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流觴亭
市長:  副市長: 逍遙人觴-酒寒‧新月‧李小花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流觴亭】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佳作欣賞心得報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請解詩
2014/10/31 04:38 瀏覽4,986|回應17推薦9

黃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楊風
麥芽糖
‧新月‧
龍女CHANG, HSIU-FEN
曳白(李碧娥)

龍公主 卡門歌劇的另一種面貌
素樸
逍遙人

最近,和老師一起研讀杜甫的杜鵑這首詩.其中,這段,有恍神,所以,等到作筆記時,就不太能理解了.是否請前輩們開釋.

杜甫 杜鵑行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工竄伏深樹裏,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我整理出來的大約是這樣"如今輔佐唐肅宗的中興之臣,都是唐玄宗所拔擢出來的,但是,唐肅宗卻沒有盡到孝心.他將太上皇移居西內,將他身邊最親信的人都趕走,如高力士流巫州,置如仙媛於歸州,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觀.雖然,肅宗和群臣,偶而會去拜見太上皇,但皆為虛禮.同時,雖然,唐玄宗還有許多的骨肉,卻仍然孤單.因為,他失去了權位."

我不懂的是  杜鵑鳥將蛋放在其他群鳥的巢中,由別的鳥,將他孵化,並餵食長大,而不是由自己來養大牠的孩子,如今,群鳥還是繼續餵食牠的孩子. 這和 如今輔佐唐肅宗的中興之臣,都是唐玄宗所拔擢出來的,但是,唐肅宗卻沒有盡到孝心.他將太上皇移居西內,將他身邊最親信的人都趕走 要如何解釋.一般說來,用'望帝'和'唐玄宗'做比較,這我能夠理解.

請前輩們開釋.不勝感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27891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題材多的很
    回應給: 麥芽糖(myata) 2015/03/13 23:27 推薦3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黃平
素樸

從此衍生的題材可多了。

一,可論杜甫褒貶時政,論民間之苦。

二,可以此為題,探討古時候史、文、詩詞一體。

三,評評杜正勝的學古詩詞無用論。

四,談談現今台海兩岸,還有海外華人的讀書風氣與人文素養養成。

但,或許有些題材不適合流觴詩詞園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96746
杜甫最近應該很忙
    回應給: 黃平 (julian2021) 2015/03/13 23:16 推薦4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黃平
素樸
楊風

謝謝好話題!

杜甫如果生在今日, 最近應該很忙: 兩岸三地加上世界, 他應該寫不完!

Image result for 杜甫很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96739
結語詩
2015/03/13 23:02 推薦5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黃平
素樸
麥芽糖
曳白(李碧娥)

借諭杜鵑詩一首
孤慯哀帝泣難平
布衣難論天家事
寸草冰心望聖聽

前幾日與友人分享流觴此篇,事後賦一詩為記。更感念杜甫一片高潔寸心,雖有報效朝廷之志,切望聖聽、聖顏,卻仍被閒置。



本文於 2015/03/13 23:45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96728
感謝煙亭主和楊風版主
2014/12/12 03:56 推薦5


黃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麥芽糖
曳白(李碧娥)

素樸
楊風

首先,很感謝,居然有辦法回應.

接下來,要感謝兩位,和其他亭友,真是博學多才.看到各位的詩,詞,....讓我很佩服.

其實,我只是勤做上課筆記,和上網找資料而已.論國學程度,和列位相比,差多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對我的部落格文章,提出看法.讓我有進步的空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53132
杜甫再世,至少是一位名政治評論者
    回應給: 煙(abc3854240) 2014/12/12 00:49 推薦4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曳白(李碧娥)

素樸
黃平

先謝過煙主誇在下有心。由於杜甫官職小,應不會有人藉此詩對他發難。然而我個人猜測杜甫心中雖有為玄宗不平之意,也憐他晚年淒景,但還不至於即時發表,跟自己的飯碗(杜甫窮)過不去。

歷史上以詩,以律詩寫政治時事的,杜甫當稱第一。如生在現代,小則是個名嘴、名筆,大則部、院之長,這還得看他真實才華。可惜生不逢時。

當初只是心存兩個觀點,一是認為此事上,肅宗是主導者,但未必全是他之過,此點花了兩個篇幅。二是猜測杜甫心中所想。只是說起來簡單,真要寫出來得找資料。口說時數據可以不用那麼精確,但寫下來可不得含糊,而且還要寫下證據,依序推演,以支持自己觀點。雖然已經盡力精簡,未料還是一寫就是三、四篇。

