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聯合文學
市長:UNITAS  副市長: Angelina Lee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聯合文學】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月刊選文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鄭秉泓◎《貧民百萬富翁》的Q&A
 瀏覽2,839|回應0推薦1

rainstream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朱琪老師


【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文學改編專輯】聯合文學2009年3月號

《貧民百萬富翁》的Q&A
◎鄭秉泓



Q: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歡看益智節目《百萬大富翁》?
A:因為這是一種逃避的方法,不是嗎?逃避到另一種生活中……(取自《貧民百萬富翁》台詞)

Q:從《猜火車》、《海灘》到《貧民百萬富翁》,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丹尼‧鮑伊(Danny Boyle)至今八部電影的交集為何?
A:從一鳴驚人的《魔鬼一族》、《猜火車》,不甚成功的《天使愛情烏龍伴》、《海灘》,到傳統類型製作中企圖另闢蹊徑的《28天毀滅倒數》、《百萬小富翁》、《太陽浩劫》,不管幕後班底換了幾輪,無論男主角是好萊塢大明星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事實上,丹尼‧鮑伊的電影永遠關於逃離。他的八部電影宛如八則寓言,故事裡的主人翁大多時候是一個男孩,不惜一切想逃離當下處境,去探尋那從來只存在於他腦海中的應許之地,一個未曾存在的烏托邦。不過丹尼‧鮑伊真正感興趣的並非烏托邦之於主人翁的所謂「相對性定義」,他更關注這段尋找烏托邦的過程中,關於「人」的困惑、質疑、犧牲等反應,以及無可避免與人性相違背的種種試煉。總結丹尼‧鮑伊的八部電影,就是八段從男孩成長為男人的過程,這點又與一九五○年代英國新浪潮(British New Wave)中慣見的「男孩觀點」及「憤怒精神」遙相對應。

Q:丹尼‧鮑伊在二○○四年拍過一部寓言色彩濃厚的兒童電影《百萬小富翁》,此片與《貧民百萬富翁》有何共同點?又有何差別?
A:這兩部「百萬」電影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恰好都不是由安德魯‧麥當納(Andrew Macdonald)所製作。製片安德魯‧麥當納與編劇約翰‧霍吉(John Hodge)可說是丹尼‧鮑伊當年打天下的革命夥伴,約翰‧霍吉擔任丹尼‧鮑伊前四部劇情長片的編劇,而安德魯‧麥當納(他是《最後的蘇格蘭王》導演凱文‧麥當納的哥哥)則製作了丹尼‧鮑伊八部劇情長片的其中六部,恰巧這兩部「百萬」電影例外。《百萬小富翁》的故事前提是英鎊即將徹底消失,從此歐元當道的「大絕之日」前夕(刻意以聖誕節前後的時間背景帶出宗教與信仰議題),主人翁達米安在母親過世之後隨父兄搬到利物浦開始新生活,卻拿到一筆從天而降的意外之財,他與哥哥的生活開始遭受扭曲、進而失控……;《貧民百萬富翁》有點像是《百萬小富翁》的延伸,同樣以一對兄弟分歧的價值觀作為出發點,過度戲劇化的(超現實)困境逼使他們必須另尋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相較於百萬元從天而降的「不平凡」,他們的心願卻不約而同指向對於一個平凡、基本生存條件的嚮往,《百萬小富翁》的達米安只希望再見死去的母親一面,而《貧民百萬富翁》的傑默則是期望藉著上電視參賽找到那名令他魂牽夢縈的女孩。

Q:在《貧民百萬富翁》影片開頭,年幼的傑默寧忍著惡臭從糞坑鑽出來也要搶到巨星阿米塔‧巴屈臣(Amitabh Bachchan)簽名的奇觀場面令人難忘,寶萊塢電影圈中是否確有其人?
A:阿米塔‧巴屈臣自一九七○年代起即以高大身型及低沉嗓音奠定其銀幕形象,至今仍是寶萊塢首席A咖明星,傳奇性的經歷讓他的地位猶在眾所周知的「寶萊塢3K天王」之上。他在一九八二年曾因拍戲意外危及生命,除了印度舉國上下為他祈禱,醫院外所聚集的人潮及當時總理甘地夫人為此改變出訪行程等軼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版這場「糞坑奇觀」其實出自編劇的巧思,與原著小說《Q & A》無關。在小說中瘋迷寶萊塢電影的並非主人翁羅摩(電影中改名叫傑默),而是他的好友薩里姆(此角在電影中的身分被改為傑默的親哥哥)。至於薩里姆所崇拜的寶萊塢巨星阿曼阿里乃是原著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所虛構,不過一般寶萊塢迷相信,書中對於阿曼阿里「綠色眼珠、有如希臘神祇般俊美的體型神態」,頗有可能是以目前當紅的寶萊塢男星赫利希克‧羅桑(Hrithik Roshan)為原型(這位男星的史詩新作《帝國玫瑰》去年曾在金馬影展中放映,也即將在台灣作正式的商業放映)。

