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審判審檢警調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審判審檢警調】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武器裝備編制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抗戰70周年大閱兵 10月登場
2015/02/12 11:56 瀏覽15,146|回應74推薦1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2015-02-11 15:00:49 聯合晚報 記者洪哲政/台北報導

據指出,國軍擬於10月在湖口國家閱兵場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圖為過去湖口校閱場舉行國防展演預演的畫面。 翻攝軍聞社畫面
分享國民黨立委林郁方建議馬政府應在今年為抗戰七十周年紀念舉辦閱兵,據指出,國軍已規劃取消今年漢光演習的地空整體作戰實兵實彈演練對外展示科目,調整資源與兵力,轉投注10月份擬於湖口國家閱兵場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
針對立委建議以閱兵方式慶祝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一事,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仍表示,國防部目前尚在研究評估中。但據私下了解,軍方已開始調整今年漢光演習科目,因應紀念抗戰閱兵的需求,而之所以選擇在湖口閱兵場舉行,一則是今年漢光演習原本規劃在湖口校閱場實施實兵操演,部分操演可併同閱兵舉行,二來也降低在台北市閱兵的政治敏感。

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證實,參謀總長嚴德發已向他簡單披露這項訊息。但他主張,閱兵很少離開台北市,仍應在總統府前舉行,「除非台北市長柯文哲杯葛」,閱兵也應在7月抗戰勝利紀念舉行為宜。

林郁方認為,沒有抗戰成果,就沒有後來的開羅會議,也就沒有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的決議,抗戰與台灣光復息息相關,他呼籲馬政府與軍方不要顧慮台獨人士的主張,既要與中共爭抗戰的歷史詮釋權,就要理直氣壯,將閱兵辦盛大一點,新式武器包括阿帕契、黑鷹直升機、翔展戰機萬劍彈構型甚至雄二E飛彈,屆時都應該展示。

林郁方說,中共為紀念抗戰舉辦閱兵,我方既要爭取抗日歷史詮釋權,也要對抗中共統戰,不能不拿出對應措施,否則不能怪老兵與老將出席對岸紀念抗日活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278399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兩岸共享史料 馬:恢復遺忘的歷史
2015/12/12 16:33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2 02:58 聯合報 記者連珮宇/新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參觀「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視察國家檔案保存工作。 記者連珮宇/攝影
分享馬英九總統昨到參觀「一○二五台灣光復檔案展」,有感而發指出,台灣抗戰歷史多被遺忘,如釣魚台就完全無相關記載,彷彿是出生就人抱走的孩子。強調海峽兩岸應開放史料共享,才能恢復那些「被遺忘的歷史」。
今年是台灣光復七十周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在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辦「一○二五臺灣光復檔案展」,首度展示民國卅四至卅八年間,檔管局典藏的七十則國家檔案、民間影音圖像資料,包括馬關條約與蔣渭水判決書等珍貴史料。

馬英九參觀時表示,廿年前他任研考會主委,曾推動檔案保存工作,與檔案保存有很深的淵源。他感嘆台灣許多抗戰歷史都被淹沒,過去曾試圖至省政府文獻館調閱釣魚台歷史資料,但如他所料,釣魚台被日本竊佔後就再也沒有相關記載。

馬英九說,漫長的日據時期裡,釣魚台從國民政府資料庫中憑空蒸發,直到抗戰勝利後「認祖歸宗」,才知道原來尖閣諸島就是釣魚台列嶼、「是我們家的孩子」。馬英九比喻釣魚台「出生沒有多久就被人家抱走了」,感嘆人們就此忘了有這個「小孩」的存在。

馬英九強調,「一個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或國家,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他呼籲兩岸應共享史料、共修歷史,最好做到檔案公開、自由使用、不設禁區,完全開放研究。沒有任何政治考量,純粹希望能恢復那些「被遺忘的歷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409903
我抗戰特展闖進歐洲議會 親共議員都按讚
2015/10/29 11:20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9 03:22:35 聯合報 特派記者蕭白雪/史特拉斯堡廿七日電

