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vian • 9:37 am
韓國拼命培植公立明星高中 台灣卻搞民粹
只會越差越遠
-------------------------------------------------------------
選錯人了 • 12:27 noon
只要馬總統還在位, 教育部部長也得繼續消滅明星高中. 因為12年國教是老馬的政策, 而 "專家們" 都認為明星高中是12年國教的大石頭.
-------------------------------------------------------------
xxSCFtw2 • 1:54 noon
很高興中時出了這麼一篇社論,不過我想教育部和所謂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裡的那些智商180目光如豆權力如天的買辦不會受影響。
『這個陣營沒有說服多數家長接受這樣的觀念,卻反過來要用入學方式的改變強迫家長接受這樣的結果。這不是尊重民意,而是踐踏民意。』 —– 廢死政策的情況類似。買辦來的東西說服不了人,就用手上的權力蠻幹,強姦民意。
從前有過很多聰明人買辦共產主義,然後用武力蠻幹,背後是智能自恃和道德自恃,白老鼠成萬上億,死不完的。
中華民國走到今天還有這樣的事,民選皇帝與所謂的專家結合,強姦民意卻自命改革,仿如外星神聖降臨中世紀古國,拯民救世,我等納稅人白老鼠而已~~~ ^_____^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7000884-260109
社論 - 不要消滅公立明星高中
2014年11月07日 04:09
本報訊
基北各縣市決定明年不再辦特招,如何有效利用會考成績來決定超額比序的分發,成為下一階段12年國教入學政策制訂的焦點。此時教育部應放緩決策腳步,重新檢討12年國教入學政策;尤其應當思考,在所得和財富分配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是否應當允許並鼓勵公立菁英高中繼續存活,以確保教育機會的均等化。
教育部12年國教「免試入學」方案的出發點,是要壓抑學科競爭,不讓考試表現成為主要的分發依據,以求學生「快樂」上學,沒有壓力。公立的著名高中將因此失去其特色,進而消失;這樣的想法在都會地區遭到很大的反彈。為了降低反彈,該部想出了所謂的「先免後特」,也就是先辦「免試升學」,再讓明星高中辦理特色招生(特招)。不過又規定特招的名額有上限,且要逐年降低。所以,長期而言,還是要消滅公立明星高中。
整個方案的最大盲點,是弄不清楚家長對學科教育的需求心態,和入學所決定的分配方式,兩者之間的先後順序。主張打倒學科競爭的陣營,希望家長不要計較分數,應當接受學生就讀社區高中和就讀明星高中一樣好的觀念。問題在於,這個陣營沒有說服多數家長接受這樣的觀念,卻反過來要用入學方式的改變強迫家長接受這樣的結果。這不是尊重民意,而是踐踏民意。
果然,今年第一年辦理,就問題百出。明星高中所在的都會區,其大多數家長能接受的公平分發標準,就是當總積分一樣、多元學習一樣時,應當比學科總成績。但問題在於,成績好的被分發到社區高中,成績差的被分發到明星高中,於是天下大亂。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民怨會不斷產生、累積。長期而言,公立著名高中歷經浩劫,最後必然走上被消滅的道路。從世界各國的經驗可以證實,明星高中不會被消滅,私立的將取而代之。於是,經濟條件好的父母,把自己的兒女送進私立菁英高中,進而考上頂尖的大學;條件差的家庭,只能屈就於公立高中。長此以往,所得分配必將持續惡化,社會階層的流動將限於停滯,嚴重不利於菁英教育機會的均等化。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教育部先應當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部長的任期有限,然而任何一位部長所遺留下來的政策,都會影響幾個世代的未來。教育部應當認真研究先進國家從打擊公立高中菁英教育轉而重新重視的歷程。相信經過研究,教育部不但不應消滅公立明星高中,反而應當維護這些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準此,就當前教育部和基北區教育局處的爭議而言,教育部應當接受台北市的建議,從善如流,不要再做無謂的堅持。公立菁英高中以後既然沒有特色招生,要維持他們的生存,必須一考兩用,也就是會考兼具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的功能。總積分和多元入學的優先比序,已經可以在全國多數地區達到免試入學的功能,剩下少數有競爭性的都會地區,就應讓會考擔負起區辨的功能。
要達到這個功能,應用量尺,也就是學生各科優劣相對於全體考生的比率,予以加總,而非使用粗糙的3個等第和4個標示。日前教育部次長林淑真對台北市方案曾提出一個問題:「標示2A++竟贏5A++的學生,家長能接受嗎?」這樣的問法表面上尊重學科表現,其實剛好相反。另外一個更正確的問法是:「比較各科成績相對於所有考生成績後,五科總成績比較高的學生,贏過比較低的學生,家長有何不能接受?」反之,如果一個學生表面上有5個A++,但其總分輸給另外一個表面上只有兩個A++的學生,家長能接受嗎?
依據測評原理,量尺最能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等第和標示是要用成績表現又不甘願用成績表現所設計出來的違章建築。教育部設計的分級,對於中段學生尤其可笑,以總分100為例,大約30到85分的都是B級,就算其中再分3等,每一等級也近19分。坦白說,如果所有大學也都用這樣的等級來衡量學習表現,台灣的菁英大學也可以關門了。
我們希望教育部能放下執著,重新檢視自己的「理念」。更重要的,要確保教育機會的均等,讓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家庭也有機會讓他們的子女上公立菁英高中,這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