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
、
子鳴
、
Abr
、
尉左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女性主義惹出的問題又一宗(轉貼)逾三千台灣囝仔 流落越南 沒書讀
瀏覽
938
|回應
2
|
推薦
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女性主義惹出的問題又一宗
梅峰評論
可憐中國女性一大堆嫁不出去,少數不得不遠嫁異邦,底層男性卻又猛娶第三世界國家之投機女性,這是個什麼世界?女性主義造的孽還不夠嗎!
逾三千台灣囝仔 流落越南 沒書讀
由商業周刊製作的「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紀實片,記錄了在越南的「新台灣之子」生活處境的辛苦。
記者胡聖堤∕翻攝自影片
【記者梁欣怡∕報導】
過去十年已有八七七三九名越南女子嫁到台灣,受限經濟、家暴等問題,她們將所生的新台灣之子送回娘家或帶著孩子逃回娘家。這群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囝仔,保守估計超過三千人,沒有越南身分,無法入學,記憶中的華語又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逐漸淡忘中…。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今年三月起在越南同塔省周城縣「該船下」(Cai Tau Ha) 村當地人戲稱的「台灣街」上開設一間簡陋的「華語幼兒園」實驗班,聘請當地華僑在每周六下午教這群孩子簡單的ㄅㄆㄇㄈ與兒歌、畫畫,目前已有十五人加入,用越南腔中文唱著「火車快飛」,那是孩子們能與同伴互動的唯一機會,短短二小時學習,看在媽媽、外婆眼裡盡是欣慰。
商業周刊與 TVBS 決定發起募款「鋪一條回家的路」,在三個月內籌募台幣一千萬元,協助伊甸在越南同塔省、同奈省開設十所華語幼兒園,至少可幫助一百五十名孩子。預計七月招生,三個月為一期,每天上課八小時,一星期五天。
同塔省是越南女子嫁到台灣第三多的省分,排名第一的是同奈省。同塔省台灣街距離越南第一大港胡志明市約四小時車程。
伊甸基金會新住民家庭成長中心組長許春惠指出,從教材、課程設計到師資培養,都是以台灣幼稚園為範本,目的就是希望這群孩子將來回到台灣後,能夠順利銜接國小教育。
今年二月,我國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官員指出,目前至少已有三千個台越混血兒流落越南。根據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的資料,今年四月廿三日止,台灣十二歲以下兒童到越南至今未歸的總數已達三一○五人。
越南駐台辦事處主任黃如理指出,越南是單一國籍制,拿台灣護照的孩子,縱有越南媽媽,都因為沒有越南出生證明,被視為外國人,不能讀公立學校,而昂貴的私立學校,又非越南媽媽可以負擔。
若要孩子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依我國籍法規定,沒有拿到台灣身分證的越南母親無權這麼做,除非台灣爸爸同意放棄,但這樣的可能微乎其微。
【2005/06/16 民生報】
新台灣之子流落越南 快不會講台灣的話
記者梁欣怡∕報導
走在越南同塔省「台灣街」上,用中文和同伴交談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總幹事邱光明很快就被村民發現他來自台灣,一群孩子好奇地圍了上來。其中一個開口用中文說:「伯伯,你帶我回家好不好!我快要不會講台灣的話了。」另一個孩子也跟著說:「我好想念媽媽!在台灣她每個禮拜都帶我去吃麥當勞。」
這已不知是邱光明第幾回踏上越南土地,但面對開口和他說一樣語言的天真孩童懇切的盼望,他倒是第一回察覺到自己的胸口酸楚糾結。
四歲的小福去年十月被媽媽小玉送回越南,他是少數能進入私立幼稚園的孩子。也不知是抗議、還是怎麼地,在幼稚園裡,若老師喚他的越南名,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聲,除非老師開口叫他的中文名字。
