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政策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消波塊】(轉貼)消波塊神話
 瀏覽12,103|回應5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海岸還需要消波塊來保護嗎?

-揭穿消波塊的神話-

鄭明修 理事長

  『曾經每年花費數十億的消波塊,是河海工程界的最愛;也是消耗工程預算最快速的產物,形同黑金,現今如同過街老鼠人人討厭』。古早人有句諺語:"擔土填海,世界第一笨";也許是我們台灣人有錢啊!可以不斷地把消坡塊丟進海裡。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記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

  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是受傳統習俗和海防的角度思維影響,人們與海的距離其實很遠;解嚴之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海岸地區,海埔地與工業區的抽砂填海,以及引進高污染、耗能工業之下,脆弱的海岸環境早已扭曲變形,海岸不再潔淨,大海也不再碧藍;尤其違法工廠和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讓沿海低窪地區加速陸沈,造成國土永遠難以回復的痛。更令人不解的是,現今台灣海邊最親海的第一線大部份都堆置消波塊,不但令民眾無法親近海洋,更將美麗的自然海岸景觀破壞殆盡。

一、消波塊護岸的水泥城堡

  過去幾十年來,拋置「消波塊」一直是工程單位用來保護海岸最常見的方法,然而這種俗稱「肉粽」的消波塊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經過多年的驗證,以各種專利型式的消波塊來保護防波堤、路基、養灘,會對海浪產生強烈的反射作用,加速消波塊底層沙層流失,而且因與沙灘底質比重不同,一段時日之後消波塊會下陷,最後被大浪吞噬捲走。尤其台灣海岸地形不斷在變動,颱風、大浪也經常扮演地貌的塑造者,如今數十年來的驗證,人類用消波塊來固定並保護海岸地形只能短暫有效而已。

  台灣東部山海景色優美,然而海岸地區終日在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板塊擠壓運動下造成後退地形,從花蓮到台東海岸線退縮速度驚人。雖然十幾年來已投放數十公里的消波塊來保護台十一線和台九線公路,然而海岸線仍不斷退縮,如此平白浪費百姓納稅錢,又把海灘搞得「不倫不類」,使民眾失去親海的機會,不但讓觀光客大感「煞風景」,也讓後山海灘美景不再。建議針對都會人口集中的台東市和花蓮市海灘採用軟性工法,即缺沙灘補沙,缺礫石灘補礫石,其人工養灘區還可供民眾戲水休憩的好去處。人工養灘與迂迴供沙成功案例在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早已被廣泛採用,例如美國邁阿密海灘多年前曾遭受侵蝕,因此花了6500萬美金自外海抽取海砂舖設在岸上休閒旅館前被侵蝕的海岸,結果提供了舉世聞名之休閒海灘。

  自然海岸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朝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目前台灣海岸線近三成被混凝土所包圍,包括漁港、商港、海堤、護岸、消波工、離岸堤、突堤、導流堤、潛堤等,然而嚴格算來已近九成為非自然海岸,其中沿岸道路、漁塭、工業區、發電廠等用地,都是緊臨海邊,造成海邊植被和動物等原有資源被移除或滅絕,其地理景觀資源亦不復自然美。

  統計台灣及澎湖群島海岸各種海岸工法包括海堤、護岸、消波工、突堤、導流堤、潛堤和岸堤等長度,發現到2004年圍繞台灣地區之海堤保護工已超過600公里,然而台灣海岸線長度約為1,600公里,海堤保護工已佔37.5%。今後相關海岸防護工法之研擬,應多考慮結合天然海灘特性及海岸地理景觀的柔性工法或生態工法,創造符合人類親海需求的海岸。至於現有自然海岸地帶環境生態敏感度高,任何工程施工應該避免。

二、海岸消波塊的優缺點

 (一)優點:

  1. 早期消波塊的功能被認為保護海岸,可讓住在海邊的民眾覺得較安心。
  2. 消波塊每顆數萬元不等均為資本門,消耗預算快。
  3. 丟在海中的消波塊也具集魚效果,改變海邊生態環境。
  4. 水利工程界認為各種消波塊造形,各具不同消波功能,比傳統護堤更具消波防災功能。

 (二)缺點:

  1. 讓住在海邊的人下海不方便,使民眾與海洋產生疏離、漠視海洋。
  2. 阻礙人類親近海洋,也讓許多種海洋遊憩活動無法進行,如:風浪板、衝浪、帆船、海洋獨木舟、游泳、戲水、沙雕…等。
  3. 層層消波塊易造成海水渦流,常令落海釣客或戲水遊客溺水,也讓船難事件不易救人。(擱淺船在消波塊區等於沒有機會被救援,因為消波塊有破浪效果,沒有緩衝作用,相對的自然海岸具有反射的水流。)
  4. 改變海岸地形地貌,破壞原有安定的生態環境,使沙灘流失、走位、或改變堆積層、植被、潮間帶生物相等。
  5. 破壞海岸的自然景觀,民眾認為不好看,而且為人工產物,失去自然海岸將損失觀光資源。
  6. 水泥消波塊需大量水泥及沙石,原料來源需採礦,破壞地表水土保持及地形景觀,豪大雨時也有土石流的後果。
  7. 水泥易吸熱,消波塊放在岸邊易造成潮間帶水溫上升及溫室效應。
  8. 水泥製造時消耗大量能源,尤其製造水泥需消耗大量電力,同時空氣污染嚴重。
  9. 抵消波浪時易造成鹽霧,造成陸上植物枯萎及家電用品的鏽蝕。
  10. 無法取代自海沙、礁石及珊瑚礁的消波功能。
  11. 不能永續利用,常沉入沙灘中或海底,無法抵擋颱風的洪水巨浪。
  12. 非常容易滯留垃圾於消波塊間隙無法清理。
  13. 以消波塊做為海岸防護工程常被歸類為中央或地方建設經費,會因此消耗政府大筆預算,絕大多數民眾認為浪費納稅人的錢。

