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大城小調
市長:公爵大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其他【台灣大城小調】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物介紹(導遊必讀)* 
 瀏覽1,249|回應1推薦1

公爵大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公爵大哥

*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物介紹(導遊必讀)* (編輯:公爵大哥)

*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物介紹*

總統府座落在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一二二號,正大門面對凱達格蘭大道,正面(東向)重慶南路,背面(西向)博愛路,北向為寶慶路,南向為貴陽街。

日人統治台灣時期,於西元一九0六年至一九0七年間(明治三十九年至四十年) 決定興建總督府廳舍(即現今總統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這棟建築曾遭到轟炸而嚴重毀損。台灣光復後,在民國三十五年重建完成,當時為慶祝先總統 蔣公六秩華誕,改稱「介壽館」。中央政府遷台後,便以此館為總統府,延用至今。

------------------------------------------------------------------------------------------------------------
樣式(style)意味著複製主義,好的作品為樣式從其中缺席。 ─ Warrinton Taylor

 建 築 樣 式 之 探 討

總統府這座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所建造的地標性建築物,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根,搖身一變成為政治權力的「圖騰」,全國軍民領導中心的「象徵」,從往昔的文字記錄;『殖民統治權威的象徵』、『國家形象』、『軍國主義的陽剛』、『日本國旗圖騰』、『華麗、精緻、簡潔、典雅、莊嚴』等……形容詞的描述,甚至『形式源流應歸於德國風格』、『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不同解讀,更讓人對它的「身世」感到好奇,因此藉著對形式語言的分析去建構它的「譜系」,讓它驗明「正身」。

  要追溯它的源頭就得從明治維新(Meiji Restoration ,1868-1912)談起,日本為免於西方先進國家的殖民(意即趕上西方國家),在軍事、財政上現代化,發展資本主義、推動工業化,國家文明、文化及智識上進行啟蒙教育,在二十餘年間即完成了大多數的革新,以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率,建立了真正現代化的國家。初期,無論在研究機構的建立或都市設施的設計及建造皆缺乏技術及專門人才,因此許多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學習西方知識,同時許多外藉技術人員、工程師及建築師也被明治政府邀請至日本參與初期的社會及都市建設工作,主要有英國建築師T. J. Waters,法國建築師C. de Boinville,義大利建築師 G. V. Cappelleti,德國建築師H. Ende及W. Bockmann,其中又以英國建築師康得(Josiah Conder,1852-1920)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康得畢業於倫敦大學,曾在William Burges的事務所工作過,受其指導英國哥德式樣建築的基礎知識,於 1877年以25歲之齡來到日本,成為第一位東京大學前身,東京帝大的教授,他引入西方教學系統,教育出第一代(1879)的日本建築師包括括辰野金吾 (Kingo Tatsuno 1854-1919),片山東熊 (TokumaKatayama 1853-1917),曾邇達藏(Tatsuno Sone,1853-1937)及Shichijiro Sadate。康得於1888年開始執業,曾參與許多公共建築的設計及建造(其中以東京的鹿鳴館 (Rokumeikan 1883) 政府賓館最為著名,這座歐洲折衷主義樣式的建築,用來推展西方文化及日本菁英學習西方社會社交的重要場所),其作品及教學透過學生的媒介,對的明治樣式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由康得的背景,回溯當時英國的建築潮流發展概況;從1715年開始受到法國理性主義的影響,追求新的、純椊形式的「真」,排斥巴洛克人工化的「假」,透過書籍、旅行、及考古,建立古典復興(Classical Revival)樣式,至1758年法國人勒華(Le Roy)出版「希臘遺址與文物」,1962年英國人史都華(Stuart)及芮維特(Revette)出版「雅典文物」,帶動希臘復興這股新古典主義風潮,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初期。

  哥德復興(Gothic Revival)在維多利亞(1837-1901)時期出現,它相對於古典主義的因循守舊作風,具有地方民族的色彩,初期在莊園府邸建築中模仿城堡或哥德教堂樣式,強調風景如畫的理念,哥德復興盛期則具有強烈的彫刻性,豐富的筋肉糾結(Muscularity),及多樣的色彩。哥德晚期則傾向於溫和的、妥協的折衷樣式。其中曾一度出現矯飾主義,在英國直接稱之為「義大利式」(Italianate Revival),具有擺脫古典柱式,以可塑樣式(Plastic style)表現個性的手法,影響深遠。

