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馬總統上台後,以募兵制做為軍事轉型的重點。沒想到,八八水災暴露國軍指揮體制種種缺失,參謀總長在現有體制下難有作為,國防部組織改造的老問題再次浮現。我們認為,軍事轉型不能僅限於募兵制,國防部尤須大破大立,裁撤參謀本部及各軍司令部,同時增設聯合作戰總司令部做為配套,否則馬總統一心推動的募兵制將徒勞無功,所有改革又回到原點。
國民黨籍立委鍾紹和最近結合一批退役將領,研擬《國防部組織再造》和《如何強化國防部文官角色之研究》等兩份報告,災前以急件送交馬總統、行政院劉院長、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和國防部長陳肇敏。據稱,馬總統非常重視這兩份報告,行政院劉院長亦批示將報告「列管」,大有除舊佈新的決心。如果層峰認可,國軍史上變動幅度最大的一次組織再造,有可能因水災的教訓而浮出檯面。
目前國防部組織最嚴重的兩個問題是,參謀本部角色混淆和三軍司令部定位不明。這是一個老問題,早為軍內有識之士所詬病,但不敢公開碰觸此一敏感神經,否則下場堪憂,而這些恰恰是國防轉型最核心的部分。既然馬總統決心推動募兵制,何不一併進行國防部組織再造,從基層到高司單位,畢其功於一役,使改革發揮最大效果。
按現行國防部組織法,參謀本部係國防部直屬機關,平時雖有建置的聯合作戰指揮機制,但其並非軍事機關,對三軍部隊亦無實質上的指揮及命令之權,只有在戰時承國防部長之命才能指揮軍隊作戰,導致參謀本部對軍隊在指揮機制上,出現平時與戰時不一致的現象。如參謀總長在這次救災行動中毫無著力點,一旦戰事發生,以目前的指揮機制很難立即做出反應,後果難以想像。
除此,陸軍、海軍、空軍、聯勤、後備和憲兵等六個司令部均為軍事機關,平時對其所屬部隊具有指揮與命令之權,戰時卻由參謀本部接管,不在指揮鏈之內,造成龐大冗員(戰場游將)無法安置。假設作戰失利,是參謀本部指揮不當,抑或各軍司令部平日練兵不嚴?責任歸屬難以釐清。
立委和退役將領在報告中向層峰建議,撤銷參謀本部和三軍司令部,其職能整併於國防部新設的軍令體系之下,三軍司令部降編為局,專司常備部隊基礎訓練(為用而訓),在國防部部本部形成軍政、軍令、軍備等三大體系;作戰指揮則由單獨新編的聯合作戰總司令部負責,同時主掌部隊駐(基)地訓練(為戰而訓)達到平戰結合。
另聯勤和憲兵司令部均降編為指揮部,為聯合作戰總司令部所轄;後備司令部則整併在國防部的軍備動員系統之內,而不能如目前規畫併入陸軍司令部。如此權責分明,亦收精兵簡政之效。
國防部落實「文人領軍」原則,為馬總統所念玆在玆。但「國防二法」(《國防法》及《國防部組織法》)公布迄今七年,國防部仍未有文職人員擔任常務次長,國防部部本部的文職人員晉用比例亦未達法定最低員額。按規定,國防部文職人員晉用不得少於編制員額的三分之一。然而,截至今年三月底,國防部部本部現有文官一六五人,未達法定員額最低編制的二百零四人,恐將受到監察機關的糾正或彈劾。
另外,在目前軍轉文部長的領導下,國防部高階要職文官均由軍轉文的文官充任,無一擔任常務次長,由其他部會遷調到國防部的高階文官,更是鳳毛麟角,形同軍人領軍,導致國防部的組織文化難以扭轉。坦白說,不能落實「文人領軍」,是馬總統國防改革政見難以推動的原因之一,這是結構性問題,須以國防部組織再造的方式解決,不少退役將領也認同這個看法。
大水無情,改革有望。為今之計,就是加快「文人領軍」原則,補足文職人員晉用比例,經由組織再造,重新規定國防部軍政體系的文官晉用不得少於三分之二、軍令體系的文官晉用不得少於三分之一、軍備動員體系的文官晉用不得少於二分之一,藉以軍民結合,指揮作戰體系全由專業軍人擔任,達到軍文分工,真正回歸到民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