小玉從越洋電話裡聽說這件事後,心知肚明總有一天要把兒子接回台灣,縱使她已與丈夫分開,但憑著依親,她還是可以靠居留證留在台灣。而她最大心願便是快快存夠錢,把兒子接回自己身邊,「在台灣念書比較有前途啦,」小玉說,工作再辛苦,只要回家能看到兒子,再苦都值得。
四歲的小苓前年耶誕節回到湄公河畔的外婆家後,總是像隻無尾熊一樣地黏著外婆,不願下來走路,她總是問:「媽媽呢?媽媽呢?什麼時候帶我回家?」小苓的媽媽黎氏鴻雲已與先生分居,獨自在高雄一家自助餐店打包便當,賺錢寄回越南。剛回越南的小苓經常拉肚子,越來越瘦,比同齡小孩要瘦小許多。小苓現在最大心願是,今年十一月,有爸爸、媽媽陪她過四歲生日。
五歲的小雰是在三年前父母離異後跟著媽媽黎氏鸞回到越南。這幾年來,母女倆生活最大意義就是辦到一張可以入學的出生證明。阿鸞很後悔,她說要是早知道女兒回來不能讀書,當初就不會要女兒跟著回來。
阿鸞嫁到台灣後,生下一兒一女,離婚時,兒子歸先生,女兒歸她。原本不願再與夫家連絡的阿鸞,現在為了女兒教育問題,每天向神明燒一炷香,祈求前夫能夠接女兒回台灣念書,但至今仍無法如願。
國文、國隆雙胞胎兄弟已7歲,曾在台灣上過1個月的幼稚園大班,但回越南半年多,兄弟倆已忘記台灣的話,獨自在台北縣工作的母親阮氏青翠每回打電話回越南,一定強迫自己努力用不標準的國語跟兩兄弟說話。堅持兄弟倆說中文,只是希望他們將來回台灣,長大以後可以在工廠做工。
【2005/06/16 民生報】
看新聞》跨國婚姻問題 答案不在設華語幼稚園
本報記者梁玉芳
嘉義縣民雄鄉五十二歲的阿雄(化名)八年前娶了越南太太,五年後太太卻跑了,帶著三個孩子回越南。原因是:阿雄的收入不穩定,夫妻相處也有摩擦。一次探親之後,她就不願再回台灣,寧願讓三個孩子當越南人。
三年來,阿雄每月寄新台幣五千元到越南扶養小孩,這在當地是很大一筆錢;三個小孩都上學,也都還是中華民國國籍。他沒有辦法帶小孩回來,因為他養不起。
阿雄一直沒和太太辦離婚,但是他的太太近日又經仲介介紹嫁到美國。阿雄的跨國婚姻之夢結束,卻多了三個孩子在越南。但太太仍然關心阿雄,常常打電話要他:別再喝酒了,振作點吧。
無奈的故事,卻是全球化之下,人民隨著國家經濟力移動的微小切片。這大概是婚姻仲介大力鼓吹跨海娶親時,沒有想到的結局。
在台灣盛行娶外籍配偶的鄉間,常傳聞這樣的批評:哪家的媳婦懷孕,假借探親名義,回去越南不來了,除非丈夫再寄錢去,拿腹中胎兒要脅。也有婆家要求:要探親可以,丈夫跟著去,要不然就是孩子留下,互相提防,展開留人大戰。
靠仲介倉促決定的婚姻,變數極多,彼此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跨國破裂的婚姻和本國怨偶一樣,各有各的因素,很難說誰是故意騙婚、勒索,這也和民族素質無關。政府無權插手人民的婚姻,卻有義務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條件。
只是,台越兩國政府都未能看到跨國婚姻所衍生的居留、婚暴、離婚、子女監護、混血兒的國籍、就學等權利問題,及早做因應,只能任由人民憑運氣解決。跨國托育、回越南的台灣之子無法就學,都只是問題一環,這些複雜的新興問題,該由源頭解決,「在當地設華語幼稚園」絕非問題的答案。
【2005/06/16 聯合報】
南洋姊妹會呼籲 台灣放寬居留限制
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台灣南洋姊妹會理事陳雪慧指出,新台灣之子養在湄公河畔,不見得就是「國際孤兒」;要解決他們的就學問題,居然是以設立十所華語幼稚園作為答案,這是「台灣優越」意識作祟,只會製造越南的「異鄉人」,令人憂心。
「為什麼婚姻不睦的越南媽媽要帶著孩子回越南?」陳雪慧說,這是要先釐清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對外籍配偶的居留多所限制,嫁來三到四年才能申請身分證。但在這之前如果離婚,就喪失在台灣居留的資格,非被遣送出境不可,有些孩子就跟著回越南了。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王宏仁表示,「跨國托育」是外籍配偶來台之後衍生的現象,孩子在就學前先熟悉「母語」,有助於多元文化互相理解,為何反而引起「文盲」的焦慮呢?
