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功過的我見 石齊 5656字
筆者,1944年出生於軍人家庭,畢業於陸軍官校,多年研究近代戰史
前言
評蔣介石的功過,因為目標太大,經過時間太長,難以看到全貌,只能就個別階段立論,而評蔣介石功過還要看他當初的用心,與所處的時代環境背景,更重要的是立論依據那些資料,是第一手較可靠的資料,或多手傳播後的資料,或別有用心與目的的資料。還要能設身處地站在他當時位置的立場上來着想,並於同時代的人作比較,才能達到較客觀的結果。
所以先要從評者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看蔣介石在什麼位置上的功過?功過的定義為何?
人是環境的產物,沒有人可以脫離出身環境的影響與限制,所以,以事後一般價值觀的眼光去看當時的事,往往是作不了准的,譬如以今天對民主認知,去批評民國前期時的情況,那時民智未開,不但一般民眾對民主完全陌生,就是精英份子也只是在理論上有些浮面的了解,民主只是浮在天邊的一個含糊理想,因為沒有實踐經驗,所以往往會依理想而無限上綱來批評。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站著說話腰不疼,所以要站在當年蔣介石當家的環境來看,評者是否對當時的環境與條件有深入的了解?依據的是什麼資料?當時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同時代的人是怎麼做的,這樣才能有較客觀的評價。
最後是事後的證明,也就是「事後諸葛」來評價蔣介石,當事後更多的資料浮出檯面,能夠讓大家平心靜氣的來重新檢視,瞥除別有用心,不願以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立場,以理性論事的意見後,來對比當時其他類似位置的人的作為來看,或能更貼切的評述他的功過。
評者的視角是站在那個立場
站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立場
站在中華文化傳承的立場
站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立場
站在國民革命的立場
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
站在中國國民黨的立場
站在飽受帝國主義欺凌中國人的立場
站在抗日戰爭中國最高統帥的立場
站在反抗各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立場
就蔣介石所站的位置而論
在黃埔軍校校長的位置,
在北伐軍總司令的位置
軍事委員會委員會長的位置
中華民國總統的位置
中國國民黨總裁的位置
播遷來台灣後復任中華民國總統位置而論
就功過的定義而論
那些事情做的對做的好
那些事情做的對但做的不夠好
那些事情做的對但做的不好
那些事情根本走錯了方向做的不對
本文
首先是「蔣介石日記」公諸於世以後,各方人士經過評析對比後,都覺得有了一個貼切,可信度較高的直接資料,能夠透過外在的重重迷霧,重新認識蔣介石。
蔣介石當然不是一位聖人,但他是一個一生向聖賢境界追求邁進的人,日日向昨日自我的缺陷挑戰,對自己追求的目標,能奮力不懈日新又新的人,當然他會受到自己出身背景與時代的限制,但從1917~1972年,他持續寫了五十七年的日記,這是其他政治人物遠遠難及的,一直到他手部肌肉萎縮症不能寫為止。在日記中,他從不諱言自己私德的缺失而誓志改進。
年青時期的蔣介石具有先天领導人的個性,他與當時的有志青年一樣,看到了中華民族在烈強帝國主義侵略之下,有亡國滅種的危機,立即跳出來採取了具體的行動,他從軍事準備上着手,先進保定軍校,再進日本士官學校預備班的振武學校求學,當辛亥革命成功,他立即中斷在日本軍校的求學,返回國內跟隨陳英士,擔任敢死隊員,攻打江南製造局,實際落實革命行動。
當孫中山在永豐軍艦落難時,蔣介石從上海千里投奔困境中的孫中山,並與之共患難,籌劃脫困之道;黃埔軍校成立之前,蔣介石受孫中山之命參加蘇聯考察團,回來以後上書孫中山,認為共產主義與中華文化格格不入,不適合於中國,預見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及蘇聯的敗亡,但孫中山尋求外援四處碰壁,因此沒有接受蔣介石的建議,接受了蘇聯的援助,採取聯俄容共的政策,結果養虎為患,造成了後來國共兩黨間長期的路線鬥爭,並最後喪失了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政權。但當時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在蘇聯的武器與顧問的幫助下,把黃埔軍校辦的很成功,造就了新式的革命武力,經過東征北伐,很快統一了全國。以後來的後知之明(包括毛澤東在珍寶島事件),大家對蘇聯實際是走新沙皇路線的帝國主義者,殆無疑問,而不是中共一貫宣傳的所謂無產階級大聯合。中共在大陸執政後,經過幾十年,以三千萬生命血腥代價的慘痛教訓,與對文化教育的全面摧殘,終於等到鄧小平出來主持改革開放,鄧在事實上揚棄了共產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因此才有了今日中國的飛躍發展。
