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聯合文學
市長:UNITAS  副市長: Angelina Lee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聯合文學】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月刊選文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全球文學快訊】越演越烈的「自我認同」議題
 瀏覽1,287|回應0推薦0

rainstream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France/法國
卡薩諾瓦的「一生」重獲新生

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的研究在歐洲幾乎可以另立一目,稱之為「卡薩諾瓦學」,他的傳奇不僅在情史、在一生繽紛,也在他漂泊多難的手稿。他晚年殫精竭慮以法文創作的《我的一生》,全部手稿三千五百頁,時到二月由法國文化部從德國出版社手中鉅資收購。這部作品自完成以後,歷經審查,刪動所謂淫穢、有違時局的章節,兩百多年來從不曾以全貌問世,現存的各種刪節版的《我的一生》少有未經私自竄改的;這次在到了法國之後,完整作品的出版計畫,及研究計畫終於要陸續展開。
卡薩諾瓦固然不列在偉大作家之林,但他與歐洲各國宮廷交遊,與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往來的豐富經歷,使他這部傳記在文學、語言的價值之外,也是記錄十八世紀歐洲社會、文化的瑰寶。(特派員/邱瑞鑾)



Germany/德國

萊比錫書展大獎揭曉

本屆萊比錫書展於三月十八日開幕,於台北晚間十一點宣布書展大獎得主,喬治.克來恩(Georg Klein)的《來自我們童年的小說》(Roman unserer Kindheit)榮獲萊比錫書展小說類首獎。該書帶有自傳色彩,時空是1960年代初的某個夏天,一本從黑白到彩色的家庭相簿,一段孩子們的奇想冒險與意外死亡,對照戰後德國成人試圖從陰影裡奔向繁榮的景象,夏天一過,童年也結束了,書寫成了懷舊的文字相簿。
喬治.克來恩生於1953年,曾以《盲魚的祈求》(Anrufung des blinden Fisches)獲1999年格林兄弟文學獎(Bruder-Grimm-Preis),以《芭芭羅莎》(Barbar Rosa)獲2000年巴赫曼文學獎(Ingeborg-Bachmann-Preis)。(特派員/藍漢傑)



Lithuania/立陶宛
「我是誰?」議題發燒

第十一屆維爾紐斯國際書展(11th international Vilnius Book Fair)在立陶宛首都舉行。本屆的主題是「身分認同」──我現在是誰?將來又會變成誰?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對自我的概念也顯得更加流動、千變幻化。文學作品反映出人們的認同,同時也在不停地重塑它。
書展從兩個方向來探討這個議題,一方面從歷史、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來談論它們對立陶宛人社會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檢視成長背景及教育環境在自我認同形成中扮演的角色。受邀的作家有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英國歷史學家蒙塔菲瑞(Simon Sebag-Montefiore)、英國少年小說作家馬文.柏吉斯(Melvin Burgess)等人。書展節目包括座談、音樂會、表演、藝術展覽等兩百多項活動。(特派員/林蔚昀)



Spain/西班牙
諾貝爾獎遺珠殞落

年初被「西班牙作家暨出版人總會」(SGAE)提名角逐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德利貝斯(Miguel Delibes),於三月十二日在西班牙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的家中辭世,享壽八十九歲。
其創作理念單純,認為小說是一種對生活的反映。在作品中,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關懷,同時也對社會不平等的現象表達內心的不滿。或許,這樣的堅持就像他生前提到:「小說中至少要具備一位人物、一幕場景、一份熱情。」從二十六歲執筆以來,他謹守此質樸的初衷,創作出六十多部作品,獲得多項大獎的殊榮,在西語文壇占有一席之地。逝世後,其骨灰被安置在故鄉的名人堂。此外今年十一月底,文化界人士也將藉由墨西哥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的國際書展,對此文學巨擘致上最高的敬意。(特派員/李文進)