「如果,台灣之子是被離婚的媽媽帶到美國去,大概就不會這麼擔心了吧?」王宏仁和陳雪慧都認為,擔心台灣之子流落湄公河畔變文盲的焦慮,轉變成「在當地設立華文幼稚園」的想法,教他們ㄅㄆㄇㄈ,這是「大台灣意識」的思維。假設孩子都必須學華文,否則就會變成「次等」越南人的想法,只會增加對越南文化的歧視。
【2005/06/16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82086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轉貼)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
推薦
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商業周刊封面故事】
這是關於一條河、一個村、一群孩子擺盪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
他們都有一本墨綠色的台灣護照,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回不來……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82092
(轉貼)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
推薦
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商業周刊封面故事】
這是關於一條河、一個村、一群孩子擺盪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
他們都有一本墨綠色的台灣護照,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回不來……
台灣囝仔 流落湄公河畔…
【商周陳雅琳-中時郭至楨】94.6.15
這十幾年來,台越跨國婚姻的潮流一直呈現往上竄升的走勢。在越南湄公河畔,有一群台灣小孩,他們都擁有台灣護照,但為何滯留不歸?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郭至楨訪問商業周刊主筆陳雅鈴,分析這個世代的奇異現象…...
文﹨商業周刊吳錦勳(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商業周刊)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第九一七期。
在離台灣如此遙遠的湄公河畔,遇見小苓、小雰、阿文和阿隆兩兄弟,絕不是充滿異國風情的偶遇,他們是這十幾年來,台越聯姻下的新難題。
這十幾年來,台越跨國婚姻的潮流一直呈現往上竄升的走勢。即使從今年一月開始,我國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以下簡稱台辦處),一改過去集體結婚面談,而改採「一對一」從嚴審核方式,也無法立刻澆熄這股結婚熱。早上八點不到,越南台辦處門口,等待結婚面談的男女依舊排出一條長長的人龍。
由於越南配偶不斷來台,從一九九六年起,她們的人數首度超越印尼,成為台灣的第一大外籍配偶。根據台辦處統計,自九五年至今年三月止,十年間,已經有八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名越南女子嫁到台灣。二○○○年是顛峰,當年度有超過一萬三千人的越籍配偶來到台灣,對照當年度台灣人的結婚總對數,會發現當年台灣男子的結婚對象,每十三個就有一個是越南女子。
留滯越南的孩子,總數難估
這些離鄉背井遠嫁來台的越南女子,在台灣生養孩子,造就了很多幸福良緣,但不可諱言的,某些不幸的家庭問題也開始浮出檯面。這包括經濟、家庭暴力問題,於是把孩子送回娘家,或者帶著孩子逃回娘家等現象,在近年開始發酵。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孩子長期滯留越南,也日益增多。