  在簡述建築歷史發展的背景之後,對照總統府建築物本身的構成元素,來看它的樣式為何?在整體配置上座西向東,面對廣場公園,並連接二條放射性的軸向大道;信義路及仁愛路,展現莊嚴宏偉的磅薄氣勢,為整個都市空間發展的軸心位置,也暗喻未來都市發展由西向東的潛在趨勢。在平面構成上為矩形,辦公空間圍繞四週,中央放置集會空間,將矩形分割成二部份,成為封閉式的中庭空間,在形態上類似「日」字倒下後的橫向置放。辦公室兩側皆有走廊,惟北棟外側除外(東、西、南三面皆有日曬遮陽之考量,北面則無此需要),四周角隅上為垂直交通動線空間,基本上是中軸、對稱、平衡的平面空間安排。在立面空間處理上,遵循古典建築法則,以中央為主體,二側設角樓(Pavilion),五段落的立面處理,形成中軸,對稱的立面,為典型的1:2:3:2:1的節奏關係,在角樓與主體間的大片立面;一樓部份以粗面砌築(Rustication),做為整個建築物的基座,上開拱形窗洞,並有拱頂石,中間者較高大,可做為出入的門洞,上有拱圈(共七個)與柱式結合做為整體立面構成的基本元素,但是在柱式上,並未採用古典柱式,而是以方形雙柱並列直上三樓,在此位置上有戲劇性的轉折變化出現,材料上由磚轉換為石材,色彩上由紅轉為灰,並以篩帶將雙柱連接,再以水平線腳做為二種材料劃分的界線,這時在視覺上產生一種錯覺,好似將磚柱的上昇做了暫時性的休止(其實它真正的用意,是為了保持比例上的均衡,若直上四層,則會造成柱子各自獨立往上飛昇,水平簷線無法壓住,將破壞立面的整體感),於其上再長出第四層的圓形雙柱,柱身以水平帶狀劃分,柱與柱間出現半圓拱圈(這種柱與拱圈的結合,為標準的古典手法),拱圈與下方的二、三層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是在設計者的欺眼畫手法迷惑下,誤以為它是獨立的,然後以水平簷線將柱子做完美的結束,屋簷上有欄杆做為女兒牆,牆後意外的出現了向後退縮的第五層,在戲劇化立面構成的完美演出中,似乎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雜音。

  在中央主體的處理上,亦為雙柱並列的形式,以向前突出的雙塔,再次突顯主體的中心性,在中央山牆立面的處理上,中為半圓拱圈,兩側為牛眼窗,自牆面上(亦為雙柱構成,頂部飾以牛腿)昇起的二座短柱突破山牆的天空線,垂直向上的意圖至為明顯。中央主塔的方形平面上外貼雙柱的手法又再次出現,方柱在頂層轉換為二雙成對的圓柱,在形態上,為從線性發展至量體的誇張手法,其轉換點為一對突出的牛腿,讓圓柱更向三度空間擴張,最為特殊的是圍繞中央主塔的成對圍柱頂上的小尖頂,它超過屋頂的水平簷線,像八枝火矩般伸向天際,照亮台北的天空。角樓的處理,在立面上採用向前突出山形牆,然後拉高主體,做為突出部份的收頭,在牆面上仍使用雙柱並列的語法,較顯眼的是柱頂上突出的牛腿,承接頂層的山形牆,而中央的拱圈,又超越柱頂的牛腿,好似每一項元素皆不安於位,產生動態的互相推擠,古典建築的和諧、穩定、均衡在這裏似乎被巴洛克的動感所取代。角樓八口處的半橢圓形門廓,採用成對的多立克柱式,對照其上,成對愛奧尼亞柱式的山形牆,中間斷開,中央拱頂石突破上層水平簷線,在形式上及手法方皆類似巴洛克。在中央部份的東向及西向八口門廓,採用具有纖細、優雅的愛奧尼亞柱式,對照角樓門廊,粗獷、堅固的多立克柱式,在整體立面構成的尺度上、形式上則顯得不太協調。

從歷史背景及建築物的立面進行分析,可以辨別出設計者匯集了眾多建築元素;矯飾主義的誇張、巴洛克的動感、欺眼畫的手法、哥德復興的垂直崇高精神、古典主義的和諧,但設計者仍以統一的元素──無法歸類於古典柱式的雙柱並列形態── 統合整體立面的構成,也可以看出設計者意圖以不同的語彙,表達個人的詮釋── 以有限形體的構成,嘗試超越形體的束縛,傳達垂直崇高精神的無限,是典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樣式。

( 撰文:台北市建築師公會/陸金雄建築師)
------------------------------------------------------------------------------------------------------------