我國在歐洲議會內舉辦的抗戰紀念特展,特別找出與歐洲有關聯的人道關懷故事。 特派記者蕭白雪/攝影
分享

我國駐歐盟代表董國猷(右一)向多位歐洲議會議員介紹二戰時的中華民國角色及創建聯合國的重要國家。 特派記者蕭白雪/攝影
分享我國首度在史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內舉辦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特展,特地挑選跟歐洲有關的人道救援故事及二戰時照片,吸引不少歐洲議會議員及助理佇足觀看,連親共的議員看到都稱讚「這展覽辦得好」。

我國在歐洲議會特別展出顧維均在二戰後代表中華民國簽署聯合國憲章的照片,展現中華民國是創建聯合國的重要國家。 特派記者蕭白雪/攝影
分享在歐洲議會展出的照片中,還特別挑選二戰後顧維均在舊金山會議簽署聯合國憲章的畫面,我國駐歐盟代表董國猷表示,這是要提醒歐洲朋友,中華民國是創建聯合國的重要國家之一。
董國猷指出,在歐洲議會內舉辦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特展,格外具有意義;二戰結束七十年後的今天,新生代對當年歷史認識不多,藉由展覽不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當時的情況,更讓歐洲的朋友了解,當年是中華民國與盟軍共同合作打了勝仗。

董國猷向歐洲友人介紹此次展覽意義時更指出,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五年因為戰勝日本,台灣從此歸還給中華民國。

在歐洲議會展出的內容包括比利時神父雷鳴遠當時在華北組織抗日、並組織信徒為抗日軍隊在前線擔任救護工作;德國商人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時,和友人協助設立國際安全區,保護約廿五萬中國難民;以及二戰時曾營救近百名反納粹比利時人的華人女子錢秀玲等故事。

由於展覽位處議員進出議事堂的重要通道,幾乎所有議員及助理都會經過,不少人經過時都會停佇觀看,有人看完展覽內容後說:「我以前都不知道有這些事。」

還有相當親共的議員看完展覽後大為稱讚說:「這展覽辦得好。」得知是台灣的代表處所辦後,只好默默離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2324
郭岱君:淞滬會戰誘敵 大戰略布局
2015/10/27 14:18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2:44:44 世界日報 記者朱蕾/紐約報導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25日以「不容青史盡成灰:重探抗戰史」為題,在世界日報紐約總社發表演講。 (記者許振輝/攝影)
分享郭岱君在講演中指出,「我們從小學的教科書上就說,1937年8月13日的淞滬戰役是日本的機械軍團到上海來攻打我們,而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淞滬之戰完全是我方主動起戰。這是最正常的事情,大戰本來就有主動,我們不能永遠處於挨打的位置」。打八一三淞滬大戰的是最精銳的中央軍,此一戰役是中日雙方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讓全中國軍民士氣大振,確立誘敵西進的戰略。
郭岱君表示,早在1936年蔣介石已經確定的持久戰的大戰略,大戰一開始就要在淞滬打,而且要用中國最大的兵力作戰,目的是改變日軍作戰軸線,絕不能讓日軍由北往南打,一定要想辦法把日軍誘到東邊去,誘敵向東,讓日軍由東往西仰攻。

研究蔣介石的日記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當時電報後瞭解到,蔣介石在上海另開戰場。在距離淞滬之戰還有一個多月時,蔣介石在其1937年7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令長江沿岸戒嚴」,1937年8月11日的日記有「決心封鎖揚子江口」,次日的日記中「問張文白(治中)準備程度。」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郭岱君還提到1932年1月28日的第一次淞滬大戰,「中國大陸一直說,蔣介石中央軍袖手旁觀,是駐上海第19軍打了這場戰役。但並非如此,根據來往的電報日記等,蔣介石命令他的中央軍第5軍去打淞滬會戰,但是以19軍的番號作戰,原因是韜光養晦,忍辱負重,不想讓日軍提早知道蔣介石中央軍參加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會戰,否則日本會有警覺,要讓日本以為是地方部隊第19軍作戰」。

