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每事報*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每事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科學(+人性+宗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動物智能】2008-8-29報導〈研究發現 烏鴉能記住人臉〉
2008/08/30 23:25 瀏覽6,382|回應15推薦6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joycelinlin愷悅
anybody
albert8888
tina2008
雇貓
SCFtw2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496518.shtml
研究發現 烏鴉能記住人臉
【2008/08/30 新華社】【新華社╱華盛頓8月29日電】 2008.08.30 03:24 pm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報導,在西雅圖地區,研究人員發現烏鴉能夠記住人的臉。

華盛頓大學野生動植物學家約翰·梅爾茨盧夫長期以來研究烏鴉能否識別個體的研究人員。曾經被捕捉過的烏鴉似乎對某些特定的科學家更警惕,而且在放生後一般更難被抓住。為了測試烏鴉對於面孔的識別能力,梅爾茨盧夫博士和他的兩名學生戴上了橡膠面具。他指定野人面具是「危險的」,迪克·切尼的面具是「中性的」。

然後,戴危險面具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大學捕捉了7隻烏鴉,並給它們做上記號並放飛。在隨後的幾個月裏,研究人員和志願者在校園裏戴上這種面具。這次他們按指定路線行走,並不打擾烏鴉。烏鴉們沒有忘記他們。烏鴉向戴危險面具的人大叫,遠比它們被捕捉之前叫得厲害,即使用帽子遮住面具或把面具倒過來戴也是如此。

中性面具幾乎沒有引起反應。梅爾茨盧夫博士說,他最近戴著危險面具在校園裏行走時遇到了53隻烏鴉,其中有47隻衝他大叫,數量遠比最初被捕捉和目擊同伴被捕捉的烏鴉多。研究人員猜測,烏鴉從父母和族群中的其他同類那裏學會辨認有威脅的人類。

康奈爾鳥類實驗室鳥類學家凱文·麥高恩20年來在紐約州北部地區捕捉烏鴉並做上記號。他說,他經常被他喂過花生的烏鴉跟隨,被他以前捕捉過的烏鴉騷擾。佛蒙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貝恩德·海因里希提出,烏鴉分辨人臉的出眾能力是它們「靈敏性的副產品」,是它們互相辨認的非凡敏銳能力的結果,它們即使分開數月也能認出彼此。

麥高恩博士和梅爾茨盧夫博士認為,這種能力給予烏鴉和其他同類進化上的優勢。梅爾茨盧夫博士說:「如果你能學會應該躲開誰和找出誰,那就不容易受到傷害。我認為這使得這些動物能以一種更安全有效的方式與我們共存,並利用我們。」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300656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央社 2021-10-21 有影》台灣斑龜會算數學!能分辨數字差異、比大小,驚人能力刷新全球紀錄
2021/10/21 19:29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

台師大研究發現,斑龜有「大於」的概念,甚至能分辨9跟10的差距,刷新了爬行動物數感能力的紀錄。(圖/翻攝自YouTube)

台師大團隊透過實驗瞭解斑龜的數感能力,研究發現斑龜有「大於」的概念,甚至能分辨9跟10的差距,不僅刷新爬行動物數感能力的紀錄,更媲美猩猩等恆溫動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斑龜懂算數、比大小,數感能力刷新全球紀錄

台灣師範大學今(21)日舉行記者會,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團隊分享對台灣斑龜數感能力的研究成果和影像紀錄,研究也發表在國際期刊「動物學前沿」。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林思民表示,所謂數感就是對於數量的感覺,例如3個蘋果大於1個蘋果,4個橘子大於2個橘子,而動物如果有數感,就可在野外判斷食物或藏身處的多寡,甚至是敵我的族群數量。