三、蠶蝕鯨吞台灣的百年海田

  台灣西鄰台灣海峽平均深約六十公尺,東鄰太平洋平均深約四千多公尺,沿岸有沙、泥、礫石、礁岩岸,以及珊瑚礁、河口、紅樹林等海邊地形,因此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十分多樣性。在未解嚴之前,台灣海岸充滿著神秘感,之後海岸邊開始開發海埔新生地及工業區林立。目前台灣西部海邊已開發或正在規劃的開發案所利用的海岸線長度總和,竟達210公里,佔了基隆到高雄海岸直線長度390公里的54%,若再加入漁塭和緊臨海邊的濱海公路等,其實自然海岸已剩不到百分之十。致使西部美麗的百年海田(海埔地或潮間帶)消失殆盡,如此的水泥叢林阻隔了我們賞海的視線和親水的機會及通行權。尤其是雲林縣海岸使用比率最高,單是麥寮六輕及雲林離島工業區就使用了32公里的海岸,佔該縣的91%,自然海岸已所剩無幾。至於目前全台海岸已近九成非自然海岸,而且大部份水泥化,回頭來展開海岸保育與恢復自然海岸應該是當務之急。

四、海洋政策與組織再造攸關海岸復育

  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明確宣示,海洋環境為人類永續發展最珍貴資產,其中又以海岸地區生產力最高,生態環境最為敏感,因此呼籲臨近海洋的國家必須將海岸線百分之二十以上列為海岸保護區。各國海岸地區的保護與其生物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與開發,應該形成總體的國家海洋政策。台灣自詡為海洋國家,但是我們卻不知道要如何擁抱海洋?管理海洋?其中要保護和恢復美麗的自然海岸是我們台灣最迫切的課題。

  政府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第九大項「水與綠建設計畫」中明示,將透過生態規劃方式,全面推動海岸環境的復育與改造。其後在推動政府組織再造的過程,更決定增設海洋部統轄海洋事務。儘管知道海洋管理的重要,但三年多來所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主要在籌畫成立海洋事務部的實質動作卻相當有限,最後在2004年9月初行政院宣布中央機關十三部四會中,被降為「海洋委員會」,令人失望的是在今年1月初「陸委會」敗部復活取代了「海洋委員會」。更令海巡署等相關單位與學者專家白忙一場,顯示海洋立國只是口號,更突顯出台灣沒有「海洋文化」素養與視野,也許仍停留在只會消耗海洋資源的「海鮮文化」階段。台灣周邊各國都有海洋事務專責部會,唯獨台灣至今還沒有。雖然今年政府已訂為「台灣海洋年」,如何在行政系統上建立有效機制,正考驗台灣朝野的智慧。

五、找回自然海岸之美

  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如今2,300多萬人口擠在這3萬6千多平方公里的島上,曾經創造經濟奇蹟,卻換來許多環境問題。過去民眾與政府對於海岸邊充滿著「能圍則圍」和「能佔則佔」,大量的海埔地、海港、海岸公路等不斷建設;為了維護佔領的成果,又投入更大量的消波塊、護堤、離岸堤等,造成如同「監獄台灣」的水泥圍牆。現代的海岸經營者,應該有一個「自然就是美」的觀念。沙灘、礁石、珊瑚礁、紅樹林、海邊植物等原本都是台灣海岸最佳的守護者,它們不但能抵消波浪,也能減災,亦是動植物最佳的棲地,少了它們,大自然就會反撲。從2004年底南亞大海嘯的世紀大災難中不難發現,印度洋中的小國馬爾地夫就靠著良好的珊瑚礁屏障,減輕了海嘯大浪的侵襲,因此像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的最佳保障。因此我們不要再有「人定勝天」的野心與貪婪,要學習愛惜自然海岸、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即使海邊的野花野草都會帶來海岸景緻的和諧美麗。

六、結語

 現行法律中涉及海岸管理的法令其實很多,除了土地法、水土保持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主要法規之外,所延伸的行政命令更是多達39種。表面上法制周全,但遇到問題,往往是什麼部會都不管,法規成了具文。過去從海岸管理看政策而不管法令,形成法制保護虛空。例如十幾年前即由行政院納入「台灣沿海地區自然保護區計畫」,指定從彰濱海岸、六輕離島一直到嘉義東石海岸等為保護區,依法不能變更地形地貌。然而從地方政府、港務局、工業局等各個單位都要填海造陸,開發離島工業區及海埔地;如今民間大煉鋼廠和石化工業也都想要在離島工業區設立,以致於造成今日海岸亂象處處可見。惟有落實國土規劃,加強海岸管理,消波塊的泛濫才能有效遏止。

建議海岸管理迫切課題如下:

  1. 建議水利署成立全國砂石銀行專責單位,統一調度及提供砂石來源,並調查全國海岸特性,以疏浚河砂或抽取海砂來取代消波塊做為防護工法。
  2. 政府應該以控制現有自然海岸開發為目標,其次明訂逐年復育自然海岸的百分比率;任何海岸開發應該採退縮型建設,遠離生態敏感地帶,避免與海爭地,並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3. 鼓勵民眾親海和海上遊憩休閒活動,民眾自然成為海岸的守護者;然而其通行權應儘早修改法令,讓國人出入海岸有通行的自由;至於取締違法偷渡走私者應該加強在海上執法。
  4. 加強海洋教育,培育海洋人才,並請考選部在高普考增加海洋環境、海洋生態資源的考試類科與職缺。
  5. 落實中央機關到地方政府的海洋行政體系,重新恢復「海洋事務部」的組織再造,架構海洋立國精神。
  6. 儘速立法通過「海岸法」及其專責機構。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86694
 回應文章
(轉貼)換個思維 保護大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響/營建署:海岸線不准開發

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若碰到重大建設 需嚴格審查

本報願景工程「搶救福爾摩沙」海岸系列,報導台灣海岸因不當消坡塊、漁港、堤防工程以及海邊垃圾場,造成很多海岸美景消失,垃圾密布、污染嚴重,對生態造成重大衝擊。政府今天回應,營建署長丁育群表示,未來海岸線以不准開發為原則,如為國家重大建設需要開發,也須經嚴格審查把關,以保護美麗的海岸線。

