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花車又被酸爆 只有這兩輛超黏眼
2017-10-11 09:00聯合報 記者
陳宛茜/台北報導
白天在總統府前廣場亮相的106年國慶花車,晚上移師到南港展覽館旁空地續展。 記者林俊良/攝影
從元宵燈會、世大運到雙十國慶,遊行花車彷彿成為台灣設計力、軟實力的展現。世大運的花車遊行日前慘遭網友毒舌為「靈車」美學,不到兩個月,國慶遊行集結46部代表政府、企業和宮廟的花車,看得出一雪前恥的努力。不過,設計界評點,認為國慶花車比起世大運雖然「小有進步」,但依然擺脫不了複雜、沒有重點的「中華民國美學」。
沒創意造型 再美也像靈車
「為什麼靈車、花車分不清楚?」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顧問、策展人胡朝聖指出,花車的目的是宣傳,夾雜在這麼多花車之中,要在短時間攫取眼球、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必須有明確的視覺重點;而這要靠創意和造型能力達成。如果沒有視覺焦點,花車跟追思為主的靈車,沒什麼分別。
石虎萌翻天 看一眼就來電
在這46部花車中,他認為只有台中市政府的石虎花車、原民會花車做到「有明確的視覺焦點」。他最欣賞石虎花車,用造型精緻可愛的動物傳遞台中花博主題,相當吸睛。
石虎花車可愛逗趣,成為眾人爭睹焦點。 記者林俊良/攝影
滿車吉祥物 你能記住幾個
至於其他花車,胡朝聖認為不脫以下四大弊病:複雜、沒有重點、辨識度不夠、代言吉祥物特多。他指出,這46部花車,一半以上都在複雜的裝飾元素中,加入代言吉祥物,「這麼多吉祥物,誰還記得?」他認為,花車的「花」是花朵,不是要讓觀眾眼「花」撩亂。
國慶花車熱鬧登場。 記者林俊良/攝影
花花大鍋炒 叫它台式美學
「台灣的花車美學,恰如其分地展現台灣的常民美學」。胡朝聖認為,台灣的常民美學是是一種「複雜、沒有重點的美學」,喜歡把一些「有的沒有的」拼湊在一起。此種台式美學、中華民國美學,在這次的國慶花車遊行中充分展現、一覽無遺。
今年國慶花車讓台北夜空亮了起來。 記者林俊良/攝影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則認為,策畫這些花車遊行的單位「硬梆梆」,讓應該用視覺跟觀眾溝通的花車「跟喊口號沒什麼差別。」
載著八股文 喊口號沒人愛
舉例,故宮花車上出現「故宮國寶,全民共享」八個大字;農委會科技處則寫「智慧科技、農業創新」;衛福部字最多,有「就業」、「長照」、「托育」再加上「自助活力、幸福永續」。多數的政府單位的花車都掛上標語,「這跟戒嚴時代的國慶讓學生舉標語、喊口號有甚麼不同?」
太依賴標語之外,許多花車出現具象的人工造型物,如外交部花車載著一本巨大粗糙的護照。阮慶岳指出,如果視花車為政府跟人民溝通的媒介,這次國慶花車遊行傳達太多與政府直接連結的符號,缺乏美學的轉化,「這是最低層次的溝通」。
雙十國慶昨天落幕,46輛特色花車,全數移師至南港展覽館旁「國慶花車主題樂園」,展出時間從即日起至15日止。 記者張世杰/攝影
「花車遊行應該展現一個國家的活力與創新,而不是要『宣示』這是哪個國家單位。」阮慶岳舉例,台電的花車不一定要裝滿台電符號,而可以贊助某個跟電力有關的創新單位,在花車上展現創新觀念,如此觀眾反而會記住台電。
為何被罵翻 沒設計感害的
胡朝聖分析,這次的花車遊行盛大舉辦,「車主」來自政府機關、企業、宮廟,預算理應充足。「問題出在沒有設計感」,他指出,許多花車明顯是「沒有設計師的花車」。台灣民間擁有這麼多創意與設計人才,政府、企業與宮廟卻沒有延攬這些人才,「希望這次花車遊行可以讓我們看到問題所在。」
中華民國106年雙十國慶典禮昨天在府前廣場舉行,原民會國慶花車遊行吸睛。 記者陳柏亨∕攝影
阮慶岳則憂心,這一次次「靈車花車分不清」的花車遊行,顯示「政府與創意人才之間的斷裂」。甫落幕的世大運、白晝之夜,證明台灣民間有許多創意與設計人才,也能與政府部門做不錯的結合,卻在這次的國慶花車遊行中「打回原形」,這些「老氣、沒有時代感」的花車,說明了多數政府單位、企業與宮廟對結合新世代創意的無能為力。
上下一起來 讓美學力發光
對此,交大建築所教授、台東前副縣長張基義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相較於世大運,這次國慶遊行公部門的花車美學「漸漸提高」,展現近來大家對美感意識的提高。
國慶典禮的國慶花車遊行嘉年華遊行隊伍,昨天就在總統側北側的重慶南路上待命,不少民眾聚集兩側,近距離「搶看」,而警政署的「反詐騙、反毒品」的宣傳也走向年輕化,除了宣傳也具表演性質。 記者黃義書/攝影
胡朝聖也說,台灣花車遊行舉辦多年,這幾年才有網友用「美學價值」討論。這代表台灣民間已開始重視「美學力」。他期許藉由「花車美學」的討論,促進台灣美感的提升,也鞭策政府與企業、宮廟,延攬更多創意設計人才加入。
●46部國慶花車的真面目,可上【花車嘉年華網路人氣票選活動】看個清楚
【推薦閱讀】
‧ 當成見包裝成美學品味:被台北街頭抹去的宮廟花車文化
‧ 雞籠中元祭:有了賽陣頭,不用打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