斑龜是台灣野外最常見的龜鱉類,人工繁殖的斑龜寶寶是所有的水族館和寵物店最容易買到的爬行類小寵物。

台師大團隊在動物訓練師指導下,利用獎勵性行為增強效應,誘導斑龜展現優異的數感能力,表現最好的斑龜,甚至能分辨9與10之間的細微差異,這項研究也刷新爬行動物數感能力的紀錄,更媲美其他恆溫動物的高標準。

林思民指出,團隊讓斑龜學習選擇數量較多的紅色方塊,選對後給予食物作為獎賞,比起直接給不同數量的具體物件去分辨,這種對抽象事物的關聯需要更細膩的訓練與學習,卻能隔絕其他外在干擾,讓動物的智能得到更佳發揮。

台師大團隊在實驗初期採固定題,例如以2和4的固定數字在左右亂數排列,後期提升到混合題型,包括大數量(大於5)與小數量(小於5)的搭配,包括7比9、8比9、9比10等人眼也不易馬上分辨的難題,結果顯示這批斑龜成功建立起「大於」的抽象概念。

和過去動物的數感研究相較,林思民提到,蜥蜴只能分辨2和3,赫曼陸龜能分辨到3和4,孔雀可分辨到4和5,鴿子能分辨到6和7,猩猩能分辨到9和10,而斑龜能分辨到9和10,已平了巨猿的記錄。

林思民表示,從研究可得知,斑龜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聰明,這是科學上的新突破,增加大家對動物認知的瞭解,也值得大家更深思動物福利和野生動物貿易議題,例如很多動物可能比人類以為的更聰明,當這些動物被關在籠裡時,可能感到很痛苦,但人類卻毫無所知。

(相關報導:獅子也會玩逗貓棒嗎?美國動保員自製超大型玩具,超瘋狂實驗影片笑到崩潰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邱劭霽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7144381
2018-06-29 21:39中央社巴黎28日綜合外電報導〈這種烏鴉超會變通 為獲打賞懂得這麼做〉
2018/06/29 22:50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tina2008
公孫刀湯㊣
albert8888
SCFtw2

.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3226079
這種烏鴉超會變通 為獲打賞懂得這麼做
2018-06-29 21:39中央社 巴黎28日綜合外電報導

研究指出,新喀里多尼亞特有種烏鴉新喀鴉能透過腦中想像,將嫩枝編成掛鉤及製作其他工具,顯示這種聰明的鳥類能將成功的設計傳給下一代。

研究共同作者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Auckland)語言、認知和文化實驗室主任泰勒(AlexTaylor)表示:「簡單來說,烏鴉能單靠心中對工具的想像,改變工具的設計。

泰勒和同僚捕捉8隻野生烏鴉,訓練牠們將不同大小的紙片投入販賣機,以得到獎賞。但只有在投入特定大小的紙片時,才給牠們獎賞。

等牠們被訓練到知道怎麼做才能得到好處時,實驗進入第2部分。拿到大張卡片的烏鴉,竟會自行將卡片撕成先前可獲獎賞的類似大小和形狀。

泰勒表示:「這些烏鴉能在沒有參考的情況下重製工具,牠們在製作卡片『工具』時,沒有其他工具能參考。」

泰勒說,烏鴉能複製工具的唯一方式是透過「腦中對工具設計存在的樣板」。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818604
國際中心 2016年01月27日 08:10〈腦部越大的動物越聰明嗎?美國動物學家研究證實〉
2016/01/27 18:55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

http://www.storm.mg/article/80077
腦部越大的動物越聰明嗎?美國動物學家研究證實 
國際中心 2016年01月27日 08:10

演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生物的智力發展,一個問題尤其爭議紛紜:腦部體積越大(相對於身體而言)的動物是不是越聰明?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真的是如此!

