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保能源氣候災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水泥外銷破五成 台灣已經輸出幾座山?
 瀏覽3,461|回應9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調查採訪報導】 2010.07.30 04:16 am

經濟部去年十月解除台灣西部地區水泥原料礦權禁制令,引發環保團體及地方的高度質疑,擔心石灰岩礦開採死灰復燃,當時經濟部發出新聞稿重申,台灣的水泥生產應以「內需」供應為主;但諷刺的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對水泥等原物料的需求大增,台灣水泥外銷的比率年年上升,去年更一舉突破五成,曾幾何時,台灣居然成為水泥輸出國。

石灰石開採是典型的自然資源非永續性消耗,不像樹木砍了可以再生,而是「挖了多少,就少了多少」;尤其大多數石灰岩礦場採用的階段式採掘法,是先將地表植被與土層推光,再經由爆破以開挖礦石的大面積露天開採模式,嚴重破壞生態與地景。
 
台泥在和平水泥專業區採礦是採取「直井式」搬運法,把採掘的石灰岩礦透過從山頂的豎井輸送到山下,從外觀看不到採礦。
記者盧振昇/攝影

目前國內幾家大型的水泥廠,採用的是直井運輸式階段採掘工法。台泥和平廠廠長潘仁達說,過去的採礦是在山坡上,會裸露出來,「但現在都沒有視覺上的汙染」,台泥投資了六十億元,在和平礦區挖了三根巨大豎井,礦石就從山頂直落山底內部,再由輸送帶運出,不需要卡車運送,少了運送過程的落塵與空汙,非常環保。

「直井式採掘只是眼不見為淨,」十多年前曾參與和平水泥工業區抗爭的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指著遠方的山頭說,直井式採掘是從山頭由上而下慢慢往下挖,使山每年大概以兩公尺的速度「變矮」,雖然在山下看不到山頂或山背在採礦,但山頭還是階段式採掘。

但潘仁達認為,石灰岩礦是國家資源,只要在做好水土保持的情況下,應該讓資源被有效利用。

其實,水泥開採過程不僅破壞環境,且生產時必須將石灰石等原料經過高溫窯燒,得耗用大量的煤與電能,水泥的消耗量被列為地球生命指數的六大評估指標之一。

一百年前,台灣珍貴的千年檜木被大量砍伐,成為日本許多神社的梁柱;現在卻還如同第三世界國家般,對外輸出自然資源。只不過,當年輸出的是檜木,現在輸出的是整座「山脈」,不令人心痛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2809
 回應文章
聯合筆記/別讓台灣汗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蔡惠萍】 2010.08.17 01:45 am 
 
八月九日,聯合報十一版有一則顯著的新聞:花縣長傅?萁表示,任內絕不通過採礦案,但礦務局長朱明昭則說國內水泥開採仍有其必要,環保與經濟要兼顧。同天的兩岸版則刊出,北京政府宣示,對高耗能產業取消優惠電價,並要求兩千家高耗能、產能落後的工廠在兩個月內關閉,否則將祭出重罰。

台灣水泥近年半數以上外銷,其中大部分是輸往中國大陸。大陸向來被認為是「廢氣、廢水可以亂排」的「落後地區」,但當台灣主管機關還在重彈「環保與經濟兼顧」老調時,對岸卻已提出限制三高產業的具體措施,能不令自詡先進的台灣汗顏?

水泥確是發展的必要之惡,但水泥的本土開採應以供應內需為要,甚至應該逐步以進口取代。礦務局官員說,水泥是國防民生的基礎工業,不能完全仰賴進口;這話被台大教授陳文山駁斥為「過時的觀念」,台灣不產原油,百分之百靠進口,那又該怎麼辦?

採礦是礦務局的職掌,官員有此思維無可厚非,但掌管全國產業發展的經濟部及行政院卻不能不拘限在這樣的格局。政府必須明確告訴國人:對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及高耗能諸如水泥業等,政府有何主張和規劃?若老是拿用了廿年的口號當擋箭牌,掩飾不了自己的缺乏進步。

傅?萁的重商形象一向受到爭議,但這次他清楚揭示花蓮未來發展方向,將全力朝觀光大縣邁進,堅拒核發水泥原料開採許可證。他手段與目標一致,把想兩面討好的中央給比了下去;這點,應該給他肯定。

沒有人會天真地主張將所有礦場一舉關閉,問題是,礦權都是動輒以數十年計,如果希望五十年後的東台灣能有嶄新的風貌,現在,中央政府就必須開始行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21815
新聞眼/花蓮 還要被「掏空」多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 蔡惠萍】 2010.08.09 03:03 am 
 