至於為許多人垢病的四一二清黨事件,這在中共來講,是背叛革命(共產主義革命),但是當初孫中山在聯俄容共時,前題是,中共承諾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來共同為達成國民黨國民革命的目標奮鬥,但在清黨事件之前,共黨勢力已急速膨脹坐大。
1927年3月10日至3月1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80名中,中國共產黨員約佔三分之一,中國國民黨左派亦佔三分之一,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中國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至此國民政府已被蘇聯顧問與中國共產黨把持。中國國民黨右派,如蔣介石等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國民黨內部勢力日益膨脹,「黨中有黨」,如不早日剪除,今後會更難控制。再加上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革命軍攻克的地方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無端殺害其所謂階級敵人,並剝奪其合法財產。(維基百科)
現在前蘇聯解密資料公開了,中共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為國民革命奮鬥一事,根本就是蘇聯共黨設計,破壞國民革命,控制國民黨與中國的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不得不採取斷然的行動,驅逐清除共黨,從此國共兩黨分道揚鑣。設身處地,若國共兩黨易位,共產黨能容忍國民黨這種叛亂行為無動於衷,不採取斷然的清除行動嗎?
在四一二事件清黨中,共黨一再誇大宣傳國民黨殺了數萬共黨人,但是在共黨得勢後的鎮反運動中,共黨殺國民黨人何止十倍百倍的五百萬人,證據是,共黨還將槍斃名單每日公佈在人民日報上。由此可見蔣介石先見之明的珍貴。如果當時蔣介石也採取共黨大規模屠殺的斷然手段,何來今日的中共政權?及後來廣大群眾在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中,長期受到的政治迫害,與餓死幾千萬人大饑荒的悲劇?
接下來是國共間的戰爭,國軍方面五次圍勦,當時國軍方面主要的敵人,外在是帝國主義者的日本與蘇聯、內在是共黨與地方軍閥,中共當時還只是蘇聯共黨的一個支部,蔣介石採取安內攘外政策,因為不先消除內部的矛盾與掣肘,就更無法對抗絕對優勢日軍的侵華作戰,把中共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逃(共軍稱長征),逼到陜北,眼看就要被消滅。這時中共運動了張學良、楊虎成(據最新的解密資料,該二人當時已是中共的秘密黨員),挾持蔣介石,誣蔣介石不抗日,中共並有公審、殺害蔣介石之意,此時蘇聯共黨頭子史達林認為唯有蔣介石才有能力領導全中國抗日,不致讓蘇聯陷於同時對德、日兩面作戰的不利情況中,因此制止中共殺害蔣介石。
此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對日抗戰的準備大部份尚未完成,預計整訓裝備六十個德制師尚只完成二十個,向德國購賣的武器大部份尚未運到,所以越能延遲開始抗戰的時間對中國越有利,但此時抗日民情激憤,接近沸騰,再加上中共對輿情的全面煽動與挑撥,蔣介石於此時也已找到,並安定了可以作為抗戰大後方的四川,故在日軍兵臨華北核心重鎮的平津,雖抗戰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順應輿情,決心就此發起全面抗戰。若蔣介石能再堅持忍讓,延遲三四年到六十個德制師及德國武器裝備訓練好,中國抗戰力量,將增加好幾倍,那時中國抗日戰爭就不會打的這麼艱苦,即使是這樣,中共至今還一直在污衊蔣介石,先安內再攘外的政策是不抗日,或消極抗日,有道理嗎?