其實認真的是黃平兄,常常閱讀,時刻筆記,還費上心思貼到流觴來,給他拍手。



本文於 2014/12/12 12:17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53111
拍拍手
    回應給: 楊風(meicom) 2014/12/09 00:04 推薦4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曳白(李碧娥)
素樸
黃平
楊風

楊兄真是有心

從歷史從典故從文字慢慢剖析

佩服

讀詩讀書就當如此用心呀

杜甫有知,定然稱聲知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51443
杜甫是否藉詩諷諭肅宗不孝?(完)
    回應給: 黃平 (julian2021) 2014/12/07 06:06 推薦5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麥芽糖
曳白(李碧娥)
黃平

素樸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 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 群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 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工竄伏深樹裏 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 所訴何事常區區.
爾豈摧殘始發憤 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 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 豈憶當殿群臣趨.

杜甫是否藉詩諷喻肅宗不孝?我想這是相當引人興趣,也是很有爭議的一點。我的看法是,字裡行間沒有,杜甫沒這個膽子,但他心理怎想的,則很難說

先來看看原詩的文意。簡單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藍色部分將玄宗比喻為昔日蜀天子望帝,是哀憐蜀帝化杜鹃之悲。第二段黃色部分,則是哀傷杜鹃形體聲音的悽慘。最後一段綠色部分,是哀嘆玄宗失去帝位權力。三段說的是玄宗的孤、寂、可憐,沒有一個字句是說肅宗不孝。

明眼的沒說肅宗不孝,那暗諷的有嗎?這就是個人主觀議題了,我的說法是-沒有。文字中,沒有一個詞是暗中諷刺的。由於玄宗入蜀躲避安祿山叛亂,這蜀天子很顯然是比喻唐玄宗。玄宗失去權位,也是可以理解的暗諭。除此之外,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杜甫暗中諷刺肅宗不孝。若非如此,杜甫有可能被抓住把柄,吃不了兜著走了。

杜甫一生仕途不如意,在玄宗與肅宗時期曾各有一次好機會。杜甫在玄宗天寶六年科舉不中,由於宰相李林輔惡搞,沒有一人上榜,這也罷了。天寶九年時,他獻上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這可是杜甫的大好機會,就等著任命官職了。不幸的是這回又碰上李林輔,李相精於權術,擋著好人才的晋用之路,杜甫大概也不會送禮、拍馬屁,官路被斷,導致生活都有問題,過幾年,甚至窮的小兒子都餓死了,聞之令人悲惻,不忍。

杜甫為了生活之計,在天寶十四年接了兵曹參軍一職,很低的官階,看守兵器,管理門禁鎖鑰。安史之亂爆發後,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北上,投奔肅宗。請注意,這時的杜甫可沒有只效忠於玄宗,一樣是跟著眾臣投效新主肅宗。不幸的是,沒幾年出了房琯一案,杜甫為營救房琯,觸怒了肅宗,因而被貶官。至此杜甫再無翻身之日,潦倒而終。

由上述兩段杜甫的仕途經歷可知杜甫算是個耿直有骨氣的人。杜甫不願接河西尉這種小官職,嚐謂:"不作河西尉,凄凉為折腰"。明知有危險,還是要上書搭救房琯,開罪肅宗。所以可以推論杜甫是個敢言的人,也因此而寫了這首《杜鵑行》。然而要據此說杜甫正直到為了玄宗失勢而公開得罪肅宗,還是不太可能,套句美國人常說的話,這是官場ABC(基本常識)。現在議題就回到杜甫是否公開發表,或是什麼時候發表這首詩?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輔國遷上皇於西内甘露殿,因此黄鶴認為此首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2年玄宗駕崩,同年久病的肅宗亦駕崩,而安史亂於公元763年平定。因此推測杜甫此詩作於公元761年或其後,是合理的。至於杜甫是否在肅宗還在位的時候公開發表,則無人得知。

總結我的看法,杜甫因感嘆玄宗失帝位的處境而作此詩。由於自己的仕途一直不順,杜甫對玄宗晚年的悽涼境遇是特別有感觸。其次,這首詩的字句沒有明顯或暗諷肅宗不孝,我也認為杜甫在仕途險路上,不至於犯傻,沒有此警覺心。但從整篇詩的背景與思路來看,既然哀嘆了玄宗的可憐處境,而為人子的肅宗並沒有讓玄宗的處境改善,背後隱含的心思,不言可喻。你們說呢?



