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裔议员候选人的“中国民主观” (2010-02-22) |
曾飚 http://www.zaobao.com/yl/tx100222_001.shtml
2010年是英国大选年,出现了六名华人议员候选人。2月12日,这六名候选人在伦敦西敏寺议会集体向华人社区拜年,英国时政网站“英伦在线”记者分别采访了其中四名候选人,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你认为西方民主适合中国吗?”
对于中国民主化的问题,来自大陆的吴克刚对中国近年来民主化进程表示乐观,“中国政府,中国的老百姓,也知道中国的民主不是很完美,给予一定的时间,中国的民主会越来越进步”。
从香港移民到英国的李泽文认为,“中国人做得对,优先考虑养活自己,然后教育民众,我不认为中国没有民主,有些地方有选举,形式不同”。他也比较了新加坡与俄罗斯,前者的一党制度持续了很多年,俄罗斯发展了民主,但是没有经济和教育,民主化带来了动乱和腐败。他表示不愿意用“盎格鲁—萨克逊的民主观”来看中国,因为那仅仅是民主的一种形式。
来自新加坡的自民党候选人杜淑真认为中国的农村选举是一个进步,“中国政府在改变,但是在控制节奏,中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国家稳定,不会向西方民主敞开大门,因为中国人习惯了专制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国政府需要时间去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是非常宝贵的。政府不能告诉人民政府需要什么,最终是民众告诉政府人民自己需要什么” 。
独立候选人成世雄认为“中国的政策,由中国人决定,不是我们来决定。我觉得中国人很满意他们的政策。这里有民主,也有无家可归者。决定往哪里走,人权问题取决于你怎么看它,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所谓知人论世,四位候选人虽然不是政治学者,但是在英国能够站出来参选,代表了华人政界的精英,具备做事的经验。四位候选人阅历丰富,在英国生活超过二十多年,服务于警界、商界、医院和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各自的领域,做到了相当高级别。对于英式民主认知,超过普通华人,比如成世雄从外卖店主做起,积极投入英国地方政治,从镇议员、市议员、郡议员一路走来,如今他一家三口都担任不同级别的议员,深谙英国民主政治的实战之道。
四候选人积极看待中国民主化
显然,四名候选人对中国的民主化都持积极态度。他们对于民主模式持有多元的看法,这点倒是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民主模式分中西之别,似乎是这四位候选人脑子里的一个常识性预设,但是在中国大陆民间,这个立场备遭冷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自诩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常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举,遭到嘲讽。在访谈中,四位候选人对于西方民主模式是否适合中国都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基本上理解中国民主的现状。
理解中国民主关键,也许不在立场,而在事实。2009年,旅英华人学者刘瑜在大陆出版《民主的细节》一书,通过海外生活感受,阐述民主对具体生活现实的影响。有趣的是,那种民主的氛围和境界,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依然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景。
现在四位候选人对于中国民主的印象,基本集中在农村选举和经济成就。这两点确实是英国媒体近年来传递给英国人的两个关键意象,中国经济成就不用多说,农村选举的纪录片在BBC曾经多次播出。除此之外,中国本土民主进程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比如,党内民主、人大代表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等等。也许随着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他们对中国民主化前景乐观的情绪会出现波动,甚至会改变对于民主模式的宽容立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少中国大陆生活经验,将来可能对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诸多事实的界定,都会出现分歧。
中国的民主化路线图要靠中国人来制定,看来是海内外华人的主流看法。问题是,制定这张路线图的权力,如何分配?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悖论,对于习惯了在成熟的民主社会生活的华裔政治人来说,这将是挑战他们对中国民主事实认知的一个测验。就好像对于外国人来说,看到留学生吃饺子,到唐人街看舞狮,就算是领略了中国文化,但是作为中国的局内人,这些够吗?
作者是“英伦在线”网站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