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忠賢
出版社:INK文化生活雜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9月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在這個時代如何被顯學式地理解和誤解的書。
作者打造了一個設計的修煉可以暴走的怪物學院 打造了設計的思考可以歪斜的下一代竹林七賢 打造了設計的美學可以既深刻又可以講究一如科幻片特效般華麗的種種可能性……。
就像是「人為什麼要活著?」其實是和「為什麼要學設計?」一樣,是朝向時間之當下過去未來進行多維連結思考的基本問題,其答案也指向人窮畢生之力尋找與美好事物相遇的本能。
在書中,作者以22個「設計」與他生命交會的故事,並反思設計的各個次領域與議題的核心價值(是有意義的或是一場徒勞?)。搭配作者平日蒐集與拍攝的圖照,以及進一步詮解與設計者或是設計科系學生們工作與生活皆息息相關的66個關鍵字。
由於在書中大多都是以對話去描述的,所以有時候並不好理解,但是不可否認的作者對於現代當代藝術下了許多另類見解,像是上次台創副執行長所介紹的達米.赫斯特是強調藝術一個對生命與死亡的歷程檢驗,所以他的作品大多都分為這三類:(1)往往會有標題指出涉醫藥化學暗喻的彩色油畫類(2)往往會有貨架展示多種收藏的手術工具燒瓶的裝置類(3)放入死的或解剖過的使之保存的甲醛的懸浮於「死亡狀態」的牛羊或鯊魚等玻璃缸類,而這些作品在現代都變得相當昂貴。
相對的以是有藝術家販賣藝術就像是村上隆,他將藝術作為是生意,就像當初他當初毫不猶豫的與LV合作,但是合作的過程中,瞭解到所謂品牌生意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情。一群菁英,要一網打盡各種充滿慾望的人,與他們做生意,然後讓絕大多數的人感到幸福,這是很厲害的事情。那麼若品牌生意都不是高效率的生意的話,那就更別說是藝術是效率低的生意,所以就應該更繳盡腦汁的創造更有趣的作品。
另一方面他也將西方當代藝術「產業化」敘述成:「在歐美,對藝術最基本的態度是享受其中知性的『設計』或遊戲」。透過作品,創造出世界藝術史上的脈絡而分工完美的強韌業界,並不是像日本追求那種『顏色很漂亮』之類的曖昧的感動。
所以從這本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些藝術之下,不一樣的觀感角度,使得藝術在一些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變得生動有趣。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