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文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 語言 方言 文字 資料區】(轉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2004/11/20 04:50 瀏覽15,543|回應67推薦3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久遠
OKjack

自成一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2005.10.06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束錫紅經多年研究發現,寧夏中衛大麥地出土的岩畫圖畫以及符號,大體呈方圓形,筆鋒鈍圓,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之間區別懸殊,不存在繼承關係,從此打破統治學術界已久的中國文字「西來說」。

報導說,漢字「西來說」盛行已久。英國思想家培根就認為漢字是拉丁文衍生而來,此後數百年間西方傳教士從未中斷過對於漢字的研究。一六二五年發現的一塊聶斯托裏教石碑,其上刻有敘利亞與漢字的混合體,這一發現被稱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證據,由此推斷中國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起源,後來擴散到中國。從此中國文字「西來說」一直統治著學術界,直到一九八九年,漢字起源的絕對年代仍然被認為至少晚於幾種已發現的古文字,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西元前三三五○年)、蘇美尼亞楔形文字(西元前三二○○年)、埃及象形文字(西元前三○五○年)。而中國的甲骨文字在西元前一二○○年,因此,漢字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距今萬餘年 有活動遺跡

報導說,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產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有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根據考證,中國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考古工作者在江蘇高郵市龍虯莊發現的一塊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兩排豎行文字,右行字體大,似魚、獸象形字,左側字體小,與甲骨文相似,從出土的龍山文化晚期陶片上就可以看到,至少在夏以及夏以前,在黃河流域就已經有了規範的文字。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

用麗石黃衣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文字符號至少在西元前一萬一千兩百四十年至西元前八八六四年,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極有可能是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

2005.10.06  中國時報

文字或符號 仍需史料證實

陳希林∕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寧夏發見距今萬餘年前的岩畫符號,有些已具有基本的文字要素,可能改寫中國文字歷史。國內學者則指出,要待更多研究資料出現後才能定論。

以古文字學為專長領域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說,甲骨文當然不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語文,這點學界已有定論。近年來在山東、西安等地發見的丁公陶文、半坡的陶符等,都具有語文的特徵。其中丁公陶文更像句子。

問題是在今人的眼中,這些符號已經失去了文字的功能。李宗焜說,文字基本的功能是記錄語言,使用者看了這些符號之後產生共同的認知,如此才能起到「文字」的功用。

他舉例,岩壁上一隻鹿的圖案,今人看起來可能指的是「鹿」這種東西,可能指的是「一隻鹿」這個數量,也可能純粹就是一幅畫。

李宗焜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他說中國大陸各地都有岩畫的發見,多年來也陸續有考古史料出土,證明甲骨文並非中國最早的文字。

他指出,文字表達的是大家共同理解的意義,今日對於西安半波陶符等符號究竟能不能稱為「文字」,學界仍在爭辯中。因此萬餘年前人類表意的符號,與現時漢字之間的牽連,依然需要更多史料來加以證實。

(向推薦的前六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


本文於 2007/01/23 06:18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82762
 回應文章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閱讀困難症 中英文有別
2008/04/08 20:53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閱讀困難症 中英文有別

國家科學院彙報網路版7日公布的研究指出,根據從小閱讀英文或中文,閱讀困難症(dyslexia)影響兒童不同的大腦部位。這項發現可能意味治療師需尋求不同方法,以協助來自不同文化的兒童。

研究主要作者、香港大學語言學教授譚力海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大腦對不同語言可能使用不同的神經細胞網路,但從未顯示大腦部位的結構不同。

研究員發現,使用字母(例如英文)的閱讀困難症兒童,其大腦造影顯示在以下區域有不尋常的功能與結構:與字母轉成聲音有關的左顳頂區(left temporo-parietal areas);與語音分析有關的左中上顳葉皮質(leftmiddle-superior temporal cortex);可能具有迅速辨認字形系統功用的左下顳枕腦迴(left inferior temporo-occipital gyrus)。

但對有閱讀困難症的中國小朋友進行類似造影研究發現,受影響的是不同區域:左中額葉腦迴(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閱讀像英文的字母語言與閱讀中文所需的技巧不同,中文較不依賴聲音表徵,而是使用符號來代表字詞。例如說英語的兒童學習字母的聲音和如何結合字母形成詞彙,中國兒童則默記數百個代表字詞的符號。

譚力海指出,研究顯示治療說中文的閱讀困難症患者,也許可使用工作記憶任務和與感覺運動技能有關的測驗,目前治療說英語的閱讀困難症患者,則著重於字母轉成聲音和音韻覺識(sound awareness)。

【2008/04/08 世界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808045
(轉貼)字擬統一正體字為主 中共文字政策被迫變向
2008/03/07 12:35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久遠

字擬統一正體字為主 中共文字政策被迫變向
2007-11-08 04:09  轉載  轉載
【大紀元11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采訪報導)大陸、台灣、韓國、日本學者在上周于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上達成共識,決定制作統一字形的常用漢字標準字,以繁(正)體字為主。經過較長一段時間涉及簡、繁體字取舍的文化之爭暫告一段落。其中特別引起外界關注的的是,中國官方改變其歷來文字政策,首次提出“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的口號。 

幾位學者11月6日為此接受大紀元采訪時表示,正體字是中國古老文化留下的精髓,真正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現在世界範圍的中文熱方興未艾,而站在文化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正體字最應該、最有條件成為世界性的語言。統一字形並走回到正體字上去,是大勢所趨。 

學者們還表示,這次會議也標志著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在實踐中破產。中共建政以來借廢除和否定正體漢字達到截斷傳統文化的承傳的各種企圖,均告失敗。 

漢字擬統一 正體字為主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根據這次國際漢字研討會上達成共識,專家們將把五千多個常用標準字以正體字為主進行統一,如果個別漢字有簡體字,就繼續保留。 

據報導,此次會議由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和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本屆會中還計劃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及地區吸收為新會員,擴大漢字使用國家的參與範圍。會議決定制作四國漢字“比較研究詞典”,逐漸統一各國使用的字形。會議還決定明年在首爾舉行第九屆研討會。 

國際漢字研討會于1991年由韓國發起成立。其目的在于預防東亞國家因為使用韓國和台灣的正體字、中國的簡體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狀的漢字產生混亂,確定常用漢字的字數,推進字形標準化(統一)。 

規範漢字會增進漢文化的普及 

大紀元專欄作家章天亮博士認為,以正體字為主統一漢字字形有很多積極意義。漢字的一大特點就是字形的穩定,無論持哪種方言,盡管發音各異,但是在書寫上卻仍然可以溝通。 

他說,漢字的這個特點使得今天的人仍可以毫不費力的閱讀漢代乃至先秦的文獻。如果漢字字形改變,那麼就會造成文化的斷層。這次的規範工作,會進一步增進漢文化的普及和增進民族之間的交流。 

他說,“我們看到過去許多測字的人,都是以正體字為基礎來預測。那是因為漢字在創造的時候,每個字的寫法都有很深刻的原因。正體字要比簡體字更接近字的本來意義。” 

中共文字和文化政策被迫轉向 

據報導,出席此次國際漢字研討會的中方代表有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北京大學教授甦培成、李大遂等;台灣代表有中國文字協會理事長許學仁等。 

《網路文摘》主編徐水良表示,這次會議雖是官方主辦,但是參與者多是民間的專家學者。總的來講,支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佔了優勢和上風,他們與我們這些年反對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保護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字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這標志著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的在實踐中破產,不得不轉變其政策。 