內政部營建署下午舉行第四次全國區域計畫會議,環保署提出廢棄物填海造陸相關提案放入全國區域計畫,營建署採審慎態度,除將了解政策是否定案,如尚未底定,將建議環保署暫不放入全國區域計畫外,建議環保署對各界有疑慮的文字部份先行酌修。

營建署說,填海造陸相關提案,適不適合放入全國區域計畫,需由委員會討論決定,相關部門如堅持有需要,營建署仍會把各界不同意見一併送交行政院,不會草率納入。

丁育群表示,對我國海岸人工化問題,內政部十分重視,已訂下未來海岸線以不開發為原則政策,除非是國家重大必要的建設,但即使如此,也需經過兩層把關,首先必須先經過專案小組討論,獲得土地使用的許可。在許可之後,還必須通過施工管理計劃的嚴格審查。

為完善規畫國土,營建署陸續舉行全國區域計畫會議,由各相關部會、地方政府提出相關計畫,環保署今天提出區域性環保設施計畫,由全國區域計畫委員會審查。

環保團體對有關廢棄物填海造陸部分有高度疑慮,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表示,環保署主要填海造陸的可能地區,為西部濱海工業區或商港,海岸多為砂質,和陸地相連,掩埋煤灰、爐石及廢棄物極可能污染地下水,長年海水侵蝕,廢棄物最後也會外露流出,污染海岸,環團反對這個計畫納入全國區域計畫。

營建署表示,全國區域計畫會議採委員會方式審議,環保署提出的填海造陸相關計畫項目,環團對廢棄物可能有毒有害有疑慮,營建署已擬定兩方案,包括建議環保署針對有疑慮部分進行修改,另一是如果仍是未確定的政策,不納入全國區域計畫之中。

【2014/06/05 聯合晚報】

換個思維 保護大海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台11線鹽寮水璉段,設置隧道代替臨海不斷被海浪淘洗的舊台11線,臨海路段未維護,部分路段已經斷裂無法通行,有些破裂或塌陷,人造的道路終將回歸大自然。 記者黃義書╱攝影
美麗海岸變成消波塊、堤防、垃圾堆和荒廢的漁港,應該怎麼辦?

學者專家和環保團體多認為,對海的恐懼,是造成我們海岸面目全非的一大主因;未來政府優先要做的,應該是思考怎麼讓民眾知海、愛海、然後願意主動加入保護大海的行列。至於已成的事實,現已難以改變;不過還在丟消波塊的海岸,還在疏浚的漁港,政府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思維;或者,就比照目前多數歐美國家的做法,乾脆把它還給大自然。

海岸在後退?其實有消有長

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說,我們對海,最大的恐懼就是海岸在後退,國土在流失。但事實上,他從2007年透過google earth觀察,海岸線其實有消有長;整體來說,台灣在板塊擠壓拉升及河沙下流堆積之下,國土是在增加而非減少。然而,由於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後退的海岸線上,為了搶救國土,於是一塊塊消波塊就「咚咚咚」丟進海裡。

海洋這一課 先學放下恐懼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說,小學到國中,課本教我們有關海的,只有一課,就是「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它造成很多國人下意識中,對海洋有著深深不安感,然後一切作為都是採取對抗方式。

事實上,面對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企圖改變他;因為只要人工一動過,就「沒完沒了」。就像消波塊,工程界很多人認為可以擋住海浪侵蝕,但就他實際觀察研究,消波塊只是「心安」,未必有效;反而有13大缺點,包括造成海水升溫、破壞生態、滯留垃圾等。該還給大自然的 就還給大自然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也持相同看法;他說,「我們跟大自然要一塊地,大自然也會要回去一塊,而且會加利息的要回去」,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則建議,政府也許可思考比照處理危險山坡地的方式,處理海岸後退問題。

他說,面對無情土石流,很多政府官員已經知道不能硬拚,該還給大自然的就還給大自然,對於居民則用「以地易地」方式,面對危險海岸,我們是不是也可選擇此一方式讓民眾搬到安全之地,而不是一直丟消波塊擋住大海。他說,政府也許可以算算,以地易地也許比無止盡的消波塊更省錢。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走訪消蝕的海岸線

【2014/06/04 聯合晚報】

借鏡英國 接受變遷的海岸線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不只台灣,許多先進國家也都面臨海岸侵蝕、後退以及人工設施過多的問題,他們怎麼解決?

英國的「海神計畫」,值得國內借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林育珠說,海神計畫是由英國一個非政府組織「國民信託」發起,目的是保存英國1500公里「值得保護的海岸」,主要採取三項做法。

首先,這項計畫不用「搶救」,而是接受變遷的海岸線。國民信託在英國康瓦爾郡擁有一個私人漁港「穆林港」,這個漁港過去多次遭到颶風暴潮的襲擊而打壞,國民信託為維持港口營運及觀光需求,屢次投入不少經費修復港口。在地居民都希望國民信託能用更積極的方式,比如興建離岸堤保護港口;但國民信託評估認為,花再多錢,也無法阻擋這座港口未來將被淹沒或被暴潮打壞的事實,因此他們反而提醒港口邊的居民,提早為未來的搬遷做好準備,而不再一昧修復。

另一個做法是,預備「未來海岸線」。「海神計畫」對正在遭到嚴重侵蝕的海岸,不是丟消波塊或是築堤,而是透過募資,購買海岸後方的土地,把目前海岸上的地貌、植被等重要生態系往後撤,繼續保存,至於該消失的,就讓給大海。

第三,向自然學習,改採以柔克剛的海防工程,在人民重要的生活之處、無法撤退的地方,用各種軟性目然工程。比如他們在德文郡一處流失嚴重的沙灘,就用大型機具將沙灘上的沙重新堆疊為沙丘,再號召當地居民及學生在沙丘上種植濱草,用以穩定沙丘。林育珠表示,實際走訪,這些做法目前都見到成效,而且也獲得英國民眾的支持認同,值得國內參考。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走訪消蝕的海岸線

