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獨政府推動的荒唐戲
2006/12/29 18:00 瀏覽2,120|回應2推薦11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1)

陳小春
YesYouGotIt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龍公主 卡門歌劇的另一種面貌
校長
Rebec
齋貓
egjc888
老楊
Xuser

more...

昨天順著「網路城邦」的推薦就逛進了情感交流的城市,【生活小舖】。情感城市五光十色,比政治城市另有一番景象。不多時,就看到了一棟建築,前面掛著一個招牌:「江蕙&多明哥(Placido Domingo)雨夜花MV」。YST 十分好奇,於是就進去欣賞。觀後大失所望,與各位談談感想。請各位透過前面的超聯結也去看看。

 

開宗明義,這個演唱會是一場荒唐的政治秀,是政治力介入藝術的代表作。

 

身著華麗禮服、佩戴昂貴首飾、交響樂團伴奏、頂級西洋聲樂家不遠萬里前來助唱、超龐大的合唱團作和聲,台灣推出如此浩大的陣容,其豪華程度從任何音樂會的角度看已經到了頂點,即使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也不過如此。

 

但是,台灣的音樂會推出的是甚麼節目呢?

答案是:唱宣傳台灣人受壓迫的哭調,「雨夜花」。

 

一場音樂會當然不可能只唱一首歌,但是這首「雨夜花」是音樂會宣傳的主戲,當然就是代表作。如此龐大陣容誇張式的演唱「雨夜花」是不可置信的不倫不類,只有政治力在後面推動才會做出如此荒唐的安排。

想想看,就像四個穿著華麗服裝的男女在上百人伺候的盛宴中,向我們傾訴他們的飢餓與痛苦,令人感到精神錯亂。

 

我們不禁要問:怎麼回事?

台灣人不是早就出頭天了嗎?這麼一大群人在哀怨啥?外國人又在哀怨啥?

韓國人只用六年就從台灣國民收入的一半超越台灣國民的收入,跑在前面了。在2002年11月舉辦這場演唱會的時候,台灣人當家作主已經十四年了,居然還在促銷古老受壓迫的悲情,刻意改編原著、大張旗鼓地唱哭調,嗟嘆自己沒有前途,真是可笑又可鄙!

 

自從台灣人當家,人民生活開始大倒退,更發現多年來信誓旦旦的台灣獨立原來是空中樓閣。內對人民,外對強權,台獨政府兩面不是人。台獨政客無言以對又無計可施,才誇張地擴大上演這一齣「哭調大戲」,為的是激發福佬人古老的悲情來保衛「本土政權」,沒出息到了極點。

 

音樂是有民族性的,像「雨夜花」這種地方小曲尤其如此,不能隨便把西洋歌劇那一套配樂和唱法照搬過來胡亂搭配,請個西洋男高音就和地方流行曲的女歌手對唱起台灣哭調了,胡鬧瞎整令人錯愕不已。唱歌講究唱腔與發聲的共鳴方式,在這方面流行歌曲、西洋歌劇、還有中國的京劇都完全不同,它們各有千秋也各自擁有不同的意境,它們服務不同的觀眾,它們在精神上滿足不同的需要。

我們切不可崇洋媚外,必須認清的事實是:絕不是會唱西洋歌劇的就什麼都能唱。

 

「雨夜花」的特色就在它的哀怨。江蕙的聲音婉轉動人,她唱哀怨的歌特別有味道。如果你不看她的華麗禮服和頸上的寶石,只專注她的面部表情,她那副淒苦的樣子配上歌詞是非常動人的。這就是特色,難怪她這麼紅。

 

我認為這場音樂會是台獨政府刻意的另類創作。「雨夜花」是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地方小曲。但是,它不登大雅之堂,因為它太消極和頹廢。可是作為地方歌曲服務特殊觀眾在小場合唱唱,譬如卡拉OK,並無不可。

 

問題是現在「雨夜花」被台獨政府用來作台灣人民遭受打壓的「樣板戲」,政客給它賦予了政治意義和政治使命,刻意要求推廣宣傳,於是把這個地方小曲改編成民族大戲來隆重演唱。如此一搞就不倫不類了。

 

台獨政客動員音樂界的人士,動用西洋交響樂團、龐大的合唱團、西方著名聲樂家等等來“助威”,把「雨夜花」加以裝飾,用偉大藝術歌曲的方式隆重盛大地演出,以此提升它的格調成為民族精神的指標來配合獨立運動。