Q:寶萊塢配樂大師拉曼(A. R. Rahman)只花三週時間就創作出《貧民百萬富翁》的背景音樂,把西塔琴拿來與電音混搭的創意,竟一舉拿下本屆奧斯卡的三項音樂大獎,他究竟是何方神聖?
A:出身南印度、作品風格也帶有南印度風情的拉曼素有「印度莫札特」美譽,自一九九二年起跨足配樂界至今作品已超過百部,也曾與音樂劇教父安德魯.洛伊.韋伯合作以異國風情為噱頭的寶萊塢歌舞劇《孟買明星夢》。配樂代表作除了台灣觀眾耳熟能詳的印度電影《榮耀之役》、《帝國玫瑰》外,還包括《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及何平導演的中國武俠片《天地英雄》。

Q:英國攝影師安東尼‧多德‧曼托(Anthony Dod Mantle)也因為《貧民百萬富翁》掌鏡而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這算不算是沾光?
A:安東尼‧多德‧曼托並未參與丹尼‧鮑伊的早期作品,他是自二○○一年的電視電影Strumpet起開始借重丹尼‧鮑伊的數位攝影技術,陸續合作了《28天毀滅倒數》與《百萬小富翁》。此外,安東尼‧多德‧曼托長期與丹麥導演合作,一九九○年代末期「逗馬宣言」系列電影例如《那一個晚上》與《敏郎悲歌》皆由他掌鏡,其他攝影作品包括與拉斯.馮.提爾合作的《厄夜變奏曲》、《命運變奏曲》及英國政治驚悚片《最後的蘇格蘭王》。所以,安東尼‧多德‧曼托直到今年才獲獎,這當然不是沾《貧民百萬富翁》的光,他確實是被奧斯卡忽略太久了!

Q:丹尼‧鮑伊比較適合拍原創劇本還是改編劇本?
A: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丹尼‧鮑伊至今拍了八部電影,其中改編劇本佔了三部,分別是《猜火車》、《海灘》及《貧民百萬富翁》。值得注意的是,首度嘗試大成本好萊塢製作的《海灘》可被視為他創作過程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捩點,雖然票房與評論不若以往討好,但也促成往後他與《海灘》一書原著作者艾力克‧嘉藍的合作(《28天毀滅倒數》及《太陽浩劫》皆由艾力克‧嘉藍編寫劇本)。

Q:《貧民百萬富翁》對於印度貧童直接真誠的描述,令人想起另一部恰好在整整二十年前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印度電影《早安孟買》(最後敗給丹麥的《比利小英雄》)。除此之外,可否推薦適合《貧》片延伸觀賞的作品?
A:印度女導演米拉.奈兒的處女作《早安孟買》以童稚的純真來看印度結構嚴重不均的社會情況,悲憫的人道主義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威尼斯金獅獎作品《雨季的婚禮》透過一場婚禮來看印度的階級問題,同樣不該錯過。當然,《貧》片快節奏的敘事手法與凌厲的影像剪輯,很容易與描述巴西貧民區問題的《無法無天》連結在一起。另外,或許是《貧》片幕後團隊來自英國之故,總覺得這部描述印度貧童驚心動魄的成長經歷的寓言電影,對於男孩思緒的刻劃及「愛與救贖」主題的強調,帶有濃厚的狄更斯小說氣味。

