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尾巴正港第三勢力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的族群 閩南人、客家人 ——漢族正統、中原貴胄
 瀏覽823|回應0推薦0

Ab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的族群 閩南人、客家人

——漢族正統、中原貴胄

莊大奎

  台灣現有人口約二千三百多萬。一般習慣上台灣人可區分成四個族群,依來台先後為序為 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

  若是按人口的多少為序:則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
一、閩南人:是從福建南部移民來台的漢人又稱河洛人,約一千五百多萬人。
二、客家人:從廣東、福建移民來台的漢人又稱客人,約四百多萬人。
三、外省人:(亦稱大陸人):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後,及一九四九年大陸來台的
  各省市各民族的人(包括漢、蒙、回、藏、苗、傜、壯、維吾爾……等族),當時約有兩百
  萬人,經過五十多年來的繁衍至今約有三百多萬人。
四、原住民:台灣的原始民族,以前稱高山族,共為十二族,約四十四萬人。

  嚴格講來,只可分為原住民和外省人兩個族群,因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都是從大陸 先後移民來台的中國人,有的是四百多年前來的、三百年前來的、兩百年前來的、一百年前來的、 而外省人則是六十年前來的。台灣原本就是個移民社會,而早期移民又多是閩南人和客家人, 至於外省人來台較晚。故所有從大陸移民來台的,只有早來的和晚到的分別而已。

千年流轉,台灣的閩南人

一、台灣的閩南人--河洛人

  福建有條閩江又稱建江,閩江以南稱閩南,閩江以北稱閩北,福州在閩北,但是閩北語和 閩南語是不一樣的。居住在閩南的廈門、金門、泉州、漳州、晉江、汀洲、同安、詔安……一 帶的人民,移民到了台灣,就稱為「閩南人」操閩南語口音。但「閩南人」的祖籍地都是中原 地區(黃河流域,洛陽一帶),故閩南人又稱為「河洛人」。

  一千六百八十八年前,晉朝時期(公元三一六年),發生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入侵中原,晉室由洛陽遷到江南建康(今南京)。當時有許多河洛人,因不願做胡人的臣民, 相率南遷到尚未開發的福建南部住了下來,一千六百多年來仍舊保留了當時的「河洛古語」和 河洛的風俗習慣。

  三百四十年前(公元一六六一年),明末清初時,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父鄭芝龍福建泉州 府安縣河洛人,母為日本田川氏,成功於公元一六二四年生於日本長崎平戶島,原名鄭森,唐王 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後來人民仍稱他為鄭成功,並尊為「國姓爺」,公元一六五三年桂王永 曆帝冊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是要以台灣為根據地,進行反清復明的大業,當時就率領了祖籍中 原的河洛軍民三萬五千人及施琅(客家人)水師,從金門出發,進攻台灣逐退荷蘭人。清代及 日據時代,也陸續有許多居住閩南河洛人移民台灣,子孫繁衍就是現在的台灣閩南人又稱 河南老鄉。

二、從中原古音到「閩南語」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丁邦新,從語音演變過程中,證明「閩南語」是西漢末年的 語言分支。中央研究院院長,諾貝爾獎(Nobel prizes)化學獎得主台灣人李遠哲博士也說過: 「台灣話自古就有,李白、楊貴妃說的就是台灣話。」一千年前的李白、楊貴妃當然沒有到過 台灣,可是當時他們所使用的「河洛話」卻輾轉流傳了台灣,就是「閩南語」也就是現在的台 灣話。

  閩南語──河洛話,是中華文化的正宗語言,也是一種典雅的語言,它保留了許多「中原 古音」,文句之構成,多半有典故,音義之美妙,更甚於「北京話」。許多在中國大陸失傳的古語, 有些在台灣保留下來了。例如:

(一)日常生活中的閩南語─河洛話:
   糜─稀飯、厝─住屋、所在地方、古意─好意、牽手─夫妻(夫妻牽著手,表示恩恩愛
   愛的)、請裁─隨意、無頭路─無工作,失業、炊炒「也讀妻吵」─客人來時,女主人忙著準 
   備許多菜餚、咱─我、呷─吃、喝。

(二)罵人的的閩南語─河洛話:
   考妣─死爸爸媽媽、夭壽─短命、考么─死爸爸、蹣惰─遲鈍、懶惰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教授在「英文與中西文化」一文中說,中文最早輸出的兩個字就是茶 和絲,英文Tea就是閩南語的「茶」,不過英文唸走了音,法文就對了,法文、德文、西班牙文…… 等就是讀Day字音,近於閩南語。另外一個字就是絲了,英文的Silk就是閩南語的「絲」,傳 到西方之後,拉丁文的語根是Seta,從而變成各國的絲,也有國家叫它Silke,德文法文都差不多是這個聲音變成的。