但第二次淞滬大戰時,陳誠於1937年8月18日說道,「敵如在華北得手,必將利用其快速部隊,沿平漢路南犯,直趨武漢;如武漢不守,則中國戰場縱斷為二,於我大為不利。不如擴大淞滬戰事,誘敵至淞滬作戰,以達成我25年(1936年)所預定之戰略」。於是軍事委員會積極向淞滬增兵。

日軍原來在上海只有5000名海軍陸戰隊,後三度大量增兵,並從華北把部隊調到上海,最後在上海有九個師團、兩個旅團、將近30萬人。中日雙方激戰近三個月,至為慘烈。

淞滬戰役雖以上海淪陷告終,但不但完全粉碎日軍「三月亡華」狂言,在戰略上成功將日軍移往中國東南,使日軍主力陷入中國西部山川河流眾多之地,從此日本在中國中的軍隊超過華北,日軍不得不沿長江向西仰攻。日軍擁有優勢於攻勢,雖然贏得一場場戰鬥,但卻一步步落入中國的大戰略泥沼之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552
資料解密:黃河花園口決堤 阻敵南下
2015/10/27 10:15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2:44:43 世界日報 記者朱蕾/紐約報導

根據新解密的資料及蔣介石日記所載,有許多事件都得到進一步的解釋。其中之一是1938年6月9日的黃河花園口決堤,當時造成上萬百姓傷亡。郭岱君表示,資料顯示,這不僅解救鄭州淪陷,這也是整個長期抗戰的布局之一,阻絕與改變日軍由北而南下的攻勢。但此一事件多年來一直被有心人說成是不抗戰的例證之一。但事實是黃河決堤早有議論。

郭岱君指出,抗戰開始的一期戰略目標有兩個:阻止日軍南下過黃河和誘日軍自西向東仰攻。德國顧問法肯豪森有詳細的報告,「北方最後戰線為黃河沿岸,宜作有計畫的泛濫以增厚其防禦力」。就是要決堤。當年6月2日日敵陷開封;3日,鄭州也危在旦夕。在此緊急情況下,第一戰區長官部急向蔣介石建議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造成平漢路以東地區的泛濫,以阻日軍攻勢。

當時軍令部長徐永昌在他於1935年10月15日的日記中寫道,「蔣先生看定日本是用不戰屈中國之手段,所以抱定戰而不屈的對策,前時所以避戰,是因為與敵成為南北對抗之形式,實不足與敵持久。自川黔剿共後,與敵為以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祇要上下團結,決可求得獨立生存,雖戰敗到極點亦不屈服」。

曾任武漢衛戍司令總司令的陳誠也說過,「敵軍入寇,利於由北向南打,而我方為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戰,誘敵自西而東仰攻。關於戰鬥序列,應依戰事發展不斷調整部署,以期適合機宜」。

郭岱君指出,通過研究很多當時參加黃河花園口決堤的人士的回憶錄和國防部的紀錄發現,原先不是選在花園口決堤。由於堤防太厚,決了幾天都決不開;而且當時還沒有洪訊,「那時擔心的不是水太大,而是沒有水」。因為是乾水期,很多當地居民當時認為不會有危險,所以拿了補助費也不搬走。然而一周後,在一場大雨過後,大水來了,才真正的把堤衝破了。黃河花園口決堤當時造成的死傷大約3萬人,但後來死傷更多,原因是水淹後引起傳染病,很多人染病去世。

這一決堤迫便日軍當時兩個最精銳的重兵團全部困在水裡,攻勢受阻,他們不得不扔掉所有重兵器。日本甚至從日本本島派船到黃河救援,將重兵團運到連雲港,再運到上海,整裝後再打。郭岱君表示,「這符合誘敵自東向西仰攻的大戰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487
蔣介石日記:「剿共」掩護 收復西南
2015/10/27 10:02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2:44:43 世界日報 記者洪群超/紐約報導