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助理教授班森─安蘭(Sarah Benson-Amram)等人2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發表報告指出,動物實驗顯示,大腦體積相對於身體的比例越大,動物解決難題的能力越強。這表明腦袋相對較大的動物可能更加聰明。

研究人員設計實驗測試美國9個動物園內39個食肉物種的140隻動物的問題解決能力,包括北極熊、北極狐、水獺、狼以及一些稀有物種如熊狸( bearcat)、雪豹(snow leopard)與狼獾(wolverine)等。

實驗中,每隻動物有30分鐘時間從一個金屬籠子取出食物。這些金屬籠子有一面是帶鎖栓的,可以打開。裡面放的是這些動物喜歡吃的東西,比如給貓熊的是竹子,給雪豹的是肉排。

結果顯示,大腦體積佔整個身體比例越大的動物成功率越高,大腦相對身體比例越小的動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差。

具體來看,140隻動物中有49隻動物(23個物種)能成功從籠中取出食物,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是熊,10次有7次能成功;狐獴與貓鼬最失敗,一次也沒有成功。

此外,研究也表明,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手的靈巧程度無關,與動物是否屬於群居物種也無關,後者說明所謂的「社會性大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並不一定正確。「社會性大腦假說」是指一個物種群居的動物數量越多,那麼它們可能越聰明。

班森─安蘭說:「這項研究對食肉動物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了少有的分析,實驗結果為『大腦尺寸反映動物問題解決能力』的說法提供重要支持,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為什麼一些物種會進化出更大的大腦。」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431924
2015-6-4 中國時報綜合報導〈黑猩猩有烹飪心智能力〉
2015/06/05 06:27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tina2008
雇貓
SCFtw2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4001494-260108
黑猩猩有烹飪心智能力
2015年06月04日 04:10 
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黑猩猩具備烹飪所需的大部分心智能力,若給予機會以及烹飪工具,牠們確實會想把食物煮熟了才吃。

這個推斷也為熟食是促進人類進化之觀點提供了印證。

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瓦納肯(Felix Warneken)、羅莎隄(Alexandra Rosati)在剛果共和國黑猩猩保育中心做了2年實驗,項目包括:黑猩猩是否具備烹飪所需的心智?是否偏愛熟食勝過生食?是否會克制以及延遲想吃的慾望直到食物煮熟?是否會把生食放在可得到熟食的「炊具」裡?結果,黑猩猩悉數過關,顯見黑猩猩具備烹飪所需的泰半認知能力。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瓦納肯指出,這絕非微不足道的本事,因為許多靈長類不會放棄近在眼前的食物,也欠缺延緩滿足慾望的克制力。

反觀黑猩猩,牠們展現了烹飪牽涉的諸多能力,包括事先計劃、理解力、延緩滿足感等。研究也發現,儘管黑猩猩不會生火,然而只要有熱源,牠們就知道利用它來烹煮食物。

從黑猩猩偏好熟食的心態可以得知,將生食變成熟食的能力由來已久,可能早在500萬至700萬年前人類老祖宗學會生火以及控制火之後沒多久就學會。而隨烹飪而來的能力是互信,相信他人不會在自己背過身子煮東西時,擅自偷走食材。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5333301
【動物智能】2012-6-25中廣新聞速報〈猩猩比人所知的更聰明而且社會化〉
2012/07/26 16:39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bert8888
SCFtw2

.

正 --『美得冒泡兒』
So 美 as to 冒泡兒

正 --『馬比人跑得快』
Horses run faster than humans.
馬會跑,人會跑,馬跑得快。“跑”是動詞。動作的主體是馬和人。

誤 --『猩猩比人所知得更聰明而且社會化』
正 --『猩猩比人所知的更聰明而且社會化』
Chimps are smarter and more socialized than mankind reckons.
事實上猩猩的聰明到A程度,人以為猩猩的聰明到B程度,A程度高於B程度。“聰明”是形容詞(可以名詞化),不是動詞(不能是動詞)。這是兩個量值之間的對比,被拿來比較的主體是【事實上的猩猩的聰明程度】和【人以為的猩猩的聰明程度】。

正 --『這種蟲子能比我們所認為的跳得更高』
This kind of bugs can jump higher than we thought.

