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黃埔論壇
市長:Ab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黃埔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一個中國大陸人對國共內戰的看法
 瀏覽1,069|回應0推薦0

Ab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段歷史俺是這麼解讀的:
  在20世紀的中華大家族中,
  國民黨是大哥,共產黨是二哥,香港、澳門人是被西方遞國搶走的小妹,TW和琉球人是被日蝸搶去的兩個小弟弟。

  後來,大哥二哥合作,在別人的幫助下打垮了日蝸,但只有TW人被抱回來,琉球人陰差陽錯被美國鬼子報走又寄給了日蝸。

  大哥二哥為了爭奪當家權,打了起來,二哥把大哥趕到弟弟TW人的屋子裏,大哥帶領弟弟TW人搞起經濟建設,日子過的比二哥家的還好。

  現在的子孫,有的向著大哥,有的向著二哥,還有少數的向著弟弟TW人。

 

 

  撥亂反正,既要對共軍的事蹟進行,更要對國軍的事蹟進行。
  在當前,迎歸臺灣的歷史階段,主要是對國軍的抗戰事蹟進行撥亂反正。

  適當地承認和評價國軍的先輩,對勸說TW國軍不戰而和,反對台獨有重大意義

 

 

朝鮮戰場上原國軍起義部隊和投誠將士同樣表現十分頑強,為什麼在國軍時就怯戰怠戰?------

  Argo兄弟,你這樣比較朝鮮戰場和抗戰戰場的士兵表現,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第一,兵隨將轉,將隨帥轉。

   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如日本很多,卻基本上是獨力進行抵抗日本的侵略。當時無論國共兩黨,當時一致的認識是以空間換時間,逐次抵抗以圖消耗日軍,總的戰略是後撤保存實力,從而讓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兵力不足的問題越突出(這和解放戰爭中共軍的戰略是一樣的)。

   命令部隊後撤的同時,又如何來要求全部士兵去拼死抵抗?這在戰術不是相互矛盾嘛。

   其次,部隊後撤時,志願軍在朝鮮的表現並不比國軍強多少,在四次和五次戰役中,志願軍的損失都很大,損失的部隊達到師一級。

  第二,當兵吃糧決定了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度有限。

   當時的中國剛剛才從軍閥混戰中出來,人民生活疾苦,大多數參軍為的只是一口飯吃。國家對他們來說,有何恩德?促使他們團結抗戰是當時的中國精英分子推動的

   二戰中的小國芬蘭表現為何遠勝中國?關鍵的一點,就是國家恩養全國的所有低下層人士,一旦外國將戰爭施加過來,全國的人民就自然積極地願意為國獻身。

   在中共執政的前幾十年,為何要宣傳毛和中共對全國人民的恩德比海深?(其實這種宣傳,完全違反共產黨的基本教義,看看共產黨宣言就知道了)抵禦外侮的基本需要。
  

  第三、朝鮮戰場上的戰略基本是進攻戰略,拿進攻狀態的士兵的士氣與執行總撤退的士兵的士氣比較,能合理、能公平不?


  第四、朝鮮戰爭中,部隊中叛變、逃跑到敵方的人也不少。比如38軍的的那位,直接導致白馬山戰役的失利。戰後,中共不加區別的歧視回來的戰俘固然是個歷史錯誤,但的確也是有原因的。

 

  從解放軍史的戰績表上看,國軍與共軍的死傷人數基本是1.11。其中,共軍傷後還原繼續參加部隊的(占傷患的60%左右)未計入,而國軍傷後還原繼續參加部隊的未排除。

  從民政部的資料來看,共軍的傷亡數字遠大於解放軍史的統計。

  這是內戰的本質決定的。

 

  Argo拿清兵來說國軍,可就不恰當了。

  清入關初期,歧視屠殺漢人,能和漢人是一家?雖然孫中山後來提倡五族共和,但他是後人,能去改寫清初的歷史?能把明清之間的戰爭稱內戰?

  國軍和共軍基本都是漢人的部隊,內戰中,一個家庭裏,哥哥參加國軍,弟弟參加共軍的,比比皆是。這才是真正的內戰。難道說這場內戰中,僅僅因為信仰不同,弟弟就是天生英雄,哥哥就是天生垃圾?
  弟弟死了要入祠祭祀,哥哥死了也是要入祠祭祀的,哪怕他們倆生前幹過仗!

  現在某些學者建議取消岳飛的民族英雄,不知道他們是從不讀歷史,還是讀歷史讀得糊塗了?真把歷史條件統一話了?

