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資料:
SONY CLASSICAL SM4K 46738
The Isaac Stern collection: The Trio recordings, Vol II.
Istomin, Stern, Rose Trio.
Beethoven: The complete trios for piano, violin & cello.
這是一套發人深省的偉大詮釋;本來我們聆聽最常集合大師的鋼琴三重奏時,總會希望我們崇拜的大師們一起合作:前有卡薩爾斯(Casals)、柯爾托(Cortot)、蒂波(Tibaud )合作,後有謝霖、傅尼葉、肯普夫合作;以後者而言,謝霖是我個人最崇拜的小提琴家,對傅尼葉的喜愛僅次於卡薩爾斯;反觀今天要談的三位演奏家在一般印象裏:史坦曾名重一時,但未必有多大的精神力量(和謝霖比);羅斯(Rose)根本在名聲的邊緣,而依斯托敏(Istomin)也非超級大師;但事實上可在此斷言他們在這套 CD 表現之完美,竟可向卡薩爾斯之輩爭雄;可見「非大師 」三重奏是不可輕易斷言的。
op.135有四個樂章,尤其以第四樂章因為有謎樣的文句標題所以更為人所稱道。從 op.133 到 op.131 那種對『落在永生上帝是可怕的』的驚懼己經消失了,因為:『非如此不可嗎?就是如此,就是如此!』(Muss es sein ? Es muss sein ! Es muss sein ! 德文,是貝多芬在第四樂章主題的自題文字)。由於認識到上帝的愛才是最後的救贖,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自己會墮落;op.111的逍遙心情不再是生命的最終答案了,上帝的拯救才是最終的答案;整首op.135強調的是對上帝拯救的渴望(第一樂章提問式的主題)、與上帝同在的歡欣雀躍(第二樂章)、天堂裡的『和平之歌』(貝多芬自題,第三樂章)與最後樂章『一個困難的決定』(貝多芬自題)裡對這個最後答案的滿足欣喜(最後結尾樂段)。
貝多芬生前最後一首曲子,也就是弦樂四重奏op135,貝多 芬自己透露出這兩個命題的基調。一個主題是嚴肅的基調, 貝多芬自己寫下:「Must it be?」,另一個主題是輕快的基調貝多芬自己寫下:「」 這就是貝多芬臨終前要處理的雙主題,但是卻不再是抗議的、吶喊的,只剩下沈思,與接納後的平靜。貝多芬自己就在第三樂章寫下標題:「Peace。」而第四樂章,貝多芬又 從嚴肅的「Must it be?」與輕快的「It must be!」雙主題 交錯進行下,以輕快幽默的撥弦結束整首曲子。
二、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德國文化界人材輩出,幾近是「天才的時代」。 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美學教育家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詩人荷德林(Friedrich Hoelderlin, 1770--1843)、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神學家施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竟生在同一個時期,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也躬逢其盛,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