他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共的文字和文化政策還在起作用,能夠達到‘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是一個突破,將來慢慢會趨向于正體字的使用。” 

對于世界範圍的“中文熱”現象,徐水良持樂觀態度,他說,“漢字的影響在擴大,這是一件大好事,說明全世界各族裔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載體的尊敬。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格外警惕中共趁機鑽空子,向海外輸出和滲透黨文化的那套東西。” 

廢除漢字的錯誤主張均告失敗 

徐水良表示,中共建政前就開始進行漢字簡化工作,建政後,于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編印《簡化字總表》,但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遭到失敗,被迫收回,現在剩下幾百個簡化漢字及偏旁。與此同時,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毀滅和根除。毛澤東,一直到他死去以前,都始終主張廢除漢字,改漢字為拼音文字。然而,中共建政以來廢除漢字的種種企圖,統統都失敗了。 

他說,“文字是用來記錄和保存人們語言和語言所表達的思想的一種符號體系。歷史形成的中國文化和文明,都以漢語及漢字符號為工具、載體和技術基礎。廢除和否定漢字,就是挖掉歷史形成的這種傳統文化的技術基礎。” 

徐水良認為,那些拚命推崇拼音文字、主張廢除漢字的人,把表意符號,包括漢字,標點符號,空格,阿拉伯數字,數理化公式等等,硬要說成是拼音文字的優點,完全是把事情搞反了。事實恰恰相反,表意符號系統可以單獨應用,但純粹的拼音文字,沒有表意符號以及必要的圖畫音像的配合,人們甚至根本無法閱讀和理解。 

中共破壞正體字 截斷傳統文化的承傳 

台灣文字研究者、《預言中的今天》主編張福章表示,中共執政以來,用簡體字取代正體字,甚至想用拼音代替中國的漢字,最終目的是破壞傳統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截斷傳統文化的承傳。但是後來發覺做不到,因為漢字中同音異意的字太多。在推廣漢字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簡體字根本無法取代正體字。統一字形並走回到正體字上去,這是大勢所趨。 

他說,“拼音文字或是西方語言的學習只有博學強記、死記硬背的方式,因此西方教學講究情境學習,研究教學環境、技巧、理論等,藉助諸多外在因素活化文字。而漢字取材于天地自然,文字本身就充滿活性,更接近文化的真實內涵,不需要特殊環境,這個特點就讓中文具有易學、易懂的特性。一旦人明白了漢字中的規律和信息,就很容易記住。” 

張福章表示,現在的簡體字雖然筆劃變少了,但是卻破壞了偏旁部首的規則及文字本身的文化內涵,甚至和原來的內涵反意,因而變得凌亂難學。學簡體字的人很難看得懂古書,所以中國的文化就出現斷層,文化中最精華的部份被破壞掉了。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縮影 

對于漢字如何對應並承載中華文化的內涵,張福章表示,漢字有其神傳的根源,里面蘊含著文字的規則、自然循環運化的規律、原始的生命宇宙觀,以及敬畏天地神明的文化內涵。字里面帶有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信息,包含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既表現人的行為與狀態,也表達人的心靈與思維,還有預測學功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文化也豐富漢字本身雄渾多變的蘊涵。 

張福章舉例說,比如“德”字,是由ㄔ、十、目、一、心所構成,是十方世界眾神的眼楮都在看一個人的心與其行為(‘ㄔ’是人行之意,代表是人的一段行為),動機、行為都合乎天意,這才是德份的由來。這個理解完全建構在中國人“上天有眼”、“不欺暗室”、“積德”、“守德不失德”、“畏天命”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之上。“武”字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解釋成“止戈為武”,表明了愛好和平的文化思想。而“仁”字,“轔”旁表明指人,“二”在甲骨文就是“上”字,所以“仁”指的是心靈高尚的人或其作為,字很簡潔的涵蓋了孔子儒家思想。 

漢字具足世界性語言的特性 

張福章表示,漢字取材自天地、自然人類共同符號,跨越了種族,具足世界性語言的特性,如同孕育她的文化,是屬于全人類。每個漢字結構里都有形、音、意,就使得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很容易學會這種文字。 

他說,“科學家已經發現學習圖像式的漢字,自然地左右腦並用,有助于學生直覺能力開發。中文似乎走過歷史低潮,展露出否極泰來的景象。未來隨著中文越來越受重視,勢必有簡體字和正體字方面更深入的探討,人們如果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當中從新審視,就會發覺,正體字最有條件成為世界性的語言,這是大的趨向,而且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走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55595
(轉貼)多語主義的歐盟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
2007/11/06 09:0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語主義的歐盟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
這種場景不但在歐盟不同機構每天舉行的會議中出現,同時也因而使得歐盟至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口譯機構。此外,歐盟尚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提供歐盟23種官方語言的文字翻譯工作服務。
【撰文/唐秉鈞】

參加歐洲聯盟機構的會議,多半可以看到不少口譯人員,正在會場邊一長排隔離的箱形玻璃房間中,聚精會神地為與會人士精準地傳譯不同語言,以使與會人士能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

這種場景不但在歐盟不同機構每天舉行的會議中出現,同時也因而使得歐盟至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口譯機構。此外,歐盟尚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提供歐盟23種官方語言的文字翻譯工作服務。

翻譯與口譯 截然不同的領域

在歐盟認知中,翻譯與口譯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此在歐盟執委會中,也分由翻譯與口譯兩個不同的總署各司其職,處理不同事務。

儘管歐盟機構允許內部人員僅使用英、法、德語溝通,但為尊重歐盟多語言及多元文化制度,以及參加會議歐盟會員國人士有權以母語發表意見,因此必須提供會議口譯及文件文字翻譯的服務。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說明,口譯總署主要工作是提供執委會每天40-50場大型會議口譯及籌辦會議的服務,確保與會人士能無誤且確實相互了解。這些服務每年支出約1億歐元(46億台幣)。

口譯總署目前雇用500名專業譯員,每天並另有300-400名自由職業譯員協助口譯工作;該署同時擁有一份2,700名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名單,隨時可供使用。

至於翻譯總署的任務,就是使用所有歐盟官方語文,進行文件上的翻譯,從而使歐盟各國人民能清楚了解歐盟政策,並增進政策的合法性、透明化與效率。

翻譯總署人力遍布全球

分設在布魯塞爾與盧森堡的翻譯總署,目前擁有1,750名精通外語的職員與600名助手,並雇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自由職業翻譯人員,主要工作是將歐盟執委會的書寫文件,翻譯成不同的歐盟官方語文或其他語文文件。僅去年一年,翻譯總署的支出就高達3億零200萬歐元(約139億台幣);同期所有歐盟機構翻譯費用則為8億歐元(約368億台幣)。

在進用人員上,翻譯總署翻譯部門的職員由符合學術及專業資格的翻譯人員及校對擔任。有意至該署工作者,須先參加歐盟招考人員的一般考試,並不需有翻譯的經驗,但在取得某些特別翻譯單位或管理階層的職位時,最好能具有在一些歐盟機構工作的經驗。

大學畢即可考翻譯人員

翻譯總署官員表示,不論科系,祗要大學畢業,都可參加翻譯人員進用考試,但參加考試者一定要對母語具有完美的知識,並至少對另兩種歐盟官方語言具有透澈的知識,考試內容包括筆試(選擇題及兩題翻成母語)與口試。合乎錄取標準的將名列儲備名單,但不一定會受到雇用,有空缺時將由名單中合乎這一職位資格、語言及特別需求的人選填補。