 

 

  抗美援朝中,我軍湧現的戰鬥英雄有很多是原國軍戰士,尤其是在二野和四野部隊中的比例高。

  陳毅和粟裕等人都說過,部隊士兵的戰術素養比不上國民黨軍的士兵的高。

 

  孟良崮戰役後,整74師被俘士兵分散充實到華野的各主力縱隊中,大多數人充當教官。

  很多在隨後的短短幾個月內就提升為班長,乃至副連長、連長。粟裕在做軍事報告時,特別提到這一點。

  整74師的普通士兵到只要能投共軍這邊,就被當寶貝用。

  在東北,新一軍、新六軍的普通士兵也是大致如此。

  可見,在當時,共產黨軍隊也是非常認同國軍精銳的戰鬥力的。

  焚琴煮鷹與Argo幾位兄弟要把國軍精銳貶的如同垃圾,與共產黨的歷史認識是不符的,也不客觀的。

 

  根據國民政府國防部194710月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17萬名校尉),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因病;肖耗合計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36人。兩項合計為4165485人,犧牲是巨大的。

 

  朝鮮戰爭史料要結合著看,俺現在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認識,不敢給別人上課。總的來說,朝鮮戰爭中我軍的代價是很大的,當然也是光榮的。(能把世界頭號軍事強國頂住,不管多大代價,都是不容易的)

 

  陳誠在上任之初,不斷攻擊原在東北的國民黨高級官員和將領政治腐敗無能,軍事指揮失當,致使東北國軍成了甕中之鼈,等等。這樣的話,陳不但公開或私下裏說過多次,還當著眾多新聞記者的面說。-------------------------
  一個上任之初的國軍將領,不斷攻擊原在東北的國民黨高級官員和將領,這是在中國人來說太正常不過的攬功委過的做法,這也能做證據
?

  殺陳誠以謝國人---這是當時國民大會的一直要求,這才是客觀的證據
!!

 

  摘編兩個資料:
  1937-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及新六軍總計與日軍共在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中較量,傷亡人數高達330余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國民革命軍雖因裝備等因素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但也于台兒莊、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

  所謂攻擊軍,指抗戰中期在華中戰場精挑細選出來的幾個軍級單位,直屬軍事委員會,充做總預備隊。如大名鼎鼎的第13軍、杜聿明第5軍、丁治盤第26軍、方天的第18軍等。第74軍則是個中翹楚。這些軍都以當時國軍最好的裝配重新整理過,幷貫澈以軍級為戰略單位,配署龐大的軍直屬部隊,基本上都有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兵團,騎兵搜索營,通信營,戰防炮營與防空連。軍部除完整的參謀單位外,本身便有強大的特種兵直屬部隊以及自行運補的能力,可以機動使用,獨當一面,在戰場上獨立應戰。此外最別致之處是這些攻擊軍還附有自己的師管區,司令由副軍長兼任,以免徵兵上受官僚主義的局限。這幾個整編軍在抗戰歷史上,都能不負國家重膺,寫下輝煌的戰史。

 

  中共某高級軍事將領和中共高幹談笑時說:

  老蔣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有飛機可以來往各地直接進行指揮;

  老毛之所以勝利,關鍵是因為他沒有飛機。

  俺要說,老毛之所以勝利,關鍵是他的權威不夠,中共各戰略區的軍事幹部不迷信他。

 

  粟裕將軍對國軍將領的評價中,對薛嶽的評價最高。

  老杜:只善於打順風仗
  薛嶽:用兵尚稱果敏

  動員群眾是開國前GCD的最主要課程;
  解放後,只提動員群眾這個概念。

  動員能力是勝利之本!!

  粟堅持在內戰爆發前,在華中搞分田到戶,別的幹部批評他不務正業,只有老陳後來看明白了,專門稱讚過粟。

  建國後,老毛對於全局的掌控,的確比老蔣強得多。

  建國前,老毛對於全局的掌控不足為道。

  土改已經被證明是一個驚天騙局?

  這個問題不知道敏感不敏感?

