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憲叛國(60)
【摘要6.25.2009蘋果】台北縣、台中縣市和高雄縣市,即將升格為三個直轄市,升格最大好處是「人多、錢多、好辦事」。內政部官員表示,升格後的公務員員額編制粗估可擴增一倍,警力最多增加萬人,若人力有效運用,政府服務與治安狀況會更好;縣市升格後中央統籌分配款至少增加百億元,可發展公共建設和增加社會福利。
不少民眾抱持期待,但並不了解升格後的福利、建設是否可完全比照北高兩個直轄市,主管部門內政部也不清楚。內政部從次長、司長到科長級官員,均無法明確回答,多以「絕對會更繁榮、保證帶動房價,或更有競爭力」等模糊帶過,無法保證未來是否可比照。
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明定,北高兩直轄市可獲得中央統籌分配款的43%。官員說,直轄市增加後,現行分配絕對不夠用,勢必修法上調,總之「大家的錢都會更多。」但這名官員半開玩笑說,如果升格後大家都學北市重視環保,垃圾費隨袋徵收、每月要多付幾百元,恐怕有人會覺得「得不償失」。
縣市升格後,如果一切比照台北市,許多福利確實比以往優厚,以政府推出的優惠房貸為例,北市以三百五十萬元為上限,其他地區目前只有三百萬元,升格縣市的民眾未來購屋時可再省下一點錢。
若比照台北市現在領先其他縣市的其他福利,包括弱勢兒少緊急生活扶助每人每月三千元,可領半年;到市立醫院受檢,每花費千餘元,都只須負擔兩百七十二元掛號及診察費;三十到四十九歲婦女享有乳房超音波檢查補助;設籍六個月以上傷重病患繳不起醫藥費,每人每年最高補助五萬元。
此外,為獎勵生育,設籍台北市兩年以上,六歲以下兒童、且生第三胎以上者,衛生局提供掛號費補助,門診每次補助五十元、急診八十元。另外,高雄市政府特別禮遇銀髮族,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公費裝假牙。
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所長周志宏認為,一切要看資源與配套是否到位,例如升格後警察人數擴編,或許治安會提升;機關的組織有所調整,或許可期待服務會比較好。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指出,升格後統籌分配款會比較多,公共設施會增加,公園也會陸續增加美化。
台北縣政府研考會主秘洪清木說,相關局處已計劃明年社會福利項目,希望能與北市並駕齊驅,明年起增加老人健保免費預算,放寬兒童醫療補助等。中市府希望推動「港市合一」,在清泉崗機場推動航空城計劃。高雄縣長楊秋興認為,「未來可整合資源,對促進大高雄發展是一大福音。」
民進黨立院黨團質疑,升格案是政治算計,要求公布整個審查過程。升格遭否決的桃園縣長朱立倫,昨也感覺不公平,並說:「考試後老師要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及格?」至於部分縣市因升格延選一年,不必在年底改選,民進黨主張提出釋憲案,交由大法官作出解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痛批審查結果,是台灣自治史上最壞示範。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也痛批,「沒見過政府決策如此兒戲」,將國家整體發展、政府決策當玩笑,國家及政府搞得支離破碎,二級縣市人民,將淪為二等公民。
台中縣工業會、商業會、總工會、職業總工會及農會總幹事等五大巨頭昨齊聚清水鎮,痛批台中縣市合併,人民團體也被迫強制合併,違反《憲法》精神,同聲要求中央擬定特別法,以更改名稱取代合併,讓人民團體在縣市合併後仍可獨立運作。
分析評論:
1、台北縣、台中縣市和高雄縣市,即將升格為三個直轄市,連同台北市,台灣會變成4都15縣,依照以往慣例,台北縣、台中縣市和高雄縣市的政府經費會變得很多。
2、但是,政府每年的總預算的數目是一定的,4都的預算增加,一定會變成15縣的預算比例變少。結果,苗栗縣、屏東縣等貧窮縣的建設經費與福利,與台北市的差距會變得更大。
