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祖父連橫像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龍溪,清康熙年間(18世紀初),連橫的七世祖興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於滿清統治,故渡海來台,擇居台南鄭成功駐兵故地環境幽雅的寧南坊馬兵營,自此晚輩沿襲祖訓,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為業。
連橫生於光緒4年正月16日(1878年2月17日),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父親連永昌先生對這季子十分鐘愛。連永昌是個沉醉於歷史書籍並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的父親。陪坐在父親身旁,聽他品茗侃談古代的那些忠義故事,是連橫幼年時最大的樂趣。連橫對歷史的喜好與投入,深受其父影響。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特別是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後,親歷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的奴化統治,連橫更覺悟到修史的意義不僅在於文化的載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著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台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它成為連橫嘔心修史的最大動力。
修史的意願一直沉甸甸地繫在連橫的心頭,終其一生,他以一介報人,在振筆疾書談論國是,以一支犀利之筆極盡書生報國之志的同時,念茲在茲的仍是以修史為己任。他利用各種機會廣泛搜集史料,無論是17歲時罹遇父亡、割台的家國兩難之際,還是35歲時一償暢遊祖國大陸夙願之時,連橫不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更覓得30餘種海內外有關台灣史著之孤本,因其彌足珍貴,後特編成《雅堂叢刊》。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每有所感,連橫都隨即記下。如此至31歲,連橫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開始撰寫《台灣通史》,1918年8月1日,《台灣通史》撰畢。連橫在其台北的書房劍花室寫下的自序中,道盡修史之因由與艱辛,也洋溢出夙願已償的欣慰。文云:橫不敏,照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台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科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台灣文獻於是乎在。」
這一年,連橫41歲。10年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修史的壯舉。脫稿後,他仍怕有所疏漏,便分赴各地加以請教。為了讓《台灣通史》能夠在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順利出版,連橫委曲求全且頗費了一番心思。由於日人對連橫才學極為崇敬,對《台灣通史》也很重視,因此連橫事先請日本總督田健治郎為通史題字,又請日本總務長官下村宏野為通史作序,使得他們因而對此書的出版更有所顧念。書中維護中華民族精神的立場是日本人最忌諱之處。日本官方對《台灣通史》卷四「獨立紀」這個篇名十分敏感和不滿,所以強迫連橫改易為「過渡紀」。為使該書順利出版,連橫最後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在1920年首版《台灣通史》中,卷四「獨立紀」上另貼有「過渡紀」三個銅印字,每一頁書邊的篇名則仍作「獨立紀」;至於書前目錄卷四則作「過渡紀」,下有小字排印:「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此篇原名獨立,嗣以字義未妥,故易之」。陽奉陰違的鬥爭策略終於奏效。1920年11月5日,「台灣通史」上冊出版;12月27日,中冊出版;1921年4月28日,下冊出版。於此,全書刊印完畢。連橫心上的一塊重石也終於卸下了。此時,他最迫切的願望就是終老歸根祖國大陸了。
1931年,飽受日本殖民欺辱的連橫寫信給他在日本東京完成學業已2年的兒子連震東說,「欲求台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余為保存台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余與汝母將繼汝而往。」連震東奉命回國,1932加入國民黨,在西安從事抗戰,45年隨陳儀反台授降。從此與島內政壇結下淵源。
1933年,連橫攜家眷返回大陸,定居上海。連震東從西安趕來探望,連橫再教誨他說,「余自台灣淪陷,吾家被毀,三十餘年靡有定處,……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一家均居國內,余心稍慰矣。余雖年事漸高,……此後當繼續著作,以貢獻於國家也。」其老驥伏櫪之一片拳拳報國丹心油然而現。