Q:《貧民百萬富翁》獲得奧斯卡十項提名,在入圍項目的質與量(影片、導演、劇本、技術皆有入圍,但演技獎項掛零)上皆追平《臥虎藏龍》的紀錄。本片的「外語片血統」或許不夠純正,但它拿下大獎的聲勢與當年《臥》相較如何?
A:除了入圍數量相同,《貧》片與《臥》片還真處於類似的情境。首先他們的勁敵恰好都是象徵當年度好萊塢主流片廠最「得體」的產品(《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神鬼戰士》),至於緊追在後的恰好都是一九八○年代末期崛起的獨立導演的通俗性敘事作品(葛斯‧范‧桑的《自由大道》與史蒂芬‧索德柏的《天人交戰》皆可視作美國本土良心史詩)。不過如果是從金球獎、英國BAFTA獎、美國各工會獎等指標性結果來歸納分析,《貧》片從聲勢到優勢,確實勝過《臥》片許多。

Q:《貧民百萬富翁》最後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項大獎,是好運?是實至名歸?還是命中注定?
A:從藝術開創性來看,本片很難說是丹尼‧鮑伊至今最好的作品,然而它在「對」的時間點(奧斯卡季)上開創「對」的主題(印度窺奇)與「對」的視野(人道關懷),所受到的矚目與禮遇,也算是對丹尼‧鮑伊這名不向主流妥協的英國鬼才的一次遲來肯定。大量印度語發音的《貧民百萬富翁》克服了英美世界對於字幕的恐懼(本片上字幕的策略性創意方式與影片的視覺效果相輔相成,可算是藝術表現的延伸),從評論到票房表現皆可算是打了場漂亮的勝仗,最後又以外語獨立電影之姿笑傲小金人之夜,無疑與影片尾聲的「命中注定」(It's written)成為戲裡戲外一次完美呼應。



【原著】《Q&A》
【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
來自孟買城貧民窟的少年,參加全印度最轟動的益智問答節目。不可思議,他竟奇蹟答對十二道難題,並得到益智節目史最高額獎金──十億盧比。小說結構朝兩個方向進行,一是節目的問答,一是主角的人生遭遇,難度超高的問題竟與主角的親身經歷不謀而合,生命的奇幻過程也隨之揭曉。《Q&A》全書散發濃厚的印度風土氣味,觸及的主題廣闊,從警察暴力、地方黑道、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到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等等。
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出生於印度的律師世家,大學主修歷史、心理及哲學。史瓦盧普從小就展現出高度的想像力及寫作企圖,在《Q&A》出版前曾創作一部有關職業殺手的小說,雖未獲出版社青睞,卻成為《Q&A》創作時的學習經驗。《Q&A》一出版即大受好評,小說至今售出三十七國版權、風行五大洲。(編輯部/整理)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
【編劇】賽門‧鮑弗伊(Simon Beaufoy)
曾以《脫線舞男》入圍過奧斯卡原著劇本獎的英國編劇賽門‧鮑弗伊向來長於編寫以英國藍領階級為主角的小品喜劇,過往作品《慾望天堂》、《大放異彩》及《B咖妙管家》等對於台灣觀眾來說並不陌生。《貧民百萬富翁》取材印度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的暢銷小說《Q&A》,原著頗有透過底層觀點為印度近二十年寫史的野心與氣魄,格局廣袤而浩瀚。相較之下,賽門‧鮑弗伊的電影劇本看似參照原著小說格式,以一問一答忠實切割主人翁傑默的生命歷史記憶剪影,但他在巧妙梳理書中龐雜人事地理背景務求去蕪存菁以符合兩小時的電影長度與節奏之餘,不忘將書中傑默與薩里姆的人格特質與幼年經歷大刀闊斧地歸納重整,此舉一方面強化了電影版中兩人的對立狀態以製造戲劇張力,一方面也大幅增添妓女妮塔的分量,讓傑默的執著不懈貫穿全片更顯動人,而通俗討喜的「愛與救贖」主題也因此成為全片最蕩氣迴腸的核心執念。(Ryan/撰文)



◎作者簡介
鄭秉泓/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博士班。著迷於大衛‧連的磅礡、楚浮的感性、維斯康提的耽溺、法斯賓達的殘酷,伍迪‧艾倫的神經質、奇士勞斯基的宿命、荷索的空靈詩意……。影評文字散見《電影欣賞》季刊及各類影展專刊。個人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8&aid=331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