同樣的,口譯人員的進用也需先經過歐盟執委會人員選用機構的公開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同步及逐步口譯,且必需對應試語言無關的事物擁有相當知識。通過考試者將名列儲備口譯人員名單,有需要時將視特別條件、資歷及需求雇用。

除正式口譯人員外,歐盟經常以合約方式邀請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協助歐盟各項會議的順利舉行。歐盟雖不限制雇用自由職業口譯人員的國籍及使用的語言,但如要在歐盟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名單上登記,獲得雇用的機會,則需通過測試。參與測試必須具有大學會議口譯科系畢業文憑、被認可大學任何科系的畢業文憑、或擁有文件證明具有逐步及同步翻譯經驗等基本資格。

測試時,依據應考者自認的語言能力,要求以逐步及同步方式,分別將六分鐘與十分鐘的不同演講內容,從被動語言(非母語)口譯成母語,其中一篇演講內容與歐盟議題有關,測試則以淘汰方式進行。由於許多自由職業口譯者均為國際會議口譯協會的會員,如未通過測試但被認為具有潛力,歐盟會通知再申請測試。

專業訓練大學畢業生

為培養所需人才,歐盟執委會翻譯總署也提供有意獲得專業訓練大學畢業生在布魯塞爾及盧森堡接受五個月訓練,並與翻譯單位職員一起工作,學習至少從另兩種語言翻譯成自已母語的技巧,並由具有經驗的資深翻譯人員修正。

口譯總署則與50多所歐盟會員國大學合作,提供具有經驗的口譯人員開設訓練課程及獎學金培養人才。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11月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90070
(轉貼)老毛幹的壞事 漢字簡化簡史
2007/04/14 18:1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中國初期語言文字工作重要大事 

----紀念國務院《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 

《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發布50週年



1949年

★ 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吳玉章為常務理事會主席。

1951年

★ 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並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

★ 12月26日,周恩來指示在文化教育委員會內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組成名單經毛澤東、周恩來批准,主任委員馬敘倫,副主任委員吳玉章。

1952年

★ 3月12日,政務院文教委員會主任郭沫若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轉呈馬敘倫、吳玉章草擬的關於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報告和工作計劃綱要,22日,毛澤東批示“同意這個報告”。

1953年

★ 10月1日,黨中央內設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主任胡喬木、副主任范文瀾。

1954年

★ 10月8日,一屆人大常委會二次會議批准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機關之一。 吳玉章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

★ 1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討論漢字簡化方案的指示》。

1955年

★ 1月1日,《光明日報》在全國各大報紙中率先改傳統的右起豎排為左起橫排。

★ 1月7日,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向全國各地徵求意見。 《草案》包括《798個漢字簡化表》《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

★ 5月1日,毛澤東致信蔣竹如:“兄作語文學研究,提出不同意見,我雖未能同意,但辯論總是會有益的。拼音文字是較便利的一種文字形式。漢字太繁難,目前只作簡化改革,將來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

★ 5月6日,劉少奇聽取吳玉章匯報後,提出三點意見:1.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簡化字要分期分批進行,原來的繁體字要保留一個時期,不要馬上廢除。 2.漢民族要有統一的語言,學校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可以考慮作出這樣的規定:老師在一定時期內學會普通話,今後凡是不會講普通話的,不能當教師。 3.拼音方案製定後,要用來作試驗,可以試譯《毛澤東選集》。

★ 8月14日,董必武任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郭沫若、馬敘倫、胡喬木任副主任。

★10月15日,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會議主要議題是通過《漢字簡化方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陳毅、郭沫若、沈雁冰、吳玉章、張奚若、葉恭綽、胡喬木先後講話。

★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召開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 會議由郭沫若致開幕詞,陳毅講話,羅常培、呂叔湘做主體學術報告。

★ 12月22日,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表內列異體字810組,共計1865個字,精簡後保留810個字。

1956年

★ 元旦起,全國性報紙和地方報紙全部改為橫排。

★ 1月20日,毛澤東在中央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贊成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的講話。

★ 1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決定公佈《漢字簡化方案》、大力推廣普通話、早日確定《漢語拼音方案》,並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比較適宜。”

★ 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關於〈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決定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由陳毅任主任。

★ 1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方案》分三個部分:《漢字簡化第一表》列簡化漢字230個,已經由大部分報紙雜誌試用,自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國印刷的和書寫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以外,原來的繁體字應該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 第二部分《漢字簡化第二表》列簡化漢字285個,第三部分《漢字偏旁簡化表》列簡化偏旁54個。

★ 2月2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的通知》。

★ 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指示》指出,“漢語統一的基礎已經存在了,這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指示》分12條,對全國各行各業,各機關、組織、團體都提出了要求(在此前後,教育部、高教部、文化部、鐵道部、交通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廣播事業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陸續發出關於在本系統貫徹國務院《指示》和《漢字簡化方案》的通知)。

★ 2月12日,《人民日報》刊載《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 2月16日,中央普通話語音研究班第一期開學。 該研究班至1960年共辦9期,每期半年,共培養漢語方言調查和推普骨幹1666人。

★ 3月12日,陳毅主持召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此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

★ 9月26日,吳玉章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作《關於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的發言。 黨中央關於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寫入“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文字改革”。

★ 國務院決定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郭沫若任主任,張奚若、胡喬木任副主任。

1957年

★ 6月25日,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召開全國普通話推廣工作匯報會,明確提出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是“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

★ 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六次會議通過《關於公佈〈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並準備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准。

1958年

★ 1月1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報告會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規定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對這三大任務進行闡述。

★ 2月11日,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漢語拼音方案》。 《決議》認為,應該繼續簡化漢字,積極推廣普通話;《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範、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積累教學經驗,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

★ 5月5日,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作中央委員會工作報告中號召“積極地進行漢字的改革”。

★ 7月25日,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在北京舉行。 25個省市的141名師生和教育行政工作者出席。 8月4日,周恩來、陳毅接見觀摩會全體代表。

★ 8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是奇蹟,也是經驗》,讚揚福建省大田縣積極推廣普通話。

★ 10月1日,文字改革展覽會在北京開幕,展覽會分漢字簡化、《漢語拼音方案》和推廣普通話等部分,周恩來題寫會標。

1959年

★ 2月24日,內務部、教育部聯合發布《漢語手指字母方案》。

★ 5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在農村中繼續掃除文盲和鞏固發展業余教育的通知》,要求試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辦法幫助掃除文盲。

★ 7月27日,內務部、教育部聯合發出《試行規範化聾人手語的通知》。

★ 8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上海召開第二次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4名代表出席。

★ 10月,國家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幫助壯、布依、苗、彝、侗、哈尼、?僳、佧佤、黎、納西等10個民族創制了拼音文字,幫助傣、景頗、拉祜等3個民族在原有文字基礎上改革了文字。

1960年

★ 4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推廣注音識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萬榮縣注音識字的經驗是我國文化革命中一項很重要的創造,應當在全國迅速推廣”。 “在學生、教師和青年工人、農民、店員、職員、部隊官兵中大力推廣普通話,造成風氣”。

★ 8月1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青島聯合舉行第三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來自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21名代表出席。

1961年

★ 7月22日,國務院將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和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合併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64年

★ 3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發出《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