德國軍事顧問曾有「欲建第一流陸軍,至少須具有三四年國內外之安定環境」之建議﹝註18﹞。故蔣於江西勦共軍事告一段落之後,即以全力亟謀國外環境之安謐,於是此時期之對日外交,政府皆特別忍耐,有時且示小惠,防其窺破內情,先機突發,毀我全盤之計劃。例如廿三年對日進口稅率之滅低;日本不確實債務之整理;廿四年察東事件之含忍,皆屬此例。
(註18德國名將塞克特Von Seeckt受蔣委員長聘,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視察華北軍隊,歸以此建議報告於蔣,見F.F.Liu:A Military History of Morden China,P.95.)
在抗日戰爭之前的策劃中,蔣介石接受了蔣百里將軍《國防論》提出的「持久戰」建議,就是一旦抗戰開始,不論勝與敗,就是不與日言和,用地廣人眾的條件,把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淖,終能匯入世界大戰的洪流而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也證明了蔣介石的眼光準確與供獻。
但此時的中國國力與日本國力的差距何其之大,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已推展70年,在甲午戰爭後中國賠償日本白銀2.3億兩,日軍以中國賠款,建立其現代化工業與軍隊,而中國則仍停留在貧窮鬆散的農業社會,地方軍頭各為私利勾心鬥角。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鼓舞全國民眾的衛國抗敵意志,以眾多軍民血肉之軀的重大犧牲,以國土廣大的空間來換取時間,爭取到最後的勝利。
在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一個月的八月八日,在北平附近的南口,首次爆發了中日間精銳部隊十萬人以上大規模軍級的戰役,此戰役拖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由北而南,最有利於日軍侵華路線的發起時間,為國軍爭取戰備,調動準備時間達二十一日之久,國軍傷亡達一萬六千餘人,但已遠超過受命守備任務七天時間的三倍。八月十三日國軍更主動發起淞滬會戰,雖傷亡損失三十萬部隊,更喪失了國府大部份稅收的京滬精華地區,但改變了日軍為由東往西的不利戰略進攻態勢,使國軍能夠有逐次後退的空間,與大量物資人員西撤的時間,從而能夠長久支撐了「持久戰」的實行。這是蔣介石作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在戰略決策與執行上成功的高招,
南京會戰首都淪陷,日軍在南京以野蠻的大屠殺想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但蔣介石不為所動仍繼續抗戰;次年國軍在台兒莊戰役中首次獲得了抗日戰爭中戰役的勝利,大大的振奮了全國抗戰的信心,隨後的徐州會戰,在不利的情勢下,國軍大規模撤退成功,脫出了日軍的重重包圍,保存了後續抗戰的實力,此時日軍沿隴海鐵路急進長驅西攻,鄭州危急,國軍已無足夠兵力阻擋日軍的攻勢,只得在花園口掘堤,在平漢鐵路以東地區造成大規模的黃河泛濫區,阻止日軍的南下與西進,此亦為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以水代兵,推遲日軍進攻武漢達三個月之久,國軍得以從容佈置抗戰以來規模最大國軍110萬人,日軍30萬人的武漢會戰。
國軍執行武漢會戰與以往抗戰方式不同,在吸取了以往抗戰的教訓後,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在武漢外圍廣大地區阻擊日軍,這次大規模的會戰持續了四個半月,自抗戰以來,尚未有任何戰役的戰線、規模、持續時間可以與武漢會戰相提並論。日軍慘勝,國軍頑強抵抗後主力撤退。日軍被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使日軍受到極大的損失。武漢會戰後日軍不得不從積極進攻改為相持的局面,因為此時日軍已經到達攻擊力量的頂點,再無力量發動大規模攻擊,只能作局部有限度的攻擊行動了。這時日本已陷入中國持久戰的泥淖,表面看是日本在戰鬥戰役中處處勝利,但是日本的財政已經不堪負荷,從開戰初的三百多噸的黃金庫存到此時只剩下三十多噸,美國駐日武官已提出日本的財政崩潰在即的警報,這就是蔣介石執行持久戰的成效。這為日本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中國為最後的勝利積攢了力量。
