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生活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印度】姬蘭‧德賽伊的失落的遺產
2007/01/15 22:24 瀏覽978|回應0推薦0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報月刊》200612 /傅正明


《失落的遺產》The Inheritance of Loss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正值印度境內作為少數民族的尼泊爾人獨立運動爆發之際。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退休法官派特爾(Jemubhai Popatlal),他和成了孤兒的孫女賽(Sai)、家庭廚子一起住在喜馬拉雅山山腳下噶倫堡(Kalimpong)的一所古宅裡。法官有一桿獵槍,還有英國食品,因此成為打家劫舍的尼泊爾人光顧的地方;16歲的賽愛上了她的數學老師吉延(Gyan),但吉延是尼泊爾人,後來捲入獨立運動;廚子的兒子比居(Biju),是遠在紐約的非法移民,他的故事成為小說另一條平行發展的情節線索。

德賽伊在一次訪問中表示,她過去只關心自己的小天地,無心了解別人的生活。對於印度的那場叛亂,她那時由於年輕而難以理解。15歲那年,德賽伊離開印度到英國住了一年,此後在美國讀書。她自身在西方世界沒有感到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因此對移民問題並不敏感──是生活和寫作拓寬了她的視野和社會關懷。

《失落的遺產》是一部探索人際關係中不同的「愛」的作品。小說中的賽略帶作者的影子。這個「生活在印度卻格格不入的印度人」,原來有自戀傾向,她把滿溢的自戀之水引導到外部世界,衝破了門第束縛,落入浪漫情網;吉延的父親是茶園的廉價勞工,住的是泥牆茅屋,與派特爾的法官職銜和賽的英國化優裕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有理想傾向的吉延,愛戀賽卻憎恨她所代表的印度社會,在矛盾的情感中撕裂著──他無法把自己窒息在愛巢,籠罩在她的優越地位的陰影下;他更愛自由,結果加入尼泊爾人的叛亂之中,力圖在政治鬥爭裡尋找人生意義──失戀的賽最後決定移民美國。

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派特爾疼愛他的孫女,也愛他視如親人的一條小狗。但是,在作者幽默的筆下,他是一個「可笑的印度人」,一個厭惡、憎恨自己的人。從穿插小說的派特爾的回憶可以看到,主人公40年代在英國學習時,原本滿懷理想,可是,僅僅由於不同的膚色,他被冷酷傲慢的同學奚落;在公車上,英國婦女不願與他同座──二等公民的恥辱感促使他恨自己的膚色,恨自己操英語時所帶有的印度口音,以至自己的氣味,憂鬱得甚至忘記了怎樣發笑;他同時感染了英國人的偽善和傲慢,開始厭惡自己的同胞,厭惡自己的「土包子」妻子;尼泊爾人的闖入更使他蒙受羞辱──暴民來了,他被迫為他們端茶,把他們當客人一樣接待。在這樣的情境中,作者寫到,「賽和廚子都必須把他們的目光移開,佯裝沒有看見法官和他所蒙受的羞辱……這是一件極為可怕的事情,一個驕傲的男人在屈辱中,可能會殺害目擊者。」

忠於派特爾的廚子把賽當成自己的孩子照料,但他更疼愛、更牽掛的是遠在紐約的兒子比居。他誤以為兒子到了美國就是進了天堂,可以幫助朋友移居美國。可是,沒有綠卡的比居連「沙發、電視和銀行戶口」的美國夢都無法實現──他在印度人開的餐館裡打廉價工,住在老鼠成群的地下室,因此不斷跳槽,還要東躲西藏以防員警搜查。不過, 從美國歸來的比居已經無法植根故土,他心靈的歸宿還是美國。

德賽伊在《失落的遺產》中描寫的,幾乎都是無力無根的小人物,他們感到時代脫節了,地方錯位了。但是,他們的命運卻可以引起讀者思考當代重大的國際問題與箇中關聯:後殖民,階級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族群矛盾和暴力活動,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誠如本屆布克獎評委主席李(Hermione Lee)指出:「德賽的不尋常之處,是她具有承繼文學遺產,尤其是奈保爾、魯西迪和納拉揚(R. K. Narayan)的意識,但她的拓荒是有創意的。」據德賽伊本人的解釋,書名中的「失落」,表示出她的小說人物在印度的迷失、困惑或失去信心,這種迷失感彷彿傳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一種在東西方文化的夾縫中生活的滋味。

可以說,法官派特爾的形象,具體地反映了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病態結果﹕化解了民族矛盾的印度獨立運動,並沒有化解印度內部的民族矛盾;後殖民的印度,同樣存在濫用權力和腐敗的問題。

德賽伊把尼泊爾人的叛亂歸咎於他們沒有政治和經濟權利。可是,消費性的多元文化,並沒有著手探討當代世界的極端傾向和暴力的根源;經濟上的全球化只是對大多數人的一種不公平的「現代性」許諾。如德賽伊寫到的那樣,「現代性,在其最低劣的形態上,今天看起來是個新商標,明天看起來只是一片廢墟而已。」全球化也許像藥棉一樣,可以輕輕拭擦歷史傷口表面的血污,但卻不能治癒;它給許多人帶來的失去安全感的心理恐懼,像夢魘一樣揮之不去。

儘管如此,德賽伊塑造的人物仍然試圖創造有意義有尊嚴的生活。作者筆下的淅淅瀝瀝的雨季,雨後滿地滋長的怪異蘑菇,也許就象徵著我們這個世界紛至沓來的難題,以及在山頭閃爍著希望的火星。

姬蘭德賽伊(Kiran Desai)早在1998年,就以處女作《芭樂園的喧鬧Hullabaloo in the Guava Orchard番石榴園裡的喧鬧)獲得文壇好評。據說先後有十家出版社拒絕出版《失落的遺產》2006年該書獲布克獎。

姬蘭德賽伊197193生於印度,現在仍在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創造性寫作課程(Creative Writing Course)。早在1998年,德賽伊的首部小說《番石榴園裡的喧鬧》即獲盛讚,《紐約客》New Yorker)和Mirrorwork兩大雜誌均對其有所摘錄,它還被收入了Salman Rushdie的「50年來的印度文學」作品集,最後贏得了貝蒂特拉斯克獎(Betty Trask Award)。

本文於 2009/02/10 23:05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203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