花蓮是很多人心中嚮往的天堂,但直到本報披露了花蓮被「掏空」的真相後,很多人才驚覺:如此美麗的花蓮,卻有如此悲慘的命運。花蓮縣長傅?萁昨天更道出了他如何「地方對抗中央」,駁回了一件又一件來自中央的採礦案,不僅凸顯了中央與地方對花蓮發展定位不同調的矛盾情況,更道盡地方政府螳臂擋車的深沉無奈。

地狹人稠的台灣沒有太多自然資源,發展觀光是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唯一出路,花蓮縣從上到下很清楚地看到這點,也努力朝此方向邁進;但廿年前政府訂下的產業東移政策,卻成了花蓮揮之不去的陰霾與絆腳石,更與政府口口聲聲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更遑論,台灣水泥竟有一半是出口,其中一大部分還是銷往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陸,何其諷刺?

中央難道不知道錯誤的產業東移政策是如何斲傷花蓮嗎?恐怕不是不知,而是不願面對;不願正視問題也罷,包括礦務局、林務局及國有財產局這兩年還不斷同意業者準備進行採礦的礦業用地核定申請案件,內政部營建署也配合辦理土地變更。這些礦區多半位在千百年才能長成的原生闊葉林—它們還是許多本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結果,反而地方跑到中央前面,擋下正要大張旗鼓開挖的怪手。

去年有採礦業者要在花蓮和仁礦區申請設置水力發電廠,當時環保署的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中,秀林鄉公所的代表留下了這麼一段的會議紀錄:「和仁溪這幾年經礦場開礦車輛行駛,已嚴重破壞當地水域生態,水力電廠開發會讓和仁溪生態更惡化;早年和仁溪有台灣樹蛙種類,現在樹蛙已消失…,」透露了地方無力反抗處境。

廿年了,馬政府真的到了該把頭從沙堆裡伸出來,誠實面對並檢討錯誤的產業政策的時候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08801
礦務局:顧環保也要顧經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10.08.09 03:03 am 
 
經濟部礦務局長朱明昭昨天表示,目前經濟部新核發的採礦權已經很少,且也依礦業法嚴格規定,不適合開採的不會逕自核准開採。

朱明昭表示,開礦權是屬於中央政府職掌,國內仍有水泥的需求,如果不開採的話國內建設無法維持,在重視環保之餘,還是要兼顧經濟發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08799
傅?萁:任內不通過採礦案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10.08.09 03:03 am
 
就在太魯閣公園入口處不遠的山頭,仍可看到過去露天階梯式開採後的痕跡。環保人士質疑居然在花蓮大門口就採礦,簡直豈有此理。
記者盧振昇/攝影

「在我任內不可能通過任何的採礦案!」本報日前揭露了產業東移如何「搬走了花蓮的山」,花蓮縣長傅?萁昨天明確表態,上任以來,他拒絕包括台泥等十數個業者要求續租數十年來持續存在的礦權,也從未核准過一件新的採礦案,「過去不會,未來也不會」;面對不斷來自中央新核定的採礦案,他也拉高分貝砲轟中央,本應扮演政策的前導,為何卻要靠地方微薄力量在阻擋?

傅?萁一月上任不久,就碰到長期擁有礦權的台泥要求續約,他二話不說拒絕,但台泥不死心,仍透過各種管道希望有所突破,縣府最後一次發文拒絕是六月二日。面對堅持要捍衛花蓮好山好水的縣長,花蓮縣議會改採「軟攻勢」,上星期開了一場公聽會,要求傅縣長「嚴格監督,但不要每件採礦申請案都拒絕」,但和議會關係甚佳的傅?萁,還是說抱歉。

傅?萁說,他就職之初兵荒馬亂時「被下面的人偷發兩張」,後來他驚覺,除立刻撤牌,也將承辦人撤換;他處理原則就是「新的不核准,舊的不續租」。

他說,先前有一家金昌石礦業者申請要在秀林鄉山坡地採礦,面積廣達一百多公頃,都已通過內政部營建署及環保署的同意,被他硬生生駁回,「我告訴他們:如果敢來我就封山,動用警察權!」「我連最大隻的老虎都碰到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但雖然自稱是「強勢縣長」,傅?萁也不得不承認,「背後的壓力與心酸,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傅?萁表示,他看了本報報導後「特別感動」,花蓮人比誰都要環保,但「花蓮的好山好水,有誰疼惜過?」一直以來,中央都以帝王心態看待後山,把西部最汙染、淘汰的產業都移到東部,不只水泥業,還包括全世界都反對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缺水泥就到這裡來挖山、缺電就到這裡來發電,」不斷掠奪、壓榨花蓮的自然資源,把花蓮變成「好山好水好汙染」,「中央又給了我們什麼?」