------------------------------------------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917/132012062500586.html
猩猩比人所知得更聰明而且社會化
2012-06-25 11:22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夏明珠】

    我們對動物愈了解,就愈知道人類的平凡。研究發現,狒狒有能力分辨文字與塗鴉,猴子會乘法,猩猩比小孩還懂得延遲享受,牠們能事先計畫、會挑釁也會謀和、有同理心也會分享。

    杜克大學教授(哈勒)說,毫無疑問,猩猩會思考,問題只在於牠們怎麼思考,科學家想知道,牠們有沒有能力推敲同類的想法。

    證據顯示,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比我們想像得更有智慧,也更社會化,這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隨著科技與神經科學研究精進,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令人意外的發現。

    前一陣子完成的一個侏儒猩猩基因圖譜發現,侏儒猩猩和黑猩猩一樣,與人類基因只有百分之1.3的差異。

    德國靈長類動物研究專家柯爾教授說,最近讓他最驚訝的發現是,猩猩會做計畫,然後依循計畫達成目標。

    柯爾的研究團隊用動物園的猩猩與狒狒做實驗,給牠們八種工具,其中兩種可以幫助牠們取得食物,每次選對工具,它們在獲得獎勵之後,會被帶到另一個地方,等候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再進行下一階段試驗,科學家發現,這些動物在發現某個工具可以幫牠獲得食物之後,在遷移時,都就會帶著工具走,即使睡過一覺,起來後也不會忘記。柯爾教授說,這就好像人出門旅行前一天打包行李一樣。

    科學家也發現,動物園的黑猩猩會撿石頭藏起來,以備日後鬥毆之需,這和人類為了戰爭需要、儲備彈藥一樣。

    曾有一度,科學家以為人比靈長類動物聰明的關鍵在於主宰認知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不過造影顯示,人與猴的前額葉皮質區大概一般大,差別只在於人的前額葉皮質區溝通系統比較複雜,靈長類動物沒有能力用像人類那麼複雜的方式來溝通,兩者之間的界線可能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鮮明,不過有些方面確實是難以跨越的,語言就是其一。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850479
【動物智能】2011-6-10新聞報導〈吐水灑尿升高管內水位 黑猩猩智取花生〉
2011/06/10 16:28 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bert8888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295/112011061000714.html
吐水灑尿升高管內水位 黑猩猩智取花生
2011-06-10 中國時報 【潘勛/綜合報導】

     德國科學家最近實驗顯示,把花生放在固定的空玻璃管底,黑猩猩能夠設想出妙招,到給水器把水含在口中,再吐進玻璃管,來回幾次,管內的花生便浮到牠伸手能搆著的地方。有隻黑猩猩更妙,乾脆灑尿進管子裡來取花生。

     英國廣播公司(BBC)九日報導,這個實驗讓人聯想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伊索寓言》中的一則故事:一隻口渴的烏鴉啣小石子投入高頸瓶,讓水位升高,終於喝到水。

     這項實驗係由德國萊比錫「普朗克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專家哈努斯領導,成果發表在《Plos One》期刊。研究人員先把玻璃管固定好,裡面放有一顆花生及少量的水。然後他們以黑猩猩及大猩猩兩種靈長類動物來實驗,看誰能解決想吃花生卻搆不著的難題。玻璃管固定在籠子上,實驗動物無法弄倒或打碎,也不能以其他方式取巧。