建 築 概 述

總督府廳舍之興建,共舉辦兩次公開競圖的設計比賽。西元一九0六年(明治三十九年)舉辦第一次競圖比賽,評審委員團由總督府土木局聘請日本的辰野金吾、中村遠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及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長野村一郎來擔任的。於西元一九0七年(明治四十年)時舉辦第二次競圖比賽,並加請鐵道部金井技師參加鋼骨結構之評審,限定參賽者資格為日本帝國領土內的建築家。
在第一次公開競圖時僅要求提供平面圖及立面圖,應徵的作品計有五十多件。經過評審淘汰晉入初選者共有七名,依序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井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福井房一,每位各得獎金壹仟元。西元一九一0年(明治四十三年),從入選七件作品中進行複選,然而複選條件比較嚴格,還需附加部分施工詳圖和造價預算表二項,複選作品中選者為長野宇平治的傑作。該案之設計塵埃落定後,由森山松之助送往日本國首都東京修改,於西元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六月一日正式開工,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監督建造,工匠均由日本請來。總督府廳舍原預定工程費為日幣壹佰伍拾萬圓,但森山松之助建議此棟建築物應建設為容納一千人使用的辦公室為原則,所以工程預算費似嫌不足,故增加工程預算費為日幣貳佰萬圓。

西元一九一五年(大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結構體完成,舉行上樑儀式;(大正八年) 西元一九一九年三月工程全部完成,由於施工期間曾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物價略有提升,因此總工程費實際增加為日幣貳佰捌拾萬圓。

建築物建造記載簡述:
1912年6月 1日開工儀式
1915年6月25日結構完成上樑儀式
1919年3月完工落成儀式
設計者: 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
監造者: 台灣總督府營繕課
總工程費: 日幣 2,800,000.00 (原預算: 日幣1,500,000.00)
總督府廳舍總建築面積 2,100 坪×3.3 m2 = 6,930 m2
每坪造價:2,800,000日幣÷6,930m2=404日幣/m2
404日幣/m2×3.3m2=1,333日幣/坪
地上五層建築物、中央有60 公尺高塔為鋼筋水泥及磚石造
當時台北市人口總計為224,000人、日人約佔 62,000 人

建 築 特 色

總督府整棟建築物的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為五層樓建築物,正面面寬約一百四十公尺、側邊面寬約八十五公尺,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之建築語彙,包括柱列、山牆、圓拱窗、牛眼窗、托架、羅馬柱、腹柱等;中央塔高約六十公尺達十一層高,關係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中央高塔及主體均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及灰泥搭配精緻簡潔雕飾,充分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但總督府落成後,一致評鑑認為大廳過大,樓梯佔了大部份的面積,以及東西雙面走廊面積浪費等問題。

在整體造型上可說是日治時期受英格蘭磚造建築影響最深的建築,也是辰野金吾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此棟建築物佔有整個街廓,空間型態為一橫向,端部為略突出的日字型,圍成兩個中庭(註:現南庭為國徽圖案、北庭為國花梅花圖案)。原總督府內部設有腳踏車停車棚、另正大門左邊為驛馬站。原總督府正大門中央塔前有二個角樓建築設計為左右兩個半圓形屋頂,正大門停車廳之屋頂原設計為斜面屋頂;後因美軍軍機轟炸建築物受損,在重新修建後設計成為現今總統府之中央塔斜四垂形角樓,另停車廳之屋頂亦修改為平面屋頂。

建 築 歷 史

總統府建築物在落成二十六年後,西元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美軍軍機轟炸,損害部分為正面大門中央塔、左側升降機、樓梯間和辦公室二間,靠近台灣銀行的一樓及北側辦公室亦有若干損害,合計受損面積為三、九五七平方公尺。同時還遭到三天的火災,延燒面積約達二六、三八0平方公尺之多,亦即全部總面積百分之八十左右受損。

全 部 修 復 工 程 計 分 為 六 期 :

第一期:包括磚石瓦礫之清理,被炸毀部分之拆除與重建,以及 全部屋頂之新築工程。
第二期:包括大門停車處及車道改建工程。
第三期:包括全部門窗一千八百八十六扇之新裝工程。
第四期:包括全部外裝補修及刷新工程。
第五期:包括全部內裝粉刷工程。
第六期:包括全部油漆及四周佈置工程。
各期工程均先後開工順利,總計清除磚石瓦礫約一萬牛車,花費人工約八一、00九餘人次,經常每日動則五百餘人;工程所用全部之材料除一部分如柏油毛毯等為舶來品外,其他主要材料均為本省或本國出品,截至三十七年八月為止,計已使用本省產水泥二萬八千餘包、鋼筋一0四、二四一公斤、紅磚五0八、六00塊、檜木六、七七八石和本國產玻璃四五、九00平方公尺等。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七月經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計劃修復,並於民國三十七年底修復完成。修復計劃由公共工程局副局長張金鎔先生主持,並與張祖濬、劉漢傑及李重耀等共同修復設計,且由高啟明先生擔任工程處主任。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六日正式開工,參與此項工程之監工人員包括:陳福坤、張錫金、黃建枝、陳阿添、周信雄、杜振興、蔣榮茂、陳連棠、林瑞盛、陳世倫‧‧‧等十多人。

