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原訂在今年一月十四日於太子港舉辦一場旅行文學專題的書展,不幸,十二日的大地震,不僅書展取消,一位由加拿大專程前來與會的海地作家喬治.安格拉德(Georges Anglade)連同他的妻子竟雙雙死於地震。安格拉德晚期的著作主要以海地傳統文學的特殊文類Lodyans進行創作,這種近似於故事的簡短敘事文在他筆下臻於圓熟。他的重要代表作有法語作品《失憶》(Les blancs de memoire)。他的罹難是海地文學的一大損失。 苦難,一直是海地引世人關注的原因,但少有人知道在這個文盲佔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家裡,作家的比例頗高。除了安格拉德之外,幾位原訂參加書展的海地重要作家,包括去年在法國獲頒梅迪西獎的達尼.拉菲希葉(Dany Laferriere),獨創「螺旋體」風格的方克提安(Franketienne)等。(特派員/邱瑞鑾)
Egypt/埃及 開羅書展驚聞國安搜書
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的開羅書展,今年邁入第42屆,卻蒙上書禁陰影,作家Idris Ali新書《老大自己剃頭髮》(The Leader Cuts His Hair,暫譯),取材自作者過去在利比亞的親身經歷,卻因內容涉及負面批評格達費(Muammar Abu Minyar al-Gaddafi),招致書展期間,國安進場搜書,並逮捕出版商,此一消息由人權協會發布,文壇一片撻伐,然而,該書內容究竟如何?外界不得而知,頓時成謎。 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被美國前總統雷根指為「狂人」、布希指為「流氓政權」領導人,其政治暴行在晚年雖稍有收斂,卻是本性未改。埃及作家聯盟已經透過法律途徑與國際聲援,期能釋放相關人士。(特派員/藍漢傑)
Bulgaria/保加利亞 女作家寫《彩妝課程與苦巧克力》
幻覺對我們的生命有多大的操縱力?美麗真的可以帶來成功與快樂嗎?這是保加利亞女作家/社會學家史托艾娃(Krasimira Stoeva)在她的小說《彩妝課程與苦巧克力》(Makeup lessons and bitter chocolate)中提出的疑問。透過一名心理系女學生對厭食症/暴食症個案的觀察,作者剖析了當代保加利亞社會的問題:年輕女孩對自我形象的不安、與雙親的失和,以及她們在社會對「美」的嚴酷要求下產生出的迷失。史托艾娃在訪談中說:「這不是宇宙皆準的法則,但我覺得,接受別人和自己的不完美會有幫助。自我進步是件好事,但當你知道你永遠不可能會是完美的時候,這件事不該讓你沮喪。你得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可避免地,你也會在別人身上發現它。」(特派員/林蔚昀)
Austria/奧地利 除了舞台,奧地利什麼也不是
為紀念戰後最具爭議的德語作家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 1931-1989)逝世二十週年,奧地利戲劇博物館(Osterreichisches Theatermuseum)推出標題非常伯恩哈德的展覽——「除了舞台,奧地利什麼也不是」(Osterreich selbst ist nichts als eine Buhne),展期至2010年7月4日止。 伯恩哈德曾以「典型的故事破壞者」自稱,其作品猶如綿密費解的織網,捕捉人的生存狀態與瞬間的意識流動,因此被稱為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但貼在他身上標籤尚有歌德之後最偉大的德語作家、死亡作家、仇視人類的作家等。他終生批判奧地利,最後一部劇作《英雄廣場》(Heldenplatz, 1988)與祖國徹底決裂,所有奧國人民成了「650萬弱智」。該戲上演的五個月後,伯恩哈德病逝。(特派員/藍漢傑)
二戰後,從本土的文學獎到不限國籍的文學獎,以及各種不同主題的文學獎,英國的文學獎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使得英國為世界各國辦理文學獎成熟度最高的國家。今年的博德書展(Borders Book Festival)上,第一屆華特.史考特歷史小說獎(The Walter Scott Prize)即將揭曉,這是英國文學獎項中唯一以長篇歷史小說為主題的文學競賽,在邊緣題材當道的英國文壇為一股逆流,高達兩萬五千英鎊的獎金,相信可以吸引更多作家深耕需要花費更多研究功夫的歷史小說。 此外,曾寫下《保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剛結婚》(Just Married)等多本暢銷小說的女性都會小說(Chick-Lit)先驅蘇珊.摩根(Susan Morgan)被證實在丈夫離開她後自殺身亡,為她在小說中描寫現代女性獨立生活的故事,留下了令人意外的反差。(特派員/陳瀅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