     實驗成果顯示,四十三隻黑猩猩中,有十四隻瞭解必須升高管內水位才能吃到花生,於是跑去給水器啜水,含滿之後回來吐進玻璃管,反覆幾次,讓水位逐漸升高。

     另一隻黑猩猩更妙;牠一開始也含水吐進管子,後來小便時突然靈光一現,乾脆把尿灑進管子,於是也升高管內水位,也成功吃到花生;至於尿騷味,牠似乎並不在乎。

     參與實驗的五隻大猩猩,沒半隻能吃到花生。不過不要嘲笑大猩猩,因為專家找來人類四、六、八歲兒童測試,他們也覺得困難。廿四名六歲兒童當中,只有十個想出用水罐舀水來解決問題。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648063
【社會性高智動物的文化演化】2011-3-2報導〈不好笑照笑 猩猩也應酬〉
2011/03/03 17:23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86019.shtml
不好笑照笑 猩猩也應酬
【2011/03/02 中央社】【中央社╱台北2日電】 2011.03.02 10:42 pm

科學家今天表示,黑猩猩會模仿玩伴的笑聲,即使牠們並不覺得好笑,而目的與人類相同,都是要藉此加強與同伴的關係。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朴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心理學家戴維拉羅斯(Marina Davila-Ross)博士的研究發現,猩猩會利用笑聲增進社會關係,顯示猩猩利用表情的方式較原先所知複雜。

戴維拉羅斯表示:「人類顯然在許多社交情況下,以笑聲作為重要回應,而特別有趣的是,黑猩猩似乎也同樣明顯地以笑容作為應酬同伴的方式。」

「我們發現,牠們回應式的笑聲與人類對談中的笑聲很類似。兩者都比自發性笑聲來得短,且似乎都被用來增進社會互動。這種回應方式可能為合作和社會溝通帶來重要優勢。」

戴維拉羅斯在「情感」(Emotion)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這項研究的觀察對象,是尚比亞奇方希野生動物孤兒院(Chimfunshi Wildlife Orphanage)黑猩猩保育區中的4組共59隻黑猩猩。

戴維拉羅斯表示:「這種隨其他同伴笑聲而發笑的現象,在靈長類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似乎根深蒂固。這種笑聲回應也出現在人類成長早期階段。猩猩和猴子也會模仿其他猩猩的表情,如打呵欠和做鬼臉」。

她並說:「500萬年前,猩猩和人類的祖先想必以笑聲作為相對真誠的社會回應。此後控制笑聲的能力和適應環境的優勢即大幅增加,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笑聲會成為人類高度老練、無所不在的合作與社交工具。」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549435
【人類智能】2010-6-7報導〈越笨 ,越自我感覺良好〉
2010/06/07 22:18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雇貓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SCFtw2

.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4226
30雜誌 2010-06-07 第70期
越笨 ,越自我感覺良好
撰文=江欣怡


我們常聽到:「 這個人自我感覺也太好了吧!」、「某某人根本就是自我陶醉吧!」這些話多半是帶著諷刺口吻講的,使得「自我感覺良好」一詞突然間便成為挖苦他人自以為是、過度樂觀、過度自信的專用語,但殊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問題可能不在於人格,而是在於大腦額葉的活動量太低了。

大腦額葉與自我感覺有關

美國奧斯汀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比爾(Jennifer Beer)和研究生修斯(Brent Hughes)在今年2 月的《神經MRI影像》期刊中,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揭露出一項事實,原來,容易自我陶醉的腦袋與此人的大腦額葉活動度有密切的關聯性。

研究中,他們請20 位受測者比較自己與同儕在正面特質和負面特質上的差異,並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測試這些受試者的腦袋。結果發現,回答較同儕擁有更多正面特質的受試者,其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OFC)及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ACC)兩個區域都較少被用到。額葉位於大腦半球的前端部分,主掌了一個人的思考推理、情緒感知的能力。而這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出,對一般人來說,愈刺激活化大腦額葉的某個區塊,這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愈準確,但如果大腦額葉活動量很少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受歡迎,或是自己在同輩之間表現愈好。

這是因為會對自己的看法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人,通常在提出看法之前思考的時間比較短,腦部動用的心智資源較少。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動用大腦的資源較少其實也代表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但再從另一種觀點來看,也有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其實比健康的人更正確,因為憂鬱症患者較常使用大腦額葉,他們能客觀認知世界,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說不定他們才是真正能理解現實的健康人,但精神學家對此仍有爭論。不過,可以明確得知的是,由於毒品會傷害大腦額葉,所以,許多毒癮者容易高估自己戒除毒品的自制能力,於是就更難戒毒了。