「要以剿匪為掩護,建立西南根據地」。郭岱君指出,從蔣介石1933年的日記中顯示,其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前的多年,便每周都在西北、西南頻繁考察,為抗日選擇四川作為根據地。而當時仍被地方軍閥勢力控制的四川和西南,蔣介石想到的是假藉「剿共」,來讓中央軍師出有名,迫使包括四川軍閥在內的各路地方勢力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同時避免被日方懷疑。

蔣介石日記顯示,在其定下與日進行「拖」字訣持久戰的大戰略後,便思考「大戰未起之前,如何掩護準備,使敵不加注意」,在1933年幾乎每周都前往西北、西南各地考察,並在日記中寫出各地考察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心得。蔣介石些真正目的很多國軍將領都不知曉。蔣介石最終在1934年選定四川,並看出地方軍閥盤踞,各有所謀,需「藉剿共以收復西南」,「以剿匪為掩護,建立西南根據地」。

郭岱君指出,當年蔣介石在江西開始的「剿共」,有意把中共的紅軍三面包圍,故意放出一面,把紅軍往西趕,中央軍跟在其後,一路把紅軍趕到川北。當紅軍進入四川後,盤踞當地軍閥所率川軍不堪一擊,只得求助中央軍,進而使國民政府成功打開四川大門,四川省得以歸入中華民國,讓國民政府控制四川,開始進行備戰建設。

蔣介石在成功控制四川後,日記中對抗日的信心立即與先前不一樣,更顯底氣十足,寫道:「我絕不怕戰爭,不過。我要做有計畫、有準備的戰爭;我們和日本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479
郭岱君「重探抗戰史」 揭歷史真相
2015/10/27 09:53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2:44:41 世界日報 記者洪群超/紐約報導

抗日英雄孫文佩(前排右起)、段烈及世界日報社社長楊仁烽、駐紐約台北經文處處長章文樑及聽眾專注聆聽郭岱君專題演講。 (記者許振輝/攝影)
分享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帶領12人團隊完成的「重探抗戰史」第一卷,以2006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為主要研究史料,不僅解密了蔣介石抗戰前後重大決策的緣由,亦就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松滬戰役、南京保衛戰與大屠殺等重要抗戰事件提出新觀點。25日郭岱君在紐約世界日報演講「不容青史盡成灰:重探抗戰史」後舉行簽名會,回應熱烈。 聽眾大排長龍,讓郭岱君簽名並與其合影。
郭岱君指出,蔣介石日記忠實記載了其作為抗戰時期中國軍政領袖及最高統帥的決策思維和心路歷程,讓過去撲朔迷離的事件忽然形成完整的邏輯脈絡。「重探抗戰史」由美、台、中、日、英五國學者運用最新史料,從不同角度共同探究抗戰,尤其是有六位日本學者的參與,讓研究成果更加客觀嚴謹,參與的日本學者亦承認日本侵華戰爭乃「不義之戰」。