這個新現象,首先由一些越南當地報紙揭露出來。去年三月,越南第一大報《公安報》報導:「兩千名與台灣人結婚的永隆省女子所生下的子女,成為社會重擔。」這則報導引起駐越台辦關注,經由實地訪查卻無法證實,但是,台越混血兒在越南居留的傳聞,卻一直沒有消失。
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
同年十月,越南《青年報》又報導:「同塔省有五百名台灣之子,都是媽媽帶回來給外婆帶,但因為這些小孩是外國人,地方戶政處也很難處理及管理他們的戶籍、出生資料……。據統計,同塔省有一萬一千越南新娘,這就好像出口媽媽,進口小孩。」眼見兩國聯姻已產生令人擔憂的後遺症,今年二月,駐胡志明市台辦處也對國內媒體表示,「已至少有三千個台越混血兒流落越南。」
根據本刊查詢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的資料,台灣十二歲以下兒童到越南卻至今沒有回國的,總數已經達三千一百零五人(統計至四月二十三日為止),這還只是直飛越南,而不包括從香港等地轉機的旅客。因此,「三千個」,可能還是保守的估算。
台辦處坦言,「對於這些離台回越居住的小孩,我們無法精確統計。」無法統計的原因,首先在於境管局對這些台越聯姻的孩子不會特別標註,「涉及標籤化,違反人權」;而越南政府戶籍普查沒有落實,各省間也沒有全國連線作業,無法全面通報這些留滯越南的孩子,越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黃如理坦言:「到底有多少孩子,我們(越南政府)也沒有辦法統計。」
越南 SISS(南越社科院)婦女研究中心教授陳紅雲是第一個研究台越聯姻的越南學者,她無奈地說:「台越聯姻的問題,已經移轉到下一代,越來越多的帶回越南養育的小孩,需要兩國合作才可統計出來。」但是這些孩子的成長,無法等待兩國政府官員坐下來喝茶討論才開始。
四種情況,讓他們被送回越南
儘管無法全盤掌握,根據伊甸基金會在越南接觸的個案,這些拿中華民國護照居住在越南的小孩分屬下列四種不同情況:
一、經濟型:父母在台工作,無力負擔孩子養育就學,將孩子送回外婆家托育;
二、離婚型:父母離異,母親帶小孩回越;
三、逃婚型:母親單方帶小孩回越,不與夫家聯繫,也不向當地公安報備;
四、移居型:台灣爸爸和越南媽媽全家移居越南,小孩在越南出生,入籍越南,且有長期定居打算。
除了第四種情況外,前三種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孩子,在越南生活,都將面臨無法上學的窘境。
上述四種情況,表面上,比較容易解決的是經濟型的家庭,似乎只要在台灣的爸爸媽媽經濟環境轉好後,就能接他們回去升學。實際上卻不然,有些家庭的經濟問題也糾雜著婚姻問題,典型的例子是,爸爸失業或不顧家計,越南媽媽獨力工作,占去大部分時間,又住在工廠或狹小的租屋環境,要把孩子接回台灣念小學,十分困難。
即便日後能接回去,也已經耽誤了六歲之前的幼兒啟蒙教育。沒有啟蒙教育的打底工作,日後他們就算回台上學,也會有嚴重的銜接問題。美國最近一份針對低收入非洲裔家庭追蹤長達四十年的研究顯示:幼兒接受優質的學齡前教育,長大後順利從高中畢業、保住工作的機會較大;依賴政府救濟或鋃鐺入獄的機會則較小。
四種情況中,最棘手的是「逃婚型」,孩子成台、越兩國都無法掌握的幽靈人口。根據台辦處統計,越南女子逃回越南,台灣男方單方訴請離婚,法院有明確判決,且將訴訟文書轉送台辦的離婚案,去年就有一千二百多件,前年有一千一百六十件。越南為母系社會,不管是離婚還是逃回越南,媽媽幾乎都會把孩子一起帶走。
於是,越來越多的台灣囝仔生活在湄公河畔,他們回不了台灣,又因為沒有當地身分而無法在越南上學。他們當不了台灣人,也成不了越南人,眼前無法上學,未來也將排除在越南社會之外。
越南採行「單一國籍制」,駐台越辦處主任黃如理指出:「我們越南的法律規定,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小孩,不能就讀越南一般的公立小學,而私立的國際學校,昂貴的學費,更不是這些越南媽媽能夠負擔。」
文盲的宿命,有可能破除嗎?
