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正式的名稱為「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或是「Great British of United Kingdom」,簡稱為UK或是GB皆可。從名稱上可看出英國(人口約57005萬人)是由英格蘭(England,佔總人口83%)、蘇格蘭(Scotland,人口佔9%)兩個王國、威爾斯公國(Wales,人口佔5%;好鬥,但履戰履敗,歸英皇太子管轄)以及過去英國殖民的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人口佔3%,新教徒佔大多數,其餘天主教徒區已獨立)兩大島四個地區所組成的。在語言方面,依照不同族群分别使用土著蓋爾特(Celtic)、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歐盎格魯薩克遜(Anglo Saxon)系的英語,並在風俗、習慣、文化與藝術上各有不同的特色。在音樂方面也很多元化,雖然天主教、新教的教會音樂、以及民謠各具不同的風味,但它們共同的特色為對愛好歌唱及對合唱音樂的熱愛。
英國在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時代,非常流行閹割歌手(castrato),因為英國人偏好透明的童聲,而閹割後的歌手,可以保持童聲之美,且具備成人的胸腔,能夠做到男女歌手都辦不到的高度技巧與透明感。在閹割歌手由於人道上的理由不存在了以後,英國人仍致力於培養假聲男高音及高音域童聲歌手(不稱之為Boy Soprano,而稱為Treble),這是英國合唱團異於其他國家合唱團的最大特色。
倫敦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因為在那裡的音樂活動極多,票價也滿合理的,因此只要我星期日剛好在倫敦,我便會搭火車到車程約一個多小時的劍橋國王學院或牛津的新學院參加禮拜,在這免費的禮拜當中,可以讓我聽到如天使般的歌聲。但如果要欣賞教堂、管風琴以及繪畫(有一幅魯本斯的名畫)的話,就要等到下午兩點才行,而且這樣的活動是要付費的。因為Oxbridge長期的合唱傳統及訓練系統,使得這些合唱團中的許多成員在日後成為名歌唱家、名指揮、或名編曲家,例如國王學院的指揮威爾克斯(Sir David Willcocks, b. 1919)在1977年被封為爵士;指揮家Peter Phillips也組成了泰利斯學者合唱團(The Tallis Scholars);而童高音的阿列特.瓊斯(Aled Jones, b. 1970)則是全球性的名歌唱家。
鮑伯‧契爾考特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合唱音樂作曲家之一,他自幼即與合唱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從男童合唱團員、在劍橋的國王學院研讀合唱音樂,嗣後成為國王合唱團團員也有十二年之久,從一九九七年起,他即全心投入作曲,並且參與更多的指揮工作、活動以及計畫,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youth)合唱團。 契爾考特近年來二度曾經接受BBC第三廣播電台的委託(作曲)「我即是歌」於二00一年十月間在倫敦的南方銀行中心(South Bank Centre)由「大家來唱歌比賽」(Let the Peoples Sing Competition)之優勝隊伍(finalist choirs)擔綱首演。
第二件委任創作「協力車/前後縱排的二匹馬或馬車」(Tandem)是長約二十分鐘的作品,需由二個管弦樂團演出,乃特別為BBC第三廣播電台及Making Music合作而創作,並於二00二年五月BBC Music Live week 中播出。 這件創作及演出(經錄製)成為加拿大CBC電視台一個半小時的特別節目,嗣由Scunthorpe Co-operative Junior Choir【這個我就不知道是哪裡的什麼團】及紐芬蘭青年交響樂團所屬合唱團於二00一年十二月舉行現場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