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聽雨》
【清】納蘭容若
誰道破愁須仗酒,酒醒後,心翻醉。正香消翠被,隔簾驚聽,那又是、點點絲絲和淚。憶剪燭幽窗小憩。嬌夢垂成,頻喚覺一眶秋水。
依舊亂蛩聲里,短檠明滅,怎教人睡。想幾年蹤跡,過頭風浪,只消受、一段橫波花底。向擁髻燈前提起。甚日還來,同領略夜雨空階滋味。
讀納蘭一首《秋水》,禁不住想起林黛玉的一首《秋窗風雨夕》。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心下淒涼,遂仿《春江花月夜》之格作詞曰:「淚燭搖搖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字字句句的秋情,字字句句的傷悲。曹雪芹在代書中人作詞時拿捏得向來很準,譬如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他讓身世飄零的黛玉作詞曰:「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人物哀哀淒淒的形象躍然紙上。到了心思縝密、躊躇滿志的寶釵則一改傾頹氣色:「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頗有男兒聲韻。
ADVERTISEMENT
黛玉畢竟是閨閣女兒,有悲,無閱歷;有情,無情事。一篇《秋窗風雨夕》下來,華美流暢,感動的,卻更多是黛玉自己。因她身處秋境,身系飄零,詞句引導出的是內心深處的悲傷,但在多數讀者身上,難以引發共鳴。納蘭性德不同,同為少年才俊,納蘭畢竟年長些,閱歷多些,在這篇《秋水》中引入自己的感情經歷,旁人看了更易懂。
這首詞寫詩人聽秋雨而生髮的情感:誰說消愁一定要喝酒,酒醒之後,心反而醉了。伊人已不在身邊,寂寞無聊,卻聽得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起了秋雨,可知那雨水是伴著淚水流下的呢!記得當初秋夜聞雨,西窗剪燭,你當時剛要睡著卻又被頻頻喚醒,眼神迷離的情景。現在已經是秋蟲哀鳴,燈光明滅,可寂寞卻叫人無法入睡。回想這幾年的足跡,經歷的風風雨雨,只有與你相守的日子最讓人安慰。想和燈燭前擁髻的你訴說,又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讓我們一起領略這秋雨纏綿的無盡秋意!
ADVERTISEMENT
懷念故人的心碎的詞句,偏偏用了讓人心碎的典故。「憶剪燭幽窗小憩」一句,典出晚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身居遙遠的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詩句。唐人的舊句子,或華麗或雄渾,難見這種樸實無華又深情的小文字,多麼親切有味。每每夜深讀起,齒頰生香,心下平和,幸福中,裹雜著一些纏綿的思念、小小的憂愁。只是這種小傷悲的詞句,用到納蘭的詞中,便是大悲痛了,有蘇東坡《江城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悲哀——只因李商隱的妻還在世,在遠方的長安城等待著丈夫歸來,還能有「共剪西窗燭」的日子;而納蘭的妻香魂已逝,縱使世人為她寫情詞萬言也喚不回來伊人的一聲回應。
ADVERTISEMENT
梁何遜寫「夜雨滴空階,曉燈離暗室」;蔣捷說「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納蘭嘆息道「甚日還來,同領略夜雨空階滋味。」斯人去後,詩人的生命里只剩下「亂蛩聲里,短檠明滅」,漫長的秋夜,雨滴敲打著空階無法入眠。年輕的納蘭不知獨自熬過了多少個失眠夜,他也曾想過借酒澆愁,得出的結論卻是「誰道破愁須仗酒」?這酒醒後,心反而醉得更深,痛得更多。
妻子離世後,納蘭的日子,秋雨綿綿,恨綿綿。納蘭三十一歲英年早逝,對他來講,也許其中的裨益遠大於遺憾。
①翠被:翡翠羽製成的背帔。
②憶剪燭:語出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謂剔燭芯。後以「剪燭」為促膝夜談之典。元楊載《題火涉不花同知畫像》詩:「裘暖鳴鞭疾,翡翠簾深翦燭頻。」小憩:短暫休息。
③垂成:事情將近成功。
④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⑤短檠:矮燈架,借指小燈。唐韓愈《短燈檠歌》:「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焰高照珠翠;吁嗟世事無不然,牆角君看短檠棄。」
ADVERTISEMENT
⑥風浪:比喻艱險的遭遇。
⑦橫波:水波閃動,比喻女子眼神閃爍。
⑧擁髻:謂捧持髮髻,話舊生哀,是為女子心境淒涼的情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849x3e.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