  「車」字閩南語音近乎「插」字音,也是中原古音。詩詞中的「車」字為了要押韻,既不 讀「澈」也不讀「居」而讀「插」字音,近乎中原古音。

  用閩南語─河洛話吟詠詩詞都是押韻的,聽起來很好聽。

  有一位對河洛話很有研究的林春先生,對於台灣本省男士愈來愈多人取外籍新娘,嘆為人 做媒,卻是女多於男的窘境,用河洛話做了一首打油詩:

  乎人央著做媒人,可憐全部母欠公;台灣查甫取外港,莫怪小姐守空房。

  台灣有個專用閩南語唱「歌仔戲(台灣戲)」的劇團,名字就叫「河洛歌仔劇團」。歌仔 戲在福建漳州叫「薌劇」。用閩南語唱歌仔戲或唱歌是很好聽的,閩南語中保留了許多古文, 如「黑人牙膏」用閩南語唸就成為「烏郎牙膏」了,因「烏」是黑色,「郎」是男人。

三、從「閩南語」變成「台灣話」

  因為台灣的閩南人佔大多數,於是閩南人就把閩南語稱為「台灣話」了。這是一種「福佬 沙文主義(閩南人又叫福佬人),是很不適當的,常常引起原住民和客家人的反對,真正的「台 語」應該是台灣原住民(原始民族)的語言才對。

  瑞士人(Swiss)主要使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語(Romansh Language)四種語言, 其中使用德語的人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但瑞士人絕不敢說「德語」是「瑞士語」,否 則會引起使用其他語言的人的強烈抗議。比利時人(Belgian)多說法語、荷語(Dutch),但 比利時人絕不會把「法語」說成是「比利時語」。早年英格蘭人移民到美國,當然說的是英文, 雖說現在也有人美國人堅持、美國的英語已蛻變為「美語(American English)」有別有別於 英語,如果有英國人到美國去,講他的標準英語,而美國人卻批評他的美語(English)不標準, 豈非笑話。

  數年前有位臺大台籍教授到廈門大學訪問,廈大教授用河洛話和他交談,台籍教授就問廈 大教授說:「你怎麼會講台灣話?」廈大教授說:「什麼台灣話?我們廈門人從古以來講的就 是這種河洛話。」所以閩南語還是稱為「閩南語」或「河洛話」才適當。

  前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現任教育部醫教會常委黃崑嚴博士,雖然是台灣閩南人,但他反對 政治人物在公眾場合用閩南語演說,因為這樣不尊重其他族群:他也不同意稱「閩南語」為「台 語」,它認為所有的台灣通行的語言都是台語。所以廣義的「台語」應涵括閩南語、客家語、 原住民與及國語─「北京話」。

  全世界使用閩南語─河洛話的人,大約六千多萬人,分布在福建南部、廣東的潮州、汕頭、 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而在台灣的不到百分之三十。

漢族正統中原貴胄─客家人

一、晉室南遷,終成「客家人」
  古時居住在中原豫洲(今河南)南部的光州、固始、潢川、信陽一帶的人民,從晉朝開始, 因逃避五胡亂華及後來的契丹之亂,金人入侵,蒙古入主中原,相率南遷到江西、廣東嘉應州、 梅州、蕉嶺、汕頭、潮州……及福建的汀洲、晉江、漳州一帶居住,原來就是住在這一些地方 的人民,就稱這些北方來的移民為「客人」或「客家人」,千百年來仍舊保留了祖籍地的古語 ─「客語」和生活習慣。

  羅香林教授的《客家研究導論》與《客家史料彙篇》是目前各界公認最早有系統研究客家 學的專著。羅香林教授當年寫作《客家研究導論》,部分原因是回應當時一些文獻對客家的污 名與攻擊。他以「譜牒」為中心,探討「客家人的發源何在」,詳述客家族群的歷史淵源、遷 徒路線,並舉證客家人的語言和生活習慣等的特色與中原人士的相似性,證明客家人絕對是晉 室南遷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客家人並非土生土長的南方民族,而是如假包換的「漢族正統」、 「中原貴胄」。

二、清康熙時期「客家人」大舉遷台

  清朝康熙中葉以後,才准許客家人大批移民台灣,所以台灣客家人也是河南老鄉。根據大 陸人口數十年來的統計,目前包括大陸、台灣,海外的客家人,共約六千一百多萬人,而在台 灣的約四百多萬人。