令人遺憾的是,1934年,回到祖國大陸不久的連橫患了肝癌,經中西醫藥診治無效。1936年6月28日上午8時,連橫在家人環伺之下逝世,享年59歲。而2個月後,連橫的孫子在西安降生,取名「連戰」,寄托著連橫希望子孫與日寇奮戰到底的決心。抗戰勝利後,連戰隨家人赴台,後以學者之身邁入政界,以祖宗之蔭,在國民黨內仕途順暢,歷任國民黨執政當局「外交部長」、「行政院長」、「副總統」之高位,2000年3月國民黨失去執政權後,連戰任國民黨主席。在島內複雜的政治、社會環境中,人們仍然可以從其所奉行的反對李登輝「去中國化」大陸政策的鮮明立場中,感受到連氏家族內心深處的中華民族情懷。
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收復在即,大陸同胞極欲瞭解台灣歷史,但由於兩岸阻隔,無緣拜讀《台灣通史》。因此,由徐旭東先生穿針引線,商務印書館承接出版事宜,連震東先生回台將書稿修謁,《台灣通史》終於連橫去世10年之後得以在祖國大陸重印出版。
連橫的《台灣通史》,仿司馬遷《史記》體例,時間從隋朝大業元年至清光緒21年(1895年),橫跨1290年的歷史時空,將包羅萬象之內容納入88篇之中。其突出的特點,一是典據精深,記述詳明,因立足奠基台灣史,故史料編撰寧詳勿略,寧取無棄。無論是舊籍疏略之島內撫墾拓殖的情況、故紙未載之相逼而來的外交兵禍,還是島內動植礦物等天然資源的種類及分佈情況、稻米糖茶等諸種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據資料詳細系統地載錄下來,或依耳聞目睹據實列述,內容紮實,使《台灣通史》成為文獻大宗。二是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禮、樂者,凸顯「民貴」史觀,對島內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污,特別是攸關國民生計之官方奏疏一律詳細載錄,以供後人借鑒。三是對以往史書以「島夷海寇」視之而一筆代過之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以及其後率領大陸同胞遷台拓台的事跡給予重新矯正定位;對台灣人民介乎以卵擊石、艱貞抵禦日侮的歷史詳情,更是重筆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書既體現了台灣與祖國大陸在政治、經濟、法律、典儀、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又突出了台灣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台灣通史》一書是由連橫歷經十多年努力在一九一八年寫竣,記錄隋朝大業年間至清光緒二十一年止,台灣一千二百九十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連橫是台灣台南市人。
《台灣通史》內容分為三冊,分別在一九二○年出版第一冊,二一年出版中、下兩冊,為記錄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著作。
《台灣通史》浸透著連橫對家鄉台灣的深厚感情,凝聚著連橫維繫中華民族精神於不墜的樸素思想,也承載著連橫一介史家強烈的使命感。回顧連橫先生滿腔熱血為民族精神之傳承而奮鬥的一生,瞻仰兩岸人民為祖國統一之祈盼而獻身的歷史,比照今日兩岸同胞仍多阻隔的現實,重讀此書,對其中意涵更是感懷至深。
《台灣通史》目錄
卷一開闢紀
卷二建國紀
卷三經營紀
卷四獨立紀
卷五疆域志
安平縣
嘉義縣
鳳山縣
恆春縣
澎湖廳
淡水縣
新竹縣
宜蘭縣
基隆廳
南雅廳
台灣縣
彰化縣
雲林縣
苗栗縣
埔裡社廳
台東州
坊裡
卷六職官志
卷七戶役志
卷八田賦志
官莊
隆恩
抄封
番租
屯租
隘租
卷九度支志
卷十典禮志
慶賀
接詔
迎春
耤田
祭社
釋菜
祭纛
大操
旌表
鄉飲
祀典
卷十一教育志
卷十二刑法志
卷十三軍備志
屯丁
隘勇
卷十四外交志
日本聘問
呂宋經略
英人之役
美船之役
牡丹之役
法軍之役
卷十五撫墾志
卷十六城池志
衙署
局所
卷十七關征志
卷十八榷賣志
鹽
硫磺
煤
煤油
樟腦
沙金
阿片釐金
卷十九郵傳志
陸運
航運
郵電
燈台
卷二十糧運志
倉儲
卷二十一鄉治志
卷二十二宗教志
神教
道教
佛教
景教
回教
卷二十三風俗志
歲時
宮室
衣服
飲食
冠婚
喪祭
演劇
歌謠
卷二十四藝文志
卷二十五商務志
卷二十六工藝志
紡織
刺繡
雕刻
繪畫
鑄造
陶制
煆灰
燒?
竹工
皮工
卷二十七農業志
稻之屬
菽之屬
麥之屬
黍之屬
稷之屬
枲之屬
藍之屬
薯之屬
蔗之屬
茶之屬
蓏之屬
蔬之屬
果之屬
卷二十八虞衡志
草之屬
木之屬
竹之屬
籐之屬
花之屬
卉之屬
畜之屬
禽之屬
獸之屬
蟲之屬
魚之屬
介之屬
礦之屬
卷二十九列傳一
顏、鄭列傳
寧靖王列傳
諸臣列傳
諸老列傳
陳永華列傳
林圯、林鳳列傳
劉國軒列傳
卷三十列傳二
施琅列傳
吳球、劉卻列傳
朱一貴列傳
歐陽凱列傳
藍廷珍列傳
楊、殷、阮、王列傳
卷三十一列傳三
王世傑列傳
吳鳳列傳
施、楊、吳、張列傳
林、胡、張、郭列傳
台東拓殖列傳
吳福生、黃教列傳
林爽文列傳
孫景燧列傳
福康安列傳
楊廷理列傳
鄭其仁、李安善列傳
陳周全、高夔列傳
卷三十二列傳四
海寇列傳
王得祿列傳
謝、鄭列傳
吳沙列傳
姜、周列傳
許尚、楊良斌列傳
姚、徐列傳
張丙列傳
方振聲列傳
李石、林恭列傳
鄭勒先列傳
郭光侯、施九?列傳
卷三十三列傳五
戴潮春列傳
林文察列傳
丁曰健列傳
林奠國列傳
林占梅列傳
羅、陳列傳
沈葆楨列傳
袁聞柝列傳
劉銘傳列傳
劉璈列傳
林平侯列傳
卷三十四列傳六
循吏列傳
陳璸
季麒光
蔣毓英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