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載於2006年8月4-5日美國《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國校時的課本裡有一項給我印象深刻的記載﹐它說中國年鐵路工程先驅詹天佑發明了連接火車車廂的自動掛鉤﹐因此該自動掛鉤以他為名﹐稱為《詹天佑》.自動掛鉤取代了原先麻煩難弄的人工掛鉤﹐不僅是鐵道運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廣泛運用應該使詹天佑成為世界名人﹐然而在海外多年﹐我發現一般外國人都不知道詹天佑是誰﹐這件事實在令人不解.如今藉著網際網絡上的廣大資訊﹐終於破解了我多年來的疑惑.
詹天佑一八七二年赴美留學﹐在耶魯大學專功鐵路工程﹐回國初期未被重用﹐派去水師學堂學毫不相干的海事﹐中法戰爭中國海軍大敗後﹐不知何因還他本行﹐一八八八年派他去《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修建《津榆鐵路》建灤河鐵橋時,英、日、法三國工程師的打樁方法都失敗﹐詹天佑採用「壓氣沉箱法」配合機器打樁成功﹐從此獲得重視得以一展長才.當年採煤是國家建設的急務﹐鐵路的建築助長煤礦採運﹐詹天佑對國家的貢獻自不在言.此外﹐他又幫助清朝政府制定了中國最早的鐵路修建工程標準﹐民國之後,他主編的《京張鐵路技術標準圖冊》是我國第一部鐵路工程標準圖冊.說詹天佑是中國鐵路之父也不為過﹐但是他到底有沒有發明舉世通用的自動掛鉤呢﹖
話說一九○五年時﹐清朝政府決定興建連接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當時英國和俄國都希望奪得興建權可以從中取利,宣稱如果沒有它們的協助,中國人不可能完成這條鐵路.但是清朝政府決定自力建築﹐於是交給詹天佑這個任務﹐他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這個艱巨的工程,這是中國第一條不靠外力資助的鐵路.修築《京張鐵路》時,詹天佑採用美國人發明的《姜氏掛鉤(Janney's Coupler)》來改良中國車廂的設計.大概由於當時國內對鐵路技術的生疏,加上「詹」「姜」兩字發音相近﹐許多人便誤以為「姜氏」是詹天佑的名字翻成英文再翻回中文的結果﹐如此以訛傳訛﹐《姜氏掛鉤》就傳成了《詹天佑掛鉤》(這裡提一個譯名混淆的例子做為參考﹐我讀初中時﹐生物課本裡提到一位「美國人紐博士」﹐七○年初這位紐博士來台灣訪問﹐原來是「中國人牛博士」﹐我還記得他在報上嘲笑這件事的報導)﹐後來有些寫詹天佑傳記的人﹐還發揮了「演義」的功夫﹐繪聲繪色的描述詹天佑發明火車自動掛鉤的經過﹐「詹天佑發明火車自動掛鉤」就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生了根.
一九五七年中國大陸重編《辭海》時﹐幾位編輯為了要刪除詹天佑發明火車自動掛鉤的條文﹐竟被指為崇洋迷外,不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幸而這些人堅定立場﹐上級經過多方查證後也同意取消這個可笑的條文.其實在一九一五年﹐詹天佑在編寫英漢工學字典《新編華英工學字彙》時,特別用《鄭氏車鉤》為Janney's coupler的譯名﹐有強調此鉤與他無關的意思.另外﹐詹天佑的孫子詹同偉曾說,祖父對這個謠傳很在意﹐特別在他的工程筆記上寫明:「此掛鉤非我發明」.
詹天佑的筆記﹐《新編華英工學字彙》的出版﹐《辭海》的重編都發生在我讀國校之前﹐台灣的教科書卻仍然大言不慚的宣揚這個中國人虛有的偉大發明﹐是件奇怪的事.教科書和《辭海》的錯誤﹐即使後來已有更正(我離台灣已久﹐不清楚後來教科書的內容)﹐除非政府公開宣告﹐已經離開學校的人﹐或者不去查《辭海》的人﹐還是會跟我一樣蒙在鼓裡.舉個例來說﹐二○○五年五月時﹐中國安徽省領導人王金山在談話中說﹐安徽人「富於創造,不光敢幹,而且能幹出成果,歷史上有名的事,安徽人(詹天佑是廣東人﹐祖籍安徽)幹的好多﹐比如說火車的掛鉤就是詹天佑(原文照抄)」.
網際網絡雖有許多網站糾正《詹天佑掛鉤》的錯誤﹐但是網絡訊息的傳播是消極的﹐加上尚有網站繼續誇耀中國人發明自動掛鉤的了不起﹐如果沒有到處搜尋查證﹐我仍不知道《詹天佑掛鉤》它只是個神話.
後記:2012年無意中在網路讀到一本雜誌提到我這篇文章,那雜誌是美國《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博物館協會》(Chinese San Diego Historical Society & Museum)出版的季刊,它在2006年的秋季刊裡有一篇名為「ZHAN TIANYOU AND THE 『ZHAN TIANYOU HOOK』的文章,作者是該協會會長(Alexander Chuang, Executive Director),文中除了介紹詹天佑的生平與成就外b並指出詹天佑引進美國人Eli Janney所發明的掛鉤,作者也是早有懷疑中國人認為詹天佑發明了《詹天佑掛鉤》的說法,但是不知道原因,他在結尾時引用我的文章作為說明,顯然同意我的說法,該文的最後兩端剪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