  近代歷史名人中,包括洪秀全、孫中山、邱逢甲、羅福興、鄧小平、李光耀(新加坡資政) 等都是客家人。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時台灣巡撫廣西人唐景 崧及台灣人民拒絕接受日本統治,即宣布台灣獨立,成立「台灣民主國」,公推唐景崧為大總 統,工部主事邱逢甲為副總統,率領軍民反抗日軍入侵台灣。抗日失敗後,邱逢甲內渡廈門, 並為了表示離鄉,改邱為丘以不忘故土之意,將其子取名「念臺」,以示念念不忘台灣。台灣 光復後丘念臺返回台灣當選第一屆監察委員。據稱其祖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後遷廣東蕉嶺, 至清嘉慶時,始遷台灣彰化,至念臺已二十二傳。

  羅福星(原籍廣東後遷台灣苗栗縣,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過三二九廣州起義及武昌辛亥革 命。回台後策動反抗日本工作,舉事四次均告失敗,後被日方逮捕,一九一四年三月三日從容 就義,時年三十一歲。 二00四年三月三日為羅氏就義九十周年紀念,在苗栗舉行羅氏追思會, 國民黨主席連戰暨台北市長馬英九及苗栗縣長傅學鵬等一萬多名客家鄉親前往參加致敬,羅氏 的孫女羅秋昭曾講述她祖父愛國愛鄉的感人故事。

  陳水扁,其祖先原籍河南光州,至唐代陳元光遷居福建漳州,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的第三十七代孫陳烏於一七三七年從福建詔安縣百葉村移居台灣,傳到陳水扁是第九代, 陳水扁說他家祖先牌位背面寫著「福建詔安二都鄭日堡」,是百分之百的客家莊。此外,一九九 年前副總統呂秀蓮曾於回祖籍地福建南靖縣書洋鎮祭祖,其胞兄律師呂傅勝是呂氏第十一世 祖廷玉公渡台派下第六代孫,每年都率呂氏宗親回福建南靖故鄉祭祖。

三、台灣客家文化的復興

  客家族群特殊的語言、生活習慣、族群生活,長期以來豐富了漢人的多元文化特質。客語 也是一種經典雅言,古音的寶藏,修辭很美,吟詠唐詩宋詞,如不用客語,是無法仔細品嚐的。 

  成功大學博士生徐碧霞在《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論文中,從客家移民來台墾拓的歷史過 程,探討客語詩中的原鄉省思。從客語詩在文學史的源流、語言的書寫實踐以及詩作內容研究 等三個層面來研究客語文學的價值。同時從語言學切入,分析客語詩的用字與書寫問題,並分 析客語的語音、詞彙及語言特殊性。台灣戰後客語詩寫作和客家意識的覺醒有關,也和客家運 動的發起有很大的關係。從八0年代末以來,許多詩人開始積極投入客語詩創作,現代客語詩 在客家山歌汲取養分,客語書寫因而得以落實於文字,開啟戰後台灣客語詩寫作的新局面。

正港台灣人─台灣原住民族

  台灣原住民就是台灣的原始民族,原分為九族,近年又從九族中詳分為十二族,各族各有 各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住在山區的原始民族,日本學者稱為「高山族」,住在平地的稱「平埔 族(包括西拉雅族)」。原住山區的原住民分布全台灣,一律稱為「原住民」。

一、台灣原住民的來源
  台灣各原住民族擁有各自的起源傳說,但近年來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 究推斷,在十七世紀漢人大量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活動已有大約八千年之久。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起源與遷移,目前廣為流傳的幾種說法如下:

(一)日本人鳥居龍藏於西元一八九六年到台灣,用法文寫了一部《人類學研究
   住民》。據他考據,在台灣的「高山族」中,有七千年前來自雲南的苗族。

(二)根據兩岸考古及歷史學家的考據,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源自大陸的古越人後裔,大約八千年前,
   是陸續遷移到台灣的中華民族的一支。另有一說為台灣原住民為單一起源,與長江以南的漢人
   有類緣關係。

(三)紐西蘭(New Zealand)學者詹伯斯利用基因遺傳(DNA去氧核醣核酸)研究台灣原始民族、 
   馬來人、印尼人、紐西蘭的毛利人、太平洋的帛琉、夏威夷、復活節島上的波里尼西亞人的
   群族,通稱為「南島民族,學者把這些太平洋及印度洋廣大區域島嶼上,他們的語言雖有所
   不同,但可通稱為「南島語系」,南島居民的祖居地應該是台灣,六千多年前已有「南島民
   族」,活躍在台灣的土地上了。

