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兩個月大的嬰兒就愛聽令人愉悅的協和音,任何人聽交響樂曲都會產生感動的震顫,那是大腦裡最活躍的區域在運作,是我們的快樂中樞,如同吃巧克力或做愛。
科學家對兒童做的研究顯示,早期的音樂經驗也許能促進大腦發育。
到底是左腦或右腦負責處理音樂訊息呢?有人學者認為是右腦,有些則認為是左腦。由於音樂的聆聽與欣賞牽涉到極複雜的過程,包括記憶、學習及情緒,腦的許多部份可能都參與音樂訊息的處理。但,腦波研究顯示,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對音樂都有活耀的反應。
科學家們早已發現,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性與條理性的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它擁有卓越的造型能力和敏感聽覺,所以它有絕對的音感,也因此右腦又被稱為是「藝術的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一百萬倍。
著名的音樂學習理論權威愛德溫戈博士曾說,音樂性向是天生潛能及後天環境影響的共同產物。尤其是零到九歲更是智能啟蒙的關鍵期,這個時候是學習與腦智能發展的最高峰狀態,唯有善加利用這個特殊的腦神經運轉功能,否則就會經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因此,唯有透過豐富的音樂環境,才能理想發展大腦的邏輯與認知等智能。
巴哈的音樂旋律優美,他擅長使用的對應與賦格手法,實際上就是美妙的數學,所以許多專家都認為聆聽他的音樂,將有助嬰幼兒邏輯觀念的發展。聆聽巴哈的音樂會讓人心靈沉靜下來,讓人很愉悅。我的小侄子昨天初次聽到我所播放的巴哈G小調賦格曲,會快樂的轉圈圈跳起舞來,並拿著彩色鉛筆快樂的隨著旋律勾劃美麗動人的線條,他才兩歲八個月。
根據我半年結合音樂、肢體律動和戲劇表達的幼兒律動教學經驗,莫扎特、貝多芬、巴哈或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甚至杜布西(特別是『小孩子的天地組曲』)的音樂對幼兒的專注力、感受力、創造力、想像力、邏輯思考力與認知均有相當不錯的幫助。
對我而言,上述音樂家的作品是最佳的情境感染媒介,透過我的引導孩子們可以很快樂的繪圖與肢體律動,只要我在一旁簡單解說幾句所謂的「劇情」,孩子們馬上自動的即興集體創作起來。我們曾在課堂上演繹過杜步西「小孩子的天地組曲」中的「大象的催眠曲」和「小小牧羊人」,對他們來說這是最好玩的遊戲了;當然我們也一起演繹過莫扎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但他們一致喜歡杜步西的「小孩子的天地組曲」。他們大約四到六歲。
有許多音樂家為孩子們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樂曲,既使他們的作品不是為孩子們創作的,但很多作品同樣對孩子們產生正面且良性的影響。家長們可以試著買CD來與孩子們一起聽,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命運交響樂」、「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或是巴哈或蕭邦的鋼琴曲等。
當然有人或許會說聽較高頻的音樂不是對靈性提昇更有幫助?的確是有這麼一種說法,那麼我們也可以選擇小提琴或大提琴,甚至豎琴,或是愛爾蘭風琴和長笛、雙簧管等等樂器的演奏曲。
嬰幼兒對色彩與音樂的吸收度最強,他們擁有未受污染的感受力,因而他的聽覺與視覺特別靈敏,他們可以聽出任何音頻的瑕疵,可以識得任何纖細線條或淡彩。我的小侄子在聆聽巴哈賦格曲時,他的耳朵可以分辨唱片跳針與旋律重複或斷奏的差別,對唱片跳針他會回頭去看喇叭,面露奇怪的表情。
因此,由這段經驗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不管要給孩子什麼東西,就要給無瑕疵的,即便只是讓他欣賞一首曲子,也要保持音響的正常播放,所以一定要定期保養音響──這是比較輕鬆但也滿重要的一個提醒。
慕亞~20060319~
Be Veg, in peace and caring. 愛所有眾生如己
我是住在地球的慕亞Moya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