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地球村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歐洲各國用公投來決定核電存廢的種種現況 by 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 2013-3-8
2013/03/11 14:56 瀏覽3,749|回應1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tina2008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雇貓
SCFtw2

.

這則新聞的標題與內容非常不稱,所以我不讓這個標題出頭。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744777.shtml
公投非核家園 奧地利35年不悔
【2013/03/08 聯合報】【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 2013.03.08 02:47 am

歐洲有關核電存廢的辯論已將近半世紀。用公投決定核電去留、建不建新核電廠,對歐洲國家已司空見慣。奧地利是第一個藉由公投成為「非核家園」的國家,至今卅五年不悔;瑞士已就核能議題辦過四次公投,每次都有不同結果。

北歐的瑞典曾透過公投決定棄絕核電,但是非核的期限未到,倒是民意先變化,讓政府改變決策。至今瑞典仍有十個核子反應爐持續運作,甚至還輸出電力。

奧地利 放棄未曾運轉電廠

奧地利在一九七一年決定在首都維也納西北邊六十公里遠的小鎮興建首座核電廠。原定一九七六年完工運作,因工程延宕近兩年。

就在核電廠幾近完工之際,奧地利政府在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為該不該使用核電舉辦公投,百分之五十點四七的投票者反對使用核電,未曾發電的新電廠就此廢棄。

電力公司評估這項決定的代價約十億歐元,但奧地利至今堅持反核。奧政府希望更多歐盟國家加入非核家園行列,奧地利環境部長貝拉科維奇去年仍說:「安全第一」。

義大利 堅定發展再生能源

義大利在一九八七年俄國發生車諾比事件後,透過全民公投立即關閉國內所有核電廠。前總理貝魯斯科尼在二○○八年金融危機、電價高漲之際,以減少對國外能源依賴為由,擬在義大利重啟核電,當然引發重大爭議。

義大利原訂在二○一一年六月舉辦公投,不料三月就發生日本福島核災。老貝當時聲望日低,義大利又與日本一樣,常有地震、甚至還有火山,義大利民眾也就以九成四的公投結果宣示不要核電。

擁核的老貝也只能坦承失敗,並表示:「我們或許要對核電廠說再見。我們必須堅定地發展再生能源。」

瑞士 反核擁核還沒搞定

人口只有約八百萬人的瑞士,只要十萬人連署就可提案公投。過去針對核電有關的公投就有四次,題目各自不同,有針對「要不要全面廢核」、也有地方對「當地核電廠要不要更新、延長運作」公投。瑞士的公投結果也因時空不同,反核與擁核結果都出現過。

瑞士政府在福島事件後宣布,目前瑞士境內還在運作的五座核電廠將在二○三五年全部除役,讓自車諾比事件後就未再興建新核電廠的瑞士成為無核家園。不過,反核團體仍計畫推動全國性公投,希望將期限提早到二○二九年,目前連署人數已快達公投門檻,最快今年底,瑞士可能為核電議題辦第五次公投。

瑞典 推翻原先廢核目標

瑞典在一九八○年舉行核能政策公投,當時以三個選項供人民選擇,最後決定在二○一○年讓所有核電廠停役、也不再建新核電廠。

不料,後來換黨執政、加上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等變化,二○○九年聯合政府推翻原先的廢核目標;即使去年瑞典的老舊核電廠爆發安全問題,但瑞典政府還是計畫再興建新核電廠,曾經有過的「非核家園」目標已不復存在。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34449
 回應文章
2013-3-24 聯合報社論〈德國廢核 綠能面臨另類生態難題〉
2013/03/26 15:51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雇貓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SCFtw2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784162.shtml
德國廢核 綠能面臨另類生態難題
【2013/03/24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 2013.03.24 01:44 am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梅克爾政府為達成在二○二二年實現非核家園的目標,正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但在衝刺綠能的同時,卻導致若干地區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其中甚至包括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古老櫸木森林。保育人士認為,這已演成想要保護環境卻反而重創環境的矛盾現象。

發展再生能源,卻使得既有的自然森林遭到嚴重破壞,主要原因是:德國地方政府為興建再生能源的電力輸送網,必須伐除森林以便新的電網通過。同時,在綠能政策掛帥的形勢下,木材價格高漲奇貨可居,國營林業公司或為了巨額利潤或純粹出於官僚心態,毫不心疼地伐除大片森林。

在綠能浪潮下,德國遭殃的不只是森林,還包括田野景觀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諸如:為提高替代能源比重,不少草原和農田被改成玉米田,以生產「生質能源」;許多土地被轉為工業用地,以興建太陽能工廠,或種滿風車以生產風力發電。此外,由於玉米單一作物的大面積轉作,加上不少地方批准業者在自然保護區內架設風力發電廠,都導致自然生態的驟然改變,造成當地鳥類或其他物種難以適應而死亡。

作為全球非核家園的先驅和標竿,德國如何逐步實現「能源轉換」的目標,備受世人重視。也因此,德國在發展替代能源過程中遭遇的問題,不論正面或負面,對於落在後頭甚遠的台灣而言,在在值得借鏡。

至去年為止,德國再生能源占其總發電比率已達百分之廿,並計畫在二○二二年將比重倍增為百分之四十。反觀台灣,雖然「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已經將近四年,但行政上缺乏實際相應作為,至今再生能源比率仍占不到百分之一;產業界並不積極,更遑論一般民眾對所謂的「綠能」根本一知半解。以觀念先進且技術成熟如德國,仍不免發生種種為發展再生能源而破壞環境的錯亂景象;若換成在台灣,在毫無宣導或準備的情況下,一旦貿然廢核,而後繼的綠色能源卻無法跟上,未來的紛亂恐難以想像。

發展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是為了環境的永續經營;但為了生產綠能作物、興建綠能電廠及架設電網,卻必須改變生態,而使環境承受更大的壓力。這正是德國環保人士對梅克爾能源政策的質疑。

我們大可假設,這些過度砍伐、轉移種植的行為,完全沒有任何不良動機,而只是遵循政府轉換能源的政策指令行事的結果。但在一陣風風火火的轉移之中,當舉國都在追逐綠能的明燈照射,可能就忽略了伴隨而來的副作用。直到森林化為裸土,原草失去了鳥蹤,農田變成了電廠,人們才意識到:發展綠能的結果,也會使大自然付出極大的代價。反過來要問的是:如果不作極端的追求,溫和維持核能的自然汰換,會不會有可能使生態少受點災殃?

對台灣而言,當核四以公投的形式被推上枱面,許多人關注的只是公投能否過關,卻忽略了其間的思考「過程」其實比「結果」更重要。不討論「核能」問題即直接跳到「核四」,這是台灣公投命題上的一個嚴重缺陷;但無論如何,德國發展綠能衝擊生態的問題,卻給了我們幾個珍貴的提醒:第一,廢掉核四,我們的電力替代選項是什麼?第二,人們掛在嘴邊的再生能源,將以什麼形式、什麼景象、什麼代價在台灣具體化?第三,台灣再生能源比重由現有的百分之一提高到超越核能的十八,需要多少年的時間?第四,若全台電力仍由台電一家獨控,電力的多元化有可能嗎?

別的不談,先想想:台灣民眾有可能接受田間種滿巨型風車的景象嗎?那正是若干台灣媒體誇為德國綠能示範區的美好景象。如果人們連電信業者申設一根鋼管基地台都要抗議,連漲個電價都要上街,則台灣談興建風力、太陽能、乃至其他火力電廠的基礎何在?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94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