傅?萁砲轟中央,台灣要發展觀光,「如果連花蓮都保護不好,要談什麼觀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08798
聯合筆記/花蓮的山搬走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蔡惠萍】 2010.08.04 01:18 am 
 
本報以「看不見的花蓮」為題,探索政府推動「水泥產業東移」廿年如何改變了花蓮的面貌。採礦業者回應,美、加各國同樣也在輸出自然資源,而石礦業養活了花蓮幾萬的人口,「光靠好山好水能吃飽嗎」?更有人問,要大家少用水泥,那要用什麼蓋房子?

早年紅檜與扁柏等一級針葉木的輸出,曾是台灣的經濟命脈。當時伐木業估計,曾提供數十萬人的就業機會。但千年巨木並非一夕可生,伐木業的榮景不可能長久,因為巨木總有砍光的一天。

高度耗用自然資源的產業,本應隨著時代而逐漸淘汰或轉型。尤其台灣地小人稠,不能和美加那種地大物博的國家相比,對有限的天然資源更要珍惜。

一棵神木,藉由發展生態旅遊所帶動的長期經濟效益,其實遠大過砍伐銷售的價值。地景資源亦然,石頭可以論噸計價出售,也可以是恆長久遠的景觀寶物,地景保育結合觀光旅遊,創造出新型態的綠色產值,這在歐洲早有許多成功先例。

花蓮三棧、和仁與和平地區,擁有和太魯閣相同的險峻峽谷地形;如果未來採礦漸漸止息,誰說他們不能成為國際級的景點?問題在政府有沒有決心改變政策,並投入資源,推動生態與文化資源保存,並行銷包裝為居民創造生機。否則,東部民眾就只能做辛苦、危險而難以長久的採礦工作。

在使用端,水泥應嚴格節制出口,同時也要改變民眾濫用水泥的建築文化。成大教授林憲德就呼籲,應以鋼構取代鋼筋混凝土;因為除了結構體的地下室及橋梁外,大部分都可以鋼鐵取代,環保且反而更耐震。

倘若政府不從政策上引導,完全不計水泥的「環保成本」,水泥減量使用只是奢談。如果又不投入地景維護,花蓮的山,只會一座座繼續消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01590
新聞眼/我們,只能典當環境換財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蔡惠萍】 2010.07.31 03:14 am
  
造訪花蓮無數回,沒有一次是像這趟「旅程」如此沉重,當愈往和仁礦場深處走,像被「撕破皮」的山壁,大小碎石占據了和仁溪床;或許有人認為滿身傷痕的花蓮都是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但無論如何,這個「代價」絕不應包含「恐懼」。

礦場在花蓮秀林鄉三棧看不見的山裡開採,八八風災後讓社區居民寢食難安,部落青年曹芝源告訴記者,礦場就在國小的上方,現在只要下雨超過兩小時,他就會立刻衝到學校把孩子接回家;那是一個如何深沉的恐懼?

處在開礦與觀光拉鋸的三棧是花蓮的縮影,而花蓮又何嘗不是整個台灣的縮影?廿年前,政府推動「水泥產業東移」,企業可以以低廉的成本生產,但其實是居民付出健康、環境被傷害,「低廉成本」其實只是由環境與全民支付了外部成本。

政府強勢徵地蓋廠房、設礦場的同時、也消滅了原民部落文化。廿年來,同樣的情節,從原民部落到漁村、農村,從未停止上演過。

和平與和仁礦區其實原本有機會慢慢「瘦身」、甚而走向終結的。民國九十四年民進黨執政時期,政院曾核定通過「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依據這項方案,礦區只能保留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礦區,且不再核准新的礦區開發案,因此隨著未來各家業者礦權逐漸到期,最後將自然「落日」。

爾後幾年,所有準備進行礦石開採的「礦業用地核定」申請案,多遭相關主管機關據此駁回。然而前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政院旋及在九月以「因階段性任務達成」宣布終止國土復育方案。因此,沉寂多年的租地採礦申請案這兩年又紛紛重出江湖。

不管是廿年前的產業東移,及近來大埔與田寮洋的農地徵收爭議,乃至國光石化案,都顯示政府雖然高喊節能減碳,卻根本欠缺一套以永續國土作為核心價值的上位綱領,遂演變出目前民間對上企業界的局面,而這二者,都是國土規畫政策不明下的受害者。

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或馬政府:台灣走到今天,還是只能以典當環境換取財富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4787
台灣人消耗水泥 全球平均的五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10.07.31 03:14 am 
 