本文於 2014/12/12 12:21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50732
唐肅宗後記(三)
2014/11/24 12:49 推薦6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麥芽糖
曳白(李碧娥)
黃平
素樸
‧新月‧

唐肅宗的隱忍與隱藏,讓他安然度過了兩次政治風暴。然而這也養成了他外柔卻內剛,日後專斷的個性。具體例子就是棄頗有戰功的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卻任命宦官魚朝恩統率各部大軍。魚朝恩哪懂得軍事與兵法,這豈非兒戲?這如果是發生在像他父親在位時的承平時期也就罷了,但肅宗面臨著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強大叛軍,這是拿國運,還有自家的生命開玩笑。肅宗稱帝徹底掌握實權後的剛愎自用由此可見。鱼朝恩之後,又繼續重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而李輔國的專權,最終導致肅宗因驚嚇過度,病情陡然加重卻無人聞問,當日即死於長生殿。

父親玄宗晚年的內政不修,肅宗並沒能從中獲取經驗。年輕時與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的爭鬥,反造成或至少加重他猜疑的個性。當我思即此時,不禁嘆息這外柔內剛,陰柔沉斂的領導者特質,似乎也離我們不是那麼遠。由於流觴是文學城市,就不多談了。下回將轉到杜甫的經歷,以及仕途的沉浮對他詩文的影響。



本文於 2014/11/24 13:10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43071
逼退玄宗,是肅宗不孝,還是必然之舉?(二)
    回應給: 黃平 (julian2021) 2014/11/24 05:26 推薦5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曳白(李碧娥)
黃平
素樸
‧新月‧

在上一篇"從肅宗政治經歷來看(一)"的末尾,提到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從整個過程來看,是玄宗的猜忌放任,使得李亨總覺得像是在驚濤駭浪之中,身居太子之位而難安?還是李亨不孝,逼父親下台後又棄之不顧?

百度百科肅宗的搜索詞條中,開頭一段是:「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這是歷史的記載,然而解釋合理嗎?

天下大變,烽煙四起,太子李亨沒有追隨父皇,隨伺保駕,反而與玄宗分道揚鑣。歷史說玄宗在馬嵬兵變後,冊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廬節度都使,負責平叛。太子李亨是平馬嵬之變有功,因此受封為元帥,還是擁將士要脅明皇?又,有可能是將領慫恿太子,甚而權將自己發動政變,殺楊國忠,逼死貴妃,因而此事與李亨無關嗎?

肅宗在平安史之亂時,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郭李二人乃歷史名將,整軍嚴,通兵法。照理肅宗只要在他二人中,任選一人賦予元帥大任。但肅宗不信任專業將領,寧可任命宦官鱼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统帥大军,這是哪門子指揮軍隊調度的方法?至少由此可見,肅宗擺得平軍隊,震得住將領的。因此馬嵬兵變完全有可能是太子李亨主導,利用玄宗出逃的大好時機,運用將領不滿玄宗過於信任安祿山,以致安坐大之後叛變。也充分抓住群臣們宰相楊國忠擅權的不滿,藉由一次政變,徹底翻身。

只能說玄宗太大意,甚至是咎由自取。玄宗少年時是何等的意興風發,連武則天都對他另眼相看。但掌權後卻放任宰相李林甫專權,任由其與太子李亨內鬥。後又寵信楊貴妃、安祿山。而其後的宰相楊國忠仍然與李亨關係緊張。其實楊國忠與安祿山的關係也不好,但玄宗一概對此都採默認態度,不予干預。長此以往,將領、臣子的不滿,以及太子李亨的自求多福,也是意料之中。

也許玄宗深闇宮廷鬥爭之術,他個人就是此中高手,這也是李氏家族的傳統,因而玄宗任由大臣相鬥,也不信任太子。肅宗最後也是因宦官李輔國政變,帶禁兵入寢宮殺了張皇后,因而受驚嚇過度,當天病情加重而亡。諷刺吧,玄宗與肅宗父子兩人同年而卒。