【2014/06/04 聯合晚報】

亂蓋一通 淤沙嚴重…漁港的惡夢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花蓮港西堤攔阻北流的沙,堆積在美崙溪出海口。 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海岸有三多,除了消波塊、堤防外,就是漁港多。根據漁業署統計,全國共有225座漁港,其中本島有150座,以本島海岸線1319公里來算,每8.7公里就有一座;澎湖更誇張,密密麻麻多達67座,平均5.5公里就有一座。

台灣需要這麼多漁港嗎?官方的說法是,這些漁港周邊原本就是漁村聚落,基於便民需求而興建;不過,事後來看,環保團體實地調查認為是亂建一通,不只沒用處,而且後患無窮。

花蓮鹽寮漁港就是一例。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說,這個漁港十幾年前花了好幾億元興建,但由於設計失當,碼頭正對浪頭,漁船一停,船頭就被大浪一直推撞碼頭;蓋好以後,漁船一天也沒用過,只能停靠一些小膠筏。

本來蓋了沒用,錢花掉也就算了,但當初興建時,為了保護漁港,另外做了一道突堤,結果花蓮溪南漂的沙石,全部被擋在這道突堤北側。北側海岸現已被沙石堆高了2、3層樓,當年做好的涼亭,現在已可輕鬆摸到屋頂,大型海豚雕像陷在沙中。沙石甚至翻過堤防,灌進港裡,漁港如果要用就得疏浚。

而漁港南側的情況更慘,由於沒有沙石補充,海岸面臨嚴重侵蝕,為了挽救道路和民宅,只好一路沿著海岸大量丟消波塊,一個消坡塊少說也要4、5萬元,算算幾千萬元跑不掉。

黑潮文教基金會主任賴威任指出,花蓮鹽寮漁港由於設計失當,建港至今尚未啟用,突堤還導致堤防北側積沙,讓涼亭不斷下沈。 記者黃義書╱攝影

類似失敗的漁港不勝枚舉。東北角的和美漁港,花了5000萬元興建,也因為未考慮漂沙問題,1990年完工啟用第一天,就因大量沙石灌進港內堵住航道,被迫停用,後來就一直陷在不斷淤積、不斷抽沙的惡夢之中;另外,包括王功、長濱、龍港等7、8個漁港也都有嚴重淤沙問題。

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說,從小地理課本早就教我們,中央山脈山高水急,台灣的河川本來就會流下很多沙石,政府偏要在沙岸上大建漁港,當然就得面臨淤積的挑戰。「只是作為納稅人,我們可不可以問一下,一定要用這樣愚公移山方式沒完沒了的一直疏浚下去嗎? 」他問。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走訪消蝕的海岸線

【2014/06/04 聯合晚報】

解決海岸侵蝕?塞滿石粽的沙灘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開車在台灣各地濱海公路,最常看到的,除了海水,就是消波塊。到底全台有多少消波塊?官方沒有統計。台北市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用Google earth一吋一吋找,算出來總長度大約是850公里,比2條中山高速公路還長,已圍住了2/3個台灣島。

台灣海岸的消坡塊總長度已達850公里,圖為墾丁紅柴坑漁港,人工消波塊直接堆在珊瑚礁上,破壞環境。 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灣有這麼危險嗎,為什麼要用消波塊團團圍住? 專研海洋生態、工程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直言,各界對海岸線消退的迷思是原因之一;另外,各地方的「政治需求」,也造成今天消波塊無所不在。

他說,大海是以動態平衡存在的,很多海岸沙灘看似流失了,其實幾個大浪就又回來了。譬如東北角的部分沙灘消失,很多人說是因為港口興建堤防所致,實際上它的沙灘是漂移的,早在堤防興建之前,就曾出現失而復返情況。

然而很多地方人士一看到沙灘流失,就要求政府想辦法,而丟消波塊正是最快速、能見度最高的解決方式。但大自然有它的節奏,消波塊一丟,反可能就真的回不來了。

選舉是另一因素。鄭明修說,有一次他到某一公路施工單位演講,舉了一個沒有必要的消波塊工程。中場休息時,一位官員向他坦承,消波塊是他扔的;但他實在沒辦法,因為選舉到了,地方民代軟硬兼施就是要丟,因為不丟就沒選票。

就在這種情況下,廖振順透過Google衛星觀察,發現只要海岸附近有住宅或建築物,一旁就有消波塊。有的看起來並不需要,但可能是出於民眾要求,因此多少還是放幾個以求心安。

就像花蓮新城鄉一處海岸,岸上僅有兩三戶人家,還有一處民宿,感覺沙灘是往外延伸的,不是在後退。可是附近7、80公尺的海岸線,不只放了一長排的消波塊,而且還在消波塊鋪上水泥,然後在後方又築了一道堤防。如此銅牆鐵壁式的層層防護,看得環保團體既傻眼又痛心。消波塊能解決海岸侵蝕問題嗎?

很多專家是質疑的,在花東環保人士帶領下,本報記者到多年前因為嚴重塌陷,因而廢棄的舊台11線實際探訪,這條位在海岸山脈山腰的道路,在5、60公尺深的邊坡底下,有著一排排數不清的消波塊。

很明顯的,這些消波塊並沒發生作用,在道路封閉廢棄以後,路基持續塌陷,很多路段整片直削入海,景象駭人。

消波塊阻礙人類親近海洋,倒是肯定的。以花蓮新城鄉那處海岸來說,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說,花蓮立霧溪到三棧溪之間的海岸,因為潮流關係,是少數沒有人維護,但沙灘仍能保持乾淨的海岸,可是消波塊一放,不只變醜,現在根本就走不到海邊。

廖振順說,我們是海島國家,政府還曾喊出「海洋立國」口號,但是連海都碰不到,要怎麼感受海洋的脈動,呼吸到海洋的氣味? 這些都沒有,又怎麼會有認同,怎麼立國?