要能受正規教育,這些留滯越南的孩子必須在國籍上有一個明確的歸屬。要不,放棄台灣籍,變成越南公民;否則回到台灣。兩者之間,法理上沒有灰色地帶。
對這些湄公河畔的囝仔來說,走到放棄國籍這一步,已經是不得已--既然不能做台灣公民,那就歸化成越南公民。但是,按照我國國籍法規定,未成年兒童喪失國籍必須取得法定代理人(監護人)的「同意書」,才能夠取得「喪失國籍許可證明書」。
雖然國籍法未對「法定代理人」身分做限定,但內政部國籍科卻強調,「取得監護權的越南媽媽如果沒有拿到台灣身分證,將無權為孩子申請放棄我國籍。」 在母親無台籍下,這些孩子將因為有一本中華民國護照,而入不了越南籍、無法上學。
這是關於一條河、一個村、一群孩子擺盪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他們都有一本墨綠色的台灣護照,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回不來……四種方法,都難解入學問題。
怎麼才能解套?
2005.06.15 中時晚報
台越聯姻 三千台灣之子 成國際孤兒
李月華/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近十年來,總計八萬七七三九名越南女子嫁到台灣,越南新娘已是台灣外籍配偶中最大族群。但是出入境資料卻顯示,至少三千名十二歲以下台越混血兒離台赴越居住,成為沒有身分、無法就學的「國際孤兒」。十年台越聯姻產生的新現象與社會問題,亟待解決。
去年三月,越南第一大報《公安報》指出:「二千名與台灣人結婚的永隆省女子所生下的子女,成為社會重擔。」十月,越南《青年報》報導:「同塔省有五百名台灣小孩,都是媽媽帶回來給外婆帶,…同塔省有一萬一千越南新娘,這就好像出口媽媽,進口小孩。」今年二月,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官員指出,至少有三千名台越混血兒流落越南。
商業周刊深入越南,在距離胡志明市四小時車程的同塔省周城縣「該船下」(Cai Tau Ha)村實地採訪了處境堪憐的「台灣囝仔」小苓、小雰及雙胞胎兄弟阿文、阿隆。
小苓今年四歲,前年聖誕夜跟媽媽黎氏鴻雲來到越南老家,一個月後,媽媽獨自回台工作。阿雲跟先生已分居,靠著每月在自助餐店包便當賺的一萬多元寄錢回越南養家。小苓剛來時每天哭,越南食物吃不習慣,經常拉肚子,比許多台灣剛滿周歲的胖孩子還瘦小。
去年三月,小苓簽證到期,外婆沒錢加簽,也沒向當地政府報備。小苓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不能上當地幼稚園。
小雰,五歲,她的母親黎氏鸞嫁到台灣8年,跟夫家處不好而在二○○二年四月離婚,老公要走大兒子,阿鸞則帶著女兒小雰在該船下村一條黃土路旁的鐵皮屋相依為命。
三年多來,阿鸞母女生活最大的目標,就是辦一張出生證明,讓小雰可以入學。一張假的證明要五百萬越幣(約一萬台幣),阿鸞付不起,她典當了金銀首飾,連同小雰的護照拜託一名通曉華文代辦簽證的「大姊」想辦法,最後不但出生證明沒拿到,還要多付八五美元「代辦費」拿回小雰的護照。
阿文、阿隆是雙胞胎兄弟,今年七歲。為了讓母親阮氏青翠專心在台灣工廠賺錢,去年十月外婆把他們帶回越南。先前阿文和阿隆念了一個月幼稚園大班,因為付不起學費而中斷。半年來,媽媽擔心兩兄弟忘光了國語,買了很多幼兒教材和卡通 VCD 讓他們學中文。
周刊指出,類似小苓、小雰及阿文、阿隆這些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正在日益增加中,他們可能終身淪落為文盲。礙於台越無邦交,台灣政府伸援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些囝仔的處境益形無助。
2005.06.15 中時晚報