★ 5月,《簡化字總表》出版。 《總表》分成3個表:第一表收入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350個,第二表收入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收入應用第二表類推出來的簡化字1753個。

★ 9月17日,第四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在西安召開,來自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的199名代表出席。

1965年

★ 1月30日,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出《關於同一漢字鉛字字形的聯合通知》,並公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6196個字)。

韓國難離方塊字 

七成詞彙源自漢語報戶口必須寫漢字

來源:參考消息 2007-03-22 


本報駐首爾記者 幹玉蘭 李拯宇

韓國成均館大學一位教授對今年3月入學的大一新生進行了一項漢字能力測試,結果令人瞠目結舌,有20%的學生不會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有80%的學生不知道父母名字所對應的漢字。
這則消息一經韓國媒體報道,韓國社會各界對此憂心忡忡:學者大聲疾呼,不認漢字的“文盲”學生怎能正確理解韓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企業界人士擔心,能否將開拓中國、新知坡、日本等漢字圈國家市場的重任交給不識漢字的青年;而正以“韓流”為品牌大舉進入海外文化市場的文化界人士則突然意識到,不借助漢字標識,只用韓國表音文字寫出的“韓流”和“寒流”沒有任何區別。

久有“存廢”之爭

漢字在韓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從備受推崇到遭受排斥的反覆。 在李氏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於1446年創造出便於庶民學習的表音文字之前,朝鮮半島的歷代政權一直將漢字作為唯一的官方文字,即便在表音文字出現後,朝鮮王朝的貴族和知識分子也仍然長期使用漢字。
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治中得到解放。 在遭受日本殖民文化的長期壓迫之後,不少韓國人主張停止使用外來文字,以弘揚民族精神。 大韓民國政權於1948年成立後,立即制訂法律,規定所有政府公文一律只能用韓國表音文字。 但由於只使用表音文字所造成的種種不便,韓國政府在不久後的1949年又重新允許使用漢字。 之後,韓國政府於1968年又要求全部使用表音文字。 1970年,韓國總統朴正熙又宣佈在韓國全面廢除使用漢字,並從教科書中剔除所有漢字。 這—決定對在朝鮮半島長期流傳的漢字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在朴正熙政府推行去漢字化運動後不久,許多韓國專家站出來痛斥韓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是“賣國行為”,反對取消漢字的使用。 迫於社會輿論壓力,韓國從1972年起在中學以選修課的形式設置了漢字課,要求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各學習900個漢字。 由於漢字不屬於韓國學生高考的內容,每人學習1800個漢字的效果大打折扣。 漢字在韓國社會逐步邊緣化。

社會生活必需

儘管經歷了多次“存廢”之爭。 漢字卻始終未能從韓國社會中消失。 由於文化和歷史的原因,目前韓國語中有70%的詞彙來源於漢字。 表音文字雖然讀寫容易,但是由於同一個韓語發音可能對應好幾個不同的漢字,如果只憑發音,很難正確理解一些韓語詞彙的含義,甚至產生歧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姓氏柳和俞的韓語發音相同,如果不用漢字標註,根本不能區別這兩個姓氏。
據現代重工業公司調查,在該公司的2.5萬名職工中,有3503個韓文名字至少同時被兩人使用,涉及職工人數達l萬多人。 其中僅名字叫Kim Yongho(音)的職工就多達24人。 換句話說,現代重工業公司中有40%的人和其他同事使用發音相同的名字。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依靠漢字來進行區別。 僅發送郵件一件事就足夠讓郵政部門頭疼的。
由於韓國表音文字存在著這樣的不是,韓國政府於1980年就在有關法律中規定了2335個漢字作為韓國人起名字時可選用的漢字,並要求韓國人在報戶口時必須寫清楚自己韓文名字所對應的漢字。
在韓國,人們經常會講到“臥薪嘗膽”、“百聞不如一見”等成語,如果沒有一定的漢字基礎和歷史知識,就很難理解和用好這些成語。 另外,韓國人常用的“父情”這個詞,如果有漢字基礎的人,很容易知道這個詞對應的是“父親”的“父”、“感情”的“情”兩個漢字,能理解這一單詞所表達的“父愛”的意思,但如果只知道發音,就只能像背英語單詞一樣死記硬背。

又添經濟價值

隨著中韓經濟交流的日益密切,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漢字和漢語。 韓國大學的中文系在招生時會優先考慮那些持有漢字能力證書的考生。 而報考“韓醫”研究生院、法學院的考生則必須具備較高的漢字水平。
不僅如此,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去韓國各大企業應聘時,還要過一道漢字考試關。 這是因為韓國企業在實施國際化戰略過程中,都將中國市場放在優先位置,因此漢語和漢字水平被作為招聘時的一個重要標準。
目前,韓國中學教授的漢字仍然以繁體漢字為主,很多學校還使用韓國學生很難理解的《三字經》和《千字文》作為教材,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韓國大學中文系教授呼籲,韓國社會應該推廣漢字簡體字和簡單實用的漢語教材,以適應與中國交往的需要。



人們都知道,英文有26個字母。但這26個字母的來歷,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原來,英文字母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其地理位置大約相當於今天黎巴嫩和敘利亞的沿海一帶。“腓尼基”是希臘人對這一地區的稱謂,意思是“紫色之國”,因該地盛產紫色染料而得名。羅馬人則稱之為“布匿”。

西元前20世紀初,在腓尼基產生一些小的奴隸制城邦,但從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業和航海業聞名於世。至西元前10世紀前後,其活動範圍已達今賽普勒斯、西西里島、薩丁島、法國、西班牙和北部非洲,並建立了許多殖民地。西元前8世紀以後,亞述、新巴比倫等國相繼侵入腓尼基。西元前6世紀,腓尼基終於被波斯帝國兼併。

大約西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字母(無母音)。這是腓尼基人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開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臘字母,後者又發展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國家字母的基礎。在東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亞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萊、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國的維吾爾、蒙古、滿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據考證,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據古埃及的圖畫文字制定的。在古埃及,“A”是表示“牛頭”的圖畫;“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圖畫;“C”和“G”是表示“曲尺”的圖畫;“D”是表示“門扇”的圖畫;“E”是表示一個“舉起雙手叫喊的人”的圖畫;“F”、“V”、“Y”是表示“棍棒”或“支棒”的圖畫;“H”是表示“一節麻絲卷”的圖畫;“I”是表示“展開的手”的圖畫;“K”是表示“手掌”的圖畫;“M”是表示“水”的圖畫;“N”是表示“蛇”的圖畫;“O”是表示“眼睛”的圖畫;“P”是表示“嘴巴”的圖畫;“Q”是表示“繩圈”的圖畫;“R”是表示“人頭”的圖畫;“S”和“X”是表示“丘陵地”或“魚”的圖畫;“T”是表示“豎十字型”的圖畫;“Z”是表示“撬”或“箭”的圖畫。

西元前2世紀時,拉丁字母已包括了這23個字母。後來,為了雕刻和手寫的方便,並為了使母音的“V”和輔音的“V”相區別,便把原來的“V”的下方改成圓形而定為母音“U”;又把兩個“V”連起來變出了一個做輔音用的“W”,這個“W”的出現已是11世紀的事了。後來人們又把“I”稍稍變化而另創出一個輔音字母“J”。這樣,原來的23個字母再加上“U”、“W”、“J”三個字母,就構成了26個字母的字母表了。中世紀時,拉丁字母基本定型,後世西方文字(當然也包括英文)都是由它演變而來。