肅宗也許是不得已而策畫政變,但身為人子,無論如何是不孝。下一篇再來探討杜甫是否在杜鵑行一詩中,暗諷肅宗不孝。



本文於 2014/12/26 04:10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42957
從肅宗政治經歷來看(一)
    回應給: 黃平 (julian2021) 2014/11/12 14:29 推薦6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曳白(李碧娥)
‧新月‧
素樸
楊風

黃平

整體而言,杜甫這首詩就是哀嘆玄宗的處境,為玄宗發不平之鳴,這其中有政治現實的成分。而杜甫的仕途生涯不順遂,加上天生個性輕狂也好,有強烈的憐恤蒼生使命感也好,讓杜甫寫下感慨哀歌(詩)。

我最初的看法大致無誤,但對於杜甫是否暗中嘲諷或指責肅宗不孝,則需要釐清一下,暫且留待下一篇討論好了。

現在來看看肅宗,甚至是整個李唐家族、宗室的皇權演變過程。肅宗李亨在太子時期,就常受到敵對政治勢力的威脅,先後有宰相李林甫與楊國忠。我們長話短說,李林甫與李亨的政治鬥爭,李林甫藉由兩次的案子故意牽連太子,導致李亨兩次上表與自己的妃子(妻子)離異。雖說李亨都驚險過關,但在他心中,多多少少都留下陰影。太子這個位子,對李亨而言,卻如站在刀鋒之上,隨時得戰戰兢兢的。

然而玄宗在李亨與李林甫,還有楊國忠的政治敵對中,所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唐朝在太宗時期,曾有廢太子李承乾的先例。更別說太宗發動的的玄武門兵變,武則天取大唐天下而自立大周。父子、弟兄間皇權的對立,在唐朝李氏似乎是個傳統。父子猜疑,也許就是玄宗與李亨之間的寫照。玄宗在李林甫兩次發難打擊太子李亨時,都採了默認的態度,然而到了緊要關頭,玄宗也都適時制止事態擴大,保住李亨。而李亨在這兩次打擊中,竟然沒有出聲向父親求饒討情,而是用迂迴的方式,上表奏請與牽連的妻室家族劃清界線,以示自己的青白。這也顯出李亨是能忍,有謀的人。

父子,母子等(武則天與李顯)的猜忌心,總是像陰影般纏住玄宗與太子李亨。我們現在來看馬嵬之變。史上說是因安史之亂後,將士們的不滿責難,為首的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而太子李亨是被動的,且最後太子是百姓要求留下,以領導軍民與叛軍周旋。但這可不是太祖李淵的皇袍加身之舉,證據就是玄宗入川後,陳玄禮跟著玄宗,沒有受到玄宗的怪罪,反而在回返長安後,被李亨賜死。也就是說,馬嵬之變很可能是李亨發動的。而結果也是在政變之後,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往北,在安史亂的第二年,於靈武登基稱帝,奉玄宗為太上皇,這又是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的同樣把戲。玄宗與肅宗真是李氏家族的好子孫,發揮家族傳統。

其實玄宗寵楊貴妃、安祿山,荒廢了政事,又任由楊國忠把持朝政,朝中或軍中多少都有不滿,這在政治上很好理解。太子李亨在太平時期,勢力受到兩位宰相的制肘,並沒有大勢擴權,培養自己的班底。但在動盪時期情況就不同了,玄宗選擇入川,利用巴蜀天然屏障以逃避安史叛軍。李亨因馬嵬之變後,由於陳玄禮又歸向父親玄宗,失去一股作氣拿到政權的機會,自此不能留在玄宗身邊,只得利用平亂而自力發展。但李亨選擇留在兵亂之地,收編北方歸回中央的節度使,領導他們,並且號召天下剿平叛軍,這顯然就較玄宗技高一籌。其實玄宗也非泛泛,他從小就有大志,後又帶領發動政變,扳倒韋皇后,將政權奪回,讓被祖母武則天廢黜的父親睿宗李旦復位。玄宗大概是老了,或許是受安史叛變的驚嚇,也或許是楊貴妃的死,讓他失去鬥志。不管如何,李亨置之死底而後生,反而成就了他接下平叛的擔子,天下歸心,最終迫使玄宗讓位。

讓我們思考一下,從整個過程來看,是玄宗的猜忌放任,使得李亨總覺得像是在驚濤駭浪之中,身居太子之位而難安?還是李亨不孝,逼父親下台後又棄之不顧?這其中的因果關係,讓人深省。



本文於 2014/12/12 12:26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5236195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