三種不得已 跨國托嬰
李月華/台北報導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調查發現,至少三千個持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囝仔滯留越南,面臨沒有身分、無法上學的窘境。「三千個」是保守的估計,經濟、家庭、法律各方面的窒礙讓這些孩子的困境難以解決。
境管局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四月廿三日,台灣十二歲以下兒童到越南卻至今沒有回國的,達三一○五人,這還只計算直飛越南、而不包括從香港等地轉機者。根據伊甸基金會在越南接觸的個案,拿台灣護照居住在越南的「國際孤兒」有幾種不同情況:一、經濟型:父母在台工作,無力養育孩子,將孩子送回外婆家托育;二、離婚型:父母離異,母親帶小孩回越南;三、逃婚型:母親單方帶小孩回越,不與夫家連繫,也不向當地公安報備。
三種情形中,最棘手的是逃婚型,孩子成為無法掌握的幽靈人口。根據台灣辦事處統計,越南女子逃回越南,台灣丈夫單方訴請離婚、法院有明確判決且將訴訟文書轉送台辦的離婚案,去年有一千二百多件,前年一一六○件。越南為母系社會,不管離婚還是逃回國,媽媽幾乎都會把孩子帶走。
越南採單一國籍制,拿台灣護照的孩子縱然媽媽是越南人,但只要沒有越南出生證明,一律被視為外國人。他們眼前無法上學,未來也將被排除於越南社會之外,成為隱形人。越南駐台辦事處主任黃如理指出,越南法律規定,拿台灣護照的小孩,不能就讀越南公立小學。昂貴的私立學校不是一般越南媽媽可以負擔,想要受教育,這些居留越南的孩子必須在國籍上有一個明確歸屬,或者回台灣,或者放棄中華民國籍、入籍越南。
《商業周刊》指出,將小孩回台灣,有現實上的困難,許多家庭就是因為無力負擔台灣昂貴的養育托育費用,才會將子女送回越南給外婆帶,這種「跨國托嬰」背後又夾雜婚姻問題,一時間更難解決。
中華民國國籍法規定,未成年兒童必須得到監護人同意,才能取得「喪失國籍許可證明書」。內政部國籍科表示,如果取得監護權的越南媽媽沒有拿到台灣身分證,也無權為孩子申請放棄我國籍。
2005.06.15 中時晚報
鋪一條回家的路 擬募款千萬 在越成立華語幼兒園
李月華/台北報導
為了替居留越南的台灣囝仔解決上學問題,商業周刊和伊甸基金會今天宣布發起「鋪一條回家的路」募款專案,希望三個月內募集一千萬善款,在一年內於越南成立十所華語幼兒園,讓台籍小朋友有個學習ㄅ??的地方,將來回台灣可以順利銜接國小一年級教育。伊甸基金會劃撥帳號:○五七九三七七九「鋪路回家專案」。
伊甸援助台灣囝仔活動自六月中旬開始,期待透過社會挹注,讓一五○名在越南的台灣囝仔接受中文教育,預計今年七月開始第一班招生、八月開課,之後陸續開班。受限於台灣囝仔的來回車程和人數集中等因素,目前授課服務的範圍以越南南部同塔省和同奈省為主。
由於為數不少的殘障人士娶了外籍配偶,成立廿三年的伊甸基金會二年前設立外籍配偶服務專線,因此發現,越來越多台越聯姻的孩子被送回越南由外婆或阿姨撫養。
《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五度深入越南鄉間採訪,發現這群台灣囝仔的困境,並委託前公視導演劉俊宏拍攝紀實片《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這支紀錄片今天下午首映,並將透過 REALMA 網站(www.realma.com.tw)播映,公視、中視、中天、TVBS、緯來、人間等電視台亦共襄盛舉,提供播出時段。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8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