  後來老蔣在臺灣搞了徹底的土改。

  不然,TW的丫扁現在只能在家裏耕地。

 

 

  兩杆大鳥槍兄弟要加強軍隊給養重要性--給養是軍隊的生命 方面的學習。

  花園口決堤對下游的國民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但花園口決堤造成黃泛區,使得日軍從此無法再從鄭州武漢一線發動攻擊,這時客觀的史實。

  這對分割南北日軍是決定性的作用,後來參加攻擊武漢的日軍部隊,不得不從海上轉運到上海等地參戰。

  眾所周知,沿長江仰攻武漢,日軍付出了原定傷亡代價的數倍。而且,皖南、江西、大別山、湖南等地的國軍利用地形,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這使得日軍不得不陷入分兵作戰,而又無法解決。

  從此日軍從戰略進攻的態勢不得不進入戰略僵持的態勢。

 

  71軍的87師和88師原來是德式師,是凇滬抗戰前中央軍的絕對主力,但在上海和南京消耗光了。71軍在抗戰前期表現是很好的,在遠征軍中的表現也好於52軍(但消耗太大),但到東北後被稱為運輸隊。幸虧有四平之戰遮了遮顏面(不過,陳明仁的面子有了,林總的面子就沒有了)。

  100軍的19師和74軍的三個師相當,但在華東卻是第一個被粟當頭一棒的部隊。粟的用兵之道,用毛的十大原則無法解釋。

 

 

  國軍為誰打仗?

  老蔣號獨裁,毛帶領全國人民打老蔣一個,老蔣自然打不贏。

 

  斜-風 兄弟,71軍被國軍研究者成為老蔣的模範運輸隊,是有原因的。

  71軍在抗戰初期是由幾個德式師組成的,在抗戰初期的戰鬥力和戰績都是第一等的。但消耗太大,修養了幾年,在遠征軍時又元氣大傷。

  到東北後,全美械,剛去的時候還有些戰鬥力,打幾仗後,消耗遠大於補充,而且補充的都是地方民團和新兵。這種補充是反復進行的。

  據一個叫裕承的網友考證,47年初到48年底,林總讓部隊基本上打這種部隊的殲滅戰:國軍補充民團和新兵---聯軍打掉---國軍再補充民團和新兵--聯軍再打掉--國軍再補充民團和新兵。。。。。。如此迴圈不止。

  你說的38軍的那個英雄排的事如果真有,應該是47底年後的事,那也不足為奇。前兩天補充進來的民團和新兵一看到拼刺刀,多半腳會站抖,暈倒也會有的。

  但如果是有經驗老兵,絕對不會有這種事。GCDGMD士兵都是這樣。

  紅軍時期湘江一戰,死的不少,跑的更多。

  有時敵人一發炮彈落地,紅軍的一個排就沒了。

  哪去了?別以為是被炸死的,其實都是亂跑跑掉了。

 

  從46年到現在,61年,還沒有到286規定可以動搖的年限。有些軍史和黨史就是這樣。

  你去軍科院和黨史研究院,找那些資深的研究員聊聊,會發現,霍霍,原來右派都躲在這兒呢。資料越多,人越右傾。

  毛主席時代說過:知識越多越反動!

  精闢呀!

  順便,俺這裏打一個廣告,說起國民革命軍歷史,
  lemanhb/胡博正準備出一本書,詳細介紹國民革命軍各軍的密辛,可讀性很強。
  (lemanhb採訪了好幾百個國軍將官老人的結晶喲!這傢伙現在密藏不傳的,氣死人!希望他的書早點出版,俺已經預定一本了)

 

  八路軍的戰鬥力不應過高評價。

  中期已經下降的很厲害,

  後期才有所回升。

  老大當家,掌握著主要資產;

  老二不當家卻想在家裏說話算數。

  當外寇打進家裏,老大自然只好拼力頂,
  老二則在外寇身後拉一下,扯一下,不過主要去撿老大和外寇身上掉下來的小東小西。

 

 

  不為家貧賣寶刀
  兩杆大鳥槍
  兩位兄弟,俺上面的感慨,是針對當年俺讀書時學的《中國革命史》而發的。

  那時強調政治,書上對國軍的抗戰內容描述不過幾百個字,對共產黨遊擊隊的描述有幾萬字呢。

  當然,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對國軍的抗戰內容增加了一些。不過,改正的內容還是很少。

  若唯讀《中國革命史》的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抗日主要靠GCDGMD主要是不抵抗和投降。霍霍!

作者:江南軍事 回復日期:2007-6-16 13:16:32

  拿宋時輪九兵團的長津之戰說,俺覺得不太合理。

  長津之戰,九兵團的敵人與其說是黴菌,更不如說是寒冬和饑餓。

  九兵團凍死凍傷占50%(實際數字大於60%)。

  因凍傷和饑餓降低士兵機動性,導致九兵團戰鬥傷亡急劇增加。

  寒冬和饑餓使士兵體能處於耗盡狀態,根本跑不起來。

  看看黴菌網站上對當時九兵團士兵運動的描述是緩慢地移動,像木頭一樣行走。這樣的運動目標自然很容易擊中。

  而在第二年的夏秋季的戰鬥中,同樣是九兵團士兵運動,黴菌的描述是集中幾挺機槍集中掃射,往往還是打不中運動的中國士兵

  九兵團此次參戰活下來的老人們,提起長津之戰,情不自禁地流眼淚,同時破口大駡宋時輪。

作者:江南軍事 回復日期:2007-6-16 13:25:43

  九兵團的長津之戰的最大教訓,是促使中央正視大部隊作戰的給養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共的政委們,在部隊作戰時,基本很少認真考慮部隊的給養問題。

  淮海戰役前,如果沒有粟裕提前兩個月讓華東局準備100萬人三個月的口糧和相應戰爭物資的話。淮海戰役哪里打的起來?