「台灣是全世界最愛用水泥的國家!」國內綠建築推手—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發現,台灣人一年平均消耗水泥一千兩百五十八公斤,是日本的兩倍、美國的四倍,全世界平均的五點二二倍,每人平均消耗量曾是世界第一,可見台灣人有多「愛」水泥。

林憲德說,台灣八成五建築是鋼筋混凝土,日本只一成九,為何這麼低?「坦白說,他們用不起,因為環保標準很嚴格。」他說,全世界先進國家只有台灣的鋼筋混凝土(RC)比鋼構便宜,台灣砂石、水泥都很便宜,所以用得就兇。

「我們都是共犯!」他說,大家住慣了RC建築,導致台灣水泥用量特別高。興建鋼筋混凝土每平方公尺產生一點八公斤的粉塵,零點一四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等到要拆時,每一平方公尺會產生一點二三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排碳量是純鋼構的一點五倍,廢棄物是四倍,水泥從「開採到生產、蓋也汙染,拆也汙染」。

「住在鋼筋混凝土裡,代表的是對國土、河川、橋梁破壞」,林憲德沉痛地說。如果疼惜台灣,就從「少用水泥」開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4785
清水斷崖背後… 你看不見的花蓮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調查採訪報導】 2010.07.30 03:26 am 
 
●前言:從八輕(國光石化)開發案、苗栗大埔徵地爭議到六輕大火,邇來與環境議題相關的事件不斷上演,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育、文化人權間的拉扯,也讓社會省思:該如何友善對待台灣?民國七十九年,政府喊出「產業東移」,至今剛好廿年,本報記者深入花蓮和平、和仁礦區,走訪開發與保育拉鋸更加劇烈的原民社區,從鏡頭下的直擊及住民的目光,回顧這廿年來,我們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花蓮、未來又會有什麼樣面貌的台灣?
 
山的後面,一座座採礦場綿延不絕,跟山前美景比起來,就好像災難現場
記者盧振昇/攝影
 
花蓮的湛藍海灣與壯闊山峰交織的美景,令無數遊客心往神迷。
記者盧振昇/攝影

七月盛暑,車行通過宜蘭與花蓮交界的台九線和平橋,如詩若畫的清水斷崖迎面壯闊開展;車子續往前通過花蓮秀林鄉和仁橋,和仁溪床上川流不息的卡車揚起漫天沙塵,循著卡車的路徑,駛入和仁溪谷,車底明顯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震盪,更震撼的,卻是眼前的景致…。

群山剝去綠衣 峻嶺削成梯田

一座接著一座為了採掘石灰岩作為水泥原料的礦場沿著溪床邊,留下了從坡腳往上一階階開挖的痕跡,原本高險的山勢像是被大刀揮削成平整的「梯田」,河床上滿是大大小小的石塊與岩片;再往裡走,眼前的景象有如「山崩地裂」,像是戰爭時的「無差別轟炸」。

驚悚的畫面會讓人以為來到了災難片現場,但這就在名聞中外的清水斷崖的「背面」。事實上,蘇花公路在和平、和仁間靠山的一側,原也是石灰岩礦場,十多年前省政府為了不讓露天採礦的「癩痢頭」模樣被遊客盡收眼底,要求採礦業者「退縮」到山的背面或深處。

山前山明水秀 山後千瘡百孔

因而,現在當無數遊客為東海岸險峻的斷崖與海水交織的美景讚嘆的同時,任誰也不知道,山的背後,竟是千瘡百孔的殘破山河;花蓮的好山好水正被以粗暴的方式鯨吞蠶食,且瘡疤還在持續擴大蔓延中。和仁礦場這幅宛如「外太空」的景象,儼然像化外之區,應該負責的主管機關彷彿也跟著「隱形」。

每一家業者在申請石礦開採時,計畫書上總會依據政府規定,詳列各項水土保持計畫與植生綠化的計畫。但沿著和仁溪谷一路往裡行駛,視線所及,河道上布滿了因採掘石礦而崩落的大小岩石、及卡車經過時掉落的石塊,日積月累將湍湍溪水「活埋」,成了地底伏流。

亂石無情玷辱 母親之河好痛

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條蝶飛魚躍的美麗溪流,溪水沿著中央山脈一路蜿蜒而下,和平、和中、和仁部落的太魯閣族人會在這裡抓魚、跳水、吟唱,是名副其實的「母親之河」。

「這條和仁溪我們叫『卡那剛』,」在和仁部落成長的西給‧哩夯牧師已多年不再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卡那剛溪,「你知道『卡那剛』在太魯閣話是什麼意思嗎?」他突然沉默了下來,「就是『河水很清澈』的意思」。