他不禁要問「你,還記得我們是在島上嗎? 」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走訪消蝕的海岸線

【2014/06/04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109833
(轉貼)消波塊、海埔地…人工海岸 台灣變臉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消波塊、海埔地…人工海岸 台灣變臉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海的哀愁》

前言: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319公里,加上離島更有1962公里,綿延的海岸景觀資源舉世難得,卻在政府政策及人為破壞下,出現消波塊、垃圾、堤防、漁港等四大破壞海岸美景的「人工產物」,遮掩福爾摩沙島的秀麗風貌。

為搶救國土保育,探討台灣國土所遭逢的問題,本報今年推出「搶救福爾摩沙」系列報導,繼日前一系列「山的傷痕」、「河的嗚咽」報導,今明兩天推出系列三「海的哀愁」,由記者前進現場,帶讀者關心台灣海岸。(系列三)

消波塊破壞原有安定的生態環境,使沙灘流失、走位。 記者黃義書/攝影

到海邊散心,除了大海 、藍天,你最常看到什麼?堤防、垃圾,還是一塊又一塊的灰色水泥消波塊?根據內政部營建署今年公布的最新調查,台灣有半數海邊已經不是天然形成的風景了,其中,西部有6個縣市的人工海岸占比,都超過9成以上,幾乎已找不到自然海岸。

台灣本島海岸線共1319公里,超過一半,多達55%;734公里是人工海岸,也就是海岸上充滿了堤防、港口、消波塊、海埔地等人工設施。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很多人以為這些設施沒什麼,但它不只讓海岸變醜而已,也對生態造成衝擊,更讓我們的國土,出現難以預測的變動。

大武漁港南岸 一年退縮9公尺

例如台東大武漁港,由於出海航道常被南下漂沙堵塞,相關單位就在北側興建防波堤進行攔截,結果造成大武漁港以南的台東海岸缺乏沙源補充,以驚人速度加速後退,也衝擊了海洋生態。

當地居民說,過去2、30年,海岸線至少退縮了300公尺,大批樹林消失無蹤;而根據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所作調查,最近幾年大武漁港以南海岸每年都退縮將近9公尺,灘線已直逼公路,台9線很多路段,浪花幾乎已可打到公路上。

七星潭海灘 剩不到以前三分之一

熱門觀光景點花蓮七星潭一帶也一樣。花蓮嘉豐漁場老闆黃志源從小在當地長大,他說,20幾年前,七星潭海灘至少有1、200公尺長,但現在剩不到三分之一。當地海灘上原本有個會反射月光的大石頭「青石公」,過去是漁船回岸重要指引,現已沒入海裡。以前再大颱風也打不到岸上,現在隨便一個颱風都可把漁民放在道路旁的漁具捲入海中。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長期關注花蓮海岸,該會監測發現,從花蓮港以北一直到三棧溪的花蓮海岸,這幾年都有嚴重的海灘流失問題;關鍵原因除了花蓮溪上游攔砂採砂外,花蓮港擴建的西堤,將花蓮溪流出的北漂沙石,全數擋在美崙溪口,送不到以北地區,也導致海岸因為沒有新沙補充,更無力抗拒海浪無時無刻的沖刷淘蝕。

不只是東海岸,人工設施造成海岸劇烈變動,在西部也到處可見,特別是一些深入海中所設立的防波堤或是離岸消波堤,幾乎都出現明顯的「突堤效應」;海岸漂沙的平衡遭到破壞,很多沙岸美景正在快速消失,甚至早已消失不見。

突堤效應造成海岸漂沙的平衡遭到破壞,海岸線變動難測。 記者黃士航/攝影

突堤效應 西部沙岸美景在消失

像是以往許多遊客拜訪台南必到的朝聖之地─黃金海岸,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說,由於安平新港所設堤防,再加上南側高雄市茄萣區離岸堤的雙重突堤效應,許多人記憶中美麗的黃金海岸,現在幾乎已快消失殆盡;取而代之,則是一個個水泥做成的人工消波塊。

稍微讓人欣慰的是,2007年行政院核定「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開始監測海岸,並要求減少不當海岸工程之後,這幾年自然海岸減損已獲得控制,根據營建署衛星觀測,這6年來自然海岸減少約3.6公里,而去年(102)和101年相比,僅減少275公尺,研判是潮汐誤差,已不再減損。

不過,既有的,持續在影響國土、環境的不當工程,究竟該怎麼解決? 誰來收尾? 現在仍然沒有答案。

閱讀秘書/突堤效應

「突堤」一般是指從突出海岸線、深入海中的人工結構物,包括港口防波堤、導流堤或離岸堤等。由於延伸而出,會阻擋原先沿岸潮流、漂沙的路徑,造成漂沙在一側快速堆積,另一側則因為沙量減少、短缺,平衡機制遭到破壞,出現海岸侵蝕現象。圖為桃園大潭電廠附近向海中興建的突堤。(游智文)

【2014/06/03 聯合晚報】

資訊圖表/海的哀愁 海岸四大亂象

聯合晚報/版面構成:胥愛曦、劉仲揚

【2014/06/03 】

咦!垃圾哪裡來 海岸掩埋場是元凶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垃圾透過排水道、河流到海洋,漁船廢棄物倒入海中。許多海邊垃圾場無人監控。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監測海洋廢棄物,發現很多年代久遠的垃圾,例如20幾年前的「乖乖」、「王子麵」包裝等。這些垃圾從哪裡來的?協會分析認為,台灣海岸線上眾多的垃圾掩埋場是元凶。

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帶著本報記者到花蓮市環保公園,那是一處海邊垃圾掩埋場,遠望有如一座小山;其中一側緊臨著太平洋,即使海岸堆放很多消波塊,但大浪仍不斷拍打到垃圾山的底座,隱約仍可見到一些裸露的垃圾。

「現在已經好很多了。」賴威任說,早在2007年,黑潮基金會就發現這個海邊掩埋場邊坡已被海浪淘空,垃圾不斷外流,基金會向相關單位反映,但邊坡整建工程一直到2012年才動工,去年終於完工。