3、台灣,即將成為名符其實的「一國兩治」,住台北市等直轄市的人,比較高貴,受政府的照顧比較多;台東、雲林等縣縣民,比較低賤,受政府的照顧比較少;貧富差距會擴大、生活品質的差距會擴大、教育與福利資源的差距也會擴大、小孩子一出生,受政府照顧的資源比例就不同。
4、台北縣、台中縣市和高雄縣市,即將升格為三個直轄市,連同台北市,台灣會變成4都15縣,違反憲法第5條「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也違反憲法第7條,馬政府又違憲一次。公務員違憲,形同叛國。
參考資料:
國債已達13.8兆
行憲、守憲比修憲重要
人間小愛56 幼童擺攤自掙學費
【摘要6.25.2009蘋論】 現代公共政策,非常注意政策得到的社會共識,必須藉由公民討論、傳播、公投等途徑,說服民眾,至少是意見領袖的同意,或不同意但可接受。如果訴求太艱深,必須絞盡腦汁以最通俗的話,說明白給民眾了解。
縣市升格,對民眾生活的影響是什麼?很難說明嗎?例如,升格後每年多了多少預算,可以多建幾條捷運?貧病孤殘可以多領多少津貼?學童營養午餐可以多些什麼?街道清潔可以更好?多多少公廁?家附近的治安會改善多少?民眾搞不懂,又沒參與感,當然對政策冷漠,只有政客們一頭熱了。
【摘要6.25.2009江春男】台灣貧富差距,十年來約增加一倍,升格只會更加惡化。不只貧富差距惡化,城鄉差距也惡化。尤其兩岸經濟合作後,受惠者為都會人口,受害者均為未升格縣市,社會更加不公平。未來大都會選舉,比總統大選還重要,因為總統將來自都會首長,雙方的民意基礎大同小異,如與總統不同黨派,總統令不出總統府。
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升格後,年底選戰對國民黨大大有利,馬英九當主席可以當得更風光,但是台灣長期發展策略,連影子也沒有,台灣願景,更是說笑。
【摘要6.25.2009葉介庭 蘋果】台灣一定要有超大型都會嗎?合併與精簡,就一定是好的政策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絕對。瑞典與芬蘭的競爭力,都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但這兩個國家的首都都會區,都沒有超過150萬人,跟台北市262萬人比起幾乎是一半;兩個首都的面積也如台北市的大小,並沒有到台北縣市合併的規模。
瑞士日內瓦,人口18.5萬,是板橋市的四分之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人口10.8萬,比淡水鎮還小,可是兩個地方都是歐洲與世界各機構的重鎮。波士頓,是美國高等教育中心,市政府轄區內的人口是北市的四分之一;矽谷,帶動全世界電腦時代,但矽谷更是一連串的小鎮,根本不是都市。很明顯,轄區大小跟人口,跟所謂的競爭力,並沒有絕對直接的關係。
大都會人口擁擠,卻缺乏左鄰右舍間的關係;房價高,卻沒有清靜的生活環境;物價高,卻不見得買得到最新鮮的東西;高架道路隔離社區,卻無法疏解車潮。之外,大都會需要大量人口與土地,但把都市高密度的發展模式無限擴張,卻會摧毀鄉村的文化資產,破壞生態平衡。
更嚴重的是,大都會模式擴散,會讓既有的強勢團體(財團、建商、富人)繼續得利,而讓弱勢團體(原住民、新移民)繼續被壓榨。三鶯部落、樂生,以及數十年前康樂社區的居民,承擔了都市發展成本,可是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大都會」是傳統製造出口模式的遺留物。作為世界代工,就是要土地與人力。要與其他代工經濟競爭,就是要擴張經濟規模,集中管理,所以縣市合併的思維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台灣已無法以傳統的製造出口模式,跟中國或是印度等競爭。
將來台灣的競爭實力,會是別於土地與人口大小的新實力;以後競爭不再是以「大」與「多」決勝負;若經濟該轉型,地方政府架構的思維,是不是也該轉型?縣市升格思維反映了一種虛晃的「大都會」發展思維。提升台灣競爭力,不是比賽都市大小而已,而是需要全盤規劃與全民參與,找出台灣將來的競爭實力,再來設計適當的地方制度。 【哈佛法學院Juris Doctor候選人、哈佛亞洲法律學會前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