  286和陳毅率部加入淮海戰役,還得靠華東局物資先應急,然後286的中原局緊急籌措的物資不到劉鄧軍所需要的1/2

  戰役過程中,淮海戰役還是要靠粟裕來抓全軍的後勤。

作者:江南軍事 回復日期:2007-6-16 13:32:44

  戰後,一方面,宋時輪與東北軍區後勤司令部打電報官司,
  說但凡你們實際發付給我們的冬裝能達到你們報給中央的列表中資料的1%,俺宋某甘受軍法處置!

  另一方面,老宋流著眼淚給中央寫檢討:俺帳沒打好,傷亡太大,對不起毛主席,對不起陳老總 (陳毅)。。。。

作者:江南軍事 回復日期:2007-6-16 13:40:21

  俺自己一開閘就放水不停,西西。。。
  還是關了水庫,是回到俺自己的主貼上來吧。

 

 

  老毛到重慶參加談判,回來評價老蔣治國是獨裁無膽,民主無量

  嘿嘿,老毛的量是沒有的,膽子卻很大。

  兩杆兄弟不要亂套,俺是共軍將領朱徐粟劉的粉絲。

  說俺是党國憤青也可以,不過這個黨是指“GCD”,國是指“CHINA”

  俺第一反對的是治國不公/官僚腐敗/魚肉百姓的政黨作為,這種敗類遠比倭寇更可恨,因為他們是國家將來的外辱的奠基人和引導人。

 

  政黨中存在欺騙和隱瞞作風是一切政治腐敗的源泉。------這是俺研究歷史的原因。

 

   gohorse兄弟,你這個問題,說實話,俺沒有能力回答。

   這個問題,按說日倭的數字應該最有說服力。

   可是從日倭的戰史書上看,日倭幾萬人乃至一二十萬兵力參加的戰役,一場大戰下來,日倭總計不過死傷幾十百把。

   按常理說,對於幾萬人乃至一二十萬的總兵力來說,這點損失根本不算啥,何況日倭還很頑強呢。

   可是日倭偏偏就是因為死傷幾十百把,而喪失一鼓作氣地消滅國軍的能力,很多時候甚至要向後轉進。

   所以搞不清當年的日倭是怎麼回事。
   總之不是日倭死傷數字有問題就是日軍將領腦袋有問題。

   要是看日倭的津裹神廁中小鬼的數字,也有百來萬。

   以中共的數字為准吧,海外華僑有意見;


   以國軍的數字為准吧,大陸人民有意見。
   說實在的話,總體上說,抗戰中前期,日倭對國軍作戰是戰術上的成功,戰略上的失敗。

 

 

  關內共軍的勝利也是靠蘇聯的軍事援助?-----------關內共軍的勝利是靠烈士的鮮血換來的,華東的烈士數倍于東北。

  野蠻人打敗文明人的事例,歷史上舉不勝舉。-----這個事實使得政治決定軍事論變成純粹是胡說八道。

 

  (實際俺是鼓吹國軍中表現突出的而已,這樣不也反映新中國來之不易嘛,所以大家要珍惜人民的選擇。
  領導們好好工作,最好,不需要廣大人民再重新選擇了吧?)

 

  在金門之戰中,由於後援上不來,9000解放軍在戰後,因彈盡糧絕,有3000多人被俘。

  此戰解放軍幾個二等的團(在華野算二等,在全國範圍可算弱一等)進攻基本上新兵的國軍,最後解放軍死傷人數大於國軍(彈盡糧絕,拿石頭砸畢竟搞不過別人的衝鋒槍)。

  難道說,解放軍幾個二等的團的戰鬥力還不如國軍的新兵?那豈不是鬼扯!

  內戰中,被合圍的部隊只要不能突圍或者援軍救至,不管是誰的部隊,最後都只有全軍覆沒的下場。

  因此以最後的結果來計算戰鬥力,不如以戰鬥結束前的雙方傷亡比和兵力比計算合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321&aid=46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