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經新聞」連載的「鄧小平秘錄」今天報導,一九八九年五月下旬,中共當局企圖武力鎮壓已迫近,當時避免流血的唯一方式是學生撤出天安門廣場,但是要學生撤退困難,結果學生拒絕撤退,中共血腥鎮壓成為定局。
「秘錄」指出,五月中旬學生開始絕食後雖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的運動,但參與運動的知識份子領導能力有限。二十日宣佈戒嚴令後,大半知識份子主張應撤出廣場,結果卻未能如願。
中國社會科學會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包遵信曾在天安門事件後為文指出,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濤本有機會說服學生撤出廣場,但負責廣場總指揮的柴玲突然改變心意,拒絕月底撤出廣場。柴玲的先生封從德則在「天安門之爭」一書中指出,五月二十五日晚上開始的民運領袖會議,九成七對撤退投反對票,柴玲只是加以宣佈。
在學運扮演軍師角色的王軍濤認為學生若不撤出廣場,中共行使武力已是不可避免,開始著手學運遭鎮壓後,主要學生領袖逃往海外的準備。天安門血腥鎮壓後,王軍濤、王丹和包遵信在國內逃亡,三人在十月底以前都被逮捕,但多數民運領袖逃到海外。
中共當局在天安門事件後指出反革命暴動的黑色打手「三所一會」,包括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所和一個學會,它們都被視為是趙紫陽的智囊團。「三所一會」直接的罪狀是五月十九日晚上發表的聲明,中共斷定它們和鮑彤關係很深,後者洩露戒嚴令等情報造成學運對抗政府的行動。但是,鮑彤事後一貫否認這項指控。
鮑彤於五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送到北京市北部的政治犯監獄「秦城監獄」,這是鄧小平等元老和李鵬總理等保守派決定武力鎮壓而進入具體性作戰的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