全書指出日本當年侵占東北後,並不想大規模對中國用兵,只想維持中國的分裂割據,反而是蔣介石所奉行且堅持的大戰略,一步一把將日軍拖入中國戰場的泥潭之中。而研究所還原的蔣介石所確定的奉行持久戰、消耗戰、誘敵深入原則的大戰略,則把武漢淪陷之前的戰役前後邏輯聯結為整體,解密蔣介石「誘日軍深入」、戰而不屈、拖死日本的戰略意圖,並對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等抗戰關鍵點做出新的解讀,也對其歷史意義提出新觀點。希望所有中國人從這一最新史實中學習反省,以策勵將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475
「若非抗戰勝利 台灣恐成第二個海南島」
2015/10/27 09:06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2:44:39 世界日報 記者洪群超/紐約報導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25日以「不容青史盡成灰:重探抗戰史」為題,在世界日報紐約總社發表演講。 (記者許振輝/攝影)
分享「有人講日本最後投降是因為兩顆原子彈,我們的答案是『不是』。」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25日在紐約的「不容青史盡成灰:重探抗戰史」演講中指出,通過對蔣介石日記為主的中日新近公開史料進行兩年多的研究證明,蔣介石不僅從未消極抗戰,而是深知中國軍力薄弱,以迫日軍從東往西仰攻的「大戰略」,韜光養晦,積極備戰,並以堅毅不拔的統帥意志及「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國際前瞻,讓中國抗日,苦撐待變,成為世界大戰之一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並讓貧窮落後的中國擺脫次殖民地命運,躋身世界強國,參與聯合國的締造。
為慶祝世界日報創刊40周年及抗戰勝利70周年,郭岱君25日獲邀在世界日報紐約總社發表「不容青史盡成灰:重探抗戰史」主題演講,發表其帶領的來自美、台、中、日、英五國十餘名學者對蔣介石日記為主的新近史料所做研究成果,解答這段歷史70年以來「說不清、說不明白、甚至說錯」的諸多細節與謎團。當天也是抗戰勝利光復台灣70周年紀念日。

郭岱君指出,蔣介石作為抗戰時期的中國軍政領袖,其日記清楚記載這段時期的決策思維和心路歷程。蔣介石在日本侵略中國伊始的消極抵抗策略曾廣被詬病,但從其日記中顯示,蔣介石是看出當時中日國力懸殊,無力抵抗,且中國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情況,若迎戰日本,必敗無疑,從而做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決定,並定下「在久而不在一時」的持久戰大戰略。

「我伸則國屈,我屈則國伸」。郭岱君指出,通過對蔣介石日記的研究,清楚證明蔣介石早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多年之前,便有與日本決戰的決心與準備。蔣介石每天在日記上記下「雪恥」,且甘背罵名「與倭暫睦」,「藉剿共以定西南」,選定四川做建設抗日大後方根據地,推動「新生活運動」以達戰時可動員百姓之功,在各方面積極備戰。

郭岱君指出,「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抗日」的說法是「完全錯誤」,反而西安事變打亂了蔣介石的備戰計畫,使全面抗戰提早,導致中國的八年抗戰極為慘烈。

郭岱君也指出,蔣介石日記表明蔣介石堅持大戰略布局,迫日軍戰線主軸從華北改至華東,主動挑起「淞滬會戰」,屢敗屢戰卻「戰而不屈」,包括「有計畫」讓黃河決堤,讓日軍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戰泥沼。此外,蔣介石還以國際視野,堅持中日之戰必須與世界大戰同時結束,藉機一舉結束中國次殖民地地位。

郭岱君表示,蔣介石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抗戰的中流砥柱地位毋庸置疑,蔣的日記顯示對大戰略的堅持與貫徹,作為領袖的堅毅信念及對國內外形勢的高瞻遠矚,使中國抗戰最終取得勝利。

郭岱君指出,蔣介石的三點抗戰初衷,除了有收復東北,擺脫次殖民地命運外,還有「收回台灣」,「沒有抗戰,就沒有現在的台灣」。郭岱君指出,若非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要麼和日本一樣淪為戰敗國,要麼落入中共之手,「成為第二個海南島」,歷經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浩劫。郭岱君指出,對抗戰史的研究,主要是「以史為鑑,才知道明天要往什麼方向走」。並期待各方城市面對歷史,摒棄成見,共修抗戰史,成為亞洲一股穩定向上的力量。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章文樑,僑教中心主任王映陽,世界日報北美總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社社長楊仁烽,總編輯翁台生、公共事務處處長劉其筠及紐約僑學界多人出席,均指出牢記抗戰,且摒棄成見對抗戰史進行客觀研究的重要意義。講演會並邀請段烈、舒中友、湯寅山、郎建榮等抗戰老英雄及家屬到場,並獲章文樑頒發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紀念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448
完整詮釋中華民國歷史 總統責無旁貸
2015/10/26 15:53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6 02:26:03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馬總統昨天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七十週年的演說中,以沉重的口吻,呼籲「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說來傷感,哪有國家在建國百年、收復失地七十年後,還在為國家定位而內部鏖戰不休的?更何況,這個定位還包括認同、歷史詮釋問題,乃至國家安全?這個從李登輝時代就被製造出來的麻煩,恐非三五年就能解決;難怪馬總統強調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責任。