本文於 2007/07/04 06:25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67066
(轉貼)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2007/02/15 21:41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亞裔母語流失 喪失優勢

波士頓環球報廿三日報導,研究顯示,在美國出生的華裔、韓裔和越南裔,能夠說流利母語者不到四分之一,而不懂母語的孩子將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學者指出,在企業日益向海外發展、美國日益多元化、國家安全機構日益需要外語人才的時代,不懂母語的孩子將付出很大代價,因為他們少了一項求職時能占優勢的技能。布希總統去年宣稱,中文是國家安全所需的首要語文。

爾灣加州大學社會學者倫鮑特 在南加州對數代移民所做的研究顯示,不同族裔的各代移民都出現母語式微現象。因為在美國流行文化的狂潮下,母語很快即在移民子女的身上「失守」。在美國電影、電視的浸潤和同輩壓力下,他們很快就變得只說英語。

倫鮑特表示,大多數學校和社區很少致力於維護雙語主義。即使有些學校有雙語教學計畫,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從母語過渡到只說英語。

倫鮑特針對一千九百名美國出生移民子女所做的研究發現,他們轉向英文的速度很快。他們之中八成七在說母語的家庭中長大,但成年後能說流利母語者只占三成四,而華裔、韓裔和越南裔更不到二成五。將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喜歡說英語。倫鮑特說:「英語贏了,而且很快就擊敗了他們的母語。」

母語式微是各族裔的普遍現象。不過,西班牙語「存活」的時間稍長,主要原因是,南加州是移民聚集區,電視和電台上經常有西班牙語節目,西班牙文報紙也相當普及。

麻州、加州和亞利桑納州成功終止了公立學校的雙語教育,成為語文辯論的焦點。倫鮑特說,他進行調查時,受訪者年齡還小,當時加州的雙語教育仍很時興,但即使在那個時候,英文仍占上風。

移民對後代子女喜愛英語感到無奈。南加州可見三代西語裔一起在店裡吃漢堡的場面,只見年長的兩代坐在一桌說西班牙語,青少年一代另坐一桌說英語。年長的祖母嘆道:「我想讓孫子說兩種語言,但他們只說英語。」

【2007/07/25 聯合報】

新加坡 華語教學再升溫
全國所有小學、三分之二中學 五年內全面開設華語會話課程

【新華社新加坡七日電】為了進一步加強華語教學,新加坡教育部計劃在未來五年,在全國所有小學以及三分之二的中學開設華語會話課程。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台7日晚報導,新加坡教育部長尚達曼當天在新加坡國會表示,到2012年,新加坡所有小學生將有機會選擇學習華語或馬來語會話課。此外,從明年起,想選修第三種語言的中學一年級學生,除法語、日語和德語外,也有印尼語和阿拉伯語可供選擇。

尚達曼強調,讓新加坡人從小學習英語和母語以外的語言,將加強他們對其他族群的瞭解,也有助於在全球化時代佔據優勢地位。

自前年起,新加坡便在一些中小學開辦了非強制性的華語會話課程。截至去年,新加坡共有58所小學和47所中學開辦了華語會話課程。由於不算學分,成績的優劣並不影響學生的總成績,因此,學生們選修華語課程非常踴躍。

此外,從今年起,一些華文考試將重點考查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綜合能力,避免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應試。2007-03-08

今日晚報 2007.03.27 
巴西聖保羅中文熱越燒越旺
中央社

中文熱在巴西聖保羅的教育市場有越燒越旺的情形,除了一般的中文學校和語言補習班,很多私立學校也開始在教學項目中增加中文,把學習中文的熱潮帶到最高點。

十歲的安娜.德蕾莎就讀聖保羅市西區的私立學校,每週三的課外活動就選讀中文。年紀輕輕的她,似乎已瞭解到未來社會經濟走向,表示以後若想到亞洲國家工作,現在就應該開始學中文。

安娜只是目前聖保羅社會許多人學習中文的一個例子。不論年齡高低,就讀私立或公立學校,目前住在的聖保羅的人,相信學習中文會在謀職時帶來優勢,已是毋庸置疑。

非官方調查指出,聖保羅市內已有多所學校設立中文課。雖然英文仍是國際語言,但是學習中文的學生正與日俱增。如位於大聖保羅地區哥琪雅市的仁德國際學校,目前有四百名學生,到五年級(相當於台灣的國中一年級)為止,中文都是必修課程,之後才可以選修西班牙文。

二零零五年,該校開始對外招收自學中文的學生。剛開始,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上班族,而現在百分之三十都是大學生。二零零六年到二零零七年的學生人數成長率約達百分之五十。

職業諮商師阿德力亞諾認為,目前求職的基本外文要求還是英文,其次就是西班牙文,而且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不過,他也承認,就算英文與西班牙文再流利,今後中文勢必也將逐漸發展成國際語言,所以搶得先機學習,只有利而無弊。

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2月8日,幾個漢字「人」的象形圖案出現在《泰晤士報》頭版報頭下方,每個看報的人都在猜想這些奇怪的符號意味著什麼。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中國農曆年的來臨,「中文猜謎」活動拉開了《泰晤士報》連續幾天向英國民眾全面介紹漢字的序幕,在英國主流社會掀起了又一輪學中文的熱潮。

不僅在英國,漢語熱已經深入到世界很多地方。不僅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連年創紀錄,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漢語教材進入了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課堂。

據報導,中國語言的影響力還不僅限於此,同時它還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一大批地道的中國話變成了英語新詞彙。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佈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2月10日,《泰晤士報》記者邁克因泰發表文章介紹其重返校園學習漢語的經歷。他在文章中稱,漢語正在全球傳播,部分因為中國擴張的經濟和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政府也在通過建立「孔子學院」並派遣教師出國積極推廣漢語。

創建孔子學院,被視為中國政府將漢語文化向世界推廣的重要舉措。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南韓首都首爾掛牌成立。

到去年7月,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規模已經擴大到36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到80所。此外,還有38個國家的99個機構提出了建立孔子學院的申請。根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的規劃,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五百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據美國《時代》雜誌的報導,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100多個國家與地區、逾2500所大學在教授中文。在東南亞,學習漢語的人數有160萬人;南韓有2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中學選修漢語的學生約13萬人,漢語考試已經被正式列為南韓外語高考科目。

漢語讓全球看好的原因,既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的外在影響力,更有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漢字獨具魅力的內在吸引力。

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所說,「漢語是世界語言裏最簡練的一個語種。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如果英語要60秒,漢語5秒就夠了。」

報導說,漢語的影響力不只是局限在全球的漢語熱,同時,它正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中文詞彙成為英語新詞彙的主要來源。前不久,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佈報告稱,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創造新詞彙,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些新詞和片語,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報導說,透過這些中國式英語詞彙,它們往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例如,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詞彙有,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書,Five-Classics五經,而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詞彙又記載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圖景。

報導提到,對於大量中國式英語詞彙進入英語的現象,暨南大學英語系教授衛景宜持寬容態度。她說,一些中國式英語在表達中國特有事物或現象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由於中英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表示中國社會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與現象時,經常發現空詞項。面對這些情況,人們通常通過音譯、借譯等,使中文詞彙進入英語的交際中。《紅樓夢》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譯作說明,中國英語若應用得當,它能更忠實地反映原文。

