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歐立德的詩劇(摘錄)
歐立德蓄意表現一個精神價值的問題:即是基督教徒殉道的過程與結果為何。所以,我們可以說,「大教堂內的謀殺」是歷史劇與宗教劇(Miracle Play)的糅合。(頁242)
貝克特一再說「忍受(或受難)即是行動」,這是一句有多方面影射的陳述。其中至少有兩個影射應予指明。他的受難看來消極,卻引起了民眾內心的轉變,這是最大的行動。另一影射即是貝克特自己不必採取行動,行動自然會降臨到他頭上:誘惑者與武士皆是行動的代表人,他只須忍受抗拒,就可以使他們的行動無效,使自己的忍受與受難變成最堅定的行動—這便是他的殉道。(頁244)
歐立德的詩劇的主題,是他的詩的主題的延長。像「雞尾酒會」的夫妻關係,即是「荒原」第二部分「棋局」的倒影。至於「大教堂內部的謀殺」的聖徒受難故事,當是非常基督教式的—而歐立德可以說是一位基督詩人。(頁247)
案:T.S. Eliot(1888–1964),美國出生,後歸化英國。顏元叔把他翻成「歐立德」,常見的譯名是「艾略特」。「大教堂內的謀殺」(Murder in the Cathedral)。顏元叔這本距今已出版43年的《文學經驗》,可以一讀,可增進一些對臺灣現代文學及英美文學的認識。顏元叔是標榜新批評的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