這完全是政治力介入藝術,用「雨夜花」來為政治服務,結果把一個原來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歌曲變成四不像。可笑又可嘆。

 

請來念經的洋和尚多明哥不但自大,也沒有做足功課。唱歌不僅要有優美的音色,還必需有豐富的感情。多明哥連閩南語都不會說,來湊什麼台灣悲情的熱鬧?江蕙身穿華服、頸掛珠寶、作孤苦無依狀,已經很好笑了;洋人的演出完全是無病呻吟,連裝模作樣都不會,不過是藉著音樂幫助西方的白人政權來台灣搞分裂中國的活動而已。

 

哀怨的「雨夜花」它的節拍和轉折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江蕙在某個段落之間自己加入一點點拖延式的停頓(hesitation)就為歌曲的哀怨增添了特殊韻味,非常動人。這是江蕙唱小曲的功力,洋鬼子那能體會。

 

多明哥不但不能把握歌詞的意境,連拍子都不能掌握。他對整個曲子沒有一點點最基本的認識,又不肯下功夫。仔細想想,總共不過唱兩句話,還不到30秒,這需要練多久?太不敬業了。他唱第二句時起唱就慢了半拍,再用小快步胡亂跟上,味道全變了,實在不成樣子。這不是一不小心犯下的失誤,而是根本沒有瞭解台灣地方歌曲的意境。

 

西洋人中氣十足的高亢聲音和中國女人輕聲飲泣、婉轉悲傷、自怨自艾的意境格格不入,配在一起令人發笑。這個歌本來就是給娘兒們唱的,一個大男人雄壯地“哀怨”讓人哭笑不得。台獨音樂家是怎麼改編的?

 

多明哥在四人合唱最後一句結束時還把手臂雄壯地伸出來作結束。什麼玩意兒!到底懂不懂歌詞在說些什麼呀?看看江蕙演唱時淒苦的表情也該知道自己的肢體語言如何表達,又不是在義大利唱「我的太陽」。真是亂七八糟,不三不四,慘不忍睹,令人錯愕。

 

原始的意境被扭曲,哀怨的味道全變了。原本是一個女人婉轉泣述、自怨自艾的獨唱,變成一堆男女混聲、東西唱腔混雜、烏鴉鴉一大批人在後面陪哭的大合唱。這算什麼?在所唱的歌詞對照之下,更覺得不倫不類。我不敢相信有這麼多人鼓掌。鼓甚麼掌?那些掌聲都是崇洋媚外的虛榮,以為台灣的悲情得到外國認同、台灣的獨立找到了外國倚靠、獨立運動並不孤獨。是嗎?那台灣人真好騙。

 

多明哥若是真要為政治服務還是先想想自己的祖國—西班牙,為什麼千思萬想還要不回直布羅陀?如果他還有點羞恥之心就該想想如何用唱歌幫祖國把直布羅陀拿回來,跑到台灣來添亂幹什麼?連英國都擺不平,兩岸內戰如果真打起來,西班牙能出兵援助台灣麼?

 

多明哥早就已經到了該退休的時候,所以才敢來台灣趟這渾水打秋風。如果今天多明哥還在事業的巔峰期,只要看一眼大陸廣大的市場,不論 CIA或台獨政府給再多錢,他也不會來台灣演這齣荒唐戲。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2006/12/29 20:13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有關看這一個影片的一些評論
2006/12/31 21:42 推薦6


Rockwel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Rebec
小白兔(雞兔同籠)
egjc888
齋貓
YesYouGotIt
YST

     先說在前頭,我並無意冒犯城邦的市長,只是覺得到別人張貼的動影片去單刀切入作評論,並非很恰當,而且這個分享影片的討論區並不是政治討論區,雖然主辦這種音樂會本身就帶有政治意圖,但是在一個非政治的討論區發表帶政治眼光的評論,恐令那邊的聽眾反感。在下愛聽音樂,也聽過幾年的演奏,就用極為粗淺的一些音樂相關常識來評論此事。