在衛景宜看來,海外華裔作家在推動中文影響英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湯亭亭、譚恩美到朱路易,這些作家使用英語寫作,大都描寫中國文化或當代中國,中文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必然體現在英語文本中。

【2007/02/15 世界日報】





中國時報 2007.02.16 

long time no see真的講得通 中式英語 反映時代特徵
白德華/台北報導

本月九日倫敦下著雪,《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下方,用醒目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 today?」,讓英國讀者猜到底哪個漢字才是「雪」,內頁長篇文章則講述漢字是如何從古老的象形圖案演變成現代漢字。

隨著農曆年到來,「中文猜謎」活動拉開序幕,《泰晤士報》連著幾天向英國民眾介紹漢字,在英國主流社會又掀起一輪學中文熱潮。如今,中文已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而「中式英語」也折射時代的象徵。

《泰晤士報》編輯希莉說,中文猜謎活動是該報「中國周」的一部分,將持續到本月十七日農曆除夕。她說,《泰晤士報》之所以開展教中文活動,是因很多讀者對中文有興趣。在該提供的一段音頻中,另一主編湯姆森還用中文說了毛澤東的一句名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鼓勵民眾學習漢語。

漢語正在全球傳播,部分因中國擴張的經濟和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政府也透過建立「孔子學院」並派遣教師出國,積極推廣漢語。

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日前發布報告說,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英語,大量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來源。

報告說,像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好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還有從廣東話「飲茶」直譯的「drink tea」等,現已成標準英文片語。更多中式英語還在產生,包括從前就已中英混合的如「苦力」(coolie),「颱風」(typhoon)等。這些單詞的廣泛流通,促使英文詞彙庫迅速增長。

透過這些中式英語詞彙,往往能折射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例如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有,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書,Five Classics五經,而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詞彙,又記載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特殊形勢。

前往中國留學的德國青年紀韶融,眼看大陸不少「中式英語」很具詼諧逗趣效果,便將其貼在部落格「Chinglish.de」中,他說,「Chinglish展現中式英語的美,是英文字典和中文文法結合的奇妙產物。這是熱情的體現,不是嘲笑」。

「的」與「得」與「地」的使用

「的」 1、 表示所屬的介詞,如「我的新衣」、「妹妹的書」

 2、 形容詞尾,如「聰明的」、「好漂亮的箱子」

 3、 代名詞,如「開車的人」、「賣豆腐的」

 4、 表示決定的語助詞,如「偷懶是不能成功的」

 5、 副詞尾,如「好好的看書」、「高高的飛」,

 此時,可與「地」通用。(「好好地看書」、「高高地飛」)

 「得」 1、 虛字,用在動詞後,再由它連上一個形容這動作的詞,

 如「做得很好」、「那匹馬跑得快」

 2、 用在動詞後,再連上表示動作效果或程度的詞,

 如「把敵人打得望風而逃」

 3、 用在動詞後,表示可能,可以,

 如 「拿得起,放得下」、「我認得出他的字」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aiya0204/archive/2007/04/12/158389.html


中國時報 2007.07.06  
文言文也是台灣文學
林樹山


大學入學指定科考雖已落幕,但因國文科試題文言文題目比例過重的問題,而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迄今仍餘波蕩漾。筆者作為一個曾在國文研究所修習的國小老師而今轉入政界擔任立委,對此被過度政治化的文言文問題,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考後,有好事者謂部分古文考題是「以古諷今」,是讓入學考試政治化、叫文學太沈重,實在大可不必,也徒增文言文作為發展台灣文學基礎的困擾;而另一觀點,認為過多比例的文言文課程是傷害台灣文學發展的見解,也是另一種「我執」。

台灣因為國家認同的政治影響,使得「國」文一科的教學,指涉的到底是中國文學還是台灣文學,成為政治認同殊異者的爭點。從筆者的政治認同觀點言,所謂「國文」,當然指的是台灣文學,但我的台灣文學觀,並不認為文言文是台灣文學發展的障礙。

文以載道,所以筆者不反對文學具有形塑政治認同的潛化之效;但研讀或背誦中國古典文學,是否就會讓學習者產生對現今中共政權統治的中國產生嚮往與認同,其實是兩回事。要討論這個問題,可能先要釐清台灣文學的定義,到底是從文體之文白形式來看,還是端看其文章內容是否描繪台灣土地情景、書寫在地住民心路歷程為準,答案應該很清楚。

從立場、地位、意識出發,寫台灣的人情炎涼、台灣的社會眾生相、甚至台灣的政治風雲,就是台灣文學,因為文學就是社會現實的文字呈現。所以賴和以半文半白寫成的文章深刻反映台灣民間社會的底層而被尊為「台灣文學之父」,不僅楊逵、葉石濤等台灣人的文章是「台灣文學」,就連民進黨族群事務部曾以「家書」為題,舉辦兩岸悲歡離合的徵文比賽,那些從老榮民或其子女筆下感人肺腑的文章,當然也是「台灣文學」。

而這些寫出膾炙人口的台灣文學的旗手,其所憑藉的,不僅是其對台灣這塊土地人事物的深刻情感與體認,也需有一定的國學素養,才能斐然成章。我們不可否認,台灣文學雖然是相對於中國文學而存在,卻是站在中國文學的基礎之上而發展。政治一點來說,就是讓台灣文學包容中國古典文學的元素,而不是讓台灣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一支系。

所以,這一代的台灣人無論用白話文、文言文寫台灣,或者就算當今最紅火的描寫台灣之外的人事時地物的國外旅行文章,在多數人看來都是屬於台灣的文學,而不會被認為那是中國文學。即使在現代白話文中,為了讓文氣更流暢、讓行文更有節奏性,而夾雜幾句典型的文言文,或引用一闕詞、一首詩、一個古文典故,也還是現代台灣文學。

在此要強調的是,白話文學不代表台灣化、本土化,而文言文也不是中國的唯一以考試題目的文體,泛政治化的要去區分「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不僅沒必要,也易產生扭曲。筆者絕對贊成減少文言文比例,以及增加台灣本地文學作家描摹台灣人事地物的好文章,讓學生在相同生活背景與體驗下產生更多的共鳴,達到多元的國語文教育與發展;但千萬不要扭曲成台灣與中國文學之爭,因為從文體言,文言文或白話文都只是為文的工具、以及文學的元素之一。

最重要的,是能具體把深刻在心裡對台灣人事物的體受而鮮活描繪或發抒情感,讓閱讀者能透過文章看到台灣的生命力或個人價值觀,那才是國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嗎?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本文於 2007/07/29 02:51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90573
(轉貼)象形文字水書 傳承水族歷史
2007/02/03 07:2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文太難? 推簡體版
圖/聯合報提供

英國有個「簡化英文拼寫協會」的組織,從一九○八年成立以來就以推動英文拼寫改革為宗旨,主張採用音標拼寫系統書寫英文,單字怎麼念就怎麼拼,希望藉此使英文更容易學習,但這個構想遭到很多反對,雙方辯論不休。

從小自德國移民英國的立陶宛語言學家瑪莎.貝爾是該協會會員,著有「掌握英文拼寫」等書,她相信改革英文拼寫有助兒童學會閱讀,並使一些成人生活更容易。專精第二語文學習的英國語言學家維文.庫克則認為,改變英文拼寫既無必要,又要花大錢,還可能損害兒童閱讀能力。