認同本身就和歷史的詮釋是糾結不清的,但台灣的這個歷史和認同的纏結,卻更是特別,它毫無疑問的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引發整個東北亞的動盪。因為台海的不穩定,足以誘發朝鮮半島的動盪,而這將是美國在東北亞的最大惡夢;這是美國國防部官員都承認的。

這也是為何美國乃至東亞的利害相關者,都希望台海能「維持現狀」。由於這可能的潛在危機無法解決,各方都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將之管控在不致惡化的情況下。無疑,馬總統以「九二共識」的訴求,做到了這點。這就是台海的現狀,這也是蔡英文的大挑戰。

一向以來,馬總統的作法是用平舖直敘的方式,把過去相關歷史,以總統的身分與高度,做較完整的陳述,並將之做最終定調;從九二共識的提出到今日,都是如此。他顯然希望用此一方式,把這個相關的議題穩定下來。這毋寧說是一個有雄心、也相對負責任的態度。

然則,馬總統的演說雖然勾勒了相關完整史實;但美中不足的是,馬總統並未將一九五○年韓戰以降的所謂「台灣地位未定」之說,給予清楚的批駁;而台灣當下的主要亂源卻均發軔於此。

馬總統在明年五月任滿前,仍有幾次公開宣示其理念之機會,以馬總統對其歷史定位的重視,相信應會對中華民國這一段過去苦難的歷史,有個清楚的詮釋與交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1203
馬總統: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的深層意義
2015/10/25 20:32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5 02:45:49 聯合報 馬英九
今天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我要向國人說明今年擴大紀念的深層意義。

一、我國抗戰對二戰勝利有重大貢獻

八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歷經大小戰役四萬次,國軍輸多贏少,官兵傷亡三二二萬人,亦遠超過日軍。但國軍寧死不降、奮戰到底,以空間換取時間,終獲最後勝利。

珍珠港事變後,中國加入同盟國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說:「二次大戰勝利的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全力堅持對日作戰,避免日本與德國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線。」英國牛津大學歷史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在《被遺忘的盟友》書中更強調:「同盟國能在歐、亞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多靠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兩人充分說明我國抗戰的艱辛,與對二戰勝利的重大貢獻。

二、臺灣抗日比大陸早四十二年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割讓臺灣開始,比七七事變早四十二年。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一八九五年)四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隔年又寫「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深刻反映當時臺灣人的痛心與無奈。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一八九五年五月日軍在北臺灣澳底登陸開始,直到一九一五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廿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

日軍攻臺時各地戰鬥慘烈,日軍費時六月、多次增兵才結束這場「乙未戰爭」。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與近衛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在臺灣。根據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將近當時人口四%。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二年,日本總督府單以「匪徒刑罰令」便誘殺臺灣抗日志士一一九五○人。

臺灣抗日志士,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臺中的林朝棟,彰化的吳彭年、雲林的李品三、屏東的蕭光明,領導游擊戰的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民國成立後返臺參與或資助抗日的羅福星、林祖密等。

一九二○年代起,臺灣抗日志士開始推動非武裝抗日,包括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簡吉等組織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農民組合,爭取設立自治議會,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展開地下抗日。抗戰時期,李友邦組編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翁俊明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李萬居等參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丘念臺組織廣東東區服務隊,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謝東閔、黃朝琴、連震東等均立志光復臺灣。在在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三、國父革命建國,因甲午戰爭而起念,因乙未割臺而起義