此時日本為爭取更多的戰略物質與資源,不得不發動南侵行動以開發新資源,其前題是必須先偷襲珍珠港,一舉消滅實力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後,逼美國退出太平洋戰局,由日本來主宰東亞,沒想到的是,美國在珍珠港失利後第二日即對德日義協約國宣戰,開動龐大的工業潛力,重建並急速擴大受重創後的美軍,並通過「租借法案」作為同盟國軍火供應中心的依據。這也可說是蔣介石的持久戰,逼的日本不得不向美國挑戰,種下日本最後無條件投降的苦果。
國民政府抗戰中不止受到日本的侵略,所謂友邦也是各懷私心,例如英國在日本壓力下簽定「英日協定」,於1942.7.18應日本的通牒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後,英國在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壓力,與在日軍不斷南進的威脅下,才再次開放滇緬公路。又如蘇聯在1937.11為促使中國全面抗戰為蘇聯轉移日軍對蘇聯的攻擊力量,於德國顧問撤出中國後,代替了德國顧問,賣武器給中國,派空軍志願隊來華直接支援中國抗戰,其目的在於拖住日本,使之無力北犯蘇聯。但在1941.4.13日,日蘇簽定了「蘇日中立條約」,與日本達成協議後,不但撤出了所有對中國抗戰的支援,還侵犯的中國的領土主權,承認偽滿州國,與外蒙古的獨立。
1941.5.6. 美國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但1942年以後美國給戰時中國約八億美元物資援助,只占其對外援助總額的1.8%。而中國為償付美國援助,為駐華美軍墊款2459億元,另為新建B25重轟炸機場中國墊付了128億法幣,極大的加劇了中國的通貨膨脹。美援分配權則控制在中國戰區參謀長美籍將領史迪威的手中,他把大部份使用於他自己指揮的緬甸戰場,能流入國內的美援只是少數,國內戰場獲得的美援只是杯水車薪。
蔣介石委員長,在各種困難橫逆之下,逆流而行,終能獲得抗戰的最後勝利。成為百年來抵抗外侮成功的典範。並廢除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四強之一。但是危機也隨之浮現,美國為圖蘇聯於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開始對日作戰,不惜犧牲出賣同盟中國的利益,與蘇聯簽定「雅爾達密約」,後來更演變為美蘇兩強爭霸的局面,蔣介石在這種極端困難的局面中,仍然一貫保持中國人,中華民族的立場,即使是他的敵人毛澤東也不得不佩服。
至於蔣介石之過,對共黨的力量顯然估計不足,於抗戰結束後急於重建被戰爭摧殘的國家,匆促裁軍以節省軍費用於重建殘破的國家,但蔣介石裁軍手法過於粗糙,造成毀滅自己軍隊與民眾向心力的結果。在蘇聯大舉援助中共,而美國受蘇聯之欺騙,放棄了支持國民政府時,國民政府在抗戰之後的殘破基礎上,無法與蘇聯援助之下的中共抗衡。
此時蔣介石組織了二百萬人的大遷徙撤退,撤出了軍隊,黃金、故宮文物與人文精英,在中共極端優勢武力壓力下,經由金門戰役及登步戰役的勝利,確保了台灣繼續生存發展的基礎。
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痛定思痛後,重起爐灶,把二戰後殘破的台灣,以三民主義的理念,建設台灣成為錢淹腳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地位,並於大陸文化大革命破壞傳統文化的狂潮中,保存與保護中華文物,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免於遭破壞,這難到不是蔣介石的遠見與成就嗎?
總結:既生渝何生亮,何其不幸蔣介石碰到毛澤東這號為達目的不擇任何手段的人物,加上蘇聯在背後的操縱與大力支援,美國的政治天真,對蘇共、中共的認識不清,中了共黨的陰謀,反而撤出對國府的援助,所以蔣介石在國共鬥爭的失敗,根本就是在美蘇鬥爭中美國失敗後的必然結果,但是蔣介石在任何艱困的情況下,都不失作為中國人,為中國着想的立場。因為有了蔣才有統一中國,抗戰的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解除帝國主義者百年來的桎梏,造就今日台灣現代化與大陸上飛躍發展的基礎。所以我認為蔣介石的功是遠大於過。
我們以「事後諸葛」回顧前塵,我們當時還有那些什麼更好的選項?有比他更能在四面楚歌帝國主義豺狼瓜分的困境中堅持長期抵抗,並突破困局,挽救國家民族於危亡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