在英國廣播公司安排下,力主拼寫改革的貝爾女士和維護傳統拼法的庫克最近以簡訊互陳己見,熱烈辯駁。貝爾女士說,現在的英文拼寫法要靠記憶,若記憶力不好,拼寫能力就不可能好,學會閱讀的機會也不大。

庫克不以為然,他說,兒童或成人學英文還有其他問題,例如標準發音很難、單字很多且幾乎汲取來自全球的語言,但英文就像其他語文,雖然充滿看似不合理的特質,這些特質相加,仍成為適合人類的語言。

貝爾認為英文的字母拼寫法不實際,構成重大問題,外國人若非先聽過一個單字的發音,永遠搞不清如何發音才正確。庫克不同意這是問題,指出他讀單字不是把它看成一個個字母,而是把一個個字母看成完整的單字。

【2007/07/11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2.03 

象形文字水書 傳承水族歷史
徐尚禮/台北報導

中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水族傳承至今已一千多年,使用的文字被稱為水書,是世界上少數仍存活的象形文字。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獨山等地,及廣西的融安、南丹等縣。

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元號,和東巴文一樣,是世界上少數仍存活的象形文字之一。它記載了水族古代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學等《百科全書》式資訊,被認為相當於漢族的《易經》。

由於水書的文字發展落後於語言發展,很多內容無法用文字記錄傳承,只好靠口傳心授加以補充,尤其是水書的絕密部分和「祝咒」部分,使用時必須依靠有師承關係的水書先生。

早期抄本中的水書文字,用尖蘸墨汁書寫,近時抄本已用毛筆書寫,有的是圖畫象形,有些是楷書的顛倒、斜置或反寫。有的鬼師(巫師)們還專寫一些保密文字,被稱為「反書」和「秘字」。水書的內容主要是用於占卜,就其性質而言,分為吉、凶兩類。

貴州民族學院研究員潘朝霖保護水族文化不遺餘力。在潘朝霖的奔走下,承載水族文化的水書、端節、馬尾繡等相繼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還協助出版《中國水書》。

負責詞典編纂的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台灣籍研究員賴靜如說,水族語言的記音、水族地區的識字教育工作亟待加強。沒有一套現行的水語拼音文字,母語識字教育基本上不存在,水族文化保護工作就沒有根基。

大陸專家指出,水書實際上只掌握在少數宗教職業(鬼師、巫師)手中,一般群眾並不認識,但對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活動和思想意識有深刻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本文於 2007/07/11 17:05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70564
(轉貼)孔院教中文 老美鴨子聽雷
2007/02/01 01:03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紙筆抓牢牢 聽說難進步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灣在托福、IELTS等國際級英文能力檢測成績排名殿後,學者認為,托福和IELTS都考聽、說、讀、寫等能力,但台灣考試一直都只用紙筆測驗,教學環境和考試方式都得改善。

英國文化協會表示,根據該協會長期在台灣教英語的老師觀察發現,台灣英語能力不好,與英語學習障礙有關。

該協會歸納五大學習障礙,包括標準化的制式教材;未針對學生盲點進行輔導教學及溝通;教學課程設計封閉,未與國際認證做對照;師資標準不一,無法提供優質教學品質;缺乏良好教學環境與設備。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副教授張湘君指出,托福、IELTS考試成績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英語能力,考試者動機、年齡、性別、要讀大學、碩士、博士等,都會影響,如要談成績排名意義,應再深入分析。

至於IELTS成績台灣輸給日本,且聽說讀寫四項都輸,張湘君認為,台灣可將之視為警訊,因為在說方面,台灣一向強過日本,如能連說的能力都輸,有可能顯示日本在進步中,台灣反而停滯。

【2007/08/22 聯合報】

IELTS排名 我比日韓更「菜」英文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二○○六年IELTS學術組測驗成績統計顯示,台灣英語能力,在廿個報考IELTS人數較多的國家中,排名第十七名,落後日本、韓國,也比不上越南、巴基斯坦、泰國。

英國文化協會表示,IELTS是由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設計,用來評估要前往英語系國家念書者的英語能力測驗,包括英國、澳洲、紐西蘭及部分歐語系國家都採用IELTS,美國八百多所學校,包括多數常春藤名校等,在托福外也接受IELTS成績。

IELTS滿分為九分,測驗內容包括聽、說、讀、寫四個部分,測驗分「學術」、「一般訓練」兩組,學術組主要用在申請就讀研究所、大學、專科或其他學校正式課程,一般訓練組主要針對申請移民。

統計顯示,在去年全世界報考IELTS測驗,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前廿個國家測驗成績排名,台灣總成績為五點六二分,在廿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七名。

台灣落後第十二名的日本及第十四名的韓國,成績也不如第十三名的越南和第十六名的泰國,只贏過孟加拉、中國大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廿個國家中,成績排名前五的是德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及香港。

去年台灣的IELTS測驗成績,「閱讀」的成績最好,平均五點八一分,其次是「說」,有五點六六分,台灣人英語聽力只有五點五二分,書寫能力更差,只有五點二三分,聽、說、讀、寫各項平均分數都輸給日本和韓國。

二○○四年統計資料顯示,德國、奈及利亞和馬來西亞為前三名,台灣總分為五點五九分,排名第十八名;去年稍稍進步為五點六二分,進步一名,台灣報考IELTS也從三年前的三千多人次,增到去年的八千多人次。

英國文化協會也表示,外國人到英國念書,如果要申請大學、研究所正式課程,IELTS測驗至少要考六點五到七分;要申請牛津、劍橋等英國名校,則需要七分以上。

【2007/08/22 聯合報】

外國語教學撥款 中文最吃香

漢語普通話(Chinese Mandarin)和阿拉伯語,去年被美國政府訂為國家安全上急迫需要的外國語言,波士頓公校世界外語部主任林遊嵐說,2006年聯邦教育部「協助發展外國語教學計畫」(Foreign Language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FLAP)的撥款中,便反映了這項策略上的需要:凡是申請開設華、阿語的學區,都在評審中獲得加分。

以核發的款項來說,華語教學補助金額占48%,是最大的「贏家」。阿拉伯語教學補助占5%,日、俄語教學補助各占7%,和6%。美國的中文熱潮逐漸從大學校園擴展至中小學校,中文的重要性已被認同,林遊嵐說,美國各級學校的中文熱潮還將持續和延燒。

事實上,2006年FLAP批核的78個申請計畫案中,有52個是漢語教學計畫。其中51個是「普通話教學」申請案。唯一例外的是,紐約州Ross Globe A-cademy特許學校獲得粵語教學經費補助。

劍橋公校與麻大波城分校聯合申請到的三年90萬元「朋友項目」補助經費,是2006年度教育部FLAP批准核發項目中的最高補助金額項目。「朋友」負責人蘭波朵(Maria Lombardo)對該項目能在上百的申請案的競爭中,被批准核發最高額補助金表示難得和自豪。

林遊嵐表示,麻州另一個獲得FLAP補助經費的麻州Amherst Pelham學區也是以加強中文教學案,獲得補助。

【2007/02/10 世界日報】

孔院教中文 老美鴨子聽雷

這幾年國際間興起學中文熱,中共官方趁勢在海外廣設孔子學院;推廣太快的同時,孔子學院在辦學方針、教育對象、教學方法、教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逐一浮現。

美國僑報報導,三年前,中共教育部決定在海外建立百所孔子學院,一批孔子學院在海外建立,但學院的設置不全面,亞洲各國的孔子學院比較多,例如在南韓,學院基本飽和;但在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學院的分布則不均衡。

就美國的孔子學院來說,有幾點需要深思的問題,首先,是孔子學院究竟在海外承擔什麼角色。

根據最初的計畫,孔子學院是到海外進行中文教學,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陸派出的中文教師並不完全合格,主要是教學方法。

報導指出,這些大陸派出的中文教師,儘管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外國人學中文的特點,以及海外的語言環境掌握不夠。在大陸教中文,教師擅長用中文教學,不能熟練地說外語沒有關係;但是到了美國,要是完全用中文來教,那麼大概除了第一天有人來上課,從第二天起就不會有人來了,因為想學中文的老外聽不懂教師在講些什麼。他們是來學中文的,怎麼能指望他們一開始就聽得懂中文?