(四)一九九八年三月,台灣東南外海蘭嶼上的二十三名達悟族人到菲律賓的巴丹群島去尋根,
   發現與該島伊巴丹族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都極為相似。而兩者的面容,淺黑膚色,高
   矮都有共同點,很難辨出誰是誰,雙方各自以自己的語言交談時,發音詞意也極為相似。
   由此可證巴丹群島人和台灣原住民間也有密切關係,絕大部份族人可能是台灣原住民遷徒
   到巴丹群島的。

二、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進程

  日本學者土田滋是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台灣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 前者包括現今住在台灣山地和東部的九個族群: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 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達悟族。後者則包括原居於台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現已幾近消失的 十個族群: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族、洪 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和猴猴族等。先前撒奇萊雅族被歸類在阿美族,而賽德克 族則被歸類在泰雅族,目前也已劃分出來。??   平地原住民族歷經近三百年的漢化,幾乎沒有純粹的平埔族人了。原住民和漢人一樣受教 育,工作權也是一律平等的,有原住民當將軍、立法委員、縣長、縣議員、大學或中小學教師, 也有當校長的,碩士博士也不少,自一九四五年十月台灣光復後到二00三年底止,原住民獲 得中外大學博士學位的共有二十三人。原住民楊傳廣於一九六0年羅馬奧運會獲得十項全能銀牌, 這是中國人自一九三二年參加奧運有史以來的第一塊獎牌。

  目前統計原住民的總人口數約有五十二萬人左右。從八0年代開始,許多原住民族群開始 主動爭取高度的政治自決和經濟發展。而民族尊嚴的復興,經由原生部落努力進行發揚傳統文 化的儀式和傳統語言,同時多個原住民族部落致力發展觀光,以達到原住民族的經濟自我維持。 大部分的已承認族群,其自身的文化和語言則保有相當高的活力;並且現今的多元文化政策則 在各族群的社群中促成了自我族群的榮耀。

  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相當特色。排灣族、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 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鄒族的揉皮技術、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多金屬簧口簧琴、布農族的多 聲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合唱等是其音樂特色。除此之外,台灣原住民各族的文學 與神話傳說亦是相當重要的文化寶庫。

台灣共同的語言是國語-北京話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後,還是通行日文日語,政府的公告、公事、報紙上都 是一邊中文一邊日文。當時來台的外省人以及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各省市各民族的人,說起話來 南腔北調,跟台灣本省人的日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與交談起來,好像「雞同鴨講」, 不易溝通。

  政府有鑑於此,就實施推行「國語(北京話)」運動,台灣省政府及各縣市都設立「國語 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從幼稚園及小學開始學習注音符號「ㄅㄆㄇㄈ……」來學國語,六十 多年來頗為成功。現在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或外省人都可使用「國語」-北京話 交談溝通了。 

  有一位台灣青年洪炎秋先生,一九二三年到祖國北京讀北京大學,學會了北京話,畢業後 在北大任教。一九四五年時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後,回到台灣故鄉,在臺大任教。他和夏承楹(筆 名何凡)先生及何容(河北人)教授等,以小學生為對象,創辦一個「國語日報」,報紙上每 個字的旁邊都印有「注音符號」,小學生只要看「注音符號」就可唸出字音來了,原來受日本 教育的老人家,還得向自己的孫子學習「國語」呢!

  外國來台的留學生也要先學「注音符號」的。現在台灣的本省人或外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 因為都是從「注音符號」學起的,所以講「國語」的腔調都是一樣的。大家見面都適用「國語」 交談,有如國際上使用共用的語言「英語」一樣。有些書的文字旁邊印有「注音符號」方便閱讀。

  「注音符號」原是吳敬恆(字稚暉,江蘇武進人,在台去世)等人發明的,北京北洋政府 於一九一八年公佈實施。但在大陸沒有正式推行,卻不料拿到台灣來推行的很成功。台胞每年 到大陸投資或旅遊的人,約有三、四百萬人次,使用國語和大陸同胞交談溝通是沒有問題的。 海峽兩岸男女同胞互相通婚的人愈來愈多,也不必「比手畫腳」就可以談情說愛了,這也是推 行國語的一大功勞。

  自從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外省人大批移民台灣,六十多年來,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原住民早已通婚融合,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家族中純粹是同一族群且未和其他族群通婚 的人口,只佔百分之七,可見通婚之普遍,也可以說台灣已逐漸沒有四大族群的分別了。至於 日據時代,台灣人和日本人互相通婚的也很多。台灣原住民和漢人通婚的(包括閩、客、外省人) 很多,如果不說自己的母語的話,是很難分出誰是甚麼族群。大家都使用共同的語言「國語」 北京話來交談溝通,即使是原住民家庭中,也有一半以上使用「國語」--北京話交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9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