悲慘人生:因為父親多半是既老又殘,又多是工農階級,母親則是不懂中文的新文盲,於是「未來台灣生產主力的新移民之子」將會學習及適應困難或受排擠,還會「形成代代弱勢循環、少年犯罪率增加等潛在問題。」
但是,憂慮或矯治必須以事實為根據。「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等人權團體認為,「發展遲緩」、「適應不良」、「課業落後」的論述,並沒有紮實的調查為依據;沒有調查就急急推出各式挽救「移民新弱勢」的方案,「反映的並非問題的實質,而是台灣社會的偏見」。
不友善的嘲弄 是誰造成的
今年六月,內政部終於公布首次由官方進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特別澄清:外籍與大陸配偶的子女發展遲緩比率為百分之零點一,低於國內六歲以下疑似發展遲緩兒的比率。可惜,內政部的報告,教育部高官沒留意。
「外籍新娘的小孩很容易分辨:不是過動兒,就是呆呆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很驚訝,有位老師這樣對她說。「新台灣之子會適應不良,是我們的問題,還是他們的?」夏曉鵑對社會發問。
來台十多年的泰國媽媽謝芬妮記得,大女兒小學時,老師從泰國旅遊回來,在班上意有所指地批評泰國落後,都是人妖。班上小朋友幾十雙眼睛瞄向有泰國媽媽的女孩:啊?人妖。
夏曉鵑認為,如果整體教育、社會環境對「他們」不友善,教師的言語、行為透露出對新女性移民的偏見和歧視,一般學童也可能從大人那兒學到這些說法,嘲弄周遭新移民的子女。「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就可能成真。
擔憂台灣競爭力被拖垮的知識菁英更該反省:移民二代的學習問題,是階級問題,或是種族問題?「適應不良」、「課業落後」、「父母無力輔導」等種種形容,不也同樣適用於土生土長的台灣窮人子女嗎?打破弱勢循環,正是國家的義務,不論孩子的母親來自何處。
移民二代 拚一個阿扁的夢
「人口素質到底怎麼定義呢?」中興大學行銷系副教授宏仁說,是看族群、出身背景、父母學歷、收入、還是國語說得好不好?幸好,我們有阿扁酖酖出身三級貧戶、父母都是老實農人的陳水扁總統,早該「素質欠佳」了;但是既然「台灣之子」的阿扁可以當總統,移民二代的「新台灣之子」,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機會和環境呢?
【2004/07/28 聯合報】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49&aid=101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