更令人無言的是,花蓮市新的垃圾場就設在環保公園旁,一樣緊臨海岸,只用一道矮牆圍住。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一陣強風吹過,一堆垃圾就飛到空中,輕易越過那堵矮牆,飄入海裡。

這樣的海邊垃圾場有多少? 環保團體指出,20幾年前,全台各地都有嚴重的垃圾問題,民眾不願垃圾場蓋在住家附近,因此很多靠海的鄉鎮都把垃圾丟在人煙較少的海邊,當垃圾太多了,就在上面覆土當成綠地或公園。

這做法乍看頗環保,但在內陸沒問題,靠海的垃圾場年代一久,往往就會因颱風或海浪淘刷,大量垃圾外露流入大海。環保團體指出,這個問題已非一朝一夕,但相關部門就是不重視,有人踢爆就處理一下,例如基隆潮境公園、花蓮環保公園都是如此,其他的有沒有垃圾外流,沒人管,也沒人知道。

【2014/06/03 聯合晚報】

消蝕扭曲的海岸 環境衝擊超出想像

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大潭電廠附近海岸線,由於向海中興建突堤,使得電廠以南海岸被侵蝕淘空,圖中用麻繩綁住的石頭,就是為盡量減少海水侵蝕海岸線所做的簡易保護方法。 記者黃士航/攝影

‧長堤扼殺 千年藻礁!

‧北側淤沙 南側淘蝕!

‧礁滅蟹亡 生態毀了!

不當的海岸工程,不但讓海岸變動難測,對環境生態的衝擊也遠超出想像。桃園觀音大潭電廠就是一例,一條人類為了「方便」而興建的長堤,硬生生扼殺了觀音海岸的珍貴千年藻礁。

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曾是國小老師,長期投入桃園的環保工作;他說,7、8年前大潭電廠為了讓海水沉澱、取得雜質較少的冷卻水,在電廠前建了一條深入海中約1公里的長堤。

建好後,一開始釣客很高興,因為可以走到大海中間釣大魚,但沒多久大家發現不對勁;本來由北往南的海流被堤防擋住,海沙都被留在北側,結果北側海岸快速堆積淤沙,南側出現嚴重淘蝕。

潘忠政說,大潭電廠北側海底是一大片珍貴藻礁;藻礁是一種植物礁,20年長不到一公分,長了7500年才有今天的規模,但就因為電廠一道突堤,全數被沙覆蓋、滅亡。

南側問題更大。由於堤防讓岸流變急,又缺少海沙緩衝,淘蝕速度驚人,台電先丟下大批消波塊阻擋海浪,但海岸線仍是一路往後退,於是沿著海岸線另外再築了一道長堤。

消坡塊丟下的地方,藻礁當然跟著掛掉,但陸地上的生態也受到連串衝擊。當地防風林中本來到處都是凶狠圓軸蟹,但當堤防築起後,棲地改變;一群迷路的蟹不知如何回到海裡產卵,大批被輾死在附近的馬路上,如今幾乎已完全消失。

潘忠政說,當地原本有很豐富的生態,天上有大勺鷸,地上有螃蟹,海中有魟魚,還有藻礁。現在螃蟹沒了,藻礁沒了,連大勺鷸也因為食物短少,加上當地大型風力發電機發出的噪音,現已不復可見。

唯一還可見到的,就是堤防上釣客的身影。但在藻礁消失之後,釣客現在也釣不到什麼魚了。

【2014/06/03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108998
(轉貼)專家憂心:台灣丟「肉粽樁」 海岸更沉淪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海岸線倒退嚕 黃金海岸沙灘變消波塊灘

台南市黃金海岸海岸線節節後退,海浪直逼岸邊船屋,岌岌可危。
記者黃宣翰/攝影

曾是美軍度假勝地的台南黃金海岸沙灘,美麗的沙灘已幾乎被綿延不盡的消波塊取代,「黃金海岸正快速消失!」

黃金海岸不再美麗
「6年前,曾是100公尺沙灘」

走在堤防上,聽到一波接著一波湧浪打在消波塊,發出「轟、轟、轟」的巨響,讓長期關心海岸生態的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心頭越揪越緊。「我們以前都在那邊上課」,他指著一片汪洋說,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寬達100多公尺的沙灘,「很難相信對不對…」

「這片黃金海岸,是台南市最美麗的地方…」晁瑞光說,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這片沙灘已在海浪侵蝕下「節節敗退」。以前美麗的沙灘,現在全被消波塊取代。

被遊客稱為「船屋」的鯤喜灣遊客中心觀景平台被淘空凹陷,台南市政府在沿岸放置100多個消波塊,還在岸上設封鎖線,豎起「地基塌陷,請勿進入」的告示牌,阻止了遊客腳步,卻擋不了黃金海岸繼續被侵蝕的危機,最後連告示牌最也跟著陷落,看起來十分諷刺。

旗津海岸年年退縮
最嚴重處海岸退200公尺

高雄市旗津海岸是國內知名的觀光景點,因長期受波浪侵蝕,造成海岸線被沖刷、沙源大量流失,比10年前平均退縮了50公尺,嚴重處更多達200公尺。高雄市長陳菊說,旗津海岸線侵蝕是嚴重的國土流失問題,且不只旗津,茄萣、永安、彌陀等沿海區域都面臨沙灘逐漸流失的問題,而為了避免侵蝕持續擴大,影響當地觀光產業及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市政府曾多次向中央單位請求協助,但相關法案尚未立法通過,至今仍無法確認權責機關。

頭城海水浴場沒沙了
[ 水泥階梯能擋海水倒灌?]