總統府建築物更名為介壽館,供作台灣省政府辦公廳之用。於日據時代曾歷任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第九任總督內田嘉吉、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第十一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第十二任總督川村竹治、第十三任總督石塚英藏、第十四任總督太田政弘、第十五任總督南弘、第十六任總督中村健藏、第十七任總督小林躋造、第十八任總督長谷川清、第十九任總督安藤利吉。光復後、於中華民國期間,歷經蔣中正總統、又民國三十七年底至民國三十八年年中時期,中央政府遷台將省府大廈改為總統府及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陳誠長官)、嚴家淦總統、蔣經國總統、李登輝總統、至今為陳水扁總統與總統府各級官員辦公場所。自此以後,該位置便總攬全國,遂使這棟建築物更增添其歷史上的重要性。

總督府廳舍在西元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日本為紀念在台始政四十週年,曾在台舉辦台灣博覽會,主要會場為台北市公會堂(即現今中山堂),而博覽會部分會場則設置在總督府,另小林濟主持日本昭和天皇登基典禮儀式也曾在此舉行。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時該處曾舉辦第一次台灣省博覽會。由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先生籌辦該會並兼任博覽會會長,籌備會主任委員由建設廳廳長楊家瑜先生兼任,本人李重耀亦兼任博覽會展示館之設計、監造工作。博覽會在位於介壽路與重慶南路交叉角之二大塊空地內搭建臨時會場,連同介壽館一併開放供民眾參觀。

( 中華民國建築技術學會理事長李重耀先生 提供 )
------------------------------------------------------------------------------------------------------------
總 統 府 紀 行

由反應帝國思想與秩序的內部空間至人性空間要想深入的觀賞體驗一幢建築物,除對其歷史、時代背景、外觀造型的象徵認知了解外,重點還是在於它內部空間的使用、安排與秩序,我們可以將建築物想像成一篇文章,外觀造型就像文章題目,但內部空間則反應其思考模式、行政、社會制度、文化、中心思想及精神有如文章之內文;從總統府「日」字型建築平面的安排及正門入口朝東(向日)的設計,即可深刻感受當時帝國思想的強烈,總統府係地上五層,中央有60公尺高塔之鋼筋水泥及磚石造建築物,由地階層、一樓、二樓、三樓、四樓平面圖,明確反應出,為因應國家的各項事務處理需要,總統府內大大小小的廳室數量達300多間,且多半為辦公、事務室,約可容2000多人在此工作;今且由入口門廊開始,一步步窺其堂奧:

(1)入口門廊
 
入口門廊突出於主體建築物中間,由數組羅馬艾奧尼亞(Ionic order)式對柱圍繞,以凸顯出--入口的森嚴與氣勢,上方屋頂原為拱頂,光復後改變為平頂;據李重耀建築師(民國36年參與總統府修復)所提供之資料顯示西元1945年,總統府曾遭美軍軍機轟炸,損害部分為正面大門塔、左側升降機、樓梯間和辦公室兩間,靠近台灣銀行的一樓及北側辦公室亦有若干損害。因而此部份與原貌已有所出入。
門廊與主體建築物以拱門及台階與其相連,代表高貴尊榮的鮮紅色地毯沿級而鋪,由此拾級而上,進入總統府玄關,右側即為接待室。

(2)接待室

接待室是一等待空間,約三十坪大小,室內陳設之家具雖為西式但具中國風,室內色調簡潔雅致,室內懸垂的古典吊燈典雅精緻,光線柔和,是一溫馨的接待空間,頗能緩和訪客焦慮不安的心情。但八十年前初完成時是何形貌,令人不禁陷入沉思冥想中。