此外,大陸中文教師在海外教學,用的是在大陸的傳統教學方法,對待學生的方法、態度,例如家庭作業、考試方法、上課規則等,根本無法使外國學生接受。

例如,教師要求美國學生聽說讀寫同時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在美國這樣的英語環境中,學習中文的難度與在大陸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照搬大陸的那一套,肯定遭到外國學生抵制。而在美國大學中,學生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教得不受歡迎,學生就不選課,不選課,老師就沒辦法開這門課。

此外,美國大學採用學分制,大陸在海外大學中設立的孔子學院,只是一種中國文化推廣中心,課程並沒有得到校方學術委員會的認可,沒有學分。沒有學分,學生為什麼要選修這門課?於是,孔子學院在美國正規大學中的設置遇到瓶頸。

報導認為,孔子學院要擺脫目前的困境,需要重新定位。它不是只重教中文的合作機構,而是推廣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協調者。學院應該首先重視如何向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的研究,同時跟合作者明確雙方的互惠互利原則。另外,對派出去的教師,應該由海外有中文教學經驗的教授對他們進行培訓。

【2007/01/31 聯合報】



本文於 2007/08/26 18:26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67074
(轉貼)中文學習熱 燒遍全美國
2007/01/23 03:1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文學習熱 燒遍全美國

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讓他們的子女上融入式(immersion)中文班學習中文,並聘請說普通話的保母,或交換學生保母(au pair),希望在中國向經濟巨人邁進時,使他們的子女有競爭的優勢。增進對亞洲的知識和了解的紐約亞洲協會副主席李文(Michael Levine)說:「目前中文極為熱門,中文是一個連內地─如堪薩斯、肯塔基州的人,現在都要講的語言。」

這種趨勢使全國許多學校都無法滿足對普通話課程日益增加的需求,普通話是世界上最多人說的話,但才剛開始進入美國的學校。李文說:「家長和教育界人士開始視中國為一個大好機會,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找到高素質的中文教師,來滿足這種需求?」

亞洲協會中文教育執行長周淑涵(Shuhan Wang)說,目前全國有三百到四百個學校提供中文教育課給2萬5000到五萬名學生,還有許多學校準備在獲得聯邦政府撥款後,提供中校教育。她說:「我等待這一天已等了20年,我一直希望有一天美國能醒悟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真的需要在學校中擴大提供語言課程。」

華府附近的波多馬克小學從1996年起提供融入式中文教學計畫,這個容納150人的計畫非常受歡迎,目前有40名兒童在排隊等待加入,該校每年用抽籤的方式遞補空出的數個名額。在這個計畫中,教室所有的標誌都用英文和中文書寫,學生半天的時間用中文學習數學和科學,然後轉為用英文上閱讀、社會研究和英文課。許多學生在春假時到中國去旅行

該校的三位中文教師只對學生說普通話,他們使用黑板、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實物來傳達訊息。

在美國學校趕忙滿足對中文課程的需求時,這種趨勢也影響了仲介保母和交換學生保母的公司,他們說,對會說中文的保母的需求,如潮水一般。

在紐約,一些中國保母可獲得年薪兩萬元,超過保母的平均薪水,有一名保母在兩個家庭的競爭中,獲得七萬元的年薪。

【2007/01/22 世界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51355
(轉貼)中文列美戰略語言
2006/12/30 01:37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中文熱 美將中文列為戰略語言

中新社報導,出席全美中文學校協會一個會議的美國教育部官員透露,中文已被列為美國的戰略語言之一。而多位美國政府高層人士、教育專家和科技界精英在會上一致認為,在全球出現中文熱的新形勢下,美國中文教學的前途廣闊而美好。

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舊金山舉行,會議邀請了美國教育部助理副部長里奧斯女士、勞工部華裔財務總長莫天成、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資源中心教授吳偉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亞裔美國人研究室主任王靈智和美國漢鼎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大麟發表主題演講。

里奧斯指出,中文已被列為美國的戰略語言之一,聯邦政府通過多種途徑支持美國的中文教育。美國教育部今年已經撥款開展的七十個語言教育計劃中,大部分與中文學習有關。

她說,布希在今年一月就宣佈了「戰略語言計劃」,把中文、阿拉伯文、韓文、印度文和俄文列為美國的戰略語言,並要求在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的財政年度,撥款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用於鼓勵美國民眾學習這些戰略語言。

勞工部華裔財務總長莫天成在給大會的一個錄影演講中說,美國人已經意識到了學習中文的重要性,政府和企業也把人員的多元化背景當作錄用的考慮因素。與二零零四年相比,美國赴中國大陸留學人員數字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目前有一萬零三百四十名美國人在中國學習中文。不過目前全美學習中文的人還遠比學習西班牙文的人數少。

莫天成這位華裔官員進一步說,學會中文可以與十三億人溝通,因此現在的中文學校比任何時候都有發展的潛能,美國需要讓學生從小就獲得學習中文的機會。

在美國參與中文教育三十多年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資源中心教授吳偉克認為,美國和中國正在進入新的國際合作時期,為了這個合作順利並加快地進行,讓美國年輕一代瞭解中國尤顯重要。

王靈智說,舊金山教育委員會剛通過他的一項提案,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公立學校學生,必須選修一門外語。此案實行後,估計舊金山將有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學生選擇中文。

【2006/12/29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15679
(轉貼)全球中文熱 台灣仍有利基
2006/11/25 16:17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1.25  中國時報
全球中文熱 台灣仍有利基
劉韻詩/北市(退休教師)

台灣民眾正為下一代國語文程度低落憂心忡忡時,全球卻興起中文熱。據統計全球學習中文人數超過三千萬;全球至少有二千五百所大學教授中文課程,估計全球中文市場在未來五年內約有值六百萬美元、折合台幣價值二兆元的商機。

台灣原是世界中文教學基地,但自大陸於一九八七年設立「國家漢學中心」,以急起直追之勢發展中文教學,近年來更積極與各國大學及國際文教機構合作,企圖以一百所「孔子學院」主導全球中文教育的發展。據估近幾年到台灣學中文的外籍人士約萬餘人,在大陸學中文外籍人數約為台灣的十倍。

其實面對來勢洶洶的大陸,台灣中文教學市場仍有「利多」:中國大陸採用「漢語拼音法」教學,方便外籍人士在短時間內學會說中文;這種方法看似容易,卻常讓「老外」用中文時與自己的母語發音混淆。台灣的中文教學一向採用注音符號法,由於「四聲」分明,可讓外籍人士學到字正腔圓的華語;且台灣是全球唯一用繁體中文教學的地方,可讓學中文兼瞭解中國歷史文化,這也是外籍人士較喜歡到台灣學中文的重要條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61400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