    還有,雨夜花是用大調譜曲的(註一),這首歌原本是描述二戰期間,台灣人被日軍強拉作軍伕,當炮灰,家破人亡的痛苦悲傷的情緒,是嘉義一帶的鄉間歌謠。而台灣早期鄉間歌曲繼承這種悲傷的負面情緒,所以聽起來就很像"哭調仔"。據說台灣光復來台的老兵有時並不願聽到這種旋律,常會讓他們觸發思鄉情愁睡不著覺。這些歌曲當然難逃被別有政治意圖的人利用,因為音樂可以包裝的很好,很多人不會察覺(除非像YST這種對某些事物特別敏銳的人),有些人不願意惹麻煩,或者接受眾責,通常不會當場點破(即使很多人還是心知肚明),這幾首對日本人壓抑不滿情緒的歌曲,在現在的公開場合唱,其實就是一種示威,示什麼威?在某些人的解讀,當然是向他們眼中的外省人,口中的舊政權,心裡想的獨裁者示威。而且越常唱,越多人唱,效果越好。所以他們是故意要唱哭調的。我也很不喜歡這種方式,因為這樣實在很不健康。

   為何我會提到蕭泰然的福爾摩沙交響曲?這個曲目大概是唯一台灣可以搬得上檯面的曲目,這首算是他的顛峰之作。以我的觀念來看,這首是最有資格拿來宣傳台灣的音樂作品。不過近年我很少在國內聽到有關這曲的演奏。

   最後,我必須替這位男高音大師講幾句公道話。在他的眼中,可能只是"熱情台灣友人"的邀約,他不會去看到背後主辦單位的政治意圖的,而且主辦者也絕不會告訴他,假設他知道的話,我想他可能會考慮再三,甚至不會來訪。而Domingo擅長的領域是以唱歌劇著名的,歌劇和獨唱的唱法就有基本上的不同,加上這首歌是台灣歌謠,他沒辦法體會並且唱出感情是很正常的(我看到的是男高音用唱歌在唸稿??)即使世界第一男高音帕華洛帝來唱也是一樣不倫不類。為何會有外國的指揮家,音樂家,在台灣演奏台灣的作曲,唱台灣的歌詞,其實這十年來很常見,這些外國的音樂家通常會應主辦者個要求,中間穿插個一首台灣作品,YST你看到的可能是演奏會的片段,在這些外國音樂家的眼中,順應一下主辦者的要求也不是什麼難事,他哪會考慮到主辦者是帶有政治宣傳目的的。早些年我還算常去聽現場的演奏會,當然也都會聽到外國演奏者演奏起台灣作曲的樣子,說句老實話,水準實在是差滿多的。除了蕭泰然那幾首真的還不錯外,大部分聽了都很失望。最近的一次是兩年前去聽布達佩斯交響樂團的演奏,中間就穿插了一首劉學軒的三峽祖師廟的石獅。一聽,全部都是低音管樂,打擊樂器的聲音,我聽起來很沉悶的想睡,但是鼓鑼聲又很吵雜的睡不著,這種感覺我無法形容。與前面的歌劇序曲的輕快,和接在後面德弗札克第八號交響曲形成強烈的對比,是的,很不搭調的對比。這首曲目是類似舞獅的旋律,但是給用了外國指揮家來詮釋就不倫不類,我所講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註一:大調和小調的音樂作品,比較不同的是,大調的作品比較大開大闔,音域比較明顯。而小調的作品音域聽起來比較隱晦,作曲難度較高,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破壞主調的主體性,這是我的感覺,並非都是對的。大調有十二音階,小調也有十二音階,每種調的特性都不相同,這可以說是音樂家的共同語言。一聽到從沒聽過的曲目就能辨識何種調需要多年的浸淫以及水準之上的音感,否則一般人聽到少見的曲調通常都會辨識錯誤(即使是研究聽了很多年音樂的愛樂者也一樣)。

===========================================================

本著用心體會主辦者的"苦心",這部約五分鐘的演唱我又看了幾次,又有一些發現:

       該指揮是一名叫做索拉克的指揮家(註),其他他指揮還滿稱職的,該曲使用絃樂器為主體(中小提琴),也是相當合適。

       該樂團是台灣交響樂團,薇閣中學合唱團,套句現在的話就是本土樂團,其實樂團的團員不多,多的是後面那群合唱團團員,這應該不能拿來算規模,和演奏交響樂的樂團數目比起來,是有段差距的。其實這樣的演奏數目大概也就夠了,再多都是累贅,因為不適合的樂器毫無用武之地(註二),可以想像一首女人泣訴哀傷的歌曲用管簧演奏會是什麼樣的光景?這一的地方首次沒有注意,原來外國來的聲樂家是客,是來助唱的,真是抱歉。