(3)敞廳
 
敞廳是總統府最精彩的內部空間之一。經過低矮的玄關,走進挑高16.5公尺的敞廳內,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豔與豁然開朗的感覺,廳內由古典希臘式附壁雙柱間以拱門組成,拱門部份破為兩段,底部為破縫山牆(broken pediment),上以羅馬式欄杆收頭,柱頂上方聳立如肋骨式的雕飾方柱,一直延伸至採光屋頂。精鑿細琢,美不勝收,加以圖案典雅的花崗石地板,是一融合了精良建築技術和 藝術創作的結晶。廳分前、後,前敞廳中央豎立著先總統 蔣公銅像供參觀貴賓瞻仰致敬,後敞廳設有一座「Y」字型樓梯,梯頂則為國父銅像襯以國徽,莊嚴肅穆。廳外有廊,拓增空間的深遠與豐富性,惟屬屋頂之雕飾方柱,半懸於柱頭上,稍顯突兀,查閱原始平面圖,此部份似乎原有圓柱存在座落在花崗石的柱基上。

(4)總統會客室
 
總統會客室位於三樓,室內色調淡雅柔和,佈置簡單樸素,為總統接待各國元首及中、外賓客之場所。前壁中央有一座西式壁爐,上懸國父遺像,採與接待室同一款式的沙發,米色鑲有中式圖案的地毯,倍增我泱泱大國的氛圍,對應的壁上有一幅 國父賜贈先總統蔣公的墨寶真跡對聯「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配合莊重典雅之擺飾,提供賓主最佳的會談氣氛。

(5)大禮堂
 
大禮堂是一個可容納四百人開會的場所,各項中樞重要慶典集會,包括茶會、介壽堂音樂會均在此舉行,另外當外國元首訪華時,亦常在此設國宴款待。堂內正上方懸有革命元老吳稚暉先生於民國41年八十八高齡時,親題「介壽堂」三字的篆書匾額,挑高約八公尺的拱形屋頂,兩旁開啟八個弧形天窗,會場四周襯飾著十二盞樸實典雅的壁燈,中式代表「福氣」的蝙蝠圖案則是牆面一再重複的語言。頗具爭議的是天花板間的弧形量體,微令人有不穩定感,就原始平面圖所示,此處應有柱子存在。

(6)走廊
 
走廊是連貫各室的要角,依舊沿襲紅地毯的尊貴象徵,府內的走廊與樓梯都鋪有紅色地毯,踏及其上優越感應運而生,人真是無形中受制約的動物。府內各室因需求之不同,多半加裝了平頂,因此唯有在走廊,才能真正的體見其樓層高度之原貌與雄偉氣勢,目前走廊更闢為藝廊,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覽品,使原略顯肅穆的廊道空間,更具人性及文化氣息。

(7)南、北苑
 
總統府中庭有二,即南、北庭苑,總統府肇建初期,中庭即作為「自動車置場」,直到民國八十四年第一位民選總統就職前,總統府針對中庭推動景觀設計,才有今日佳景。南、北苑由於位於館樓的中心區,整個庭園綠意,不僅提供了良好的視覺享受,而且對局部氣候的改善,亦有相當助益。北苑以國花─梅花─的五花瓣為造型,中庭廣場本身則用花崗石板做漸層同心圓之排列,以凸顯萬民同心,心繫國家的意念。外環則配置環形水池,觀景平台與弧形座椅供員工休憩;南苑則以國徽的十二道光芒為圖案,設計同時亦將特殊情況車輛進出、停放納入規劃,在蔣經國總統時期偶會命座車直駛入南苑。
兩苑的配置形狀相互對稱,且面積相等,庭苑中心都各有一棵台灣稀有的保育植物─台灣油杉─為精神指標,藉以彰顯松柏長青之象徵。

走一趟現今之總統府,除外觀及守衛的衛兵,讓你仍感受到那份政治氣息外,當年表達帝國思想與秩序的內部空間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空間。

( 撰文: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
------------------------------------------------------------------------------------------------------------
總統辦公室

辦公室內部
這是總統每天辦公的地方,面積二十四坪。從西元二○○○年五月二十日就任以來,總統每天在這裡辦公、思考、決策、運籌帷幄,就連用餐都在這裡解決。每天平均上班時間超過十個小時,所以這間辦公室已經成為總統的另一個家。 

辦公室陳設
辦公室陳設簡潔,色調柔和。一進辦公室即可看見牆上掛著一幅總統最喜歡的對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這是法鼓山聖嚴法師所贈,也是總統的座右銘。

總統辦公桌的正前方掛有世界地圖,舉目望去頗有世界一家、我們都是地球村一員的感覺。總統常說台灣要站起來,台灣要走出去,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國際社會也不能沒有台灣,台灣絕對可以在世界地球村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

此外,牆上亦懸掛有總統就職與全家福的照片,這些照片可都是總統辛勤工作的動力來源喔!

http://www.president.gov.tw/images/masthead.jpg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49&aid=1429422
 回應文章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推薦1


公爵大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公爵大哥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公爵大哥與全民一起努力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249&aid=1429423