愈笨的人自我感覺愈好

當然,比爾和修斯的這項研究絕對不是創舉,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便試圖用各種實驗,企圖找出人類情緒和腦部結構的關聯性。

1981 年心理學家史溫森(Ola Swenson)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成為後來經典之作,他針對受試者進行駕駛能力的自我評估,結果發現9 成3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絕對是在前50%。這種自我評估的盲點不僅表現在駕駛技術上,也會表現在受試者對自我智力、個性以及健康的評估上。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查相當多,1976 年,美國大學聯盟委員會回收所有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所附的問卷,發現7 成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50%,並且有8 成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處於前50%。

更多文章請上30雜誌網 www.30.com.tw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4002791
【社會性高智動物的文化演化】2010-5-6新聞報導〈德發現:倭黑猩猩會搖頭「說不」〉
2010/05/16 21:06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雇貓
albert8888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480x132010050601565,00.html
德發現:倭黑猩猩會搖頭「說不」
2010-05-06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夏明珠】

    德國的動物行為研究人員捕捉到「倭黑猩猩」搖頭,好像在說「不」的畫面。

    倭黑猩猩顧名思義,就是體型比較矮小的黑猩猩,牠又名「矮黑猩猩」或「侏儒黑猩猩」。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一樣,是最接近人類的動物之一。

    德國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好幾次拍攝到倭黑猩猩在同伴做牠們不允許的事情時,出現搖頭的動作,其中一段影片顯示,一頭母猩猩對著玩自己腳的小猩猩猛搖頭。科學家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觀察到黑猩猩會使用搖頭的肢體語言。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3976692
【動物智能】2010-4-27報導〈人類憑弔死者行為 可能源自母猩猩〉
2010/04/27 19:14 推薦4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雇貓
tina2008
albert8888
SCFtw2

.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403x132010042700885,00.html
人類憑弔死者行為 可能源自母猩猩
2010-04-27 新聞速報 【中央社】

     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教授觀察發現,非洲母猩猩將死兒揹到屍體乾化的情況,這種「文化」可能是人類憑弔死者行為的起源。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教授林美里、松澤哲郎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西非幾內亞調查野生黑猩猩群長達30年以上。

     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隻名叫吉蕾(Jire)的母猩猩在1992年她兩歲大的孩子病死時,揹著它達27天以上。2003年,一歲孩子病死時,揹著屍體達68天。

     研究人員觀察到,不僅是吉蕾,同一黑猩猩群當中的另一隻母猩猩也揹著死去的兩歲半小孩達19天。

     這三個例子都一樣,雖然小猩猩屍體都已乾化,但母猩猩還是當它活著時那樣,幫它梳毛、趕走要圍過來的蒼蠅,充分顯現母愛。

     研究人員說,母猩猩揹死兒的方式和揹著活小孩的方式不同,看來母猩猩應是知道孩子已死。通常,母猩猩生理上快變成懷孕的狀態時,會放手讓孩子成長。但研究小組觀察到的母猩猩雖可繼續繁衍後代,但還是持續揹著死兒。

     與吉蕾同一群的同伴也不會覺得她的死兒身體發臭而嫌棄她。研究小組也幾乎沒觀察到已死的小猩猩屍體被丟棄或被吞食的情況。

     松澤表示,1992年首度觀察到時,小組就已做出報告指出三個例子都有同樣的情況,年輕的母猩猩看著經驗豐富的母猩猩吉蕾的行動學習。人類憑弔死者的心情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所以說母猩猩揹死兒的行為可能是人類憑弔死者的原點。

     研究小組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今天出刊的美國生物學雜誌。990427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173&aid=3953944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