       雨夜花這首大概只適合女高音來唱,最能把哀傷的情緒表達到極致,其他音域來唱感覺都差一截,女中音次之,男音不合適,最慘的是男低音,一唱下去馬上變成死氣沉沉,悲傷的情緒完全表達不出。

我不認為請一個歌劇名聲樂家來助唱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尤其我看了第三遍以後,認為如果主辦單位還有知覺的話,應該會感覺被羞辱才是。因為Domingo根本沒有用心。唱歌劇的人最注重表情神韻,使唱出的劇能夠符合該角色的特質,而且歌劇每一個演唱的角色,男高中低音,女高中低音都有嚴格的分類限制,不是隨便想演唱哪個角色就能隨心所欲,而且要成為演唱某個音域的專家,都需經過相當多場的演出和長時間的苦練。Domingo不會不知道這一點,由他面部的就知道他根本沒作功課,沒有真的去研究這首,所以表情才會唱不出來,可能只是即興式的演唱,也罷,畢竟可能是請來當客的。如果指揮家也做這種脫線演出,肯定不會受到愛樂者的原諒。話說回來,如果多明哥真的對這首曲子作過研究的話,未必他就會肯唱。

由上一段其實回歸到觀察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在下面的貼文提到的現象。現在不少國外樂團來台演出,常常主辦者都會要求在裡面穿插一兩首台灣曲目。如果是該樂團和指揮家自願要演出的,那沒話說。但若不是,他們通常會將這種應主辦單位演奏的曲子當作中場可以喘息的練習帶過去,一來他們對這曲目不熟悉,二來他們不會放全心去練習。即使很用心在演奏,沒有練習過依然表現走樣。即使表現合格,外國指揮家也未必能夠將該曲目所要表達的意涵表達的很好。除非事前作過功課,多次模擬演出才能演奏出真正的效果。

註:指揮家常常擔綱不同樂團的指揮,所以並沒有一定某個指揮家是屬於某個樂團的,他們都是"自由之身"。而一個知名樂團最引以為傲的實力就是能夠適應各種指揮家的指揮風格,藉由合奏表達出他所要對這一曲目的詮釋。

註二:樂團樂器的配置是,只要樂曲中有使用到該樂器的段落,該樂器就一定會配置,即使只有一兩秒也一樣。



本文於 2007/01/01 07:41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音樂有時也會沾染政治,不過政治人物要負大部分責任
2006/12/31 12:35 推薦6


Rockwel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egjc888
YesYouGotIt
易燁煌
齋貓
龍公主 卡門歌劇的另一種面貌
YST

或許是合唱的方式不適合唱小調,不過對於一個外國來的知名的聲樂家,也不好說他是接受了什麼政治的種種。音樂界的人才是很單純,很理想化的。他們可能有政治意識,或有民族意識,但他們還是很單純的一群,不會影響到他們在表演或創作上,蕭邦是歷史有名的愛國音樂詩人,他在波蘭反抗帝俄失敗後,做了一首激昂的鋼琴曲,名為革命練習曲。多明哥,世界知名的三大男高音,或許這位名男高音兼指揮家並沒有想的太多,但是被政客利用,這不能怪他。後面政客要怎麼操弄,有時不是每個人如YST一樣都看得出來的,更何況他是外國人,不太可能一眼就看透台灣的政治和主辦者背後的意圖。
隔行如隔山,聲樂領域也是一樣,有些曲就是適合某些音域的人來唱。就像YST舉的雨夜花的例子一樣,但有時候嘗試也未嘗不可,當然有部分是失敗的,一部分是成功的,或者有更驚奇的發現。像中國的名曲"梁祝",這曲本來是用南胡拉的,但是呂思清用小提琴把這首中國曲用小提琴協奏曲重新詮釋,幾乎可說是出神入化,聽的人莫不熱淚盈框,這是成功嘗試的最佳例子。而像"福爾摩沙",本身就不錯聽,我認為這首在台灣公演上,還比較具有代表性。
我是覺得,YST對別人分享出來的影片這麼單刀直入,還真的有些不留情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