因為清廷甲午戰敗,國父 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決心推翻滿清,又因乙未割臺,國父乃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一八九七年陳少白來臺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一八九九年國父更親赴臺灣,在臺北長沙街與臺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民國成立後,國父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臺灣」為「失地」,民國十二年在日本神戶,更力勸日本勿作西方霸道之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之干城。

日本覬覦東北多年,《馬關條約》割讓領土原有遼東半島,但因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而未如願。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軍侵佔東北,隔年成立偽滿洲國,九月十三日蔣中正委員長於日記自期:「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民國廿五與廿七年時,他兩度闡述國父遺志為「恢復高(麗)臺(灣)、鞏固中華」。民國卅年十二月九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當然包括《馬關條約》在內。

四、《開羅宣言》是光復臺灣的關鍵

民國卅二年十一月底,中、美、英三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並在《開羅宣言》中明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與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卅四年七月廿六日,我國與英美共同發布《波茨坦公告》向日本招降,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署《日本降書》,其中第一段與第六段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內容。

鑑於《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日本降書》彼此環環相扣,因此均具有拘束簽署國的效力。而民國卅四年日軍向我國軍投降後,中華民國立即開始統治臺灣。我國的依據不僅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更重要是依據這三項戰時國際法律文件。事實上,美國及日本所出版的官方條約集均分別收錄此三份文件,《日本降書》更收入《美國法規大全》及《聯合國條約集》,都具有國際法效力。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雙方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會。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第廿六條,乃授權未參加和會的參戰國與日本另訂和約。因此在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中華民國與日本在臺北簽訂《中日和約》與《照會第一號》,作為《舊金山和約》的延伸,並在同年八月五日生效。其中《中日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群島主權,第四條日本承認《馬關條約》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第十條承認臺澎地區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照會第一號》更明文規定臺灣、澎湖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中華民國光復臺灣」獲得再確認。

五、中日兩民族應「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

回顧歷史,中、日兩大民族的恩怨超過一二○年,縱使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造成我國二三○○萬軍民傷亡,以及迄今傷痛難平的慰安婦,日本政府終須面對反省。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也留有若干建設,例如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惠澤臺灣農民,我們自應肯定。展望未來,唯有秉持這樣「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兩大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今天我們擴大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一二○年來,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侵略東北,蔣中正委員長乃主張收復臺灣,先在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開羅宣言》中要求歸還東北、臺澎。因為抗戰勝利,臺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最後更因為保衛臺灣、建設臺灣,中華民國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與繁榮。因此,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90828
馬總統:台灣抗日比中國大陸早
2015/10/19 18:25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19 03:01:33 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潘欣中/屏東報導

總統馬英九參訪六堆忠義亭,由竹田鄉長傅民雄(右)介紹忠義亭的歷史。 記者翁禎霞/攝影
分享總統馬英九昨天南下屏東重提台灣人抗日歷史,他說,有人說台灣人沒有抗日是「完全錯誤的」,1895年的乙未戰爭就是台灣人抗日的證明,而且還比中國大陸抗日早了數十年。
馬英九指出,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後,日本人為接收台灣引發的乙未戰爭就是台灣人最早的抗日行動,當時的死傷比例比後來中國大陸的8年抗戰還要大。

「有人說台灣人沒有抗日,那是完全錯誤的,是對台灣歷史不夠了解」,他說台灣人早就抗日了;當年丘逢甲在1895年曾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隔年又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正是讓台灣心痛的歷史;今日除推動和平,歷史更不能遺忘。

馬英九昨天是南下參加六堆忠義亭的揭牌儀式,之後前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參觀「義起雲湧」乙未戰爭二甲子紀念特展,再轉往佳冬蕭家古厝。

馬英九昨天由蕭家古厝管委會主委蕭義雄等人陪同參觀古厝,還有保存抗日彈孔痕跡的步月樓;他說,從蕭家古厝的格局陳設和先人留下的對句和訓詞,它不只是座優美古厝,還傳承了傳統倫理美德及先人的硬頸精神,讓人敬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88465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