宜蘭縣頭城海水浴場也長期遭海浪侵蝕,前幾個月還有一點沙,現在完全都沒有了,如今僅剩以往通向岸邊的水泥階梯緊鄰海水,而且持續被大浪侵蝕,再不處理,若是海水倒灌,恐怕漫淹全鎮,相當危險。

不過水利署表示海岸不是水利署的管轄範圍,薆莫能助。這個說法讓地方人士很火大。大坑里長陳錫華表示,「推來推去沒有意思」,「難道要死人才有立即性危險嗎? 」鎮長陳秀暖也不高興地說,以前會勘過這麼多次,怎麼不說是營建署的?現在出了問題才大踢皮球,「出了人命、災害,誰來負責?」

【2011/09/3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海岸線倒退嚕 黃金海岸沙灘變消波塊灘 | 台灣海岸線沉淪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623172.shtml#ixzz1ZW2Q0zIS 
Power By udn.com 



台南海岸復育 要砸5.4億

台南海岸線退縮嚴重,尤以七股、北門最為嚴重,每年平均退縮15公尺,市府水利局持續辦理沿岸海岸復育工作,初估需經費5億4000萬元,市府今天依行政院指示,邀相關單位協商,擬訂短中長程計畫。

水利局長李孟諺說,台南市海岸線北起八掌溪、南至二仁溪,全長約54.6公里,其中七股、北門的沙洲、潟湖,經多次颱風暴潮、波浪侵蝕嚴重退縮,據調查海岸每年平均退縮15公尺,寬度800至1000公尺縮小到80至100公尺。

北門王爺港沙洲北端潮口向南移約100公尺,七股青山港沙洲潮口擴大為760公尺。民國80幾年七股潟湖面積尚有1600 公頃,如今僅剩1000公頃左右。

【2011/09/3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台南海岸復育 要砸5.4億 | 台灣海岸線沉淪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623155.shtml#ixzz1ZW4VVhuh 
Power By udn.com 

專家憂心:台灣丟「肉粽樁」 海岸更沉淪

成大水利系教授許泰文。
報系資料照
台灣西南海岸侵蝕嚴重,成大水利系特聘教授許泰文感嘆,在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加劇下,未來台灣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的危機將愈來愈大,國土一吋吋流失,卻因為看不到選票,問題難獲重視。

台南黃金海岸侵蝕嚴重,在堆滿俗稱「肉粽樁」的消波塊岸邊,幾乎看不見沙灘,國內海岸侵蝕專家許泰文長期關注當地,他說「很難想像這裡在民國60年代,曾是美軍的度假沙灘」,當時從消波塊往外至少有100公尺寬的美麗沙灘,短短幾十年就消失不見。

水利署第6河川局目前在船型屋南側興建突堤,希望減緩海岸侵蝕,但許泰文並不看好,認為這只是在有限經費下的權宜措施,因為突堤的經費較低,「但西南海岸過去做過的許多突堤都已消失在大海裡」,錯誤的施工只會讓海岸消失更快。

許泰文目前積極與歐盟合作,以了解在全球暖化的氣候變異下,對台灣海岸侵蝕的影響,結果是讓人悲觀的,海水面不斷上升,西南沿海地區卻因超抽地下水等原因一直下陷,未來不僅海岸侵蝕,土地更會因海水侵入而鹽化,土地無法耕作、地下水也不能再用,「危機沒有到眼前,不會有人重視。」

「看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是怎麼做的」許泰文表示,這些國家長期投注龐大經費在養護海灘上,從專業角度來看,海岸至少要有3道防線,最外層不管是潛堤或岬頭等施工,都是將大浪對海岸的侵蝕先減消1/2,第2道則是養灘,以沙包或投沙等方式,堆積出沙灘,第三道是靠岸的防風林。

但國內因為經費不夠,往往是哪裡侵蝕嚴重,就丟消波塊,搞得海岸到處都是醜陋的肉粽樁,但看在專家眼中消波塊是最糟的,因硬性的結構只會讓海水淘蝕的力道更強,以高雄的蚵仔寮為例,每年投下數千萬元的消波塊卻使海岸下切到深度達5公尺,「已經沒救了」許泰文說,最後居民只能撤離。

他表示,黃金海岸的侵蝕一方面是因海水上升,另方面則是因北側的安平港擴建,引發「突堤效應」,讓南側的海岸被侵蝕,目前還不算沒救,但「敢做養灘的公務人員不多」,因為動輒涉及弊案,大家都想明哲保身,不想碰燙手山芋,「養灘原本就不容易,養不起來就怪公務人員,實在不公平」他平心而論,而海岸主管單位多頭馬車更讓事權無法統一。「該怎麼做不是不知道,就看有沒有人要做了」專家無奈下結論。

【2011/09/3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專家憂心:台灣丟「肉粽樁」 海岸更沉淪 | 台灣海岸線沉淪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623164.shtml#ixzz1ZW4qnZYK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721264
(轉貼)幾近滅頂的消波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這處海灣內,人為建築約有下列這五種:海堤、碉堡、消波塊、石滬、水門。

消波塊:消波塊又稱『防護塊』,在台灣各地的海岸邊或者是河堤邊,常可見到它的
存在。放置消波塊的目的,是為了削減波浪的能量,以保護海岸、防護海邊的住戶、以及行經海堤邊的車旅。雖然消波塊有上述的用途,但卻極度破壞了海岸整體的自然景觀,而且時間一久,海浪很快的會捲走了它下面的海沙,使得沈重的消波塊下沈、埋入沙土中,於是就要不斷的再放置消波塊,既浪費錢,又破壞景觀,因此大眾對於它的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

笨港灣內的消波塊,也有許多已幾近滅頂,半埋掩在海沙堆下。
消波塊的功用-削減海浪的力量
消波塊的功用-削減海浪的力量
岸邊的消波塊
幾近滅頂,只剩頭部的消波塊
被厚厚的一層海沙覆蓋
半掩埋的消波塊
沙灘上的消波塊
永安漁港南側幾近滅頂的消波塊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5956
(轉貼)海岸巨人-----消波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91.4.15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簡訊18


海岸巨人-----消波塊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黃議德


是否記得在行經海岸時,伴在岸邊的結構物呢?有一點醜,又有一點礙眼


的石塊,它就是俗稱的「肉粽」-----消波塊。


消波塊又稱為「防護塊」(armor unit),二次大戰中的北非戰線上,法軍用


菱形塊(tetrapod)阻擋德軍坦克前進。戰後清理戰場,將此種塊體拋在Casabranca


防波堤周圍,以替代護堤方塊。本為廢物利用,不料其消波效果甚佳。隨即由


Sogreach 水工試驗所研究證明其確有消坡作用,安定性良好,於是取得世界性專


利。此為異形消波塊的鼻祖,此後各種形式的消波塊相繼推出,各自詡其性能。


而一個優良的消波塊必需具備有下列幾個特性:


(1) 消波性:減少波壓力及波浪反射


(2) 安定性:不易受波浪作用而位移,塊體與塊體相互作用有噬合性,相互


牽制而不易潰散。


(3) 施工方便:澆製、運輸及吊放要容易施行。


以上的特性非但語形狀有關,亦與堆積的方式有關。此種消波塊,主要為


組成表面粗度相當大的保護層,有適當的空隙率。波浪來襲時,遭遇此保護層級


而散亂。


而消波塊的特性無法用理論推算,均利用模型試驗,一般均在兩尺度造波


水槽中進行。偶爾行經海岸,映入眼簾是各式各樣的消波塊。時而整齊堆放,時


而散亂雜置。消波塊的形狀會隨著設計者對消波功能的需求高低不同,而適度做


調整。各種不同的消波塊拋放方式,亦是為了抵住波浪的侵襲。但兩者最終的目


的不外都是為了減少波浪所帶來的能量損壞海岸,以及危害到海岸的住戶,保護


行經海岸的旅客。雖然消波塊可以減少波浪對海岸的損壞,但卻也是破壞自然景


觀的元兇之一。大眾對於消波塊的評價,可以說是毀譽參半。


下次在面對躺在海岸邊的「肉粽」時,您是否也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什麼樣


的形狀,或是什麼樣的排放位置對於海岸會有較大的幫助?也順道體會一下消波


-----這一個海岸巨人存在的重要性。


【蘇花高替代方案】鍾寶珠:花蓮永續向東看 沒海岸就沒觀光


本報2007年5月8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花蓮壯闊的海岸景觀是吸引遊客的一大賣點,沒有海岸就沒有觀光。(照片來源: 李育琴攝)推翻蘇花高帶動經濟的工業發展邏輯,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在「誰要蘇花高?」公聽會上,提出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恢復海岸風貌、提升原住民文化價值、培育軟體人才等,東部經濟發展因子,加強花東的競爭力。

鍾寶珠表示,花蓮一直喊窮,失業率高,但是事實上,過去幾年政府投資花蓮的經費,已經超過300億元,但是這些經費都與公路建設有關,由此可見,公路建設不等同於經濟發展。她指出台九線與台11線的拓寬,周邊民眾並未獲利,以及人口負成長的事實來證明。

花蓮未來的發展究竟要向西看,還是向東看?向西部看,以工業發展的思考邏輯,十大建設為花蓮帶來的花蓮港,帶來了砂石業、礦業、水泥業、造紙廠,數十年來,東沙北運造成海岸退縮。花蓮有了這些產業,為何失業率還是這麼高?她希望人們能夠向東看,看見花蓮在環太平洋資源帶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鍾寶珠提出4項花蓮發展的因子:

太魯閣號傾斜式列車(圖片節錄自台鐵網站)發展大眾運輸工具:台鐵已於8日推出傾斜式列車,花蓮到台北只需2個小時。民眾應想想,究竟什麼交通工具才能為花蓮帶來更多的客人?是10年後的6萬輛汽車,還是每小時一班,帶來上千人的火車?她也提出將車站轉型為旅客服務中心,發展花東地區的縱谷觀光策略。

恢復海岸風貌:美侖、光華工業區,不僅造成海岸退縮,如今大理石業也已萎縮,她認為花蓮沒有海岸就沒有觀光,經濟部應重新調整花蓮產業的發展方向。

提升原住民文化價值:目前遊客對於原住民的文化是消費性的,鍾寶珠指出,原住民文化的價值提升,不是一條高速公路可以做到。原住民部落、遺址,甚至南島語族的研究,都是讓人民學習以及發展國際觀光的機會。

培育景觀、軟體人才:花蓮的競爭力不在花蓮的消波塊、或財團進駐蓋的高樓,花蓮的競爭力是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景觀,以及人文特色。培育景觀、軟體人才,讓原住民文化永續傳承,讓花蓮有機生活不讓高速公路破壞,這些才是花蓮的競爭力。

花蓮一直是台灣人眼中的後山,但是在原住民眼中,從奇萊山望去,東部美麗的地方,向著太平洋,向著前山,是前面。花蓮代表太魯閣族的帖喇‧尤道說,今後要採取不同的論述。西部人說:花蓮是後山,所以要開發;我們說:花蓮是前山,所以要保護。

帖喇‧尤道指出,蘇花高的興建漠視原住民基本法的存在,政府也未徵詢過原住民族,所有的工程問題、民眾參與問題,從來沒有向當地民眾提過。他認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金,將現有污染產業提升,並且培養相關人才,發展人文與自然資源的特色,更要提升生活品質。他反對蘇花高這種複製式的經濟發展、反對蘇花高是唯一的經濟選項。

花蓮海岸遇颱風大浪 緊急投消波塊固岸


摘錄自2007年8月9日中央社花蓮報導

花蓮市垃圾掩埋場旁海堤的海岸,在颱風大浪的侵蝕下幾乎快被掏空,花蓮縣環保局發現後,連夜協調第九河川局協助投擲消波塊固岸,總計投下32個消波塊,暫時化解垃圾掩埋場崩塌的危機,但為有效保護海岸,環保局將爭取再投入更多的消波塊。

緊鄰海岸的花蓮市垃圾掩埋場,距離海岸高潮線原本約有20多公尺,但近年來受到太平洋海浪的侵蝕,海岸線不斷往陸地後退,而這幾天在颱風大浪的衝擊下,海岸遭大浪掏空的情形更加嚴重,導致垃圾掩埋場距離高潮線已不到7公尺。

花蓮縣環保局長戴文堅表示,初步投擲後已暫時化解危機,但預估約需50個消波塊才能有效保護海岸,環保局將再與第九河川局協調支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8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