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旅遊達人
市長:愛玩的孩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旅遊達人】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境與自然問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台灣哪些區域會因為這個因素而消失
2009/11/02 10:28 瀏覽3,749|回應0推薦1

愛玩的孩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離ing

海平面上升,台灣變瘦


有人說那是危言聳聽。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裡,全球暖化加速溶解了北極和格陵蘭的冰川,加上海水遇熱膨脹,處於海拔十公尺以下的紐約、東京和上海,將沉沒為海中廢墟。
IPCC顯然站在高爾這一邊。如果採納科學家韓森(James Hensen)等人用電腦模擬出的最悲觀版本,到了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六到三十五公尺。
如果地球挑了這套最悲觀的劇本來演,台灣會是什麼光景?



海水上升,台南完全淹沒?


研究室裡放著一張張電腦模擬的台灣地圖,四月初已經換上短袖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賴進貴,用他擅長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模擬出海平面上升六公尺後的台灣實境(見一○○頁)。

受災最重的是台南,幾乎徹底淹沒。就像三百多年前,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攻下鹿耳門、直取赤崁樓那樣,只是,這次海水不費吹灰之力,直接吞下台南。
二十萬年前還是個古大湖的台北盆地,高度僅海拔四公尺,當海水上升六公尺時,水從淡水河直接灌進台北市,不論是億萬豪宅或是價值百億的商業大樓,都將泡在「台北湖」裡。原本每年海平面就要上升○.○六公分的高雄,如果暖化繼續帶動海水上升,最後也滅頂到只剩下一個「壽山島」。那時,四分之一的台灣人,成為聯合國定義中的「環境難民」。


 


地震、海嘯機率大增


此外,國際地質學家還擔憂,全球暖化引起的冰河融化、海面上升,會釋放地殼裡被壓抑的能量,引發劇烈地質變化,提高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發生的機率。高爾就統計,從一九九三年至二○○六年,短短十二年之間,全球的大地震次數已增加了超過三倍。
面對海水步步進逼,許多國家開始沙盤推演各種可能,從國家安全的層次來思考暖化衝擊。低地國荷蘭無疑走在最前面。環境規劃局首先要將有十億美元產值的鬱金香花田遷往內陸,把填海造地的國土還給大海;為了因應海水上升的淹水危機,甚至著手計劃萊茵河改道,往北從地勢較高的地方入海。


 


衝擊三: 生態斷鏈,物種逃難


正如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剖析,暖化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圈受到滅絕式的威脅。因暖化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使海水酸化,全球二○%的珊瑚礁遭受到嚴重破壞,白化死亡,致使有毒海藻增生,魚類吃下毒藻,人類再吃魚而中毒。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五萬人食用珊瑚礁魚類中毒,台灣民眾嗜食的石斑魚,就是其中之一。在人類成為環境難民之前,物種難民已經默默展開逃亡。為了適應未來的暖化,植物社群無言向高緯度地帶遷移,必須「走上」五、六百公里。海水溫度上升兩度,烏魚、秋刀魚、青花魚等漁場也會北移,台灣的烏魚捕獲量正逐年下滑中。台大植物病蟲害研究所經過兩年持續觀察,赫然發現,原本不會在台灣現蹤的東南亞熱帶蝴蝶,已北上飛到台灣落腳,入侵溫帶蝴蝶地盤。

由於暖化,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將減少三分之一。童慶斌還以目前的暖化速度推估,七十年之後,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將有四個月完全不會有低於十八℃的水溫,對於只能存活在十七℃水溫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而言,實在是個可怕的壞消息。


 


衝擊四: 蚊子北伐,公衛拉警報


不要懷疑,對溫度最敏感的,不是北極熊,而是蚊子。只要溫度上升一度,蚊子數量就會增加十倍。

世界衛生組織直陳,暖化不但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也使得瘧疾捲土重來,非洲一千七百公尺的濕冷高地,還因為有蚊子而出現瘧疾病例。專攻環境醫學的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蘇慧貞研究,溫度增加會改變疾病的分布,過去只存在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登革熱,當氣溫上升一度,埃及斑蚊就會「北伐」,攻克台中和台北。「要看登革熱會不會大流行,根本不必去數蚊子,看溫度最準,」蘇慧貞坦承,暖化對公共衛生是極大的考驗。


 


衝擊五: 夏夜暴熱,冬天點蚊香


一長排書架,琳瑯滿目放著各種與氣候相關的書籍、中英文期刊,以研究氣候變遷著稱的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除了靠研究找到支持暖化的理論,也在實際生活裡深切感受到。許晃雄注意到,去年台大校園的鳳凰樹分別在六月、九月開了兩次花;在攝氏二十幾度最活躍的蚊子,冬天活動力還比夏天強。「以後可能變成夏天氣溫高到沒有蚊子,冬天反而要點蚊香,」許晃雄搖頭笑說。除了冬天點蚊香,台灣未來的夏天,也會比現在更熱。柳中明預估,未來十年,台北夏季出現三十五℃熱浪的日子,將從目前的二十幾天大幅增加到四十天,「這代表我們連衣著、用電習慣都要跟著改變。」


 


浮萍房子


當海浪如預期那樣近在咫尺,想像有一天,我們住在一個浮動的社區。這不是科幻小說,暖化危機意識最強的荷蘭,正在營造一批能在水上漂浮的「兩棲房屋」,當海水漲高時,房屋也隨之浮升。將來,這個社區可能還會蓋一個像浮萍一樣漂在水上的足球場。
水上社區或許仍是未來,以節能、減碳為核心價值的綠建築,卻早已成為當代建築的主流思潮。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統計,自從八年前推行綠建築之後,台灣至今有一千棟綠建築,總共節省下十億元電費,並降低二十六.五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生命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有歡笑有淚水,要把最美的人事物盡收眼底,豐富飢渴的深邃靈魂.
旅遊達人
https://city.udn.com/536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568&aid=367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