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
李政亮/夏日出版社/2009年12月09日
台灣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大陸政策由敵對走向和解、中國從與國際接軌到北京成功舉辦奧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有著更大的影響力。而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除了世界工廠之外,中國也是全球資本賦予厚望的世界市場。部分中國元素已然進入台灣的媒體中,然而,「中國」在台灣並非沒有爭議,與中國相關的議題到產品,從統獨爭議、藍綠對抗到部分店家所貼的「拒絕中國黑心貨」的貼紙,便說明了台灣複雜的「中國情結」,這個情結埋在台灣人心靈的最深處,也隨時展現在政治對抗的場域中。
然而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並以另一個角度來認識中國。書中以城市、大學與日常生活為主軸,鋪陳出當今中國文化的各種面向。而都會中國主要從城市開始轉變,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共產黨統治大陸以後,工業城市的政策主導了中國城市的發展,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引進市場概念,開始了城市意象的塑造。
而目前現在大陸的許多新用語,是因應大陸嚴格的管制網路言論自由應運而生的,如大陸的十六全中江澤民宣布將小資和中產階級改稱小康階級,有趣的是,作者親自觀察發現大陸人民並不喜歡正名,還是喜歡用小資和中產階級,其因在於在大陸中產階級的定義和台灣不同,他們所認為的中產階級代表財富觀念,而小資階級財富無法和中產階級比,所以小資強調代表文化品味。因此作者針對中國經濟發展後「中產階級」興起,媒體報導對於中產階級的定義、消費品味都有一定的描寫,也直接塑造出大眾對於中產階級的既定印象。
後面的章節作者緊密結合台灣的生活經驗,在敘述大陸文化的過程中,穿插自己的觀點,作者運用自己十年來在中國念書、教書的體會觀察,書寫出大陸高等教育在共產黨統治下的特色,像「政治課」是較為具體的案例,有些類似台灣過去的「三民主義」課程,其他還有人事制度、共產黨風氣與留學生歸國率低的種種樣貌,有些都像是六、七○年代戒嚴時期的台灣,那個思想教育仍然受到控制的時代。
台灣對北京大學的想像,他認為大陸學生能力優秀與用功程度不容否認,但卻因為進入大學窄門激烈競爭的結果,有些功利與僵化──以考試成功為目的。其他關於「大學排名」、「大學評鑑制度」的比較,也都不難發現兩岸教育體系的相似性,讀來讓人破除迷思、也增加對大陸學生的了解,對當前大陸的青少年次文化,有著詳細生動的描寫。
而《走進都會中國》正對於中國城市、大學生態與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進行初步的文化觀察,並用流暢生動的筆調做詮釋。書中正集結了作者多重角度與觀點的生活觀察與思考,引領著我們走進文化觀察的大門並思考文化的多元,更希望我們能夠以一種開闊包容的心態來面對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