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袁枚之《漂母祠》
千金一飯尋常事, 不肯糢糊是此心。
我受人恩層報否,荒祠一過一霑襟。
又是讀詩時間,好開心。總有好詩可讀,開闊視野,陶冶心靈。
每一首詩都有一個故事,詩是有生命的文字。
讀詩,先來讀人。
今天的作者,是一位哲學家。
袁枚的哲學是怎樣的?曾有人研究總結,分為四點。
世事無常,人要享樂,順應天意。人貴超脫,重德重情,知恩圖報。
(參考張健所著之《袁枚詩新論》)
那麼這樣的袁枚,在今天這首詩中,要表達甚麼
詩名 漂母祠
首句開門見山,應題
漂母者,千金一飯的主角
千金謝一飯,這樣的故事千古來有幾樁?
應該是稀罕,可作者偏偏說,此乃尋常事
那甚麼才是不尋常?
啟承分明,第二句馬上宣布答案
本心有所持,這才是重點。
轉句直接引入自身。
我有模糊本心嗎。
我有忘了曾受過的恩情嗎
我都報答了嗎。
看似平常的句,實為深刻的自省。
這個自省,每每讓我淚濕衣襟。
這個自省,並不適偶然的,作者是在時刻提醒自己的。
所以才有了結句中的兩個一。
荒祠一过一沾襟
緊扣標題,整首詩的產生,就是因漂母祠而來
荒涼的是祠,或者也是人性的泯滅
淚霑襟,是感動故事中的韓信漂母,也是對世人忘卻恩情的失望
於是,我每次走過,我每次流淚
兩個一的重出,表達強烈。
或者有的說,這荒祠,去一次就好,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嗎
詩是寫實,詩允許誇張。
一次又一次,不僅是表面上的去荒祠
實際上表達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自省,以及對整個社會的感慨
事實上,作者真的不是只去一次
有詩為證
報恩乃有忠孝.
太上貴道德,其次務施報。為其本此心,所以有忠孝。
快哉孔聖人,報怨稱直道。英雄萬念灰。此亦終了了。
矧吾少也贱,恩仇豈云少?逝者已如斯,前途惟有老。
再拜漂母祠,涕泣傷懷抱。
(袁枚全集卷13偶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