西給‧哩夯回憶,以前孩子們閒暇之餘,習慣跟家裡長輩到卡那剛溪畔玩耍,大家會用母語交談聊聊祖先怎麼打獵,潺潺奔流的卡那剛溪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但一切就在八十五年間將此公告為礦業專業區後嘎然而止。

位在花蓮縣最北隅的秀林鄉和平村,包括和平、和中及和仁等三個以太魯閣族為主的原住民部落,地底深藏豐富石灰石;民國七十九年間,政府喊出產業東移,台灣西部陸續到期的石灰岩採礦權,讓業者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紛紛移往東部,產業東移變成了「水泥產業東移」。

七千公頃礦區 原是部落獵場

八十三年間,經濟部選擇在和平村設立和平水泥工業區,包括水泥廠區、臨太平洋的和平水泥專用港及和平火力發電廠,並將二千六百公頃的和平礦區公告為和平水泥專業區;另外比較南側的和仁則畫定為礦業專業區,開採石灰岩、大理石、白雲石及化工原料,兩者總計近七千公頃,共有四十多家採礦業者。

和平與和仁礦區與太魯閣、天祥及清水山等屬同一個生態地理區,除了外露的石灰岩,幾乎全被天然闊葉林覆蓋,是台灣重要的森林生態系,同時也是太魯閣族許多部落的傳統獵場。

耗光自然資源 誇什麼無煙囪

產業東移政策歷經廿年,如今花蓮以其豐厚的自然資源致力發展觀光產業,希望邁向「觀光大縣」,但花蓮也同時是「採礦大縣」。花蓮的「無煙囪工業」,與重度消耗自然資源且高耗能的採礦業同時並存,這樣高度矛盾的互斥關係,是否已走到了該停下腳步,好好檢視的歷史交叉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2812
保育、開發拔河 生態溯溪…碎石轟隆隆伴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調查採訪報導】 2010.07.30 03:26 am  
 
三棧溪每到假日吸引許多遊客。
記者盧振昇/攝影

位在秀林鄉南端的三棧社區,因鄰近太魯閣峽谷,同樣擁有相同險峻的地勢與景觀,有「小太魯閣」美名;一群穿著泳衣的男女套著救生圈魚貫走過,有著清澈的溪水與高低落差極大的溪谷環境,讓三棧近年來逐漸成為戲水與溯溪的熱門地點,遊客的戲水聲卻不時伴隨著轟隆隆的巨響,形成極不協調的「奏鳴曲」。

「這是碎石機的聲音,從早到晚不停!」部落青年曹芝源扯著喉嚨說。就如同一心發展觀光的花縣擺脫不了礦場糾纏的宿命般,三棧就是花蓮的「縮影」,在三棧不算大的聚落範圍,就有兩座還在營運的石灰石礦場,「杵」在部落的北邊入口旁,宛如三棧的「門神」。

「砂石車、灑水車每天一直跑來跑去,怎麼發展觀光!」騎著野狼機車與砂石車擦身而過的林富山忍不住停下來抱怨。曹芝源說,三棧當地的礦場已經開採很多年了,除了空氣汙染,居民更是飽受如疲勞轟炸般,從早到晚的開礦噪音折磨,雖常打電話向環保局檢舉,但總不了了之。

這幾年,部落居民以社區發展協會的模式,投入生態旅遊套裝行程的安排,帶領遊客進行三棧溪谷溯溪與生態解說,已逐漸打出名號,假日經常吸引許多遊客,部落年輕族人還會自發性到溪畔「淨灘」。

但這幾座礦場對推動三棧轉型為親溪生態活動勝地的部落,不啻是最大的包袱與絆腳石,到底三棧是觀光區是採礦區?

最近得知其中一家礦場的礦權即將在年底到期,部落開始奔走串連,希望能阻止業者的礦權展延行動,曹芝源、Ciwang(胡惠敏)等部落青年不但與鄉公所交涉,四月間還利用縣府「親民時間」直接向縣長傅←萁陳情,還是得不到確切的答案;更叫居民緊張的是,最近還有一家已取得礦權但尚未開採的石礦場即將進駐開工。

十多年前三棧也有過一波抗爭,Ciwang的媽媽林秀美當年也曾積極投入,但是業者採取「各個擊破」,反對的聲浪慢慢小了。

林秀美說,從小老人家教他們要跟自然共生、與山共存,她以前以為山是不會動的,「沒想到山可以挖!」但如果壯大了經濟,卻泯滅生命,「這樣是我們要的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