Mexico/墨西哥
文學虛擬圖書館的未來

向來致力於推廣西班牙和拉美文學的「塞萬提斯虛擬圖書館基金會」(Fundacion Biblioteca Virtual de Cervantes),從三月十一日起與墨西哥的數位企業龍頭「狄西克斯」(DIGIX)簽訂合作案,將協助「墨西哥文學虛擬圖書館」(Biblioteca Virtual de las Letras Mexicanas)的成立。
此單位由墨西哥自治大學(UNAM)擔任策劃,目前號召國內三所研究機構的響應,包括墨西哥語言學院(Academia Mexicana de la Lengua)、伊比利美洲大學(Universidad Iberoamericana)和墨西哥學院(Colegio de Mexico),其目的在於運用現代科技,E化歷史文件、圖像資料、書籍和期刊,以妥善的網路管理方式,促成多邊的文化和學術交流。此外,他們預計今年六月於第二屆大學校長國際研討會中,邀請所有與會的大學和學術單位,共襄盛舉此計畫案,促使它成為對外主要的線上窗口,以向世界推廣墨國豐碩的文學資產和研究成果。(特派員/李文進)



UK/英國
電子書時代來臨?

眾所周知,在倫敦地鐵裡,無論是候車或乘車的旅客,幾乎人手一份書報,或雜誌或小說,即使是地鐵發的免費報紙都好,閱讀風氣之盛,世界第一。曾幾何時,手上拿著紙本小說的讀者,部分拿起了iPhone閱讀小說。根據英國Mobclix通信廣告公司的統計數字,三月份起,在蘋果電腦的應用服務項目裡,電子書的數目超越遊戲的數目,共兩萬七千本書可供下載閱讀。
老牌的企鵝出版社編輯表示:「這是令人感到興奮的時刻。」但他們強調重點並不是書的數量與種類,而是經由這樣的管道,讀者大多下載哪一類的書籍。在網路閱讀的世代,紙本書不至於消滅,但其市場定位與價值,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與確認。(特派員/陳瀅巧)



Japan/日本
「新書」吹起認同風?

日前從去年出版的1500本新書中選出「新書大賞2010」狀元由內田樹《日本邊境論》獨得。榜眼以下依次為野中廣務、辛淑玉著《差別與日本人》、岡田曉生《音樂鑑賞法》、豬木武德著《戰後世界經濟史》等等。
日本所謂的新書,除了新近發行的書籍之意,更多時候是指一種手掌尺寸的口袋書。與更小的文庫本的區別在於,多是專家學者將理論深入淺出的啟蒙書。在台已出版過《下流志向》(麥田)的內田樹,於《日本邊境論》一書中指出日本人習慣位居邊緣地位,不斷藉由尋找世界中心,如歷來的中國、歐美,賴以確立自身認同的特性。野中廣務與辛淑玉分別是日本賤民出身與在日韓國人,藉彼此所見探討根植於日人意識中的歧視心理。在國際化中日本的自我定位似乎越演越烈。(特派員/蔡雨杉)



China/中國
田原獲日本H氏獎.張棗病逝

中國詩人兼翻譯家田原憑日文詩集《石之記憶》(思潮社)獲得日本現代詩人會的第六十屆H氏獎,此獎以推廣新人的現代詩詩集為目的,田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田原現在日本國立東北大學任教,著有詩集《田原詩選》、《北京東京詩篇》等,並曾翻譯出版《谷川俊太郎詩選》等。《石之記憶》是田原繼《岸的誕生》後第二本日文詩集,有一些紀念四川大地震遇難者的詩作。
另外,中國新三代詩歌主將張棗因肺癌在德國去世。張棗生於1962年,1986年旅居德國,1996年獲圖賓根大學文學博士並留校任教。張棗著有詩集《春秋來信》等,早年作品以抒情詩為主,語言輕柔雅淡,觀察入微,他的名詩〈鏡中〉其中兩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正在網上廣泛傳頌。(特派員/鄭政恆)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8&aid=39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