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讀中國的歷史時,總是會說"漢唐盛世".雖然,也讀到他們的朝代興衰,但是,真是等到讀到杜詩後,才真能體會,他的詩,被尊為"詩史",真是"名至實歸".
在中國的歷史研究範圍,你會發現似乎:邊疆史.海外交通史.社會經濟史,和氣候學....方面,都很缺乏;這時,當你去讀中國的正史時,你會很慚愧,因為,古人所提供的資料,可是"上窮碧落,下黃泉."鉅細靡遺,而後人在談歷史時,卻是將一大堆的輔助的珍貴資料,擺在書架上長蛛網,真是可惜!所以,這樣的情況,也會造成在,談歷史時,出現錯誤.
當你去查資料時,你會發現,唐朝時代的中國,還是非常溫暖,所以,大象棲息在長江.漢水流域,更不要說是華南,和西南各省.而鱷魚,則是在閩南和粵東都有紀錄;
酉陽雜俎.卷十八裡,也有紀載,唐玄宗時代,長安一帶可以種植柑橘,而那是副熱帶植物.這時,你想一下,那荔枝呢?你的地理知識告訴你,荔枝是副熱帶植物,還是熱帶植物?所以,楊貴妃愛吃的荔枝,當然是從今天的四川和河南省南部運送過來,不需要從廣東省.
杜甫 梅雨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疎易濕,雲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迴.
這是杜甫旅居成都時,寫的詩.當時的成都,因為,唐明皇幸蜀,所以,改稱南京.那裏,農曆四月的時候,是梅雨季節.(今年的五月十九日,是農曆的四月二日.台灣才進入梅雨季節,和四川一樣.)
說了一堆,回到正題.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歷朝歷代.你會發現,除了唐朝之外,其他朝代的興盛時,未必就是自然環境最好的時候,而衰亡時,常是自然環境變差的時候.
唐中宗嗣聖二年(710年),到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自然環境的條件都很好.但是,當你讀杜甫的詩詞時,你會為當時的人民的生活困頓,及因戰亂的流離失所,而驚恐.
唐玄宗(685年-762年).他於712年登基,先有開元盛世,接著,就是天寶之亂了.
其實,真讓我感到汗顏的,還有英國的劍橋中國史,裡面用經濟史的角度,來分析唐代,安史之亂前的人民生活,發現,整個國家的總稅收來源,集中在十分之一的人民身上,即使是杜甫,因為母親的家世背景,他也不需要服兵役和繳稅.這樣的稅負結構,你說不會發生動亂才怪!還好,作亂的是文化較低的雜胡,安祿山.史思明....等人!
如果,你去研讀中古歐洲的歷史,你會發現,當時,羅馬帝國的稅賦,較蠻族(日耳曼人)高,所以,後來日耳曼人才有辦法滅了羅馬帝國,並統治那塊土地.
當你收集好資料,再來談歷史時,你會有著深深的感觸.例如,漢武帝和唐玄宗,過去的你,會認為他們是盛世明君,但是,讀過歷史後,你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讓國家由極盛到極衰.差別是,漢朝,還有霍光輔政,讓漢朝恢復國力,產生昭宣之治;而唐代,就是開始步入漫長的衰亡過程,讓人民,又經過幾百年的黑暗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